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美術教育思想對少兒美術教育的啟示分析
林風眠(1900~1991年),廣東梅縣人,他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美術教育家,在他教學思想、辦學方針的影響下,走出了諸多優秀的藝術家: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蘇天賜等。這斐然成就充分證明了林風眠的教學思想在中國美術教育實踐中的重要價值。
在教學中,林風眠時常告誡學生真正的藝術家猶如美麗的蝴蝶,初期只是一條蠕動的小毛蟲,要飛,它必須先為自己編織一只繭,把自己束縛在里面,又必須在蛹體內來一次大變革,以重新組合體內的結構,完成蛻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必須有能力破殼而出,這才能成為空中自由飛翔、多姿多彩的花蝴蝶。這只繭,便是藝術家早年艱辛學得的技法和所受的影響。[1]
從小毛蟲到蛹、再到蝴蝶,形象的展示了藝術家成長必經的兩個階段,一是入,埋頭苦學。二是出,發展創新。小毛蟲也好比是我們的少年兒童,終會破繭化蝶,不期能成為藝術家,但其破之始,乃為結繭,這只繭,便是少兒早期所受的美術教育之影響。筆者細觀林風眠先生的美術教育思想,發現其在對當時大學生的美術培養目標中所注入的教育精神,對當今形勢下的少兒美術教育也是深有啟發的,在此略談一二。
1 中西結合,取長補短
查字典范文網【fanwen.unjs.com】
在美術教育的問題上,林風眠提出融合中西方藝術的美術教學方針為核心的藝術觀與教育觀,這是一次打破了中西方藝術邊界的歷史性創舉。在當時的國立杭州藝專,傳統的中國本土文化與新奇的西方外來文化并駕齊驅,相互交融。林風眠的中西結合教育觀對少兒美術教育也很有啟示。筆者查閱數據資料,關于研究少兒美術教育的論著,多以西方國家為主,國內研究寥寥無幾。即使有所研究,也多借鑒西方的少兒美術理論。然而,東西方文化存在一定差異,所做研究也未必完全適應于我國國情。因此,少兒美術教育研究者在理論的輸入中應當有所甄別,既要順應時代,中西結合,又要個別吸收,取長補短。
2 多元化啟迪兒童的美術認知
在辦學、教學方面,林風眠的美術教育觀無不體現著多元化。林風眠認為靈感來源于生活,他常說畫畫前,要先把東西搞清楚,研究清楚,很熟悉了再體驗出自己的感情。不要去臨摹,要去寫生,有了體會再畫出來。[2]因此,他也非常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對藝術理論等各方面知識的修養和學習:去讀一些文藝、哲學、歷史方面的書吧!充實你的心靈,增進你的感受力,啟開你混濁的心智。[1]
將文學、哲學、音樂等學科融入藝術教育中。辦學期間,他開辦圖書館、勸學生欣賞音樂、把體育當作工具培養學生的性格氣質。林風眠早年的學生們以他們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經歷及人生體會,深刻地認識到這種多元、開放啟發式教育,重素質教育,使他們獲益匪淺,對他們的成才甚至起了決定作用。早期的受教育環境對人類后天發展的影響舉足輕重,林風眠的.多元化美術教育理所當然的啟發了當代的少兒美術教育。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兒童的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單一乏味的教育必然不會培養出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于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的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以達成。[3]現在的少兒美術教育,無論公立、私立,大多忽視了創造力的培養,美術就是畫畫、就是畫得像、就是幾張美術等級證書美術應該是一種表達,是情感的表達、是創想的表達。首都師范大學的楊景芝教授認為:兒童美術教育并不以培養畫家為目的,而是培養兒童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兒童借繪畫表現、舒展自己內在的意欲和情感,從而培養兒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們完美的人格。在兒童美術教育里,多元化更多的是意味著體驗的多元化。對兒童來說,尤其是幼兒,當言語不足以表達他們的欣喜、憂愁、恐懼時,繪畫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使其可以盡情地涂畫和暢想,這是兒童對生活的一種表達。但這種表達在少兒接受了正式的美術教育時,或多或少丟失了原始氣與純真氣。一些教師只關注作品的呈現效果,以成年人的眼光評判兒童畫,原本一個孩子看到圓形會說盤子,現在也被教化地認清了本質,脫口而出圓形。兒時的生活經驗化為烏有,不再對記憶有懷念。美術教育要強調兒童的生活習慣,更應保護孩子的原創與本真。在孩子確立了自己的繪畫語言時,多元化的培養尤為重要。美術的多元化既是材料的多元化,又是繪畫內容的多元化。材料易得,而繪畫內容涉及生活種種,體驗若不夠,自然無所表現。林風眠先生為學生所創設的環境都是為了豐富其體驗。多元化地啟迪兒童的美術認知,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培養孩子的興趣使其多元化,引導其自主學習,繼而改造、創造。因此,當代教師們必須打破傳統的藩籬,將引導與學生的自主相結合,激發并促進兒童結繭能力的發展,從培養好習慣入手,鍛煉其自主自覺能力。
在談及杭州藝專在近代藝壇上人才輩出之問題時,當年藝專的學生李霖燦講到這樣一原因不能學書,棄而學劍。西湖藝專不但培養出杰出的藝術人才,而且是方方面面的人才,甚至可以說是嘆為觀止。[1]
作為一個杰出學者,李霖燦的現身說法,足以說明林風眠學術自由、兼容并蓄的教學理念,對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重大的意義。應當引起當今藝術教育者的深思,多元化培養少兒的美術認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林風眠美術教育思想對少兒美術教育的啟示分析】相關文章:
新時期少兒美術教育研究論文09-10
少兒美術教育的科學方法探究論文08-30
《徐悲鴻與奔馬》與《畫家林風眠》教學反思09-21
美術教育格言01-18
美術教育的格言01-01
美術教育故事09-02
美術教育敘事06-25
美術教育名言07-16
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的措施分析論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