- 相關推薦
女媧、維納斯,抑或魔鬼終結者?-電腦、電腦文藝與電腦文藝學
時逢世紀之交,在信息電器領域展開競爭的美國微軟公司和我國凱思軟件集團分別將自己的計劃命名為"維納斯"和"女媧"。拋開命名者的初衷不論,這兩項計劃的實施表明電腦技術正通過家用電器日甚一日地滲入我們的生活,人類的"數字化生存"似乎因此將神話般美妙。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美利莎、CIH等病毒肆虐所造成的災難,聆聽著理論家們所發出的在高科技時代拯救人文精神的呼吁,想起以往恰培克在劇作《洛桑萬能機器人》中所作出的關于人類命運的警告(1920),又感到人類似乎行將大禍臨頭。電腦對人類來說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電腦文藝對于傳統文藝來說是福星還是克星,電腦文藝學對傳統文藝學來說是生力軍還是終結者,便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
是"天使"抑或"魔鬼"?--有關電腦相對于人類價值的思考由來已久。至遲從英國學者阿希貝發表《大腦的設計》一文(1948)開始,學術界就展開了電腦和以之為中樞的智能化機器是否可能排斥人類的爭論。文藝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甚至可以追溯到電腦誕生之前。例如,比利哀·德·利拉丹的小說《未來的夏娃》(1879)就對機器人作了美妙的描繪。利拉丹還沒有關于電腦的概念,他的樂觀主義精神看來也未為大多數科幻作家所繼承,恰培克的悲觀主義態度就反映了這一點。電腦問世以后,許多人為其不可限量的發展前景感到驚詫,不少文藝作品進而表達了人們由此而來的疑慮。這種疑慮大致可以歸納為相互聯系的兩方面:一方面,日益發達的電腦將在智能上超過人腦、以電腦為中樞的機器人將在技能上超過生物人,從而使人類喪失存在的理由;聰明起來的電腦和機器人將不滿足于人類所強加給自己的附庸地位,反轉過來控制人,從而由人類的工具或助手變成人類的統治者或敵人;電腦將介入并利用人類的紛爭,以此來實現自己的稱霸企圖。另一方面,人類將由于信息科技的進步而趨于退化,其惰性或局限性將日甚一日地表現出來;人機一體化(如將電腦植入人體等)將使傳統意義上的人不復存在,信息科技在基因工程等領域的應用將打斷人類自然進化過程;人類當中的一部分將利用電腦來反對另一部分人,傳統的社會關系勢必由于信息科技的作用而加速解體。文藝作品(如埃利森的小說《無聲狂嘯》、艾云·榮格勒執導的影片《網絡驚魂》等)對于信息科技負面效果的生動描寫,和來自理論領域的強烈聲討(如卡辛斯基所作的社會批判)彼此呼應, 使當代高科技與人文精神的矛盾尖銳化了。
必須承認:上述疑慮和批判是事出有因的,而且它們對于信息科技的發展方向起了一定的調節作用,使之在制定自身的目標時不能不計入道德、法律等因素,不能不考慮公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不論是普通人也好、文藝家或理論家也好,他們的疑慮與批判客觀上并沒有能夠阻擋信息科技的進步。而且,彌漫于上述疑慮與批判中的感傷主義雖然很容易在安于現狀的人們心中喚起共鳴,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卻是消極的。如果考慮到科技進步在世界范圍內的不平衡性的話,那么可以說:因這種感傷而延誤時機,便可能被動挨打。蔑視科技而侈談人倫,在中國封建社會不乏其人。我們不能再蹈其覆轍了。
事實上,和理論家一樣,文藝家在科技進步面前并不是無所作為的。在歷史上,文藝家的想象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科技工作者完全可以從中汲取靈感;文藝家的價值判斷是一種有力的導向,可以影響公眾的心理定勢,幫助他們對科技進步所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遷做好準備。我們應當正面引導公眾去迎接信息社會的到來,激發他們發展信息科技以造福人類的熱情。事實上,信息科技并非萬惡之源,而是人類實現自由而自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它為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種種生存選擇,讓人類擁有在家上班、分享全球信息資源、按需點播等新的可能性。它為人類提供了反思自身存
[1] [2] [3] [4] [5]
【女媧、維納斯,抑或魔鬼終結者?-電腦、電腦文藝與電腦文藝學】相關文章:
電腦的作文04-04
“神奇”的電腦02-23
電腦與生活04-08
電腦的神奇04-30
電腦的樂趣05-04
電腦作文03-10
DNA電腦04-26
電腦比賽04-28
未來的電腦04-29
我與電腦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