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析馬克思的技術觀
“技術”,是當今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然而,什么是技術?學術界卻是眾說紛紜,其中,許多學者認為“技術是勞動手段、生產工具和一切用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實物”,或者“技術是物質手段與方法的總和”。前蘇聯的一些學者,還將這些觀點加在馬克思頭上。如前蘇聯的A.A庫津在《馬克思與技術問題》一文中說:“馬克思認為技術即勞動資料。”“馬克思認為技術實質上是人類在生產勞動中所掌握的各種活動手段。”①這些說法,在國內時有所見、所聞。最近,在討論哲學中的“技術轉向”問題時有學者還定義技術哲學是“研究造物過程的哲學”,“是研究關于人的造物和用物、生產和生產的哲學問題的哲學分支”。由此看來,技術范疇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弄清技術概念,特別是對于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技術范疇、技術觀,對于深入討論哲學研究中的“技術轉向”與技術研究中的“哲學轉向”問題,對于正確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和貫徹執行“加強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
“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②列寧也指出:“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動的,而是永恒運動的,相互轉化的,往返流動的;否則,它們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對概念的分析、研究,運用概念的藝術(恩格斯),始終要求研究概念的運行、它們的聯系、它們的相互轉化。”③就是說,觀點和概念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同樣,技術概念也是一個歷史范疇。現代技術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凡是人類的活動都伴有技術。于是,我們將技術分為自然技術、社會技術、思維技術和人本技術。④正如吳國盛教授指出的,“技術就是現代性的象征和標志”,“一切問題都是技術問題,而一切技術問題都不是(狹義的)‘技術’問題。”⑤
在這里,我們只討論狹義的“技術”即自然技術概念的演變過程。
1.自然技術是一個歷史范疇。
觀點和概念是一個歷史范疇,就得用歷史的方法(按著客體的時間順序,按著歷史表明的具體形態,闡明客體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來考察。我們認為:自然技術概念的演變,大致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古代的自然技術概念—“技巧、技能”說。
技術的歷史同人類一樣,源遠流長。人類社會是從采集狩獵時期開始的。整個農業文明時代,都是簡單(初級)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即以采掘、直接利用或簡單加工和消費原始資源的活動方式為主的時代。生產的初始產品保持了其直接的自然屬性。于是,在手工勞動中,主要依賴于如何獲取和簡單加工自然物質的技巧、經驗和技能,并不斷地充實而承傳給后代。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猿揖別之后的漫長歲月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完成了:手變得自由了,能夠不斷地獲得新的技巧,而這樣獲得的較大的靈活性便遺傳下來,一代一代地增加著……這些遺傳下來的靈巧性以愈來愈新的方式運用于新的愈來愈復雜的動作,人的手才達到這樣高度的完善。”⑥馬克思也認為,古代自然技術是人們勞動的“經驗”、“手藝”、“技巧”、“技能”和“秘訣”⑦。還說:在大工業“以前的生產階段上,范圍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是同勞動本身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因而整個說來從未超出制作方法的積累和范圍,這種積累是一代代加以充實的,并且是很緩慢地、一點一點地擴大的。(憑經驗掌握每一種手藝的秘密。)手和腦還沒有相互分離。”⑧于是,貝爾納在《歷史上的科學》一書中把技術的起源表述為由個人所獲得而由社會保持下來的操作方法、技巧。
近代的自然技術概念——“物質手段”說或“勞動資料”說。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通過否定(或揚棄)而實現的。隨著技術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邁入了工業社會。工業社會是以開發、加工、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為主的復雜(高級)的物質性活動方式,這是對農業文明的技術范疇、技術基礎的根本變革。正如列寧指出的,“從手工場向工廠過渡,標志著技術的根本變革。這一變革推翻了幾百年積累
[1] [2] [3] [4]
【試析馬克思的技術觀】相關文章:
虛擬技術與馬克思的實踐觀04-27
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遷--試論馬克思的技術觀04-28
試析人在馬克思唯物史觀中的地位05-01
試析朱熹的理欲觀05-02
試析《直播臺灣》的受眾觀04-29
社會技術在馬克思技術哲學中的地位04-30
馬克思的物質觀新探04-30
馬克思的自由觀辨05-01
馬克思真的是自由的馬克思嗎--論馬克思自由觀與西方自由觀的根本區別04-30
試論馬克思的技術異化思想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