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聰明與自負?-關于修憲說法的說法
當下在公共生活領域流行頻度很高的一個話語就是“修憲”,撲面而來的夏天似乎更加刺激了人們對修憲的熱情。僅僅這兩天見之于媒體報道的修憲討論會就有多起,各種修憲意見也紛至沓來。一些著名學者關于修憲的建議也洋溢著暢想的快樂,從機構設置到制度安排,從實體權利到程序啟動,可謂洋洋灑灑。此時此刻,說幾句風涼話,潑幾飄冷水,不知會不會掃了大家的興致?憲法是什么?憲法無非是人類解決問題,對付不確定性的制度安排之一。當西方人在十一或十二世紀爭論是上帝之法優于人間之法,還是人間之法優于上帝之法的時候,中華帝國卻適逢半部論語治天下“盛世景觀”。構成西方法治之源的希臘文明、羅馬文明至今只能活在日耳曼文明或東正教文明的軀體上,而中華文明卻幾千年綿延不絕。中國人不會說:無憲法,勿寧死。從1908年以降的百年中國,差不多平均每十年產生一部憲法。但從清朝末年到建國初期,經常出現的景觀是:一邊是刀光劍影,城頭變幻大王旗,一邊是著酒論憲,議院清談。
生活是變動不居,憲法是相對靜止的。所謂生活之樹長青,理論是灰色的似乎也有點這樣的意思。社會現實永遠走在憲法規范的前面,企圖制定一部完美的憲法,然后使之具有“芝麻開門”的魔力,任何問題出現只要翻翻憲法條文即可迎刃而解,那也是一種太富浪漫主義色彩的想法。
那些最主張讓“看不見的手”在市場中發揮作用的“大家”們,卻最起勁地鼓吹進行“一攬子的修憲”,從財產權到遷徙權,從總統制到兩院制,從政黨制到競選制,從無產階級專政到三個代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問題是人類本身就真能窮盡公共權力運行領域的所有規律嗎?那些立法的智者們真能精確地用語言表達出調整復雜政治關系的規范嗎?難道那些生活常識、社會慣例就注定要比成文規范低格一等嗎?
憲法適應社會現實的機制有多種,我們大可不必太過依賴“憲法修改”這種頗為“剛性”的變遷機制。其實憲法解釋、憲法慣例等柔性改良機制卻可更見潛移默化之效。
中國憲法權威之不高,作用之有限,固然有實體內容與現實不協調的原因,更關鍵的在于憲法運行實施的程序安排的極不合理。因此,關于修憲的考慮與其放在梳理不清的實體制度上,不如對憲政程序問題投以更多的關注。
聰明與自負?---關于修憲說法的說法
【聰明與自負?-修憲說法的說法】相關文章:
說法04-29
關于風大的說法11-03
入伏的民間說法07-16
換個做法和說法04-30
全球變暖新說法04-26
禪宗中的以牛說法04-29
為牛討說法05-02
“忠誠正直”的英語說法04-27
公交設施的英語說法04-27
關于恐龍滅絕的其他說法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