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學術刊物的反思與發展
眾所周知,學術刊物經由及時發表重要的具有知識增量意義的學術論文,而會在建構中國學術傳統和實質性地推進中國學術發展的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據此,我們有比較充分的理由認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不斷規范化,伴隨著中國各種與學術發展相配套的學術制度的建構和成型,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刊物在建構中國學術傳統和實質性地推進中國學術發展的方面應當至少發揮出兩個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中國學術刊物所應當具有的一種常規性的重要作用,即及時反映和發表論者們就各種理論問題所做的具有創新意義的學術研究論文,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中國學術刊物所應當具有的學術的傳播作用及評價作用;二是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和方向。
在我看來,以各種學術配套制度為支撐的中國學術刊物,經由它們對研究者個人所應當具有的影響力以及它們有權決定是否刊用研究者個人的論文,而在這些刊物自身之間逐漸確立起了一種極具支配力的邏輯。正是這樣一種邏輯,不僅應當對每個個別論者的學術旨趣或研究方向產生影響,而且更應當經由這一影響而逐漸對整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或走向產生很大的支配作用,從而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生產和學術傳統的建構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
然而,盡管中國的學術評價制度和職稱評定制度都通過要求研究者個人必須在各種級別的學術刊物(尤其是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論文的規定,而強化著中國學術刊物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體制中的地位,但在日常知識實踐層面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第一,大多數研究者卻在自己的實質性知識生產過程中對這些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其他論者撰寫的相關論文不僅不予關注,甚至連引證都不愿意做;第二,在培養學術梯隊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中,亦即在大學的教授們為那些在未來有可能成為學者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所開列的“閱讀文獻”或“必讀文獻”中,或者在碩士生和博士生所提交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中,都存在著一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論文嚴重缺位的問題;第三,在明知于這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有利可圖”的情形下,許多研究者卻仍把相當數量的重要論文發表在不具有指標統計意義的那些“無刊號”的學術連續出版物上,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了對這些學術刊物的不重視。
由此,我們可以說,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生產和生產者培養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發揮它們所應當具有的影響研究者個人進行學術研究的知識參照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研究者個人“琢磨”如何能夠發表論文的參照性工具,進而成為研究者個人在相關學術制度安排的要求下謀求“統計指標”的一個必需的途徑。換言之,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提供統計研究者知識產品之指標的形式制度,并在一定意義上喪失了其作為研究者個人學術研究的知識參照作用和引領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實質性作用。
盡管如此,我們并不能夠當然地認為中國學術刊物就沒有作用了。在我所指稱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在當下所深陷于其中的那種“自上而下”的“知識規劃時代”中,一方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正是我所謂的“集體性”知識生產機器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使其他相關的學術制度與知識生產和再生產勾連起來的重要關聯性制度之一;另一方面,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
[1] [2]
【中國學術刊物的反思與發展】相關文章:
中國的發展作文11-30
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反思04-30
談學術刊物稿件審讀意見的寫作04-27
中國關于發展的作文12-19
中國工業的發展練習04-28
中國連鎖發展之路05-02
中國騰飛之晉江發展04-29
中國新能源發展之路05-01
現代巖溶學在中國的發展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