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析知識社會的建構主義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知識革命對現代教育提出重大的沖擊和挑戰,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教育變革實踐指明方向。知識經濟社會環境下的中國會計發展,需要基于建構主義的會計教學,培養能夠創造性地解決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實踐中復雜的結構不良性問題的高級會計人才。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 會計教育改革 中國會計發展 知識社會
本文以中國會計發展及會計教育為例,分析現代教育在知識社會所面臨的挑戰和沖擊,探于建構主義的中國會計教育改革實踐,以培養創造性地解決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實踐中,復雜的結構不良性現實問題的中國會計人才。
一、中國會計教育分析
會計的發展是反應性的為適應工業經濟發展,特別是為了控制和管理大型工業組織,會計發展成為一種結構化的定量技術方法,是科學管理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典框架下,政府外生于人類系統,會計師一般地以公共利益行事,會計被定義為客觀地計量經濟績效的中立性社會機構,會計是一個理性的信息生產系統,以滿足有效地制定決策的需要畢7,從這個方面看啟擠十承擔著重要的社會經濟職能叭會計技術被普遍認為是客觀的、中立的這種中立性觀點是經典框架的關鍵,由于會計涉及主觀認識和判斷,是基于一個特定的哲學立場,或者是政治聯盟,因此,客觀性和中立性成為會計的一個重要問題;承認會計數據與主觀隆和相對性有關,將根本性地改變會計的社會職能;通過挑戰經典經濟理論基礎的基本原則,以及質疑科學管理名義下應用的方法,會計作為一個社會機構,其被認可的職能將遭受懷疑眼。會計.被建立在良好結構性和數學邏輯基礎之上卿;會計教育通過采用基于經典經濟理論和經典科學方法的理論概念,接受了靜態的均衡模型,使用結構化的、定量的方法,以明確定義的、簡單的、結構良好的方式來講授會計學科。
然而,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表明會計數據對經濟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會計準則制定是一個政治化過程。在一個政治環境中,有關會計程序是中立性的傳統觀點,將不再成立;會計人員在一個混亂的環境下行使會計職能,他們被自利驅動,被各種反映不同政治程序的社會經濟利益訴求所捕獲。由于會計準則制定和會計政策選擇,涉及復雜的利益沖突,從哲學上看,這些決策屬于“道德實踐活動”。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使會計哲學和政治觀點發生重要變化;會計實踐發展變化更加復雜,明確界定的、有因果關系鏈的、結構良好的問題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大量新的復雜問題出現。在復雜的動態環境中,會計不再被視為一種獨立于政治力量與社會利益的中立的、客觀的職能,會計也不可能只關注經典框架下狹窄的職能,而不注意會計準則的社會和經濟結果。盡管會計信息所處的相關新理論,例如,信息經濟學、系統理論、控制理論、混沌理論數學等領域,及其哲學框架,在20世紀末期已經被考慮,但是會計教育卻抵制了這些威脅,仍然將會計視為結構良好的技術規范,忽視了會計行為的政治化及其哲學立場。
為適應中國經濟體制轉軌,中國會計實現了由計劃經濟會計模式,向市場經濟會計模式的根本性轉變閻。通過中國會計學術界“外向求索”,充分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會計經驗,建立中國會計體系哪;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在會計準則國際化背景下中國會計改革30年,不斷修訂和完善中國會計準則體系。會計發展的因應性,決定了各國會計因其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不同,而存在國家差別。會計研究都是以解決會計實務中所存在的問題為基本出發點的嘩。對中國會計發展而言,一方面,會計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國經濟和社會政治環境;另一方面,會計實務要求會計人員在充分理解、吸收西方會計經驗理論的基礎上,能夠將它們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經濟改革實踐,以解決中國的現實社會經濟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及資本國際化背景下,中國歷經30年改革開放,正值中國社會雙重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環境快速變化,不斷涌現新的社會經濟問題,以及中國特殊的社會與經濟轉型問題。針對新興經濟中的會計教育與會計研究及會計實務三者的關系,美國會計學會前任會長邁克爾。戴爾蒙德(MichaelA.Diamond)特別提道,經濟增長和繁榮的要求可能會使這些群體之間產生更多沖突,解決這一問題會變得更加困難和緊迫陰。中國會計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的會計實務和會計研究人才,以創造性地解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的重要使命。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會計教育迫切需要更深層次的變革。
二、知識社會的教育改革與學習革命
(一)知識革命對現代教育的挑戰和沖擊
20世紀70年代,由于新科學與高技術迅猛發展,世界的運行方式發生根本的變化;信息革命和知識革命,推動了知識經濟崛起和知識社會變遷。由于知識的穿透性和吸引力,這場革命迅速傳播到全球,使各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變化不斷加快,其間依賴程度增加,相互影響越來越復雜。彼得·德魯克(PeterDrucker)認為,這種變革的經濟和社會越來越建立于知識之上,知識社會的基本經濟資源不再是資本或勞動力,而且將來也會是知識,社會價值是由“生產力”和“創新”創造出來的,這兩者都是知識在工作中的實際運用。因而,知識成為首要生產力,甚至伴隨產生知識霸權,使知識成為民族國家在世界權力競爭中最重要的Schlechty認為,知識經濟開發的不是機器的力量,而是大腦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學習的力量、創新的力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學習型經濟”,是信息發展模式所特有的,它驅動知識爆炸式激增,知識更新越來越快,新學科知識門類涌現,并且分化和綜合化趨勢并存。夸美紐斯(JohannA.Comenius)要求“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教育宏愿變得渺茫,現代教育與學習方式因此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教育是最大的知識產業,對各民族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引發各國相繼掀起教育改革和學習方式變革的熱潮。實際上,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學習社會”、“終生學習”概念以來,教育如何培養學習社會的公民的終生學習能力,以適應變化莫測的知識經濟社會,便成為全球教育改革關注的中心問題。
同時,信息技術革命也給現代教育帶來巨大沖擊:一方面,它摧毀了學校教育對知識的壟斷地位網絡提供全球性的、個人的、交互的、廉價的、永遠在發展中的知識資源,給每個人能夠獲得所有信息的工具;并且打破了有關學習的神話,例如,學校是學習最好的地方,只有教學導致學習,以及同一種方式學習等。這不得不引起對學校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最終使教師的作用發生非常必要的變化。另一方面,知識爆炸使信息充斥,產生“數據煙霧”問題,大量信息以極快的速度傳遞,需要依靠大腦和思維才能處理這些來自各個渠道的數據、觀點以及信息交流。但是,正如尼爾·波斯特曼(NeilPostman)所說,“對于應該如何選擇信息或者如何評價信息,信息技術沒有給我們提供任何智慧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指導”。另外,知識經濟的“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fundamentalism),決定了它既可以帶來經濟利益,但是市場固有的超道德性局限,會引起與其他社會價值觀的沖突。這表明,社會生活的信息化,更需要知識社會的教育重在培養批判性思維,以人文精神、人類智慧來引領社會發展的方向,從而實現超越知識經濟。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正如WillardDaggett所說,“我們注意的是大學需要什么,而不是現實世界不斷變化的需要”。也許正因為如此,拉塞克等認為,教育的內容對于這一使命的成功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它應當提供生活在一個帶有科學的深刻印記的世界上所必需的知識和本領,另一方面,它還應當鼓勵一些與這種科學相符的態度,以便在科學和道義之間、物質與精神之間恢復平衡。
(二)建構主義認識論與知識社會的學習革命及教育改革
自1980年代末以來,西方教育學界試圖從新的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出發,對仍然誤導教育的客觀主義的認識論作深刻的反思。盡管建構主義的各范式之間本身存在分歧,但是所有的建構主義范式都采用超越主客二元論的方式來看待知識,主張知識是在動態互動中形成的,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建構,它開創了參照人腦的機制構建學習模型,是真正意義上對人的學習研究的開端;由此,學習理論和教育研究領域發生深刻而廣泛的變化,一場徹底改變人類學習的理念與方式的革命已經興起總序。這場學習革命與信息革命并行,是將現代有關人腦研究的令人驚異的發現與信息技術的力量相結合,其影響將甚于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將觸及和引發教育、文化、人性的一系列革命,改變學習者的學習觀念、學習方法乃至整個人生(導論)。這場深刻的學習革命,使有關學校教育與教育過程的看法發生重大的轉變—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鮮明的服務性質,即新教育是為學習服務,為學習者服務。教育過程應該是認知和學習技能發展的源泉,這些認知功能必須在學習過程中建構起來。人腦是學習的自然引擎,“基于腦的學習”被認為能夠提供有關學習過程的最好決策的基礎,因而,圍繞腦的自然學習方式重新創設教育實踐,可能是最簡單和最為關鍵的教育變革。迄今為止,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尚未被發掘的領域,被冀盼著破解知識獲得過程以實現真正的學習革命。國際教育改革專家麥克爾·富蘭(MichaelFullan)的研究認為,關于學習理念的知識創造,一包括最前沿的腦研究、認知科學等,必須成為教學和學校教育的中心。 斯特弗等說,“對于一個建構論的教育者來說,主要的挑戰是使學生加人一系列的對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角色從被加工的客體轉化為對話關系的主體。教育主要通過相互間的互換,即通過協調對話參與者的行動而產生”。建構主義在教育上的貢獻主要在于在教育思想上強調認知主體的主動性,教育應該把主體性的發展本身作為目的。教育為了改變學生,使學生在主體性學習活動中實現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活動目標,不是直接指向學生,而是要指向學生的活動。建構主義的中介行為的社會文化觀,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維果斯基的觀點。根據維果斯基理論的主要繼承者之一阿萊克斯·柯祖林(AlexKozulin)論述,維果斯基洞察到教育過程對學生認知發展作出根本性的貢獻,他認為,在教育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專門化了的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包括了符號工具和合作學習程序,重要的是這些活動和工具要有成人中介在其中傳遞,最終使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動力學習來源;真正的學習主體是包括學生、成人以及社會給予的符號工具在內的互動的整體。斯特弗等論述了文本的“對話功能”(dialogicfunction),在教學互動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維果斯基的觀點,他們認為,文本作為有意義的符號集,具有兩種功能:一種是明確單義功能,關注如何“充分地傳達意義”‘第二種是“對話功能”,則考慮如何“產生新的意義”,第二種功能在于產生內部的多樣化,對內化認知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當文本的對話功能在課堂話語中占據統治地位時,學生會把自己的話語和他人的話語作為思維的工具,并非簡單地把它們當作可以接收、編碼和儲藏的信息;當單義的功能占支配地位時,出現相反的情形。對于建構論者來說,教育對話與實際應用環境盡可能地緊密結合;對教育過程的挑戰不是在個體的頭腦中存儲事實、理論以及合理的探索程序,而是產生各種語境,使其中所形成的對話的價值和意義能被最充分地認識;或去創造各種條件,并使該條件下的對話能跟個人、共同體或國家當前的實際追求聯系在一起。
三、知識社會的中國會計教育與學習和會計發展
(一)知識社會需要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
對知識的不同看法,影響著人們對學習、教學的認識以及學校教育的發展。建構主義不再將知識看作是有關絕對現實的知識,而認為知識是發展的,知識具有建構性,和其他強調知識的社會性、知識的情境性、知識的復雜性、知識的默會性等全新知識觀總序,使強調知識客觀性的本質主義及其支配的中國現代教育模式中知識傳授式教學和接受性學習遭受到質疑。具體地,以會計學科為例,會計實踐發展變化更加復雜,而會計教育滯后于會計實踐發展,仍然脫離現實地以明確定義的、簡單化和結構良好的方式講授會計學,這些預先設定的知識僅僅只能用于同初始學習時相似的情境中,從記憶中原封不動地提取。然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推動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下的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大批能夠適應中國經濟和社會環境快速變化,特別是能夠創造性地解決中國經濟與社會實踐中現實問題的高素質會計人才。這些復雜的結構不良性問題,需要他們能夠在新的問題解決情境中重組已有知識。顯然,傳統的知識傳授教學模式下的會計課程體系改革,不能滿足高素質會計人才培養的需要。
斯特弗等強調結構不良睦是普遍存在的。盡管在初級學習階段,以及結構良好的問題中,按分科課程體系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是有效的,但是存在著“簡化傾向”,尤其是“分割化傾向”,使現實中相互高度依賴的概念要素被孤立地對待,而忽略了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這些課程內容通常只有在被純化的、被限定的教育系統的氛圍里,才能被理解和應用。他們認為,這種簡單化妨礙了后來獲得更高級的學習,或者導致錯誤的理解,因為即使在那些整體上結構良好性的知識領域,也有結構不良的方面,而且涉及到將知識應用到不受限制的、自然發生的情境或案例中的所有領域,都有著實質性的結構不良特點。因此,在人類社會從工業化社會經由信息社會向著鼓勵知識創新、以培養知識創新人才為己任的知識社會轉型之時‘總序’,為克服知識傳授的傳統模式教學,可能導致學習者不能獨立地將獲得的知識遷移到與初始教學條件不同的新情境之中的障礙,需要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促進認知彈性的發展,適應理解的需要或問題解決情境的需要。
(二)基于建構主義的會計教育和會計發展
在21世紀之交,學習革命風起云涌,教育過程為建構終生學習所需的認知功能的看法,為知識社會的教育變革指明了方向。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其教育計劃及其實施都需要“教育想象”(educa-tionalimagination),這成為學校教育重新定位和教師作用轉變可賴以的重要資源;在課程與教學研究領域尋求情境化的教育意義,而不是探究有嚴格的程式、處方或規則可供遵循的普適性教育規律。因而,本文旨在嘗試性地探討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念,希望為深人地開展中國會計教育改革實踐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考。基于建構主義的會計教育,不僅旨在培養會計人員的終生學習能力以適應會計的擴展變化,而且最關鍵的是通過會計教育功能促進會計不斷發展,在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有鑒于此,筆者就兩個問題提出個人敝見來結束本文:
第一,關于現有的會計理論體系及其發展。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強調了不同于客觀性知識的有效性與社會約定性,認為知識是發展的,知識具有建構性。對會計學科而言,會計發展的因應性特點,決定了現有的會計理論體系是特定會計環境建構的產物。在建構主義者的視角下,現有的會計理論體系只是經驗性的知識生成,有關課程知識體系的客觀性和真理是相對的。會計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由于受到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會計系統是開放的,因此,會計發展研究需要系統地考察諸多環境因素的復雜影響。通過各國會計的比較研究,以及研究中國會計在不同的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發展脈絡,有利于理解、掌握和揭示會計學科發展的規律,推動會計學科在經濟現代化浪潮和社會現代化進程中與時俱進地發展。會計教育對會計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通過使用教育功能,將會計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成果介紹引人會計教學,在會計教育、會計研究、會計實務三者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會計教育既保持必要的獨立性,又能夠關注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會計研究和會計實務的不斷發展。
第二,基于建構主義的會計教學與知識傳授式的傳統教學的關系。
會計系統的復雜性,決定了會計知識是不可能以現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的。盡管對于結構良好的會計知識獲得,按分科課程體系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是有效的,然而對于復雜的結構不良性的高級會計及相關知識獲得,需要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彈性認知發展的思維技能。知識社會的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創造產生彈性認知發展的學習活動的條件;教師的作用也發生重要的轉變,教師作為成人中介,運用文本的工具性對話功能,通過有組織的、能夠引起學習遷移的合作式學習,幫助學生學習對現實的建構。教師審慎地設計文本,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建構意義的教學情境,不受限于各學科系統的課程內容,而是根據不同的現實主題建立課程內、不同課程間、跨越不同學科的概念圖和命題及其邏輯組成,進行非線性、多維度的穿越,以支持特定的學習活動,不僅使學生最終成為獨立的學習者,而且培養一種適應結構不良領域的彈性認識發展的思維技能,以滿足未來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情境的需要。
【試析知識社會的建構主義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知識社會的建構主義教育論文05-02
試析高校貧困生資助的人文關懷價值建構論文05-02
試析通感之動因與意義建構05-01
建構的視野論文04-30
小學數學知識結構建構探討論文05-02
“建構知識”意味著什么04-30
法律解釋的社會建構05-01
試析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社會因素的論文05-02
試析知識社會學視野下的高等教育正義論—論克拉克論文05-02
軟件測試課程的建構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