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待社區矯正:冷靜但不必杞人憂天
人民法院報5月8日第二版發表了蘇桂英同志的文章《“社區矯正”不要矯枉過正》。該文從另一個角度,給社區矯正工作“潑冷水”,潑得好。聽到不同意見,不管它對不對,我們的態度都應如沐春風。因為它能促使我們冷靜地認識問題,慎重地開展工作。正如蘇文末尾所說,這是為了給正沉浸其中的人“提個醒”,這支“冷靜劑”打得及時。但是通讀該文,也不難發現一些值得商榷之處。
社區矯正從國外引入中國,是一個法律移植的事件。因而我們不能不對“供體”與“受體”間的異同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倘異大于同,那是萬萬不可移植的。有如鳥的心臟怎能移植到人身上呢。從我國目前社區矯正的試行情況看,中外的社區矯正不同之處是有的。如,推動社區矯正的力量來源上即有明顯區別。在西方國家,社區矯正基本上是“自下而上”的探索,是以民間創新帶動國家行動。美國的緩刑,就是由波士頓一個叫奧古斯塔斯的鞋匠獨創的,因而他被稱為美國的“緩刑之父”。直到去世時,他作了18年緩刑觀護人員,按今天的話講,就是社區矯正志愿者。為了做好這項義務工作,即使生意陷入了困境,他也在所不惜。通過他的努力和影響,在他去世后第20個年頭(1878年),馬薩諸塞州出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緩刑法規,并確立了緩刑觀護官的法律地位。在英美法系國家,只要個人請求合情合理,當地的法官就可以依據“自由心證”原則,突破法律,支持個人請求。這就是為什么在美國,一個普通的鞋匠竟能獨創出一種短期自由刑替代措施的原因之一。而依我國的法律傳統,只能采取“自上而下”的推動。
諸如此類的不同,的確需要我們在社區矯正移植過程中冷靜考量。蘇桂英同志恐怕就是擔心,以目前的國情、社區發展的現狀以及人的素質論,一旦移植出現機體“不適”或“變異”,必給“受體”帶來致命傷害。但是,就我國移植社區矯正這一法律制度而言,“供體”與“受體”之間是否有更多的兼容性和同構性(以下簡稱“兼同”)呢?回答是肯定。
為了使我的闡述更有針對性,我想分別對應蘇文中的四個“擔心”來說明這個問題。
兼同之一:“斗爭哲學”已經讓位于“人權人道”,讓位于“寬容互助”。
法國經過了歷次專政,法國人從“斷頭臺上的平等”中終于幡然醒悟,誕生了偉大的《人權宣言》。人們意識到:“不知人權,忽視人權或輕蔑人權是公眾不幸”。過于強調專政,就是漠視人權。我們過去的“群眾專政”(蘇桂英同志認為極可能發展為“業主專政”),在今天已經沒有生存的土壤。不僅生活中人道的情感漸多,就連憲法也確立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價值。盡管重刑主義傳統根深蒂固,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刑罰已經一步步走向輕緩,是從野蠻走向文明,而不是蘇文所擔心的“從文明走向野蠻”。過去,罪犯的子女是抬不起頭的。如今,他們中的許多人得到了社會的同情和幫助。從這個側面看,我們的國民已經逐步從僵化的“斗爭哲學”中走出來,人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復蘇。據史料記載,奧古斯塔斯就是“一位自信心甚強,并具有充分熱忱及深遂同情心的人”。毫無疑問,“人權人道”、 “寬容互助”已經成為中西方思維共容的起點。沒有淳樸的民心,就沒有社區矯正。
兼同之二:社區矯正可以促進社區建設,進一步強化公民的責任感。
“解鈴還需系鈴人!狈傻膯栴}歸根到底是社會問題。對于個體的犯罪,罪犯周圍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犯罪這種社會問題關鍵還是靠社區成員去協助“案主”解決。從社會學角度看,我們曾一度過于強調政府在社會控制中的作用,忽視社會組織調節的作用。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市民社會(主要體現在社區建設上)發展緩慢,特別是城市社區建設中人們彼此缺乏認同感和依賴感,也就是蘇文中所講的:“社區居民都很忙,鄰里之間很少往來”。而西方社區矯正是產生于市民社會的。奧古斯塔斯這樣的人物,很顯然是市民社會培養出來的
[1] [2]
【對待社區矯正:冷靜但不必杞人憂天】相關文章:
社區矯正總結04-27
社區矯正調研報告03-07
考研英語復習冷靜對待 做好五點準備04-29
社區矯正總結(精選10篇)11-23
社區矯正工作個人總結03-23
社區矯正工作個人總結05-30
社區矯正保證書01-25
社區矯正工作總結01-18
社區矯正辦工作安排11-05
杞人憂天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