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破產法與破產企業職工權益保障
保護破產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是我國破產法律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以下簡稱《破產法》),對于破產企業職工的保護作了明確規定。自《破產法》頒布至今,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破產法對于破產企業職工的保護也日益完善,一系列相關的配套法規、政策、司法解釋等相繼出臺,逐漸構成了較為完善的保護破產企業職工的法律制度。由于我國《破產法》的有關規定比較原則,因此,從《破產法》頒布以來,國務院及其所屬部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定對《破產法》的相關內容加以完善,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國務院1994年10月25日發布的《關于在若干城市試行國有企業破產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1994]59號)、《關于在若干城市試行國有企業兼并破產和職工再就業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國發[1997]10號)、財政部《國有企業試行破產有關財務問題的暫行規定》(財工字[1996]226號)、1996年《關于試行國有企業兼并破產中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經貿企[1996]492號)等。這些政策和規定對破產企業職工保護做了非常具體的規定。
我國破產法有關破產企業職工的保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關職工安置問題,關于這一點,在企業《破產法》第4條中明確規定:“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妥善安排破產企業職工重新就業,并保障他們重新就業前的基本生活需要,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二是有關企業破產財產及其清償順序問題,如《破產法》第37條第2款規定:“破產財產優先撥付破產費用后,按照下列順序清償:(一)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二)破產企業所欠稅款;(三)破產債權。”
2002年7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32次會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一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繼1991年首次對適用企業《破產法》司法解釋后,對適用該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相關規定所進行的第二次全面系統的解釋,它進一步規范了人民法院對企業破產案件的審理,對我國破產法律制度的完善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若干規定》加強了對破產企業職工的保護,對于破產債權、非破產財產、清償順序、試點城市國有工業企業與一般國有企業破產的區別等都做出了明確規定。這對于進一步完善我國破產法有關職工保護的立法,更好地維護破產企業職工合法權益,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破產債權
《破產法》對涉及企業職工等勞動主體的破產債權,僅僅規定了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屬于優先受償的債權,沒有對其進行分類,從而導致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對因企業破產解除勞動合同時勞動者的補償金、非正式職工勞動報酬、職工集資款等問題無法可依,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職工的合法權益。《若干規定》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以往的政策、法規進行了完善,有許多新的突破。其中第56條、57條、58條分別對企業職工等勞動主體給予特殊的保護,將解除勞動合同對勞動者的補償金、非正式職工的勞動報酬和企業向職工的集資款,解釋為企業《破產法》第37條第二款第(一)項可以優先受償的債權,充分反映了國家法律對勞動者群體的保護,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積極的意義。
1.勞動者補償金優先受償的規定。
破產企業職工的保護是現代各國破產法的一般原則。破產法對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報酬的保護,屬于對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獲取勞動報酬權的保護;對勞動者因企業破產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金的保護,屬于對勞動者未來損失的保護。《破產法》僅僅將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作為第一順序清償的債權,而對勞動者未來損失的保護未作規定。《若干規定》基于保護勞動者權利的角度出發,對《破產法》第37條采取擴大解釋的方法,將對勞動者未來損失的補償這部分解釋為第一順序清償的債權,給予其和職工工資、勞動保險費用同等的法律地位。在《若干規定》第56條中明確規定:“因企業破產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依法或者依據勞動合同對企業享有的補償金請求權,參照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第(一)項規定的順序清償。”這就意味著,因企業破產解除勞動合同對勞動者的補償,可以依據勞動合同約定的補償金,也可以在沒有約定時依據勞動法及其相關規定進行補償。
2.非正式職工勞動報酬優先受償的規定。
我國破產法規定的優先清償的職工工資依其性質屬于勞動報酬,法律并沒有區分勞動者的身份,因此只要是屬于勞動報酬
[1] [2] [3]
【破產法與破產企業職工權益保障】相關文章:
破產法解釋一05-01
企業破產法的適用范圍05-01
破產企業職工如何安置05-01
當前企業破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兼論中國破產法的完善05-03
婦女權益保障知識試題06-01
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04-29
運價備案制度保障航運企業權益04-28
破產04-29
破產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