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備課動起來的論文
在新課程理念下,有必要對教學的首要環節,傳統的備課進行重新審視,一方面看到它的弊端:整個的設計思想是重知輕能,重智商輕情商,重接受輕探索,重劃一輕個性。另一方面有它的合理性:目標明確,教程清晰,問題主導,節奏緊湊。因此,對傳統意義上的備課,正確的態度是有所揚棄,揚棄的結合點是讓備課“動”起來。
目標“動”起來。傳統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是一種知識的預設。新課堂的特征具有開放性,目標設計上要做到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并重?匆姷闹R與技能為顯性目標,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為隱性目標。開放的教學目標也可分為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掌握本課和本單元知識、技能為短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長于合作、追求真理為長期目標。只有在這種動態目標的導引下,才能承載新課程標準中倡導的“三維目標”的有機落實。
過程“動”起來。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的過程,在這里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這一切具有不可預定性,所以備課的本質特征是生成性。隨著教學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一切需要備課不斷調整,不斷生成。
教學進入質疑環節,學生會提出許多始料未及的問題,學生鮮活的體驗大量涌現,開放目標不期而至。此時,不能讓活人圍繞死的教案轉,要在調整中獲得新的發展,在超越預定目標中獲得創新。所以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教案的設計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全程“動”起來。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準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教學中的第二次備課,教學后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臺。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第二次備課,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并沒有按老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及時巡視,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備課調整后的教學,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
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的反思,這種反思是很個性化的,除了常規的得失思考外,還可以是課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的處理機智,或探索一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或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這種反思是很可貴的,可以修正以后的教學行為,可以使教學經驗理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