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研究論文
[提要]經濟新常態給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基于SWOT分析,全面地概括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的優勢與劣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SWOT分析;集聚發展基地
一、引言
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傳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小,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聚集產業基地已為成皖江城市帶為促進經濟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馮德連研究發現產業集群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戰略,并分析了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范曉莉測算了我國29個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聚集程度和發展水平,并對其影響因素和區域差異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張晴分別探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區域經濟競爭力之間的關系,發現區域經濟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劉滿鳳和王小明從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協調發展的視角,提出了兩者協同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也有學者從產業創新的角度探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能力測度、評價、演化進程和驅動力。從已有文獻來看,學者們從多角度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的研究卻十分鮮見。為此,本文基于SWOT分析,全面分析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地建設的優勢與劣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的政策建議。
二、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概況
(一)皖江城市帶示范區概況。2010年1月,隨著國務院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正式成為國家級示范區。這也是當前全國唯一的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有利于安徽省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對于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安慶市、滁州市、池州市、銅陵市、宣城市和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共9市,共59個縣(市、區)。并從各市縣產業現狀、資源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考慮,提出了構建“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構想,其中“一軸”包括安慶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雙核”指合肥市和蕪湖市,“兩翼”包括滁州市和宣城市。以2016年為例,皖江城市帶面積和人口分別僅占全省比重的54.25%和44.57%,但GDP卻高達16,385.55億元,占全省GDP的67.94%,相比于其他非皖江城市帶城市,占據絕對優勢。
(二)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近年來,皖江城市帶充分利用承接產業轉移優勢,戰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在2017年產值達到9,725億元,占全省78%。各地級市發展情況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2012~2017年間皖江城市帶各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在不斷增加,但各市間差異明顯。產值排在前三位的一直是合肥市、蕪湖市和銅陵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排名第二位的蕪湖市與合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差距在逐漸拉大,合肥市首位優勢在不斷提升。排名后三位的是池州市、安慶市和宣城市,特別是池州市,在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僅為123億元,只為同期合肥市產值的3.42%。從戰略新興性產業占GDP比重來看,隨著時間推移在不斷上升,上升最快的宣城市從2012年的21.93%上升至2017年的50.5%,上升最慢的池州市從2012年的13.43上升到2017年的19.46%;從所占GDP比例差異來看,2017年銅陵市的戰略新興產業占GDP比重高達82.42,而同期最低的池州市只有19.46%,差距明顯。
(三)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現狀分析。安徽省發改委的數據顯示,目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包括新型顯示、智能語音等16個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和兩個實驗基地。各地級市基地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和蕪湖市,兩市共有10個基地,占皖江城市帶基地總數超過50%,其他幾個地級市基本上只有一個基地。從各地市戰略性產業選擇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存在比較嚴重的產業同構問題,在功能定位上有相當大的相似性,存在著盲目重復投資、產業分工受限和產業規模效應無法發揮等問題。
三、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地理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皖江城市帶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部地區核心地帶,連接長江中游地區和下游發達省份,與江浙滬等沿海經濟發達省市在經濟上存在較強的互補性,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重要交匯地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皖江城市帶交通便利,鄰近長江黃金水道,長江沿岸分布有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等大型港口,可常年停靠萬噸級以上船舶,水運十分發達。陸路交通方面,京滬、京九、寧西鐵路穿境而過,并擁有合肥-武漢、合肥-南京及合福高鐵,合銅黃、合寧等多條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構成了陸路、水路和航空為主的立體化交通系統。特別是近年來基礎實施的不斷完善,為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基地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2、自然資源豐富。皖江城市帶年均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雨水充沛,湖泊河流眾多,水資源充足,大部分地區環境狀況較好,環境承載力較強。境內礦產種類較多,鐵礦、銅礦等金屬礦產及明礬石、石灰石等非金屬礦產儲量也較為豐富,銅陵和馬鞍山分別是全國著名的銅工業基地和鋼鐵基地。蕪湖的海螺水泥和銅陵的電解銅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
3、科教資源豐富,人力資源雄厚。皖江城市帶科教實力較強,特別是省會城市合肥,在20世紀80年代就定位為我國重要科教基地,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各類高校60多所,擁有兩院院士60多人和各類研究機構400多個,各類科技人員40多萬人。在職業教育方面,皖江城市帶也位居中部各省前列。雄厚的人力資源為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
(二)劣勢分析
1、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近年來,皖江城市帶經濟雖快速增長,但因經濟基礎較差,經濟總量與周邊發達地區相比仍然比較小。區域經濟外向性偏低,各市間經濟關聯性較弱、經濟結構單一。同時,各市間經濟發展也不平衡,皖江城市帶雙核城市之一的合肥市,2017年GDP達到7,000億元,而同期池州市只有630億元,僅為合肥市的8.76%,城市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也是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的不利因素。
2、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皖江城市帶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仍存在“資源依賴性產業多,高科技產業少;傳統產業多,戰略性新興產業少;第一、第二產業比重高,第三產業比重低”等問題。同時,區域內產品結結構也不合理,一方面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實力較弱,產品技術含量較低,中低檔裝備產品生產能力過剩;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緩慢,總體規模小、比重低,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還不十分顯著,這些都會對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的建設產生不利影響。
3、行政壁壘嚴重,資源配置不合理。皖江城市帶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但地方政府并未完全退出市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護仍然嚴重,使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無法實現市場自由流動,嚴重限制了經濟區資源優化配置。這種行政分割和體制壁壘會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產生障礙。
(三)機遇分析
1、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變化。當前,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輕工原料產品和重化工產品開始采用先進技術;第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內產業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第三,供給側改革下,以節能降耗、增加品種和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原材料產品的結構不斷改變。同時,消費結構也在快速變化,主要體現在消費結構的多元化,新興消費與傳統消費并存。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保健、人工智能、教育文化娛樂、交通通訊等產業消費比重不斷上升,在客觀上成為了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基地建設的助推器。
2、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占領科技制高點,創新戰略已經提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創新戰略就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我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基點,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領域,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激發自主創新精神,改善自主創新的體制環境。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的建設順應創新型國家戰略。
(四)挑戰分析
1、核心技術引進壁壘堅厚。當前,大量核心技術仍牢牢地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發達國家處于整個產業鏈的最上端,對向外轉移高端核心技術實行嚴格控制,特別是對我國進行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上的封鎖更為嚴格,將大量關鍵核心技術列為對我國技術引進的“禁區”。隨著在我國投資的外商企業以獨資方式投資的企業逐漸增多,技術外溢效應不斷下降,通過同國外企業合資的方式來獲取國外技術越來越難。發達國家向我國及皖江城市帶輸出核心技術的高門檻,對利用技術外援來促進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產生不利影響。
2、區域競爭愈演愈烈。我國經濟增長引擎———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越來越高。此外,山東半島、長江中游、成渝和關中等城市群,江淮地區、吉林中部、北部等地區雖比不上三大城市群,但隨著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具有很強競爭力的新城市群。以上述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帶在招商引資、技術轉化、人才引進、市場競爭方面并不占優勢,給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帶來巨大挑戰。綜合來看,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優勢與劣勢并存,機遇與挑戰同在。在基地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認清皖江城市帶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驕傲自大、盲目樂觀,要牢牢把握時代賦予的良好發展機遇,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揚長避短,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大力推進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
四、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建設建議
(一)提升創新能力,加強品牌宣傳。以區域內大中型企業為龍頭,鼓勵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通過財稅優惠、研發補貼政策支持企業創新研發,實現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支持企業參與國家、國際標準制定。同時,加強企業產品品牌的宣傳力度,注重區域內品牌建設,打造以現有不同特色產業為基礎的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地。
(二)避免產業結構趨同與重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聚集有利于區域競爭力的提升,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和區域優勢品牌塑造。同時,各地區、各產業明確各自的市場定位有優勢,取長補短,大力培育和發展具有各自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產品,有利于開展錯位競爭。
(三)重視人才引進和培養。要建設好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基地,人才是關鍵。第一,各級政府要著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集聚計劃”,積極引導優秀人才集聚,對區域內重點企業引進人才提供“綠色通道”,簡化辦事手續,提高工作效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提供高效優質的人事人才服務;第二,要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完善人才與項目相結合的引進機制,鼓勵相關企業采取咨詢、技術入股、兼職、人才租賃等方式引進優秀人才;第三,完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建立人才培育和孵化基地,鼓勵國內外優秀人才在區域內自主就業、創業。
主要參考文獻:
[1]馮德連.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14(6).
[2]范曉莉,黃凌翔,盧靜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7(14).
[3]張晴.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競爭力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7(12).
[4]劉滿鳳,李昕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互動發展的計量驗證[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4).
[5]王小明.區域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6(4).
[6]曹興,張偉,張云.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測度與評價[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7]李巍,郗永勤.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系統協同度的測度[J].統計與決策,2017(2).
【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廣東:勾勒戰略性新興產業圖譜04-26
臨沂建設再生塑料產業基地04-28
新興古典對新古典的揚棄的相關研究04-26
關于高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的論文04-27
加快產業基地建設推進汽車產業發展04-27
建設中的北方環保科技產業基地04-28
新興04-29
軟件工程課程群建設方法研究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