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析西部民族地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論文
論文摘要:在就業壓力越來越嚴峻的情勢之下,西部民族地區高校學生應該重視自己的處境,利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空間,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使自己能夠適應市場的選擇,不能僅將提高創新能力只看作是素質教育的部分,而應將其視為安身立命的基本能力。
論文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大學生;創新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除起碼的學歷外,對學生具備的多種能力也有要求),其中創新能力是很多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很重視的一個因素。那么,身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學生如何在地理位置、信息等處于相對劣勢的情況下取得與東部地區大學生同等的就業機會,其中很大一個因素就取決于大學生個人的創新能力。
什么是創新能力呢?就是在創新意識的推動下面對未知的領域、未知的知識敢于開拓、敢于鉆研、敢于實踐的能力。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行為等。一個人的成就除了外在環境,是否具備創新能力往往也會決定其最后是否成功。因此,重視創新能力的研究可為培養新一代建設者提供可資借鑒的參考。
一、西部民族地區高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利弊條件及現狀
西部民族地區高校一般位于西部交通相對不發達、信息欠發達地區,因此,在知識的更新、社會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諸方面必然呈現滯后現象。為了彌補這一缺憾,這些高校的教師、領導更應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當然,除了弊端,西部民族地區高校也有自己的優勢,就地域特色講,除了課堂內的思維創新外,還可以針對西部地區的特點,讓學生通過實地調查尋找適合西部地區的創新出路(如技術革新、教學創新、管理改革等)等。但今天,在許多西部民族地區高校中很多因素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1.培養計劃紙上談兵,缺乏實際操作
大學生培養計劃本來是對大學生在四年大學期間怎樣培養做出的規劃與安排。但是,在許多西部高校(主要指少數民地區),大學生培養計劃基本都是制定者參考網上、書本上現成的資料,綜合以往的計劃做出來的,很少會從地理、信息、學生來源、學生就業等方面考慮符合本地特征和學生要求的培養計劃,尤其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方面更缺少可以操作的安排。很多計劃上都寫著“培養能力”,畢業時學生除上了一些課程,進行了一個月的實習,四年大學之后能力還是停留在高三階段。
2.老師授課方式過于陳舊,無法給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
知識淵博、充滿激情的老師自然是受高校學生歡迎的,但是,在西部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中很多老師都是本校培養的,盡管出去進過修,但習慣了母校的模式,回來后也就順水推舟,按照學校的安排授課。況且很多人還忙于進修、忙于拿課題、忙于評職稱,上課時使用多年的備課從不更新,更談不上很好地設計與創新有關的備課、見習了。這種情況在所謂“績效工資”、“課時津貼”制度制訂而沒有與培養學生能力掛鉤的狀況下愈演愈烈——這樣導致老師都變成教授,學生除上了一些大學課程,能力沒有提高,高校應該對那些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付出努力的老師以公正的評價,以此激勵更多的老師為培養學生能力努力,而不只為自己的職稱、課題努力。
3.教師隊伍不穩定,缺乏可持續的能力培養體系
由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特別是散布在省城以下城市的二類本科院校)在地理位置、信息暢通等方面的因素,許多教師并不安心在此扎根而只是以之為跳板。因此,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很難建立起一支使創新能力培養可持續進行的固定師資隊伍。針對這種現象,許多民族地區高校改變以往那種剛性規定,應該對那些想繼續留下來工作的老師在經濟、人情方面予以重視,妥善解決這些老師的后顧之憂。
4.學校就業的方向主要是瞄準東部發達地區,而缺少對西部地區發展所需人才的前瞻
很多西部民族地區高校基于本地經濟不發達、工廠和企業等單位少,往往把輸出學生的目標鎖定在東南沿海地區,忽視西部地區發展的潛力和前途。而事實上,隨著市場的擴大、國際環境的影響,企業運作的成本越來越高,且交通設施(主要是高速公路和鐵路等)等的改善、內地勞動力充足等,東南地區的很多企業都在試圖轉移生產基地。這將為西部地區學生向中部、西部的就業轉移提供機會。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生就不需要創新能力了,而是說明在中西部接受教育的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更切近社會需求,也更能促進這些高校培養的學生適合中西部社會需求的能力——只有認清形勢、東西兼顧才能妥善解決好東西部問題。
5.學生本身缺乏創新的動力
學生是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主體,但是從歷年的招生成績來看,進入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的學生出類拔萃的少,基本都是普通生,偶爾有思維素質高者,可也和其他學生一樣,惰性太濃。另外,很多學生跨入大學校門后,更加釋放了在中學的惰性,得過且過(泡網玩游戲等),滿足于考試得60分,不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再者,很多學生寄希望于未來考公務員、考研究生,故只注重于理論與考試能力的訓練(有的甚至從大一就開始),往往忽視了實踐性、創業性、開拓性等創新能力的自我培養。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據筆者調查,不單是由于社會原因,也與教育體制、教育模式有一定關系。
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快速發展的社會日益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就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的問題,學術界有多種觀點,如認為要更新教育觀念、完善課程設置、營造有益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校園文化、造就創新型教師、完善和落實大學生創新導師制[2]等。這些觀點基本都具有普適性,既適合東部地區,也適合中西部地區。那么,西部民族地區高校到底怎樣培養創新人才呢?除了與其他高校有類似的方法外,還應有地方特色的培養模式。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
1.利用課堂加強創新思想、創新能力的培育
對于這一點,也許是各地區高校培養學生能力的通式,但是,西部民族地區高校應該要求教學內容體現地方特點和非通式化的能力培養目標。
從地方特點來講,課堂教育(無論文、理、工哪一類)應該在給學生闡述基本理論的同時附帶灌輸一些本地區的例子(如教育方面,本地區教育發展薄弱,就如何提高中小學生的文化素質等有哪些特殊的例子,若成為教師后會采取怎樣的措施等;又如機械專業的,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適應本地區田地小、上下坡坡度大的農用機械的設計等)、本地區所需人才的能力(主要是創新能力)要求等。另外,加強對學生如何應對各種需求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各科老師在課堂上要重視的。
從非通式化的能力培養目標來講,就是參考其他培養模式,在課堂外完成教學內容,即設計一些見習、實踐課(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去當地政府部門見習一下電子政務辦公,會計專業的可以去當地銀行或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了解會計工作等),讓學生在參觀、操作的過程中尋找差距和弱點,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改進工作設備或流通程序等,只有學、看、練、想結合,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脫穎而出。
如何讓學生真正用心提高創新能力?這就涉及到為誰創新的問題。明白地講,既為民眾創新,也為自己創新,只有立定了創新的目的,學生才有信心創新。這是創新動機的培育問題,也是課堂教學中必須灌輸的思想。據筆者對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二年級開展調查,全班42人,“想創新”的學生只有5人,“想創新”的學生認為創新“頂多就是教育方法上的創新”。至于“本專業外的創新”,75%的學生認為他們是“高考填志愿時服從分配來的,不喜歡這專業”。20%的學生說:“無所謂,畢業或再說吧。”只有5%的學生主張“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如經商、學好IT技術、學好外語等)”。
2.立足本地區,深化課外創新能力的培養
西部少數民族高校除了地處西部,且少數民族比較多,交通、信息較不方便,企業單位不多(行政單位與東部和中部的差異不大)。這對培養學生能力來說是不利因素。但是,只要學生走出課堂,放眼社會,還是有不少可鍛煉各種能力的場所和機會。就場所來說,可以是學校,也可以是市場、工廠等;就機會來講,學生可以自主創新(如技術方面可以設計符合本地需要的程序、動畫、游戲等,理論性方面可以針對本地區特點經過調查后撰寫社會改革的文章等),也可以合伙創業,在創業中尋找各種有別于他人的經營、管理、生產模式等。但據調查,某些高校則采取相反的措施,不是用靈活手段管理,而是對學生的課外創業、提高技能等行為采取相應的限制措施。他們美其名曰“考慮學生的安全”,實質上是用堵塞的方法以尋求一勞永逸的管理,這不但有悖于培養學生能力的政策,也不符合現代化的管理要求。 3.營銷自己,鼓勵學生在社會中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高校是傳播學術和知識、培養社會建設人才的基地,大學生在高校里經過三至五年的教育,最終都要走向社會。因此,畢業后走向社會還不如及早感受社會,到社會中鍛煉自己。故作為高校老師和管理者,應該鼓勵學生多到社會中參加實踐活動(如寒暑假到工廠做工或做調查,到行政事業單位見習等),在這些活動中開闊眼界、感受未來的社會、萌發創新的思考。據調查,現在很多學校本來安排了學生在寒暑假要完成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的任務,到開學的時候,學生也都把實踐活動的表格和報告交過來了。但仔細一看,真正做過調查或其他實踐活動的學生很少,大都是自己摸腦袋寫一些胡亂的東西忽悠檢查者。更有甚者,表格上要求被調查單位或實踐時主管部門簽字、蓋章,不少學生就請另外的同學給他(她)簽名了,而單位的印章呢,很多同學會想辦法蓋上。這些情況說明,不少高校部門確實是遵照上面的政策和教育規則來安排學生實踐任務的,但在動員、管理上缺乏細致的工作。當然,大部分學生本人也缺乏提高自己能力的欲望或動力,就更不用說提高他(她)個人的創新能力了。
通過以上的分析,只有將課內、課外、社會三方面緊密結合起來,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才有望及時地適應社會。
三、建立促進創新能力培養的機制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賴于持久的、健康的體制予以維護。任何脫離制度的培養模式都是曇花一現的熱情。所以,在高校里,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和制訂相應的制度,使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每所高校培養人才的戰略。
具體來說,創新能力機制的生成一般應包括四個方面。
1.創新能力培養計劃的制訂與實施
多年來,高校常把“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培養大學生的重要目標之一,且不斷地在培養計劃、教學管理中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評價指標之一。從這一點來講,絕大多數高校還是做得不錯的。但在行文或實施中,往往籠統地提“創新能力培養”,而學生的創新能力包括理論創新、設計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因此,許多高校管理部門并未從更細的角度來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工作的失誤。因此,高校管理者不但要制訂出細致的創新能力培養計劃和評價指標,更要在具體實施中督促教師或其他施行者從敬業愛崗、從學生的未來發展著想,嚴格地按照培養計劃執行。
2.穩定培養創新能力的師資
從整體來看,高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上文所講的制訂計劃以及計劃的施行、評價沒有老師的參與仍然是紙上談兵。因此,對一個計劃有效的施行離不開有責任心、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而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某些高校在招聘信息上許以重金,但人家來了以后卻又不從生活上、工作上好好關照;或者不注意培養老教師對本校的感情,結果,引進的教師走了,原來的教師也走了,再引進的又是新教師。這怎么能夠完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系統任務呢?因此,身處民族地區又不在省城的地方高校更應重視師資的培養、師資水平的提高和師資的穩定。
3.通過實踐培養創新能力
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會憑空產生,都是社會生活、社會實踐、學校教育等對其創新意識的激發。除了課堂和校園,應該擴大學生的活動范圍,讓他們在更廣闊的空間里開闊眼界、拓展思維。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高瞻遠矚,為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東部和中西部(主要是學校所在地附近)都物色好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基地。除了一般的常規實習,可允許學生在課業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在基地有更多的實踐。當然,這可能加大管理成本,但如果將目標主要放在本地區,而只是鼓勵(不強制要求)學生利用寒暑假到東部發達地區去考察、實踐,這也未嘗不可。
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自己老家所在地尋找適合的單位一邊實踐一邊審查該單位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弱點,然后寫出改進的建議或設計新的模式、軟件等作為創新能力培養評價的指標,也許效果會不錯。
但不管是學校集體組織還是學生單獨外出實踐培養創新能力,都離不開學生的勤奮。如果學生的惰性不改,任何方式都沒好的效果。所以,從學生進校那一天起,就要通過各種教育和活動幫學生克服惰性、敢于實踐、積極思考,這才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
4.嚴格培養創新能力的管理
對創新能力培養的管理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方面,應鼓勵、激勵教師做好培養創新能力的計劃,并把培養效果作為年終評價教師工作成績的指標之一。這將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就學生來講,除了每個假期的社會實踐報告或調查報告外,可以要求學生每年提交原創的新成果(理工類同學可以是創新設計、產品或創新論文,文科同學可以是創新論文,也可以是基于調查的解決方案等。其他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專業特征設計、創造出新的成果),而且可以將畢業論文(或設計)等納入學生畢業的指標。這樣,有了明確的、硬性的規定,即使最懶的學生也得去努力完成。筆者在教學中,每學期要求學生在所開列的最新書目單中選出兩本書精讀,然后寫一個書評、一篇小論文等。
四、結語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長期工程,有賴于學校、社會良好環境的洗練和有遠見卓識的領導、教師的精心設計、培養。可以說,沒有創新思想的領導和老師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反過來,有了有創新思想的領導和老師,也得有勤奮的學生。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既要理順學校、社會的關系,更要鼓勵領導、教師、學生從創新意識入手,努力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對西部民族地區的高校來講,還應立足本地區,充分利用獨特的資源,開創一條創新教育之路。
【試析西部民族地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淺析的論文04-27
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的論文04-27
試析中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論文04-27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04-30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幾點體會的論文04-27
淺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04-29
淺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04-30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論文04-27
電子專業中職生創新能力培養論文04-27
音樂創新能力的培養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