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劉禹錫對遷謫文學傳統的突破
怨憤:屈原以來的遷謫文學傳統遷謫(或謂貶謫)文學究竟始于何時,學界尚無定論(注:或以為源于《周易》、《春秋》,或以為起于《詩經·小雅·四月》,又或謂當從屈原始,嚴格意義上的遷謫文學當以后說為是。),但以屈原作為中國文學史上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遷謫詩人,則是眾所公認的。屈原遭讒被逐,而始終抱窮守志,伏節死直,忠君愛國,盡心竭智,為后來的遷謫詩人樹立了理想的人格范式。他那凄惻的怨愁、沉痛的憂懼和極度的憤忿,為后世的遷謫文學奠定了傳統的基調。從現存的二十余篇賦看,篇篇充滿著恐、悲、傷、哀、怨、憤、忿,郁邑、愁苦、傷懷、永哀、憂心、軫懷、郁結、煩冤、怛傷、慘郁等字眼,可以說憂思與怨憤是屈原遷謫之作圍繞的核心與主題。他憂,憂楚國之傾危,“恐皇輿之敗績”(《離騷》);憂年歲漸老,功業無成;“恐美人遲暮”、“恐修名之不立”(《離騷》);憂小人占先,閉塞言路,“恐導言之不固”(《離騷》);憂國勢削弱,哀“民生多艱”(《離騷》)。他怨,怨懷王聽信饞言,不辨忠奸,“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所信饞而齏怒”(《離騷》)、背信棄義任性多變,“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離騷》),不察實情親奸遠賢“弗參驗以考實兮,遠遷臣而弗思”(《惜往日》),“與余言而不信兮,益為余而造怒”(《抽思》);怨世道不公,世風澆薄,善惡不分,嫉賢妒能,“世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惡”(《離騷》)。他憤,憤斥黨人茍安偷樂,禍害國家,“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而險隘”(《離騷》);貪得無厭,嫉妒成性“眾皆競進以貪婪兮……各興心而嫉妒”(《離騷》);結黨營私,殘害忠良,“邑犬之群吠兮”(《懷沙》)、“謠諑謂余以善淫”(《離騷》);顛倒黑白,悖理枉法,“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離騷》);諂諛獻媚,偽裝作態,“外承歡之@①約兮,諶荏弱而難持”(《哀郢》)。他甚至激憤地表示心底的絕望,要棄國而去,離都出走,“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離騷》)。憂、怨、憤,既是屈原流放生活中的情感特征,也構成了屈原遷謫文學的核心內容。它們之間有著某種相倚相生的辯證關系和邏輯聯系。憂而生怨,怨而生憤,怨憤之發便形成了《離騷》,形成了屈賦,形成了遷謫文學。這正如屈原在《惜誦》開篇中所說的:“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說,怨憤精神是屈賦的靈魂,是遷謫文學共同的普遍特征。爾后千年中,遷謫詩文多不出此范圍。
西漢賈誼,貶為長沙太傅。長沙乃卑濕鄙俚之地,湘水乃屈原投江之所,謫住于此,自以為壽不得長,故引屈原自喻,追懷傷悼,寫成了《吊屈原賦》、《fú@②鳥賦》、《惜誓》、《旱云賦》諸篇,宣泄他深沉的憂懼與怨憤:
“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③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郁其誰語”。(以上《吊屈原賦》)
“黃鵠后時而寄處兮,鴟梟群而制之;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螻蟻之所裁。”“悲仁人之盡節兮,反為小人所賊”。“非重軀以慮難兮,惜傷身之無功。”“傷誠是之不察兮,并紉茅絲以為索。”“惜余年老而日衰兮,歲忽忽而不反”(以上《惜誓》)。
“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fú@②鳥賦》)
憂時憂國憂性命,怨君怨人怨命運,怒斥小人,悲憤難遏,一如屈原。不僅賦的抒情文體形式一致,而且許多語句詞匯都相同。難怪從司馬遷以來都并稱“屈賈”。這說明,他的貶謫文學從情感內容到表現形式都是與屈原的怨憤傳統一脈相承的。
魏晉六朝,世事紛亂,時局動蕩,流離轉徙,已成了士人的家常便飯。貶謫之苦,反而難得引起太多的關懷,因而遷謫詩文也相對顯得沉寂。但人們朝不保夕的生活,加劇了詩人的恐慌心理,于是,遷謫詩文中憂懼之情加深,執著精神減弱,比之屈原,已是憂多憤少。歷劉宋、南齊和蕭梁三朝的詩人江淹,曾被貶官建安吳興(今福建浦城)令三年,是個正宗的遷謫文人。他在謫中寫下的《恨賦》、《別賦》、《泣賦》、《待罪江南思北歸賦》等,幽怨凄楚,令人不忍卒讀。如云“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此人但聞悲風汩起,泣下沾襟,亦復含酸茹悲,銷落煙沉。”(《恨賦》),其中頗有身世漂零、畏懼憂戚之感。雖然少了激憤,但憂怨的傳統基調并沒有改變。
如果說魏晉六朝因為時局動蕩,遷播流徙與居官安位之間的反差并不很大,因而在貶謫文人心中引起的震撼相對乏力,而
[1] [2] [3] [4]
【劉禹錫對遷謫文學傳統的突破】相關文章:
謫墜(謫墜)04-29
謫過(謫過)04-29
劉禹錫04-29
謫官(謫官)04-29
2010屆中考語文文學常識專項突破04-30
突破傳統束縛 實現有質量的發展04-30
新版孟遷遷遷_550字05-01
劉禹錫詩句05-08
對一次傳統科學教育活動的突破04-29
傳統觀念的突破現行實踐的依據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