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響奴隸制的喪鐘論文
摘要:1861年俄國沙皇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而在地球的另一面,也同樣是1861年,美國南方率先打響了美國南北戰爭的第一槍。同樣是廢除阻礙其經濟發展的奴隸制,為什么俄國是采取和平改革的方式,而美國卻采用流血戰爭的方式呢?本文將從兩國的民族文化上的差異來分析其采取不同方式的原因。
關鍵詞:俄國;美國;奴隸制;差異
19世紀中期,農奴制在美國與俄國都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刻,最終在俄國用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廢除了農奴制,在美國卻用戰爭的暴力方式將之廢除。兩國廢除奴隸制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兩國國情的巨大差異,也是兩國民族文化上的差異。
一、宗教信仰差異
(一)俄國
俄國約在10世紀末接受了基督教,但它接受的是注重禮儀和強調正統的 “東正教”,在俄羅斯則習慣稱“俄羅斯正教會”。隨著統一國家的發展,俄羅斯正教會逐漸獨立自主,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強。
俄國廣大農民受東正教的麻醉作用非常明顯。他們需要一種超現實的能幫助其解決生活具體問題的力量,而東正教的教義正好滿足了農民的這種需求!叭松鷣砭陀凶铩钡摹霸镎f”對農民的吸引力很大,因為“原罪說”使窮人和富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所以農民對上帝是熱愛的。同時,農民也熱愛“地上的上帝”——沙皇。認為“只有一個上帝和一個沙皇”,“上帝在天上,沙皇在地上”,由于農民熱愛上帝和沙皇,所以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俄國農民都是皇權主義者,他們反對地主,卻擁戴沙皇。[1]他們把廢除農奴制的希望寄托在沙皇身上,而不是通過自己自下而上的方式去廢除這一制度。
東正教粉飾沙皇統治。受拜占廷東正教的影響,俄羅斯東正教大肆宣揚“君權神授”的神學觀念,統治階級也把東正教的許多宗教思想當成維護專制制度、農奴制度的.有力武器。[2]沙皇的絕對權威不僅由他本人和教會反復宣傳,而且有歷代官吏與官方文人不斷加以粉飾而神化。羅蒙諾索夫、杰爾扎文、卡拉姆津與烏瓦羅夫等人是這類官吏和文人的代表。
東正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知識分子,正如弗蘭克所說,可以把俄國傳統知識分子稱為“追求世俗平安、信仰虛無主義宗教、富有戰斗精神的僧侶”。 [3]在對待農奴制的問題上,他們也大多主張自上而下的廢除農奴制。資產階級自由派是這樣:自由主義西方派的《俄羅斯通報》和斯拉夫派的《俄羅斯對話》等刊物大力鼓吹自上而下的廢除農奴制。即使是以赫爾岑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也曾發生過動搖。他對亞歷山大二世曾經抱有幻想,上書沙皇,寄希望于“奉諭旨而取消農奴制” 。(p16-17)作為社會旗手和路標的知識分子尚且如此,廢除農奴制就只能依靠沙皇了。
(二)美國
俄國是用宗教武器來維護農奴制的存在,而在美國,宗教卻具有維護和反對奴隸制的雙重作用。奴隸制在美國南部扎根的同時,反對奴隸制的呼聲也出現了。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是宗教界反對奴隸制的一個里程碑。獨立戰爭爆發以后,宗教復興運動所宣揚的自然權利學說和人類自由權利學說為很多人所接受,這就給那些持有反奴隸制觀點的教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時機。19世紀初期興起的第二次大覺醒運動極大地推動了宗教界廢奴主義運動的步伐。受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的刺激和影響,宗教主義者攜著無比的宗教狂熱更多地介入到世俗事務當中。到19世紀中期的時候,南北雙方關系惡化,有識之士已經覺察到戰爭已追在眉睫,他們為了對戰爭的合法性與正義性作出合理的解釋,更加求助于教會的支持。希望從上帝那里得到喻示和幫助。南北雙方逐漸找到自己宗教上的代表,他們都極力從圣經中發掘資源,尋找對自己觀點有力的證據,但客觀因素決定了雙方在奴隸制問題上都不會退讓妥協,隨著爭論程度逐漸白熱化,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一個必然的結局:宗教界先于南北雙方的領土分裂而提前進入分裂狀態。
宗教的分裂只是表面上的現象,它表明了當時南北雙方經濟政治的不可調和,林肯政府試圖與南方調解的計劃破產。欲廢除奴隸制,欲維護國家的統一,唯一的方法就是戰爭。
二、思維方式上的不同
(一)俄國的村社
俄羅斯地域遼闊,地廣人稀,但氣候條件惡劣,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農民的個人能力無法戰勝大自然,不得不結成同盟團體,于是以集體勞動為表現形式的村社在俄國得以長期地存在。村社的作用是明顯的:一方面,村社的機制倡導集體生活方式,要求恭順服從和愚鈍無知,嚴禁獨立思考和反抗。另一方面,村社進行平均主義的教育,防止其成員之間出現過分懸殊的生活差異,而較小差異的生活則能使社會的不滿情緒停留在怨聲不斷但怒火不大的低度水平,有利于防止大沖突的爆發。
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和平均主義的思想意識孕育了俄國民眾缺乏個性、不思進取的性格,加之在東正教信仰的影響下,俄國民眾所具有的忍耐、服從和順從的秉性(村社文化與東正教文化是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這一切導致俄國老百姓比任何一個國家的老百姓對國家和集體更加服從,對政府和制度更具有忍耐精神。因此,俄國農奴制度之所以能在西方現代化潮流中頑固地存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制度的被施加方——農奴幾乎沒有推翻這種制度的訴求。[2]沒有訴求,當然就沒有什么大的行動,讓農奴自下而上的用革命方式解放自己自然也是不現實的了。
(二)美國的鄉鎮
美國不同于俄羅斯受傳統文化束縛得那么深,美國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封建社會的新興國家。移民到北美的清教徒主要聚居在一種稱為鄉鎮的自然聚居點之中,這種鄉鎮一般有人口兩三千人,規模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實施類似于古希臘的直接民主政治。因此,鄉鎮的一切立法和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全體鄉鎮成年居民一起或當著他們的面完成的。新英格蘭這種鄉鎮被公認是美國民主的搖籃?梢姡绹鴱慕▏熬陀辛肆己玫恼瓮寥溃诋敃r是一個較民主的國家。
又據托克維爾的觀察,早期到北美來開發殖民地的英國人有兩種。到南方來的英國人素質比較差,再后來又不幸地引進了蓄奴制,結果造成了普遍的好逸惡勞,以及無知、高傲、浮夸和奢侈的泛濫。而到北方落戶的英國人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講道德守秩序的清教徒,他們為實現宗教理想而來。當然,他們的宗教理想,也是一種立憲主義的政治理論。[5](p161)隨著1787年美國憲法的出臺,自由平等觀念更是深入人心,美國民主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南方依然蓄養著大批的奴隸,且隨著西部領土的開發,南方把奴隸制擴展到西部的野心越來越明顯,從“密蘇里妥協案”到“堪薩斯事件”,南方奴隸主的行徑越來越野蠻,對民主的踐踏越來越嚴重,用改革方式消滅奴隸制已不可能。為保衛美國的民主自由,為廢除阻礙美國經濟發展絆腳石的奴隸制,以林肯為首的北方諸州下定了決心,于四月十五日正式宣布對南部同盟作戰。
三、結束語
國情決定了文化的選擇,而民族文化又反作用于國情,影響統治者決策的制定。正因為兩國民族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極大影響了兩國廢除奴隸制的不同方式。
參考文獻:
[1]雷麗平,俄羅斯農民的東正教信仰[A],東北亞論壇,2006
[2]王彥敏,俄國農奴制頑固存在的文化因素探析[A],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6
[3]陳樹林,東正教信仰與俄羅斯命運[A],世界哲學,2007
[4]劉祖熙,改革和革命一一俄國現代化研究(1861——1917)[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馬克圭,世界文明史(中)[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敲響奴隸制的喪鐘論文】相關文章:
作文 歲月的喪鐘05-12
新西蘭調查買論文敲響“混學”警鐘05-16
歲月的喪鐘優秀作文04-16
喪鐘為誰而鳴09-07
新年的鐘聲敲響01-15
喪鐘為誰而鳴作文05-17
敲響圣誕的鈴鐺作文09-03
安全警鐘再敲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