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以就業為導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論文

時間:2021-10-09 17:07:42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以就業為導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論文

  【論文關鍵詞】

以就業為導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論文

  就業導向 人才培養 社會適應能力

  【論文摘要】

  以就業為導向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高校畢業生能否成功就業、長遠發展,關鍵在于是否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實現大學教育的“三個”面向,對提升高校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加強就業競爭力,保證大學生順利就業具有積極作用。

  以就業為導向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高校畢業生能否成功就業、長遠發展,關鍵在于其是否具備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是否具有被就業市場認同的能力和對就業市場的適應能力。以就業為導向,用“三個面向”的辦學理念指導相關工作,使就業導向體現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成為貫穿高校人才培養過程始終的主線,將大大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面向就業市場辦學,提升畢業生貼近社會需求的能力

  “我國目前從業人口中具有大專學歷以上的人員僅為5%,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因此,大學生就業難只是局部性、結構性的失衡,而不是總量的過剩。是高校缺乏市場辦學經驗,只片面考慮學校自身條件、師資情況進行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設置,而忽視了就業市場的導向作用,結果培養的畢業生在學歷層次、專業層次、質量層次等與社會需求不能接軌。面向市場辦學,既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又增強了學院的辦學活力,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1.堅持招生服從就業,培養企業需求人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按需培養人才,做到招生培養與市場需求相一致。所謂按需培養,就是要考慮人才培養的規格、類型、質量、數量是否與市場需求接軌,這四方面反映的是高校辦學層次、專業設置、教學水平和辦學規模的問題。要根據市場需求,對就業率低于90%的“滯銷”專業,應減少招生指標,對就業率達不到80%的專業應暫停招生。高校應結合自身條件和特點,在市場的大格局中找準自身的位置;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生產”特色“產品”;堅持厚基礎、寬領域的質量觀,強化動力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科學確定各學科的招生規模,避免結構性供需失衡。

  2.加強就業基地建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就業實習促進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層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學校對企業的人才需求了解得更為深入,并以此為依據,對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進行合理調整,進一步突出了人才培養的目標。如學生在一些實習項目中,表現出計算機能力不足,學校馬上可以調整教學,分專業崗位的不同開設計算機語種教學,同時加強專業計算機課程,使人才培養規格進一步合理化;企業的選撥方式和培訓方式對學校改革教學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啟發,比如項目式培訓、督導制培養等;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感受企業要求和企業文化,同時接受企業的定向培訓,使學生在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促進了學校人才培養的合理性。

  3.發揮就業顧問作用,完善信息反饋機制。為充分發揮就業顧問在辦學過程和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各系除應建立各專業建設顧問委員會,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和相關教學工作以外,還應建立畢業生就業工作委員會。畢業生就業工作委員會負責就業市場調研,對市場行情進行科學預測,與就業基地簽訂協議;負責聘請就業基地的領導、相關企業的總經理或人力資源部經理、成功校友為學校的就業顧問,每年邀請就業顧問來為畢業生做相關專題報告,提供就業信息,反饋辦學意見;負責與人才中介市場的聯系,完善信息反饋渠道;加強與兄弟院校的就業信息交流,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就業工作的計劃性、前瞻性和科學性,為學校發展的長遠規劃和戰略決策服務,避免短視行為。

  二、面向學生素質培養,提升畢業生被社會認同的能力

  一名在校表現優秀的大學生,到工作單位后是否仍然是一名優秀的職員呢?有關資料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最看重畢業生的前三項是責任心(75%)、團隊精神(68.8%)、道德誠信(58.3%)都是關于學生個人素質的。而用人單位看重的責任心、團隊精神、誠信意識等都是不能靠分數測出來的。因此,引導學生樹立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和誠實守信的做人原則,是學生獲得社會認同的前提。

  1.開展感恩教育,增強學生責任意識。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老師的教育、同學的幫助、社會的培養,教育學生對社會負責是感恩教育的具體表現。責任心是職業素養的核心,其重要表現就在于態度。一位負責的、積極的、自信的、樂于助人的員工,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個人,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管怎樣的企業都希望擁有責任心強的員工。關注學生是否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而且能否主動去做一些份外的事情,即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比如擔任學生干部時,能否認識自身的角色與作用,用心為大家服務;在宿舍里能否主動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掃衛生、打開水等);能否體諒家人,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比如說有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會做兼職爭取自食其力;還有參加義工組織與活動等,承擔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2.通過社團活動,培育學生團隊精神。在企業中很多事情都是通過團隊協作來完成的,所以引導學生在社團活動中以合作的方式做事。如讓學生采取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方式考察、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讓一組學生自由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討論,然后在一旁觀察各人在群體中的表現。有的學生表現積極,在充分展現自我的同時,能夠傾聽別人的意見,并吸取有益觀點進行必要調整,最后綜合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另外,在討論過程中能較好的肯定、呼應、銜接與協調其他團隊成員,把握好討論的節奏,可以說團隊精神已經滲入到他(她)的行為當中。相反,有一些同學表現欲過強,隨意打斷、否定別人,個人發言過長影響團隊任務的完成,在處理沖突時表現出過強的主觀好惡,對事不對人,這些都是缺乏團隊協作精神的表現。所以只有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3.建立誠信檔案,強化學生誠信意識。教育引導和制度約束對于培養大學生誠信觀念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某種意義和某種程度上也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在大學生思想深處不一定能引起足夠重視。而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與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評優、獎學金、貸學金、綜合測評、就業推薦相結合,防止因為脫離生活,空洞說教而造成逆反心理。有助于大學生確立自我誠信目標、體驗自尊、增強自信意識。大學生誠信檔案主要包括:學生承諾書、個人資料、家庭背景、品行說明、學習效果、經濟狀況、信用記錄等。“信用記錄”作為大學生誠信檔案的重點,主要記錄和考察學生在校期間國家助學借款情況、學雜費交費情況、違反校規校紀情況、勤工助學情況、履行相關責任情況以及履行承諾情況,并將信用記錄裝入本人檔案。

  三、面向職業生涯規劃,提升畢業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65.2%的大學生對自己將來的職業發展沒有規劃;30%的學生雖有規劃但不明確,僅4.8%的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明確規劃。使得大學生往往在極其盲目的狀態下,隨大流選擇一份職業、一個公司、一個老板,干著與自己性格、興趣和天賦完全不適合的工作。其結果就是一次次跳槽,一次次被解雇。事實表明,大學生畢業后無目的的、無規劃的盲目就業,將影響他們的長遠發展。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大學生進入社會前應做好的關鍵一環,理應得到我們社會各界尤其是大學生自己的重視。

  1.普及職業生涯教育,明確規劃意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該將其作為一項中心工作常抓不懈,要根據高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推陳出新,勇于實踐,不斷摸索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新路子。在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明白職業生涯規劃的三個過程:一是對自己負責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發展前途,不能指望別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戀人、老師、朋友)來對自己負責;二是理想向現實妥協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既是理想的,又是現實的,是理想向現實妥協的產物,沒有所謂的“最佳規劃”,當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能馬上實現時,要正視現實,采取靈活變通的方法;三是終身探索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只是一個過程,還不是結果,他需要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不斷適應變化,并根據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修正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2.實施個性化指導,確立職業目標。每個大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立的成長背景、經歷、認知、情感和風格。職業生涯規劃除了課堂規范講授以外,還可以通過各種實踐和活動課程、各科教學活動等,讓學生主動地、熱情地、負責地參與到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活動中來。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以及協調、組織、管理、活動等能力進行個性化指導,使每位學生弄清自己是誰,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及早實現自己對就業的區域、行業、崗位的三個定位。知道未來職業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明白自己的能力素質與未來職業需求之間的差距,明確在校期間努力的方向,從而把在校學習和將來的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確定合理的期望值,使自己在求職就業時做到心中有數,自信而不自傲,面對逆境不氣餒,百折不撓,增強就業競爭力。

  3.制定職業實施規劃,培養適應能力。制定實施規劃,就是要制定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行動方案,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要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與社會的需求相結合,要有得隴望蜀的具體行為和措施來保證。具體方法是:花時間考慮清楚職業規劃中自己希望在個人素質、人生事業和金錢收入上分別達到什么目標。什么是能夠讓自己真正興奮和愉快的?是創業?還是成為總經理?還是賺足夠多的錢;實現短期規劃(2-3年)、中期規劃(10-15年)和長期規劃(30年)相結合,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動合理調整短期規劃,以利長期規劃的實現;以積極向上的語言,描繪出自己的行動目標和完成目標的時間;將目標分割成每年、每月、每周要達到的目標。定期回顧目標,讓自己清楚規劃的進程,并為已經完成的步驟取得的成績而自豪;在自己的良師益友中,尋找一個人與自己分享目標,并督促自己切切實實地執行好每一個目標,在不斷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千萬別忘了給自己一點獎勵。

  參考文獻

  [1]王芳,苑立武.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大學生就業工作[j].中國大學生,2006(16):6-7.

  [2]蘇文平,吳漪.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職業素質要求的調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23):28-30.

  [3]范海燕.淺談當代大中志學生職業生涯規劃[j].中國青年研究,2007(08):71-73.

  [4]黃淵明.職業素養.從點滴開始[j].中國大學生,2006(23):25.

  [5]馬蓮.略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體系的構建[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2):54-57.

  [6]劉小達.求職必勝—通向職場的橋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以就業為導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如何以就業為導向提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07-21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研究的論文05-27

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論文05-28

以就業為導向的建設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07-21

淺談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幾點思考論文01-27

就業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論文01-21

以就業為導向的旅游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10-04

以就業為導向走校企合作辦學之路論文12-30

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德育課實踐教學論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