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動物的消化”一節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時應關注的問題
“消化”這部分內容在初、高中的生物教材中都有,但闡述的層面不同,后者更注重其生理過程。筆者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自我感覺是已經知道一點,沒有新鮮感。所以,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而且在學完這部分內容后,還存在著一些模糊不清的認識,有的甚至是概念上的錯誤。
在提倡研究性學習的今天,經過初步的教學研究和探索,感到問題出在兩個方面:一是出在教材中第52頁的表格中,有些概念在教材中本身的表達就模棱兩可,而且缺乏前后知識連貫的意識,客觀上造成學生在學習時的困難;二是學生對這部分教材內容已有一定的基礎,希望獲得“用武”的一席之地、或者希望得到更多知識,這已成為一種心理定勢。但教材偏重生理結構和生理過程的介紹,使實用性體現不夠,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學生思維活動的空間,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轉移和發展受到障礙。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為了有效地滲透研究性學習,教師應注意一下幾個問題。
一.教材中第52頁: 胰腺 → 胰液
胰腺是人體內第二大消化腺,它是有兩部分組成:外分泌部和內分泌部。外分泌部的細胞分泌的胰液是消化液,經胰管收集后與膽總管匯合,穿過十二指腸腸壁,進入消化管,胰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能消化分解多種大分子有機物。而內分泌部是分散在外分泌部的細胞群,稱胰島,其分泌的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激素,參與調節糖代謝。當然關于胰島只作點到,目的是為了埋下伏筆,待到“動物激素”章節教學時再作展開。這樣處理,不僅使學生了解了胰液的分泌部位,還可避免出現 “胰島素是有胰腺分泌的” 、“胰液中含有胰島素”之類模糊概念。這樣做,可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科學中一些最基本的觀點,為研究性學習開設一條科學的通道。
二.教材中第52頁:腸腺 → 小腸液
這里有兩個問題,其中之一是:小腸和大腸都有腸腺,只是結構有所不同,所以產生的分泌物也不同,大腸腺的分泌物中主要有粘蛋白。而小腸腺中的腺體實質上有兩種,這是問題的其中之二,小腸腺分為兩種:分布在十二指腸內的十二指腸腺和分布于整個小腸粘膜內的小腸腺。前者主要分泌粘蛋白和碳酸化合物,保護十二指腸免受胃酸侵蝕并中和胃酸;后者才是教材中所指的腸腺。為了能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概念,增加著部分內容并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還是值得的,使我們的學生在獲取小腸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這一知識中,能夠做到居高臨下,層次清晰,并為以后進入更深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排除障礙。
三.關于“最佳學習狀態”(OLS)
“最佳學習狀態”也有人稱之為“顛峰學習狀態”。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米哈里·茨克森明哈里把它描述為“一種全神貫注的狀態,就是全身心沉浸于一種奇妙的感覺,即你能控制當前的狀況,你在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當你處于最佳學習狀態時,你能毫無遺漏地吸收并最大限度地理解你所學習的東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直在暗示“最佳學習狀態”的到來,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應及時了解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向,在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活動中,巧妙地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結合,引導他們對“進餐不定時定量或狼吞虎咽”、“暴飲暴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進行科學分析,從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利用等基礎生理知識的水平上,認清不良飲食習慣的危害,使學生理解提倡科學用餐的意義。這樣,以學生的實際狀態作為滲透研究性學習的切入口,可以達到在教學過程師生情感激發的目的,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學生會興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所作所為與書本中的知識進行對照,自然而然地參與到了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去,并主動地將所學的書本
[1] [2]
【在“動物的消化”一節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時應關注的問題】相關文章:
聲樂教學中應關注的若干問題05-01
審計函證中應關注的問題04-29
初中教學應關注的幾個問題04-28
污染土壤修復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04-30
研究性學習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04-30
在英語教學中應滲透情感教育05-02
城市生態景觀項目環評中應重點關注的問題04-27
傾聽:口語交際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04-30
“慣性”教學中應注意講清的幾個問題04-30
慣性”教學中應注意講清的幾個問題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