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設有趣的情境,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教學論文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簡化筆算,加強心算,重視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數學教學;估算能力;教學情境
一、創設有趣的生活情境,增強估算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問題其實只需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確的結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確的結果。然而,學生在這方面的體驗不多,往往不知道什么時候、在什么場合什么情況下需要估算。因此,遇到問題時一般都想到準確計算。所以,教師要多創設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不斷地體驗和感受用估算來解決實際的問題,真正地認識到估算的實用價值,學生才能變“不愿估算”為“喜歡估算”.讓估算活動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田,使他們愿意去學,快樂地學估算,從而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比如,教學四年級下冊《我們去春游》綜合實踐課時,課的結尾,教師把活動的內容進行拓展應用。教師說:“通過今天這節課,我感受到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我們要做個有心人,去發現數學問題,在去解決它們。”很多學生都有和家人出游的計劃,借此機會設計一個“游玩方案”,做個理財小能手,教師提供了一個去蘇州樂園—日游的游玩路線,并有各項費用:旅行社(不含餐)228元,餐費125元,自選景點海底世界100元。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很快就估算出這次旅游的費用大約是460元。甚至學生還說出門在外多帶點錢吧,帶500元。聽到學生這么科學合理的理財建議,作為教師的我真是不能小覷他們,既通過估算合理地解決了日常生活問題,又豐富了與數學有關的生活體驗,增強了他們估算的應用意識。
二、創設動手實踐的情境,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小學生的理解、記憶建立在學生的直觀操作、動手實踐上,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操作活動,耐心引領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思考,從而揭示規律、掌握知識。()只有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自我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會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腦海中。
比如,教學四年級下冊《認識容量和升》一課,學生感知1升有多少時,教師設計三個動手實踐的活動:(1)通過量杯認識1升。每個學生觀察量杯實物(事先裝好1升水),初步形成1升的概念。(2)通過正方體容器認識1升。出示正方體的容器,先估計能不能裝得下1升水。在讓學生把量杯中的1升水倒入正方體容器中。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正方體容器內裝的水正好是1升。量一量正方體容器的長度、寬度和深度都是1分米,得出結論:長、寬、深都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體裝的水正好是1升。(3)估一估大約1升的水可以倒滿幾杯,然后讓學生動手倒一倒1升的水。學生通過猜測、估一估、動手實驗認識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容量的含義。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估算的樂趣,并切身體驗用估算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凸現估算應用的價值。
三、創設巧妙的問題情境,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
創設巧妙的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師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思維的動力。
比如,教學四年級上冊《一億有多大》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情境(課件出示):小學生在家吃飯時,在碗底剩有很多米粒。今天同學們來算一算這“1粒米”到底有多少?假如每人每天浪費1粒米,全國人民就要浪費13億粒米,那么13億粒米相當于多少呢?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教師先是讓學生大膽猜測,有的說大約有幾車,有的說大約10噸……答案差異很大。于是組織學生討論,尋找解決辦法。然后啟發學生開展分組實驗、統計、計算等活動。有的組數出100粒,稱出重量為2.5克,再計算出13億粒米有26噸……后來學生進一步推算出13億粒米大約能裝多少車,大約供1人吃多少天,大約供1人吃多少年等等。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不但受到了愛惜糧食的教育,而且在活動中探索出了“以小估算大數量”的方法。
由此可見,估算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表示人們對所需要得到的理想結果盡可能地接近的程度。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創設有趣的情境,加強估計和估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猜測、推理、判斷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創設有趣的情境,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低段體育教學情境的創設論文04-30
創設教學情境及指導學生探究04-29
初中科學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實踐的論文04-27
教學情境創設下的幼兒教學研究論文04-30
初中科學新課程教學情境的創設的論文04-27
[思品論文]創設思想品德教學情境04-30
淺議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05-01
應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論文04-30
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