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句麗與中國
高句麗與中國的關系,或許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帶過,其實高句麗的戰略意圖還是很清楚的。打開地圖,高句麗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占據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敵:西面為漢遼東、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為樂浪、帶方二郡,北面是夫余,東邊有沃沮。因此,除了對周邊小邦和夫余、沃沮進行吞并、打擊外,對中國歷代王朝采取了時戰時和的態度,但中心是圍繞著蠶食、兼并上述四郡進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強大時采取稱臣納貢的恭順態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國家分裂,即乘機入寇侵掠,以收漁人之利。中間雖幾經反復,有幾次還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報復性討伐而幾乎亡國,但在五世紀初還是完全達到了其戰略目標: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遼河,東、北已無強敵,東南與百濟、新羅接壤。其后鑒于北魏已興,向中原內地進取的可能性不大,長壽王于427年從丸都城遷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以打擊百濟、新羅為主;對中國則以遼河為界,采取守勢。當中國再次統一起來后,高句麗以其倔強,擊敗了隋煬帝大軍的進討。后來又與唐朝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二十余年的戰爭,最后終于在內部分裂,外部強敵壓境的局面下滅亡。
1、高句麗與東漢:打打停停
高句麗立國之初,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邊小國以及應付象夫余這樣的大國,還沒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麗建國稱王后,西漢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認其高句麗王號,并令玄菟郡管理。事情還是從王莽同志那里搞糟的,這個王皇帝一來比較講究禮儀規矩,象高句麗這樣的小國怎么好僭越稱王?于是降一級為侯;二者還有給別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單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萬大軍準備討擊,并征發高句麗人助攻。高句麗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紛紛逃亡塞外為盜寇,還打死了遼西大尹田譚。這還了得,王皇帝派大將嚴尤來討,嚴尤擺了個鴻門宴,斬了高句麗邊將延丕,大獲全勝。王皇帝大悅,又發揮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貶高句麗為“下句麗”,高句麗王為“下句麗侯”。高句麗從此以后就成為東北的一大邊患。公元14年高句麗人占領了屬于玄菟郡的高句麗縣〔注:高句麗既是族國名,也是縣名〕,這是第一次攻陷了漢家的郡縣。
公元28年,東漢遼東郡太守發兵討伐高句麗。大武神王高無恤堅壁清野,退入國都〔注:時國都為國內城,今吉林集安縣〕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縣西之山城子〕據守。漢軍圍困了三個月,高句麗人糧食將盡,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軍為名,派人給遼東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鯉魚。太守以為城里糧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麗躲過了第一次幾乎亡國的厄運。四年后,漢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冊封恢復了高句麗的王號。但高句麗并未因此而停止對東漢的侵擾,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占據。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并劃定朝鮮半島上的薩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區歸東漢直轄,以北屬高句麗統領。從此時起,高句麗的觸角開始伸入了朝鮮半島。
此后高句麗與東漢中間維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麗太祖王高宮在一世紀的下半期一直頻頻出擊,周邊小國陸續納入其麾下。待周圍統一,內部的王權經整合而大大增強后,于二世紀時重新寇邊。至146年太祖王傳為于弟次大王時〔注:太祖王在位91年傳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壽命之長真是罕見!〕,高句麗與東漢發生了以下的幾次較大的沖突:
105年春,高句麗人寇略遼東六縣,被太守耿夔擊破,斬其渠帥;
118年,高句麗與穢貊聯合寇漢玄菟郡,攻華麗城;
121年春,漢幽州刺史馮煥等擊高句麗,被高句麗用詐
[1] [2] [3] [4] [5] [6]
【高句麗與中國】相關文章:
高句麗與北方民族的融合04-29
高句麗的起源問題再論04-28
中國,中國作文02-28
中國的北斗中國的驕傲04-27
中國的教會,中國的神學04-27
高效中國綠色中國作文07-26
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征文:圓夢中國04-30
中國,中國夢600字作文04-30
中國英語與中國文化04-30
“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