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EPD教育在中國

時間:2023-04-30 10:57:28 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EPD教育在中國

  EPD教育項目的內涵可概括為:通過對青少年和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環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改善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EPD教育在中國,歡迎大家分享。

EPD教育在中國

  20世紀中葉以來,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環境、人口、發展日益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問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教育承擔著重要的歷史責任。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了國際合作項目——環境、人口、可持續發展教育(簡稱EPD)。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边@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遠景目標之一。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全新的發展觀,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的重大突破。

  如今,可持續發展觀已經成為我國政府確定基本國策的重要依據。因此,1998年,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環境、人口、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后,中國教育界立刻做出積極反映,將這一項目作為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有效載體。自1998年以來,EPD教育項目已舉辦六次國家講習班,全國有9個省、市、自治區1000多所學校10000多名教師參加了EPD教育項目的實驗研究,近50萬名大中小學生參與了EPD教育活動。

  EPD,中國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2001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認為,目前,在世界上國土面積超過700萬平方公里的大國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倍;同時,在35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中,我國則排名居后,其中有1/3指標排在最后。為此,在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關鍵時期,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提高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著一系列的危機,人口膨脹、資源過度消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生態惡化、拉尼娜現象、厄爾尼諾效應、沙塵暴等,而產生這一切危機的根源正是人類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的惟一途徑是人類生存方式的改變。而改變人類生存方式必須從基礎做起,也就是通過教育形成人的環境、人口和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和能力。因此,從長遠看,最終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最銳利的武器是教育,是培養一代高素質的具有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能力的公民。

  加強環境教育、人口教育、科學教育、健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是時代賦予中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如果從娃娃抓起,將環境、人口、可持續發展教育作為青少年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重要內容,這將對確保我們整個國家與民族可持續發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讓EPD走進學校課程

  EPD教育不是游離于學校正常教育活動之外,而是融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之中。實驗地區和學校把對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認識與相關能力,作為現代人的基本素質來著力培養。他們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在語文、數學、外語、政治、化學、物理、生物、地理、歷史、音樂、美術等各學科,按照“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的16字原則,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北師大良鄉附中將地理、生物、化學、物理作為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點學科。在教學策略上,各個學科又有所不同。地理課注重人地關系及其調控;生物課強調生態學原理以及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維護;化學和物理課分析污染產生的原因及科學技術對環境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喚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體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實驗學校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同步設計與同步推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把指導學生做好知識預習和問題探究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課前,教師指導學生查閱資料、訪問網站、采訪、調查、實驗,培養學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對學生進行探究性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把教師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同時,加強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實施學科綜合滲透,增強實踐環節,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這些大膽的嘗試與創新,給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很快,這種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許多中小學的校園里。

  北京35中政治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紙幣的產生與發展”一課時,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實現師生互動,充分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在學習“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一課時,整個教學過程由學生唱主角,課前由學生圍繞專題在網上查詢大量資料,到農村進行實地考察,課上進行交流,結合個案進行分析,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課題雖然小,問題也很簡單,但它確實是一種真正的科學探究,就其思維方式而言遵循著4個環節: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實驗操作——得出結論,每個環節都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

  北京白云路小學科技活動課《小型造紙工藝流程》,一改過去的模仿式操作,采用探究式的活動方法,不是從給予科學概念入手,而是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做實驗,自己觀察并得出結論。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在生動活潑、充滿樂趣的實驗中一次次被點燃,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而且直接體驗到進行科學探索的無窮樂趣。整節課,同學們觀察實驗,研究討論,思考問題,發表見解,所有的同學都在動,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不少實驗學校還將多學科知識點進行整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從學習生活、社會生活中選擇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北京理工大學附中和北航附中在生物學科中滲透“植物資源保護”、“生物與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等知識;地理學科重點滲透“農業生態及污染”、“城市生態問題”、“人類與環境”等知識。由于環境問題往往涉及生物、化學、地理等多學科知識,他們在學校協調下,在綜合活動課中設計了“水資源污染與農業生產”、“小月河周邊環境調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等專題調查與教育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生態的不合理運用給人類自身和生存帶來的危害,鼓勵學生提出改善環境的方案。

  這種學習突破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這種開放性的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空間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渠道,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這是原有學校課堂所不能獲得的?梢哉f,EPD教育項目倡導的是一種超越教科書、超越教師、超越課堂的學習。正是在學習方式的一次次改變中,已經并正在實現著學生思維方式的變革。

  收獲遠不止這些,學生在和同學與教師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伙伴合作。這一切,把“培養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變為現實。

  讓EPD走進學生生活

  EPD教育不僅在課堂進行,更重要的是走進了學生的日常生活。

  實驗學校積極實施“主體參與、關注社會、合作體驗、創新發展”的原則,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

  為了宣傳EPD思想,北京、上海等地實驗學校制作了1000多塊展版,“環保小衛士”到學校周邊街道、居委會宣傳環保知識,參加志愿者服務隊,參加美化、綠化社區的活動,參與校園環境管理,清掃環境,捐獻舊報紙,創作“我眼中的EPD”兒童畫,進行節水漫畫創作,進行噪聲污染調查,給社區發環保警句,當一日飼養員……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中開設了環境選修課、環保活動課,采用多種形式,營造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大環境。學生會組織學生認領綠地,定期進行養護。學生對校園綠化提出建議,開展“綠色春游”、“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節水、節電、節糧”等活動。高一學生通過對學校用水、用電情況的調查,向校長遞交了節水節電的建議書。高二學生向全校師生發出了“進行垃圾分類”、“珍惜生命之水”的倡議。

  EPD教育大大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存,他們利用所學的知識,有效地解決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問題。上海吳淞中學學生在環境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居民有對垃圾筒設計個性化的需求。于是,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了有利于垃圾分類回收的環保垃圾筒,其主要特點是:一個垃圾筒可以完成對于“可分類回收”、“不可分類回收”、“有害有毒”三類垃圾的收集工作,而且體積適中、美觀、利用率高。目前,此項發明已申請專利。據有關專家估算,如果這種垃圾筒普遍使用,將大大有利于市民舉手之勞做環保,并可為上海市節約垃圾處理費18億元。北方交大二附中學生在環境調查中發出保護環境的倡議,受到國務院有關領導的表揚。北京理工大學附中的學生調查“垃圾滲瀝液對水資源的污染”,向北京市政府提出有關建議,很快得到批復。目前,各區縣已經著手對垃圾滲瀝液情況進行調查,并采取措施進行防滲處理。

  在EPD教育活動中,同學們小小年紀做著大事情。北京阜外一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環保設計新方案,建議綠地必須低于道路,坡面向綠地傾斜,減少降水流失,解決了城市綠化中多年存在的“草高路低”的難題。北京良鄉三小的學生,經過調查編寫的《讓小河清起來——拒馬河琉璃河段水污染情況調查》、《烏鴉不是不吉祥的鳥》、《小廚房里的節水工程》論文引起區環保部門的關注,學生的精彩辯論“家庭安裝空調的利與弊”、“開發旅游對保護環境資源有利還是有害”,2002年1月中央電視臺“東方兒童”節目先后三次播放。

  帶著研究的眼光,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發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把問題轉化為自主探究的課題,同學們驚訝地發現,原來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可研究的課題。北京十二中草橋分校學生調查學校食堂、家庭、飯館一天的垃圾量,設計了“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設想”,做了廢紙、塑料深埋與焚燒的對比實驗,并寫出實驗報告。還進行了“生活垃圾的分類與處理”、“城市大氣與綠化”、“熱島效應”、“節約用紙”、“廢電池回收”、“城市光污染”、“耕地是如何減少的”、“酸雨監測”等課題研究。

  西城分院附中高二兩名同學,家住北京后海附近,經常聞到水中的異味,于是他們開始進行調查,利用雙休日到北海、后海、西海取水樣,從岸上取土樣,從水中取泥樣,在科技館老師的幫助下,檢測磷酸鹽的含量,結果發現含量超標。于是,他們設計了“三海明天會更好”的環保方案,提出三海附近的居民應提高環保意識:1.少釣魚,不往水中扔廢棄物;2.把含量較高的廢水用來澆花種樹;3.西海磷酸鹽含量高,應種植荷花;4.在西海入海口,利用小水池進行逆流漂洗。這個方案獲得北京市環保設計一等獎。

  EPD教育使學生受到的鍛煉是多方面的,在采訪中,一些中學生對記者道出了他們心中的感慨:“在原來上課時,無論有何問題,老師都會通過一定的途徑引導你往正確答案上靠,使學生的依賴性特別強。而如今,老師幾乎不給任何框框,每一步都讓我們自己走,從制訂研究計劃,到問卷設計,外出調查,資料整理,撰寫論文,都是學生邊思考、邊實踐。這樣的學習使我感到自己長大了,在探索中學習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通過EPD教育,我對可持續發展認識有了質的飛躍,當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壓在你身上的時候,對學校、社會、家庭許多現象的認識就會改變,EPD教育讓我明白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關系?磥,只明白改造自然、戰勝自然是不夠的,還應當明白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科學知識,將來做一個具有可持續發展覺悟的、理智的建設者!

  中國EPD,我們為你驕傲

  令人欣慰的是,自1998年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委會的指導下,實驗地區和學校大力推進中國的EPD教育項目,經過專家、學者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階段性成果。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我國對EPD教育的新認識和新探索,受到國際教育官員的稱贊。1998年至2001年,課題組代表在日本東京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教育會議上,多次作了有關中國EPD項目進展與經驗的專題報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京辦事處主任青島泰之認為:“EPD項目在中國已經進行了4年多。這一項目的成就不僅為中國、更為世界作出了貢獻。所有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中國政府強有力的支持、EPD課題組的工作,以及教師、學生、家長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在中國加入WTO和成功獲得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的背景下,中國的EPD項目將邁上一個新臺階,使該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傳播,并且為世界EPD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成為世界EPD的典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專家勞爾·加利亞爾迪先生在考察了項目實驗學校后指出:“中國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開展EPD教育實驗的態度是認真的,創造了許多活躍和新鮮的方法,使學生們受到了實際教育和訓練。中國EPD教育項目創造的經驗是發展中國家的樣板,也能夠成為發達國家的樣板!

  中國EPD教育全國委員會執行主任史根東博士表示,在十六大提出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奮斗目標的新形勢下,我們將以更大的決心,更堅定的步伐,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事業。要認真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研究,有計劃地推進EPD教育項目實驗學校和示范學校建設,要大規模地開展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培養一大批從事EPD教育事業的校長、教師,形成全國EPD教育工作網絡,組建世界最大規模的推進EPD教育事業的隊伍,積極承擔國際特別是亞太地區EPD教育培訓任務,努力使中國逐步發展為國際EPD教育研究、培訓與信息中心之一,為實現中國和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注:中國EPD項目的標志——《原野·人·綠葉》象征著植根于綠色原野中的綠色生命能夠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勃勃生機。

  【新聞背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UNESCO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dle Development簡稱EP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跨學科國際合作項目,其目的是通過世界各國的努力,把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人口、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動員廣大青少年和社會成員積極參與,以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998年,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委托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主持此項研究,自2002年開始,該項目又同時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教育部規劃課題。

  該項目的目標是:1.提高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進行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認識和能力,樹立新的教育觀,在教育教學領域構建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型育人模式。2.培養青少年在校期間掌握有關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知識,形成主體精神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及相應能力。3.在企業事業單位和城鄉社區中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培養具有主體精神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及相應能力的新型公民。4.和全世界各國共同努力,把環境、人口教育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動員廣大青少年和全社會成員積極參與,以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EPD教育實驗的基本原則是:1.主體探究——注重建構學生在學習和多種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指導學生課前開始預習探究活動,注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設計、考察、探究、調查、總結等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體精神與創新能力。2.關注社會——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環境、人口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并用EPD思想為指導提出解決相關問題的建議。注重在各種活動中指導學生形成關注環境、人口、健康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意識,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思考、研究和提出解決環境保護、人口、健康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并積極參與相關內容的社會活動。3.綜合滲透——注重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人口和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在各學科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并加以滲透,注重開展多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4.創新發展——注重通過EPD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激發學生形成創新精神與能力,注重以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價值取向開展多種科技創新活動。

  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EPD教育項目,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年來推進得最成功,與人類前途命運結合最緊密、最有意義的項目之一。2002年1月,經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批準,在前EPD教育項目課題組基礎上,組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EPD)工作委員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主席陶西平任名譽主任,北京教科院院長季明明任主任,北京教科院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史根東任執行主任。

【EPD教育在中國】相關文章:

談談中國的教育04-28

中國的教育 104-27

中國邏輯教育的出路05-01

中國的教育觀念04-27

中國健康教育雜志04-27

關于中國式教育05-05

如何面對中國的教育革命04-30

中國自考教育中心04-27

中國MBA教育思變04-28

教育名言名句中國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