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版權史綱
摘 要: 研究中國版權史時,至少應當考慮復制技術、作者地位和外來影響等三個方面的因素。印刷術的發明給文化成果的保護提出了不同于手抄時代的新課題,促進了現代版權觀念的產生。復制技術對文化成果保護的挑戰在20世紀70年代再一次影響了中國版權法的發展。中國古代文人所持的學術與政治一體的傳統以及第一代領導人對知識分子作用的估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共和國之后知識分子的命運。近代中國第一部版權法是在西方列強的敦促下完成的,在之后的歲月里,美國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版權法發展的走向。關鍵詞:版權史 復制技術 作者地位 外來影響
一位年輕的版權法學者在研究中國版權史時曾經考究了復制技術、作者地位和外來影響等三個方面的因素,「1」認為它們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變化凸現了中國版權法的歷史演變進路。
一
早在印刷技術發明之前的歷史階段,就產生了剽竊現象-它是口頭文化轉向讀寫文化的派生物。據考,英文plagiarism(剽竊,抄襲)一詞是由公元一世紀左右的羅馬著名詩人馬歇爾創制的。「2」在那時,剽竊已被視為可恥的行為而受到譴責。詩人馬爾蒂阿利斯在給他人的信中曾這樣寫到:“據說你在背誦我的詩句時總說它是你自己創作的。如果你愿意承認它為我所作,我將無償地奉獻給你;但如果你想把它稱為你的詩作,你最好把它買下來,這樣它就不再屬于我了。”在中國古代,成書于公元前四、五世紀的《禮?曲禮》告誡人們,行文“毋剿說,毋盂同”,其注曰:“剿,猶掣也。取人之說以為己說”。這里的“剿說”作為一種不良現象而提出,其含義已等同于后來的“抄襲”、“剽竊”。剽竊一詞正式出現在唐代,據唐人柳宗元《柳先生文集》中的《辨文子》記載:“其渾而類者少,竊取他書以舍之者多,凡孟管輩數家,皆見剽竊。”顯然,至晚在唐,剽竊前人之書現象已非常嚴重,受到了當時文人的譴責。首載史籍的剽竊糾紛是發生在魏晉時期的“郭竊向注案”。對法學者而言,這一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并不重要,其意義在于它反映了時人對竊取文化成果的看法。可以認為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作品只能靠作者自己保護,剽竊者也只會受到道義的譴責,而無法律的制裁。這段時間沒有制定法律確認對作品權利的實際原由被認為是,任何盜版者都將不得不支付和其他出版者同樣多的資金來購買和維持用于侵權的手抄奴隸,讓其抄寫那些正在被銷售的圖書。因此,盜版者很沮喪,因為他們不能像比較好的傳媒那樣低投入高產出。「3」同現代版權觀念相比,那時的剽竊并未在作品與思想之間做出區別。事實上,剽竊不僅指對作品的抄襲,還包括對觀點的侵占。有趣的是,斯葛多學派的創始人芝諾就常被柏拉圖的弟子指責剽竊了學園的學說。「4」
印刷術的發明為文學藝術領域的智慧財產的保護提出了挑戰。在此之前,圖書貿易非常有限,現代版權觀念在這種貿易中毫無意義,也沒有它賴以產生的前提和條件。因為書商只要一將書籍賣掉,他就能夠收回他抄寫一本手稿的投資。這是一個沒有書籍庫存的時代,因此它沒有保護長期投資的經濟動因。而今印刷商不得不在印板上投資,不得不雇用熟練的技術工人,也不得不購買一些用于消耗的油墨和紙張。所有這些都是一種潛在的資本投資,而其資金的回收卻相當緩慢。在西方,有人這樣評價印刷術對圖書業的影響:“當印刷變成了圖書產品的基本手段時,至少在1480年在南歐是這樣,整個圖書業變得競爭非常激烈,印刷商不得不尋求一種手段來保護他們的投資”。「5」
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同時也動搖了帝制中國的意識形態。一旦代表威權的知識不再壟斷在上層精英之手而喪失了神秘性,其權威便遭受了懷疑。管制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維持方式。同時,印刷商也開始尋求對其經濟投資的保護。這樣,便產生了圖書壟斷經營。自宋代以降,我國地方官員便曾發布過檄文,禁止對某些圖書的盜印。1265年,福建轉運司發布檄文,曰“據祝太傅宅干人吳吉狀:本宅見雕諸郡志,名曰《方輿勝覽》及《四六寶苑》兩書,系并本宅貢士私自編輯,數載辛勤。今來雕版,所費浩瀚。竊恐書市嗜利之徒輒將上件書版翻開,或改換名目,或以《節略輿地紀勝》等書為名,翻開攙掠,致本宅徒勞心力,枉費錢本,委實切害。照得雕書,合經使臺申,乞行約束,庶絕翻版之患。乞給榜下衢、婺州雕書去處張掛曉示。如有此色,容本宅陳告,乞追人毀板,斷治施行。……
[1] [2] [3]
【中國版權史綱】相關文章:
《中國人史綱》評價04-27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社會實踐報告07-17
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能力培養04-29
中國成人教育學發展史綱要(上)05-01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研究性學習案例04-29
版權的意思, 版權的解釋04-30
版權04-30
三性教學法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育教學04-29
版權聲明04-28
版權聲明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