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畫造型與意境的塑造論文
中國畫從古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審美特點和形式風格等方面都最具典型意義。它歷史悠久,傳承有序,源遠流長。作為一種傳統技藝,它在古代取得過輝煌的成就,“文入畫”的興起使那幕輝煌永遠地成為了歷史,“文入畫”的傳統則成為中國畫的主體精神。對于“形”“境”的追求是中國畫家?guī)浊陙淼男脑福且蕴赜械男问絹矸从匙匀唤缁ú輼淠镜摹R虼酥袊嫷膭?chuàng)作造境也就自然會涉及傳統、自然,以及如何用繪畫語言體現自己的藝術理想,針對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本文對其藝術語言、藝術形式簡述自己的粗淺見解。
中國畫的造型——尚意重形
在這里將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畫的影響歸納為“形”和“意”兩個方面進行淺顯分析,“形”者為外在之表現,“意”者乃“形”之所隱含。
繪畫藝術是客觀現實與畫家主體情思相結合的產物,藝術需要形象來表現。藝術形象是指能滲透藝術家思想情感和審美意念的具有一定形式的事物形狀和相貌。中國畫審美意識受中國哲學的思辨影響,在創(chuàng)作中畫家先與外物接觸,引發(fā)思維,在畫這些形象時,并不全然依物照搬,而是“師心”、筆隨心意,提倡“意象造型”的原則,這種意象造型強調主觀表現?梢娝囆g“形象”是區(qū)別于客觀現實的,是藝術家對客觀現實的加工提煉,它不僅是對事物外在描繪,最重要的是表現事物的精神,也就是形與神的和諧統一。一幅好的中國畫作品,應該給觀眾以聯想,如果我們的造型與真實事物一般無二,沒有差別,那么這種造型是低級的,黃賓虹曾說過“絕似物象者,此欺世盜名之畫”,對此觀點中外藝術家是一致的。羅丹常告誡青年“世間有一種低級的精確,那就是照相機和翻模的精確”,這種“絕似”的“形”只能是稱之為“形”而絕不是藝術,無論是西方藝術還是東方藝術、古代藝術還是現代藝術,只要是藝術就有別于現實生活。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由于每個人先天稟賦、客觀環(huán)境影響不同,接受教育后的內化過程等方面千差萬別,所以在對事物形象的認識塑造,對美的感受也必然有很大的差異。藝術家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把聯想帶入意識,然后把生活中的事物化為藝術形象,從而找到一種巧妙的表現方式,來作為畫家個性體現和抒發(fā)情感的手段,它決定一個畫家的藝術風格。如吳道子的飄逸、李公麟的流暢和渾厚、虛谷的含蓄、趙之謙的豐滿、吳昌碩的古樸等都是以線來表現自己心中的形象。形象是藝術家在個性思維和真情實感的支配下觀察理解的獨特所在,并以中國畫特有的一種造型方式表達出來,這種造型既不失客觀物象的自然屬性,又不失客觀事物的真實再現,把自然物象巧妙地轉化成畫面語言的和諧因素,變成表達自己造型審美感覺的一種符號。
線是中國畫的基礎、中國畫的立形手段、中國畫的主要表現方法,更是中國畫最重要的特點。用線造型的藝術特點折射出中國人觀察事物的獨特眼光,以及人與事物之間的和諧關系;線造型作為中華民族繪畫的重要表現手段,體現我們中華民族審美文化及情感表達的最佳載體;線作為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源遠流長,同時也是我們的先輩從復雜的自然物象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語言符號,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藝術形式,凝聚了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也融入了我們民族對宇宙自然的感知認識和向往。然而線造型的觀察、提取和縱深感的空間意識,是通過線條的線勢、線性、筆觸等微妙變化而達到,并體現出中國畫造型特有的氣質與風格。所以,以線造型體現出中國畫強大的視覺表現力,同時又易于客觀對象的提煉與概括,使其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超越自然的繪畫形式,從而達到所創(chuàng)造的理想境界,這就是線造型所產生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和美學特征。中國畫家如何才能從大自然中尋找表現自然形態(tài)的靈感,以不同的視覺角度選擇與心靈感悟去追求別具新意的藝術形態(tài)?歷史上成功的畫家無不借助所描繪物象形態(tài)的特征來實現,而這種藝術表現則以線造型的形式展現在畫面上,只有這樣,才能透出對自然物象規(guī)律特征而表現出線性、線勢的個性特征,并賦予自然形態(tài)無窮的力量與生機,使作品的畫境產生出超越時空的藝術張力。在兩宋的繪畫中得到驗證,也使元、明、清以后的繪畫得到大肆發(fā)展。
既然中國畫的造型方式是用線條造型,以中國畫的用線來說,線造型的表現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最重要的遺址是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畫有相互追逐的魚,跳躍的鹿,他們的造型方法都是以線條為基礎物象的;青海大通縣孫家寨發(fā)現的舞蹈彩盆,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青春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的根源:新石器時代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fā)現了最早的青銅器,上刻有晏吞紋、云雷紋、龍紋、虎紋等;夏商時期的各種花紋、幾何圖形和動物紋樣,以美妙的線條表現出來,手法的多樣或寫意、或抽象、或粗壯、或簡單、或實,將線條的造型魅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漢代畫在縑帛上的繪畫作品頗多,70年代在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3號墓的內棺棺蓋上,均覆蓋著旌幡帛畫,墓主形象或正或側,或畫成五分之三的半側面,形貌服飾皆刻畫得惟妙惟肖,各種神禽異獸,姿態(tài)矯健活潑,線條流暢挺拔,展示了古代繪畫的卓越藝術水平。這些藝術作品對中國畫的造型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很明顯是集中于“形”的方面,這是顯而易見的,不同的韻味與意象形態(tài)的“線”與其謹密的造型相協調構成完整的“形”對把握“形”似的“度”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唐代周嘮《揮扇仕女圖》長卷描繪了宮廷嬪妃生活的哀怨,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周日方不但刻畫人物形象準確,而且能通過畫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情。全圖13人,情節(jié)分為:獨坐、撫琴、對鏡、刺繡、倚桐等。畫中的器物、環(huán)境如紈扇、素琴、銅鏡等線條組織疏密有致。人物面部神態(tài)生動,低垂的眉梢、灰暗的雙唇使面部顯現出愁苦哀傷的表情。呈現著莊重、凝靜的特征。中國畫是寫意的藝術,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畫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寫實”藝術,雖然有水墨寫意與重彩工筆之分,但不能由此而認為寫意是意象造型,而工筆則是具象造型。意象造型是中國畫的造型觀,這種意象造型強調主觀表現。南宋梁楷人物、山水、花鳥并精,既能作精妙嚴謹的繪畫,又擅繪洗練放逸的減筆畫,特別是后者在技巧上有重要的創(chuàng)造。其所畫《六祖圖》則以頓挫富有節(jié)奏感的線條表現禪宗六祖慧能砍竹及撕經的情態(tài),草草數筆神氣迥出;《布袋和尚》只作半身,以水墨粗筆涂寫袍服,而以細部勾畫出笑容可掬的形象,頗為有趣;《潑墨仙人圖》也用酣暢的潑墨畫法,給仙人步履蹣跚的醉態(tài),用簡括細筆夸張地畫出帶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作品中也有兼工帶寫,比較嚴謹工致的一體,《釋迦出山圖》表現釋迦清癯而堅定的苦行形象,衣紋飄逸、氣象肅穆,與一般流行的釋迦像不大相同。中國藝術旨在表現人的主體精神,中國繪畫把這種精神稱之為“意”或“心”,故有“寫意”“寫心”之說。對這種主體精神而言,中國畫的“意象”具有廣泛的包容性的,是綜合主觀與客觀的意象。從主觀“意”到自然“形”相感相融而獲得萬物之神的“意象”。這是中國畫在表現上的主觀原則,“尚意重形”“應物象形”是注重作為視覺藝術語言的特性,不談“形”無以從繪畫的本體上去認識中國畫的造型原則。
中國畫的意境——詩情畫境
中國歷史進入唐代“意”及“境界”之說盛行起來,它不要求感覺的真實,而是通過想象的真實追求一種人生的領悟。意境這是一個意義廣泛的詞,在字典中的解釋是“文學藝術作者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與情調”,意與境是分開的,意是心愿、愿望、情感,境是地方、區(qū)域的意思。意與境又是結合的,藝術家將自己的感情與自己的作品相結合來表達某種境界。如文學家將意賦詩詞來達到一種境界,歌唱家通過歌喉來表達一種境界,而畫家則是通過畫筆顏料等工具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在畫面上來達到某種境界,意境是中國美學中極其重要的理論之一。中國畫很講求意境,這里的“意境”,不是指畫家心中的構思活動,而是指作品完成之后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藝術境界,不是簡單的指線條色彩的外在美,更要看它后面的神、韻、情、景即所在的內在意境。但是,構思、構圖、顏色對中國意境的傳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構思,構思是指對創(chuàng)作中意境的構想,它是創(chuàng)作的靈魂。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大多表現了畫家對自然美的感受,通過這些美好的形象,構想出更多的內涵和詩意化的情趣,從而形成一種意境。繪畫中的意境就是心與物、意與境的交融結合。為了表達某一主題思想把生活中感受到的事物或不可能連在一起的事物,通過藝術手段將其按照自己的想法連接起來,這就是構圖,F代的繪畫構圖常常由于構成的需要而改變事物的.基本造型特點,構圖的本質,就是意境的確立與詩境的表現,并由意境而創(chuàng)立不同的時空。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對畫面意境傳達所起到的渲染作用,畫面的色彩都有一個大體的設計,中國畫的設色有著很大的作用,可以對現實事物進行夸張、改變,同時還要注意畫面整體顏色的搭配要和諧。更要兼顧色彩的微妙變化以達到色彩統一和對整幅畫的烘托。畫面所指描繪生動自然形象其堰仰曲直均在由外向內的寫景造意,它既合乎自然規(guī)律和對生活的真切感悟,又是個人主觀追求的理想。它既合乎自然又能真臻理想的境界,恰是中國畫藝術所追求的意境。氣韻生動、情景合一,詩情畫意,妙合無垠等。如果不是畫家深入地體察對象而發(fā)現微妙的細節(jié)和把握瞬間的感受,創(chuàng)造這樣的詩境是不可能的,畫家是抱著怎樣的心境,懷著怎樣的情感,把這種情境移入所表現的自然形象,這直接關系到畫中的意境。因此中國畫家往往喜歡在紛紜的社會生活和妙不可言的大自然中,進行美學散步,在觀賞、感嘆大自然的同時,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對大自然的藝術概括,都融入審美之中,取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妙趣橫生、神韻意境俱佳的中國畫特有的審美特性,這種物我精神的契合是一種生命狀態(tài)。畫豈能無情、無意、無詩的境界,詩境由物境中來,由心造所得。故畫境非畫景,“境由心造”“境生象外”,這種象外之境是神馳意表而心造的。既然所謂的詩境由心造而生,那么離開主觀想象,幻想的作用,就只能永遠是自然主義。所以只有中國才有“無絲之弦、無聲之樂”這種虛空與靜默,用語言等方式無以表達那種心靈的生命狀態(tài),此時語言顯得蒼白無力。可以看出,中國畫是“會意”的,蘇軾詩中有云:“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這“空”與“靜”是容納一切的。由此可知,詩意性的境界是中國畫的靈魂,中國畫家始終只把審美實踐和藝術創(chuàng)作緊密聯系在一起,自然進入理想的創(chuàng)作境界,在苦心經營和妙手偶得中,創(chuàng)作出意蘊無窮、風格獨特的繪畫精品。中國畫的這一創(chuàng)作構思過程,亦往往不是語言文字能如實表達的,它只能由畫家個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通過直覺在意合或頓悟中去獲得。
部分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畫家遠離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是作品乏味的最根本原因,對于現實生活的體驗與一般繪畫術語所言的寫生不同,它不單是要描繪自然結構的一面,更關鍵的是要表現自然的生命神韻與作者精神境界。而精神生活則是一種思想的修煉,它需要在時代意識的前提下完美自我、表現自我,否則作品的表現只有停留在繪畫技能上,而無法形成藝術創(chuàng)造的魅力,無法將生活中自然結構規(guī)律演化成藝術表現規(guī)律,使作品的精神得以傳播?傊,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繼承傳統的目的就是獲得輝煌的創(chuàng)造。
“尚意重形,境由心造”只有真正意義上理解“意”與“形”、“境”與“心”,將時代精神與個人胸懷、個人修養(yǎng)融于筆墨之中,才能把我們繪畫創(chuàng)作推向新的更加絢麗的藝術高峰。
【淺談中國畫造型與意境的塑造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山水畫的意境論文10-19
寫意造型對中國畫教學問題的探討論文12-14
淺談中國畫教學01-20
淺談色彩造型的語意和實踐藝術論文12-25
淺談基于沖壓成型技術的客車造型設計論文10-26
淺談中國畫的境界美07-10
“寫意”造型對中國畫教學問題的探討01-20
淺談班主任的魅力與威信的塑造策略論文10-21
淺談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師形象的塑造論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