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用誦讀法教語文的做法與體會的論文
高中課文共149篇,其中基本課文70篇;菊n文中要求背誦的涉及到20篇(其中現代文2篇,文言文11篇,詩歌6課8首,戲劇1篇)。這些背誦的內容,我在課堂上是用誦讀法教的。我還用誦讀法教了另外的20篇非基本課文。用誦讀法教這些課語文,我覺得效果很好,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什么是誦讀法呢?所謂誦讀法,就是要求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誦。這種方法古已有之,雖然曾經一度遭批判、遭嘲笑,甚至現在還有人不屑一顧,但它確實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在談到指導學生讀書時說:“他們(指前人)有個不二法門,就是熟讀名文,讀著讀著,自己頓悟。他們的想法未免素樸了些,然而他們的取徑并沒有錯。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功夫,無論對語體對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講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情,誦讀卻可以養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边說:“教師教語文,主要在于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而所謂透徹理解,須反復玩味課文,由字句章節而通觀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脈絡,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本文而他求。”葉老的這些精辟論述,顯然是對誦讀法的充分肯定。再結合我們自己讀書的實際來思考,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詞匯的積累,語言構成習慣的掌握,還是思維與技巧的提高,駕馭語言能力的增強等等,無一不是與熟讀乃至背誦密切相關的。
那么,怎樣用誦讀法教語文呢?我的做法與體會是“激發興趣,擺究方法,培養習慣”。
激發興趣,就是把學生誦讀課文的欲望和熱情調動起來,讓學生從被動的呆讀死記轉變為主動的理解記憶。對此,我是從三個方面去努力的。其一,讓學生從生理機制上認識到自己記憶的潛能很大,從而堅定誦讀的信心。我給學生介紹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時說:一個人的大腦,大約由150億個神經元組成,這些神經元可以貯藏1000多萬億信息單位,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大腦可以把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1000多萬冊藏書的50倍裝進去。我們的同學正處于生機旺盛的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大腦的神經元吸收和運轉信息的功效尤其顯著。只要我們充滿信心,就一定能把自己記憶的潛能挖掘出來,一節課背誦一篇課文完全能夠實現。這樣一介紹,學生先是對人的大腦潛能有如此之大感到驚詫,然后在驚詫中就受到了鼓舞。其二,給學生講道理,擺故事,讓學生認識到誦讀的重要性。我結合歷史和現實給學生講成才的道理,講誦讀與記憶的關系,講記憶與智能的關系,讓學生思想上明確誦讀就是理解,就是記憶,就是領悟,就是在學習語言,就是在吸收文化的精華,就是在進行再創造,就是在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語文能力。古今中外很多名人讀書的故事,更是講道理的生動材料。講這些道理,擺這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凡在文學上、學術上獲得成功的人,他們都把很多文章、很多知識裝在腦海中,并且真正做到了爛熟于胸,這就是他們成功的秘訣。我們要想在語文學習中獲得一定的成功,就得多讀、多背。其三,復背舊課,指導學生品味課文中蘊含的美,讓學生在復背中獲得審美享受,從而激發出再誦讀的興趣。我讓學生復背《敕勒歌》,讓學生邊誦邊想象,眼前仿佛展現出遠山、藍天、曠野、草浪、牛羊、牧人,耳畔仿佛聽到了風聲、草響、羊鳴,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大草原自然風光的遼闊壯美;我讓學生復背諸葛亮的《出師表》,要求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從而讓學生從復背中體會到古代著名人物的忠心之美;我還讓學生復背韓愈的《馬說》,讓學生體會全文運用比喻之美,以及文中蘊含的哲理之美。諸如此類的復背,效果是很明顯的。學生對我說:背書并非都是“苦趣”,深入理解了的確有“樂趣”。我還對學生說,不僅如此,還將終身受益。
激發學生誦讀興趣的做法,符合青少年心智發展的規律,F代心理學認為:青少年忙亂發展的規律,F代心理學認為:青少年心智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種內在的認知需要。如果青少年學生主觀上認識到自己的誦讀能力,認識到了誦讀的重要性,體會到了成功的歡樂,那么,他們就會產生誦讀課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也就是說,他們就會把誦讀看成是自己“內在的認知需要:,并非是老師強迫,從而就激發出了再誦的欲望和熱情。
學生有了再誦的欲望和熱情,有了誦讀的興趣,用誦讀法教語文就有了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用誦讀法教語文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誦讀方法指導。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師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盡力使得一切事情變容易,尤其是在學習文字方面,最不應該使兒童感到窘迫!彼說:“沒有什么東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為學者清除道路。”根據洛克的這一教育主張,我用誦讀法上課時,采用的具體指導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化整為零;二是強化記憶;三是注重檢查。
要誦讀的課文,有的只有上百字,有的則長達幾百字,甚至近千字。對比較長的課文,我采用的誦讀方法就是化整為零,分合結合。孫文的《〈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有465字,共三段。誦讀時分三步:第一步是朗讀。先指名三個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分別朗讀這三段,再分組朗讀,每組朗讀一段,最后是全班齊讀全文。其目的是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出句讀,了解全文內容和結構的概況。第二步是分自然段誦讀。第一自然段151字,第二自然段108字,分別反復朗讀4--5遍后,學生都能記住,有的學生還能準確地將各段的大意歸納出來。第三自然段206字,按內容分成四層分別朗讀4--5遍后,再合起來齊讀2--3遍,學生就能記住,第三步是全文朗讀。由于有了前兩步的基礎,所以只要讓學生把全文合起來讀2--3遍,背誦全文的目的就達到了。在這誦讀的三步中,課堂上追求的目標是學生能背誦。實際上,在誦讀過程中,收效是多方面的,學生不僅體會了字義、詞義,訓練了語感,而且對文章的章法、思想內容等都有較深的領悟。荀況的《勸學》選入教材只有三段,第三段最長,有122字,第一次我用分析法講這段時,追求的是句句落實,字字落實,結果用了將近一節課,雖說學生有收獲,但我覺得效果沒有用誦讀法教明顯,而且花費的時間多。后來用誦讀法教這一段,至多用12分鐘,學生就能熟讀成誦,而且大多數學生能從內容結構上把這段文字分為三層,能用“積累、有恒、專一”這樣簡潔的詞語把三層大意準確地概括出來。
用誦讀法上課,除了化整為零、分合結合外,我還注重了強化記憶。有人說,記憶術就是注意術。這可能是“萬世不變的記憶法則”,我在用誦讀法上課時,經常強調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手中書”,要求學生聚精會神,目不斜視,只專注于記憶,專注于理解課文。這樣做,不僅誦讀的效果好,而且效率也提高了。但是,強記的東西遺忘率也很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原理告訴我們,學習新知后的當天與第二天遺忘率高達66-72%。依據這一原理,我在學生誦讀完一篇課文后,都要求學生當天要鞏固背誦,并且把背誦的內容作為主要的內容作為主要作業布置下去,強調下一次早讀或下一次課要當堂默寫,默寫的情況要作為一次平時成績記分。我長期用這種檢查的方法讓學生鞏固背誦的內容,實踐證明是有效的,絕大多數學生的默寫成績都在80分以上,每次默寫都有得滿分的。
我用用誦讀法教了近10年語文,自己最大的體會是:語文是工具學科,不僅是閱讀和寫作的工具,也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工具,還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要讓學生掌握這個工具,非教會讀書不可。而要教會學生讀書,誦讀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用誦讀法教語文的做法與體會的論文】相關文章:
讀寫誦工作總結之誦04-25
遠教手冊語文教案-《我用殘損的手掌》04-25
法理學論文:重讀法理學的幾點心得體會04-26
披誦(披誦)04-29
誦繹(誦繹)04-29
誦數(誦數)04-29
誦功(誦功)04-29
讀誦(讀誦)04-29
謗誦(謗誦)04-29
最新詠誦中秋作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