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綜合素質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生綜合素質論文1
摘要: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應以教育和培養學生成為自主發展的創造性人才為目標。在確立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以人為本測評的關鍵在于建立激勵機制、溝通機制,與市場需求接軌,進行發展性測評等測評機制。構建科學的測評指標體系,完善測評方法。
關鍵詞:以人為本。綜合素質測評。測評機制。測評體系
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和修正,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更為科學、有效的測評體系。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強調以尊重人、關心人和發展人為目的,“以培養自主發展的創造性人才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標。”確立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對于促進素質綜合測評體系構建的科學化,有著重要的理論導向意義,對實現學生個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證學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續,促進和諧校園建設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對素質綜合測評的啟示。
(一)以人為本的測評,應以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為基礎。
以人為本,首先強調對人的尊重,維護人的權利。在素質測評實施過程中,學生既是接受測評的客體,也是進行測評的主體,確立學生主體性地位的要義在于測評的實施不能傷害學生的主體感受。對于學生而言,是被動地接受外界評價還是出于衡量自身發展狀況的自發性需求,將導致消極抵觸或積極參與的不同效果。
(二)以人為本的測評,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素質綜合測評自產生以來,就伴隨著對“個性測評”、“共性測評”的反思。從其起源來看,進行素質測評的初始目的是為學生評獎、評優、選拔、就業等工作提供依據。因此,它一開始就是一種以共性評價為基本取向的選拔。隨著社會、個體的多元化發展,只強調共性發展的測評模式,已不能夠適應新時期高校教育培養人的要求,在素質測評中體現對個體個性化發展的尊重已得到普遍認同。
人本教育價值觀強調教育要促進人的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通過有效引導,實現自我發展。學生作為個體,社會化過程和個性化過程是統一的,外界的接受度和認同度對個體會產生強大的影響作用。以人為本的素質綜合測評不能違反個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正確發揮引導作用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功能意義,應將必要的教育規范和引導人的個性發展相結合。
(三)以人為本的測評,應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應當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發展’”。學校的教育關注于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其中,學生素質的培養強調以創新能力為核心。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決定其今后能否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因素。因此,對學生的素質綜合評價應體現倡導德、智、體等“基本素質”和創新素質、實踐能力等“發展性素質”共同和諧發展的理念,通過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決定學生創新素質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次,人的全面發展還包括健全人格的培養。大學階段是學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目前,將學生身心健康的測評納入高校素質綜合測評的目標體系已成為共識,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將學生的思想政治表現等同于心理素質評價的問題,如何將心理素質評價科學納入測評體系成為難題。作為大學生素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評價面臨在操作中被邊緣化的窘境。為此,需要進行交叉學科的研究,尋求理論突破與創新,在素質綜合測評中融入心理素質評價,以發揮教育引導學生心智成長的作用。
二、實現以人為本,以建立有效的測評機制為路徑。
(一)以發揮引導作用為基本功能,建立測評激勵機制。
發揮導向作用是素質綜合測評的重要功能之一。素質綜合測評不以“測”和“評”為最終目的,而是通過在測評過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學生自我評價的需求上升為促進自我實現的成就動機,成為學生自我完善和自主發展的內驅力。通過發揮導向作用,不斷強化學生主動進行自我修正的意識,最終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
(二)充分重視測評反饋環節,建立學生和學校之間雙向評價的溝通機制。
反饋結果是測評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將測評結果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每階段的測評后,結合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對測評的感受,不斷完善測評工作。通過建立雙向評價的溝通機制,增強學生對學校教育引導方向的認同感,促進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接軌機制。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學校的教育和培養是影響學生的素質、能力發展的主導因素。素質綜合測評的指標體系應能夠反應市場需求,引導學生向市場需要的方向發展。除在建立測評體系時汲取市場、用人單位的意見,學校也要及時關注在測評結果中處于不同位置學生的就業情況,為不斷完善適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測評體系提供依據。
(四)尊重大學生的自身發展規律,建立測評的發展機制。
個體的發展是動態、連續的,后一階段的發展總是在前一階段發展水平的基礎之上。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水平、能力素養都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測評體系本身要尊重并符合這種發展規律。發展性的測評應實現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在測評結果中體現出學生的成長,成為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定位的依據,具備后續發展導向的功能。
三、落實以人為本,以建立科學的測評方法為保證。
(一)以開放性為原則,結合學校實際,構建科學的測評指標體系。
社會環境和市場需求在不斷變化,決定了素質綜合測評體系不可能是統一的。構建科學的測評體系,關鍵在于建立科學的測評指標。達到測評指標體系的科學化,必須堅持測評體系的開放性原則,尋求理論創新,不斷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測評體系。我國高校的測評體系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主要基于以下幾種框架:
1、以國家發布的文件、法規為指導思想和依據。以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為基本框架,增加、強調某一些(種)素質和能力。
2、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對學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進行評價。
3、引入新的理論,如以“才質容積論”、“價值人假設”等作為理論構建基礎,建立新的測評指標框架。
我校綜合素質測評指標體系包含學業成績和素質拓展兩部分,前者反映學生的學業水平,素質拓展部分以“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為主要組成項目,引導學生完善智能結構。在實施過程中,允許各專業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指標細則項目和所占權重,以適應綜合、全面測評的要求。此外,允許針對不能窮盡的學生個人發展表現,則通過額外加分項的方式予以認可。
在一個測評體系中,項目指標和所占權重是其中的關鍵部分。對指標細則進行修改,如果變動隨意性較大,可能導致整個測評體系悖離原始的測評框架。可以通過具備數理、統計原理等知識的專業人員給予指導以規避這一風險。此外,學校還需要跟進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相關項目,以其記錄作為測評打分的主要依據。將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與素質測評相結合,既使測評有記錄可尋,也為學校的相關工作提供依據,形成培養和選拔人的系統性工程。
(二)倡導柔性原則,將“質”的評價和“量”的評價相結合。
長期以來,素質測評主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顯示其客觀性,測評結果以分數論優劣,這種方式可能會挫傷部分同學的積極性,有悖于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的理念。量化的測評結果有助于學生找到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而定性的評價以“客觀描述”和“特征評價”的方式,幫助學生合理進行自我評價,同時感受到尊重、鼓勵,促使學生優良的個性因素得到尊重和張揚。
(三)改進測評實施方法,促進測評實施的網絡化。
建立網絡操作平臺和進行計算機信息管理,是近年高校素質綜合測評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交叉學科研究的興起,心理學、計算機技術、人力資源等學科的介入,能夠促使素質綜合測評體系的構建得以長足的發展。開發使用計算機軟件,實現素質綜合測評信息的自動化操作和管理,有利于節約人力資源,規范測評實施程序,規避測評過程中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實現測評過程和結果的客觀、公正。
四、結語。
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以“唯人為貴”的思想指導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不囿于舊有的工作思路,在具體工作中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增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基于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的立場,探索構建科學的測評體系,實現正確的育人導向。把素質綜合測評作為載體,激發和增強學生的成就動機,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自我完善,為社會培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解偉。人本理念對現代大學教育的啟示[J]。經濟師,20xx,(10):133。
[2]扈中平。“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新析[J]。教育研究,20xx,(5):6。
[3]虞麗娟,孟憲明。大學生才質模糊評價系統的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xx,(7):4—8。
[4]李暉,李正剛。基于價值人假設的人才綜合素質三維測評體系研究[J]。商場現代化,20xx:457,227—228。
大學生綜合素質論文2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的探索與實踐
1.做好導師和項目的遴選工作為保證STITP能切實有效地開展,項目指導教師一般為各專業的骨干教師,且有在研項目,學院則在科研資源的利用分配、評優、工作量等方面給予指導教師傾斜,以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項目選題主要是以學生自主選題和教師根據在研的科研項目組織選題。這些項目大部分為教師在研項目的子課題,保障了STITP項目來源的穩定性,促進師生科研學術工作良性發展。
2.確立導師負責制項目和指導教師確立后,學生要和導師簽訂協議,導師向學院負責,同時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負責項目的立項、實施與完成。如引導學生選題,撰寫項目申請書、立項書等,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團結協作和組織實施等綜合能力。5.建設合理的學生科技活動梯隊為保證學生科技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學生科技活動梯隊尤其重要。一年級是學生打基礎的時期,可以通過開展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的科技活動來提高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在二年級第一學期,要在廣泛參與一年級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選拔、挑選部分優秀學生開始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學期使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的項目,并開始項目申報;三年級開始科研試驗與結題,并將可繼續深入的項目發展成畢業論文。
二、科技創新訓練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體現
1.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科技創新訓練,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在科研實踐的過程中,大學生需要利用學校的各種有利條件對不同學科進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在探索、研究、創新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學會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見解。
2.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精力充沛,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富有進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師的指導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對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本科生科研訓練可以服務校外,將社會提供的服務和課程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參加服務的活動中滿足社會需求并形成社會責任感。
3.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大學生在參與科研的過程中,其項目從論證、立項、實施到實驗結果的分析都要進行全方位的'權衡比較,得出最優化的決策,需要與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交流協作,單靠一人力量很難完成。有助于學生培養團隊意識和創新能力,學會處理各種關系,提高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4.有利于塑造學生獨立精神品質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利于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應該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旋律,把大學塑造成創新者的精神樂園。在整個過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質、頑強的意志力以及思維和行動的獨立性與做事一絲不茍的品質。
5.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業、就業的競爭力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拓展空間。也是提高學生就業、創業競爭力的重要砝碼。
大學生綜合素質論文3
本文對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有效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旨在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切實有效提高綜合素質。
一、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涵
大學生素質教育分為: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法律素質及道德素質。思想素質有思想情感、思想認識、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質有政治觀點、政治信念、政治立場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道德及政治觀的綜合體現。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習過程中形成和體現出的創造發明素養,以及運用所學所能將個人目標或任務付諸實踐的能力。法律素質是其所具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行為的綜合體現。道德素質是其做人及行為實踐過程中對其自身起規范作用的心理品質。
二、大學生素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提倡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進,但實際情況不近人意,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思想政治素質教育難入人心,。在這個價值觀高度多樣化的時代,學生現有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和相關課程內容差異大,施教者難以有效輸入新的思想政治認知。2.人文素質教育難以深化,現行人文素質教育只達到人文知識教授層面,學生無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無法遵循人文精神。3.大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原動力,普遍只想順利完成學業并獲得工作,缺乏高層次追求。4. 大學生法律和道德意識薄弱,缺乏維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道德素質存在道德評價失準、道德價值取向混亂問題。
三、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們,我們需要理論結合實際,發現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運用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引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逐步形成,解決高校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其一,用皮亞杰的建構學說中同化和順應這兩種建構認知結構的方式的理論來指導思政素質教育。思政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會將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納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加強和豐富原有的結構,只是這一同化過程學生會過濾和改造施教者給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說,學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結構不一致,那么他們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雖然思政教育在同化過程中受挫,但是我們可以在順應過程中找到改變這一現狀的希望。因為受教者的認知無法適應客體要求時,就會創造新的認知結構來適應環境需要,這是一個自我改造的過程。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政素質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學生在同化和順應過程的中認知結構變化的節奏、時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就可能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建構起大學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
其二,高校若能重視和提高學生的認知驅力,那么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將實現由現目前學生僅僅是機械接受人文知識的層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層次轉變。認知驅力是奧蘇貝爾三大成就動機中最重要和最穩定的一項,此外還有自我增強驅力和附屬驅力。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動機就是對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無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對實利的追求。而奧蘇貝爾對認知驅力的重視本質是對認知和理解的價值的追求,這種追求同學生作為學習者的心理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認知驅力,就能轉變大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沒有現實意義的想法。
其三,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介紹給大學生,并引導學生追求較高層次的人生需求,幫助他們找到創新意識的原動力。文獻顯示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在高校就讀期間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對自我實現需求的追求。馬斯洛理論把需求由低到高層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我們可盡力引導大學生追求馬斯洛理論的.高層次需求,鼓勵他們將自我實現作為自己的終身人生目標。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課程中引入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以喚起大學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識以及對責任感的考慮。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分為六個階段,而我們要重點引薦給學生的是第六個階段,即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這一階段的人確立起了一種用于社會治理的道德觀,他們懂得德性的本質、以尊重人為目的而非手段為前提。執此道德觀的人是推動社會道德發展的力量。具體可選用科爾伯格的“海因茨難題”這一經典道德兩難問題作為課堂開放式討論話題,了解學生的道德觀和法律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而后,為其講解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及基本法律知識以激發和普及大學生的法律道德意識。
結論
大學生素質的形成看似由外至內,其實也是一個內心變化引起外在行為表現變化的外化過程,是需要施教者帶著潛移默化的意識耐心引導和培養的過程。因此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有效提高綜合素質是順應大學生身心發展的。
大學生綜合素質論文4
摘要:民族的未來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來建設,未來社會迫切需要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作為社會向前發展的源動力,必須與知識經濟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高等教育要想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必須適時調整培養方案,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采取多種模式的辦學機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綜合素質;培養方案;創新創業;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xx)16-0138-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提出,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造就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加強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這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總的要求之一。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如何培養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從上至下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
一、大學生綜合素質涵蓋的主要內容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大學生綜合素質涵蓋哪些主要內容。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由基礎性素質、專業性素質和創新性素質等組成。基礎性素質主要指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也就是我們國家教育方針一直倡導的德、智、體、美、勞。道德素質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規的遵守。智力素質主要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身體素質包括心理和身體健康兩方面,他是保證其他素質完成的能力,是人類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條件。審美素質對社會文明的發展又進了一步,包括欣賞生活、自然、藝術和科學中的美,能用多種方式進行藝術表現的能力。勞動素質是指個人的實踐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是專業性素質和創新性素質得已體現的必要條件。專業性素質是指能較好地勝任專業工作所需要的素質。創新性素質對人才的要求較高,是指必須具備學習新知識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以及腳踏實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嚴謹的學風,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備以上各點才能叫做具有創新性素質的人才。每個大學生只有當這三部分素質協調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才能說具備了一定的綜合素質。
二、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親眼目睹了用人單位來校招聘大學生的原則更加科學合理。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思想道德素質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專業知識與技能較好;學習意愿高,有創新意識;敬業精神強;團結溝通協作能力較強。實際上這幾點與上面所說的大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點就是大家首先要考慮的還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質,這一層面如果沒過關,也就是說沒有思想道德這個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沒有這個1,有時對社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不只是0的問題了。這也是我們一直所說的,要想學會做事首先要學會做人,德才兼備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養是一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是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具備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準,對于大學生來說,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學教育本身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社會教學等各個方面來完成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目前,全國各高校實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較好平臺。
三、創新創業項目實施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內涵包括:創新意識與創造力;機會識別與利用;風險認識與決策;組織領導與管理,這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致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每一個項目都在不同側重面體現了對學生以上內容的訓練。本文對我校此項活動的開展情況調研發現,學校參與和舉辦的各種級別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很多,參與的學生以二、三年級為主。因為這兩個年級的學生學了一些專業知識,又沒有馬上面臨就業找工作或準備考研究生的壓力,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占總參與人數的80%以上。而參與大創活動的學生,我院統計的結果,占學生總數的20%,相對受眾面較小,這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在此先不陳述。從參與的學生的表現及這些學生后期做畢業設計情況看,他們的能力都比不參與的有很大提高。舉一個項目實例,前年我指導多功能健身娛樂搖籃項目,這個項目由兩名學生提出,找我作為指導教師。他們的主要創意是想利用人腳蹬自行車的運動帶動一個小搖籃擺動。主要設計意圖是為了減輕老年人照顧第三代的辛苦,同時又可以鍛煉身體。想法很好,但我沒有讓他們馬上動手設計,而是給他們二個星期時間進行市場調研,分析市場需求,寫出調研報告,此項任務目的是讓其了解一個項目的實施的程序上首先應做適當的社會調研,同時也訓練其與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輸給別人且讓別人能夠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進意見,從中訓練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戶建議的能力。通過調研他們在我的指導下結合調研時客戶的建議進行改進,搖籃換成了搖椅,但這樣增加了機械設計的復雜度。接下來的任務是他們要確定項目組成分塊,每一塊需要什么樣的人及人數。選拔參與學生時,他們先到所需專業的班級發廣告,面試時由他們主持,我旁聽,最后討論定人選,這一項任務主要訓練他們選人要把握基本原則。確定好人選及各自分工后,他們又進行市場調研,確定開發成本,然后根據學院的經費支持情況調整設計方案。經過幾輪的反復最后確定設計研發方案。在幾次調整的過程中學生們訓練了良好溝通能力及財務預算能力。通過這一項目的完成,我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看到了他們的成長。這么多年指導下來,學生們在每一個項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鍛煉,經驗和教訓是成長的最好老師,再加上教師的適時指導,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過創新創業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對畢業生及在校生的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高校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學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養其創業能力,這方面各高校沒有系統的訓練,如何克服師資不足及教師在這方面訓練不足,且各高校條件不一樣,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培養模式。學校要有意識地將創新創業活動結合到一起,在較多的科技創新項目中主動加強學生創業理念的培養。 首先,要提高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意識,從調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學生及教師對這方面的訓練還不夠重視且也沒有完全落到實處。如果在高校的培養過程中沒有主動對其加以訓練,將來他們畢業后走向社會既缺乏工作經驗,有的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就更別談創業的可能了,因此學生步入社會無論是工作還是創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這就需要在高校學習期間由經驗豐富、引導有方的教師對其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訓練。但是很多高校這方面都是由專業教師兼任,學校對教師的考評機制也使得教師沒有過多精力投放到對學生這方面的培養上。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必須重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應從培養計劃上、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內容及訓練。同時,引進或培訓在編教師,學習國外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調整我們的培養模式,結合各高校的辦學條件多種培養模式,多渠道地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院的經驗是增加一門相關理論課程及綜合實訓環節。把畢業設計內容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以及各種專業比賽項目相結合,把畢業設計分塊制,團隊制,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訓練受眾面廣,有目標、早準備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學院鼓勵并支持教師分階段帶學生到企業實習,為此,學院支持并幫助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與企業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合作機制,這有利于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的經驗豐富了,課堂中的實例教學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身教大于言教,學生參與教師的產學研活動對他們了解專業知識應用及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只有教師的知識面和實踐經驗不斷更新,才能使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跟上時代的步伐,因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更多的是檢驗他們專業知識運用能力、交流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這些更多的需要教師言傳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視對教師進行與時俱進的培養和訓練,采取多種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創業知識,提高其創新能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擺脫教材的束縛,根據社會現實的變化不斷充實課堂內容,讓學生真正掌握能夠在踏入社會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創新創業技能。
社會實踐也是鍛煉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良好途徑。學校每個寒暑假都會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例如,走訪社區幫助孤寡老人、義務為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獻愛心、籌集善款善物寄送偏遠山區和受災群眾等活動。這些活動增加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提高了社會責任感,培養了義務奉獻精神。
總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我們高等教育培養的目標,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就是要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并重的目標,創新創業教育是時代進步之魂。要實現我國的科技強國、科技大國、自主創新、中國制造等偉大夢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創新創業教育承擔著培養具有遠大理想、創新思維、創新素質大學生群體的重要使命,已成為時代進步的希望和靈魂。
大學生綜合素質論文5
小小的一片茶葉,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等,它們是人體必需并具有一定營養及功能的物質。茶是一種健康的天然飲料,喝茶有益健康是很多人越來越認同的事情,隨著茶文化知識的普及,許多同學越來越認識到喝茶的好處,認識到茶葉中的咖啡因可以振奮精神,興奮中樞;強化思維,提高工作效率;強心活血,幫助消化等;茶多酚物質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有解毒、抗輻射及防癌抗癌的作用;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綠茶中含有的維生素C,能有效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現代醫學已經證明,茶作為一種古老而傳統的飲品,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藥用、養生價值,對人體的健康有著積極作用。[1]喝茶是一件優雅的事情,經常喝茶之人身上都有一種恬靜泰然的氣質。可見,茶人受到的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很大。另外,茶文化還涉及到一些戲曲、小說、詩詞等等,其中可以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這極大的豐富了大學生知識面,同時也潛移默化提升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茶文化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內涵
茶道的文化功能體現在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發揚傳統美德等方面。茶道“五諦”的內涵:廉-清廉自律;美-崇尚美德;和-和睦相處;敬-敬人愛民;勤-勤勞樸實。通過學習茶道文化,達到弘揚廉潔自律、勤勞樸實、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和睦相處等傳統美德。中國的茶道,為茶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茶文化中蘊含的知識和精神,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和品位,讓大學生在茶文化的熏染下,感悟到茶的清靜之美,理解了今后面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時都要泰然處之,才能正確的解決。同時通過學習茶文化,大學生會漸漸地提高自身的修養,自覺地遠離低俗和暴力,綜合素質會得到明顯的提高。
茶的禮儀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溫、良、恭、儉、讓、孝、悌”。通過對茶禮儀的學習,可以規范大學生的行為禮儀,引導學生知禮、習禮、重禮,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通過茶中蘊涵的豐富思想和道德觀來輻射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倡“茶味人生”,茶味入口時先苦澀而后甘甜,啟示人生像茶一樣,不會一帆風順,總會經歷風雨,人生如茶,有甘甜亦有苦澀,茶味不管有過怎樣的甘甜與苦澀,終將歸于平淡,正如人生,無論有過怎樣的輝煌,終不失質樸與平凡。
二、茶文化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進一步探索和豐富校園文化內涵,能夠幫助大學生完善品德,提高內心素養,學習茶道、茶藝,能夠讓大學生更為系統地領略到祖國茶文化的內涵。茶德所倡導的“廉、美、和、敬”精神,[4]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啟示大學生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要“急功近利”,才能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茶,猶如君子,君子性情高潔,重情重義。品茶,就像和君子對話,學習君子的性情。我國從古至今十分崇尚君子的風骨,因此茶文化也推崇君子的高尚品德。大學生在接受茶文化的教育時,自然就會領悟到茶文化中所蘊涵的高尚品德,所以說,茶文化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過程中,可以增進大學生的修養。
三、弘揚校園茶文化的實踐與探索
茶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開展不同形式的“茶文化”活動,構建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可對大學生起著多方位的教育作用。一是開展形式多樣的“茶與健康”宣傳活動,可引導學生科學飲食,喝健康飲品,樹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二是定期邀請茶學專家開展“茶科學、茶文化”的專題講座,可使學生了解祖國的茶文化、茶歷史,以及茶葉對人類的貢獻等,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開展系列的茶藝、茶道表演及“以茶會友”活動,幫助學生增進友誼,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以茶藝社為載體,通過舉辦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茶藝活動以及開展茶藝技能大賽等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加強同學間交流、協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展示自我的'平臺。茶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密切相連,通過茶文化的學習和茶事活動,大學生感到提升很大、受益匪淺,同時學校文化氛圍也日益濃厚,育人環境也不斷得到優化。
普及茶文化知識,增強大學生對茶的了解。茶文化包含的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茶文化的內容也在不斷添加,其中包含的內容,總是某個時代最推崇的、可以傳承的文化。茶文化主要包含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所包含的傳統美德,更是現代人應該學習的。茶在被賦予了這些文化知識以外,還保存著自身的文化,即茶本身的知識。比如茶的原產地,茶的種類,以及每種茶本身帶有的故事等。因此,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過程中,普及茶文化,開展茶文化課程,可以加強大學生對茶文化知識的了解,同時對提高他們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有著重要作用。
總之,文化素養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素質體現。茶文化所包含的知識是十分豐富的,涉及到很多的領域。茶作為傳播祖國文明的載體,在高校通過開展各種有益活動,可達到以茶敬客,以茶會友,以茶示禮,以茶聯誼,增強同學之間友誼,增強團隊和協作精神,建立和諧人際關系。通過茶文化可以培養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因此把茶文化滲入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中,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大學生綜合素質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綜合素質總結12-29
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評語12-17
大學生綜合素質自我評價01-22
大學生綜合素質自我總結04-09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自我總結03-24
大學生綜合素質自我鑒定11-14
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評語(推薦)04-20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自我評價05-01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自我鑒定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