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工會法律關系芻議
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勞動關系開始呈現利益化和市場化的特點,與此相適應,工會關系也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化工會關系向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轉變。那么,這種轉變給工會法律關系帶來哪些新的變化?形成了哪些新的特點?工會法律關系的各要素又都發生了哪些變化?本文擬對此作一初步分析和探討。一、工會法律關系的特點
“法律關系”一詞源自羅馬法,最初僅指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到了19世紀,德國、法國的民法學著作開始使用這一概念,之后,“法律關系”成為法學的一般概念。解放后我國對于法律關系的定義來自前蘇聯,即法律關系是法律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也就是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法律關系是法律規范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結果。法律關系具有以下三個特征: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建立的關系;法律關系是主體之間的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法律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工會法律關系,是指工會法律規范在調整一定工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工會與其他組織或個人之間以及工會內部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特別是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勞動關系開始由過去行政化的勞動關系向市場化的勞動關系轉變。這一轉變的核心在于,企業勞動關系主體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特征,過去國家、企業和職工利益一致的關系開始向不同的利益主體轉變。而在這種新型勞動關系中,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各方的利益追求往往存在著差別和矛盾。
與變化了的勞動關系相適應,工會關系也開始呈現出新的特點,即工會不再是過去企業行政的附庸,在黨的領導下,具有了相對獨立的地位,成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維護職工權益、參與企業民主管理、開展集體協商和簽訂集體合同、協調勞動關系的不可或缺的團體和組織。與新的工會關系相適應的工會法律關系也因此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點。下面,我們就從工會法律關系的類型入手,分析一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會法律關系所發生的變化。
(一)法律關系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對法律關系作不同的分類。例如,按所規定的社會關系的不同可將法律關系分為憲法關系、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等;按法律關系的性質不同,可將法律關系分為實體法律關系和程序法律關系、公法關系和私法關系等。國內學者通常將法律關系分為以下4類:一般法律關系和具體法律關系;絕對法律關系和相對法律關系;保護性法律關系和調整性法律關系;平權型法律關系和隸屬型法律關系等。其中平權型法律關系和隸屬型法律關系是按照主體之間的相互地位來劃分的。所謂平權型法律關系,即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間沒有隸屬關系。在各個部門的法律關系中,民事法律關系是最典型的平權型法律關系。所謂隸屬型法律關系,即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是相互隸屬的,一方服從于另一方。行政法律關系是最典型的隸屬型法律關系。[1](P384-387)
有的學者不同意上述劃分,認為除絕對法律關系和相對法律關系、平權型法律關系和隸屬型法律關系外,還包括原生法律關系和派生法律關系。原生法律關系是指源自合法行為的法律關系,例如民事合同關系、行政給付關系,又稱調整性法律關系、權利型法律關系、第一性法律關系等。派生型法律關系是指因原生型法律關系受損而產生的法律關系,故又稱保護性法律關系、第二性法律關系,例如違約法律關系、侵權法律關系、行政處罰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等。[2](P125-128)
還有學者從社會法的角度研究法律關系,認為社會法調整模式中那種義務先定、團體優位的調整模式,形成了社會法中不對稱法律關系。所謂不對稱法律關系是指現實社會關系被法律規范所規定、所調整而形成的受國家強制力保護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是法律秩序的存在形式。這種關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般而言,私法的平等
[1] [2]
【工會法律關系芻議】相關文章:
法律關系客體05-01
芻議04-30
刑事法律關系與刑事訴訟法律關系05-01
語感教學芻議04-30
網絡道德芻議04-30
西涼樂芻議05-02
芻議黑車現象04-29
元氣論芻議04-28
隱喻創新芻議04-26
“點染”形式芻議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