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增強大學生德育主體性的思考論文
[論文摘要]高校德育是人才工程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要完成好這一任務,使學生成為言行一致、知行統一的人,就必須借助德育實踐,必須在德育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主體需要,以實現德育價值,提升德育效果。目前德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學生主體性缺失的現象,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個方面的積極性。
[論文關鍵詞]高校德育;大學生;主體性;思考
高校德育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承擔著直接為社會培養思想索質過硬、道德品質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德育具有雙重目的,它既要使個體的人社會化,又要充分發展人的個性,把他們塑造成為富有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的人。所以高校德育要準確把握時代脈搏,關注學生主體需要,幫助學生充分認識社會發展的基本價值目標,以指導他們準確定位個人的價值取向,培養他們的自覺性、能動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大學生德育主體性的問題,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認同和重視。
一、對大學生德育主體性的再認識
現代德育主張受教育者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在教學、工作、研究等活動中,自主接受教育者傳遞的德育信息,并通過受教育者的思想矛盾運動而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雙向互動的關系。由此可見,德育主體性是由教育者主體性和受教育者主體性構成的整體.對于教育者主體性,事實上是傳統德育觀念中一再強調的內容,因此研究也很深人,而受教育者主體性,尤其是大學生德育主體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受到重視.大學生德育主體性是指在高校德育過程中大學生作為德育實踐的主體,不再單向地、被動地、簡單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德育標準、概念和結論,而是根據自己的自主意識和判斷對德育內容進行選擇和理解。在德育中,每一個學生都足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個人的意志、人格和價值取向,具有自主選擇、自我發展的需要和權利。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大學生在德育過程巾的自主性。自主性是個人在對象性活動中的地位問題,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個人對于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控制的權利和能力。大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現在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能夠在教育者指導下獨立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其次,大學生還能夠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對象,對德育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并利用內外兩方面的積極因素,主動地去認識、接受和升華德育信息。
第二,大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能動性。能動性是指主體在對象性關系中,自覺、積極、主動地認識客體和改造客體,而不是被動、消極地進行認識和實踐。在德育活動過程中,大學生能主動、積極地作用于教育者所提供的德育信息,對德育活動主動參與和進行組織管理。大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增強就意味著他們能自覺、自主、積極地參與自身和社會發展活動,從而也就愈能在德育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地調整、改造自身的心理狀態和思想道德行為方式。
第三,大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創造性。創造性是指主體通過變革和改造舊事物,產生新穎的、獨特的新事物的特征和能力,它常常與改革、發明、發現聯系在一起。表現在高校德育過程中就是大學生對思想道德的創造能力。現代大學生面臨的是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多冗的文化體系,其中必然存在復雜的思想道德問題和經常的思想道德沖突,這就需要他們創造性地執行思想道德規范并不斷地創造出合乎時代發展要求的新的思想道德規范。
二、大學生德育主體性不強的主要表現與原因分析
德育應發揮人的主體作用,重視人的發展,把人的發展本身作為目的和德育工作的中心。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大學生德育主體地位受到尊重,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然而在現代的德育過程巾,大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明,而且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置個方面:
1.德育的功利的片面性。在現實的高校德育中,大量存在著德育以謀取利益為目的的現象,有明的功利性。學校、教師組織學生參與或學生自已組織的的德育活動,有往往是為了達到某個功利性目的,如為了宣傳學校或教師、提高學校或教師的知名度等。這種“德育”往往注重做表面功夫,不僅不能使參與者形成良好的品德,反而會使他們的道德行為功利化,形成雙重道德人格。究其原因,是由于受我國傳統的、片面的社會本位主義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沒有對德育的本質、口的、功能和價值等作出符合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要求的新的科學回答,呵魁爿慣于用功利主義價值觀來理解德育的目的及價值,片強調個人的社會價值,沒有把受教育者的人格權利和發展需求置于應有的地位。
2.德育參與的被動性。實踐是“土體和客體之間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在實踐活動巾,參與者在改造客體的同時自身也得到改造,從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德主體。以這樣的觀點透視現實生活中的大學生德育實踐,可以發現在一些德育實踐中,學生由自由自覺的主體淪為被動消極的客體。學生的不少德育實踐是由學校和教師白上而下組織并要求學生必須參加的,學校和教師為學生實踐安排了一切,從實踐活動主題的確定到活動方案的制訂,從活動的時間、地點到活動的方式都由學校和教師一手安排,學生對參加德育實踐的意義缺乏明確認識,只是被動地、例行公事般地參加活動。這種德育實踐由于參與者不是作為主體參加的,沒有發揮主動性、能動性和選擇性,因而難以實現主體與客體的雙向對象化,特別是難以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的道德品質,達到德育實踐的目的。這是因為傳統德育把受教育者視為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的客體,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取決于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忽視對大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
3.德育形式化和非經常性。德育是一項細致的,長期性的工作.有的學校或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時,追求表面的轟動效應,形式上十分熱鬧,但是,由于教師在實踐前不引導學生了解其目的和意義,實踐后不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思考,不僅使德育實踐的價值大打折扣,而且使一些學生在無形中養成弄虛作假的不良品質,給學生的品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而且,有的學校習慣于針對某個問題,搞幾次有聲勢的實踐活動。這種僅僅想通過…兩次運動式的德育活動就培養出具有高尚品德的學生的做法,不符合品德形成的規律。學生的道德行為是在經常性的德育實踐中形成的,僅靠運動式的德育活動無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問題根源在于德育目標過于抽象。德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有自律道德的人,而不是停留在他律階段。如果將具體德育活動的完成視為德育目標的實現,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樣化的道德實踐不關心,難免導致不少學生只有想法而沒有行動.這樣的德育,很難使正確的理論真正內化為大學生堅定的信念和堅實的行動。
三、增強大學生德育主體性的幾點思考
在德育巾,師生之問足“主體間性”的關系。而主體問性所表明的是主體。三體在積極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以交互主體為中心、為特征的和諧一致性。它致力于各個主體之間的互相理解、對話、溝通,以實現認同,達成共識。
1.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德育必須立足于“為人”,以承認、尊重人的主體性為前提,把大學生的興趣、需要、追求以及接受能力作為德育的起始,從大學生主體發展和完善的需要出發,德育才會真正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要更新觀念,真地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足由高等教育本身的特點和規律決定的。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嬰求教育者轉變工具論的德育觀。學生的成才和發展是德育的目標,所以,大學生是高校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處于德育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育者建立民主、平等的觀念,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尊重學生認識問題、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價值取向。要著眼于對學生正面的引導和肩發,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便達到學生自我教育的日的。
要創新方法,發腱大學生的個性。大學生是正在發展并不斷趨于成熟的個體。小僅有思想,有情感,還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嚴,以及充分體現其自身特點的個性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具有獨立的人格。因此,德育不能把學生的思想品德與其他人格要索割裂開來,而要因勢利導,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豐富的人和全面的人,尊重和承認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發揮學生獨立、自主、進取、創新的個性品質,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已個性發展的獨特領域,并鼓勵學生在該領域內不斷開進取,有所作為.
要轉變機制,關注大學生的生活。傳統德育僅僅依據“社會需要”去設計德育,根據社會本位塑造人才。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每個人充分自由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所以,在德育選擇上,不僅要符合我國德育的目標和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規律,更要貼近、關注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個體帶來更多的人文關懷,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價值。要扎根生活土壤,融人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職業規劃等的關心指導當中,培養學生融入社會生活的素質和能力,只有這樣,德育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2.受教育者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大學生德育主體性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素養,這種素養的生成有賴于外因與內因的有機結合,相對受教育者,教育者在這種素養的形成過程中是外部力量,而大學生自身才是決定性因素。
要主動參與。主動參與是主體對活動目的有明確認識后,自覺產生的原動性意識及行為,是大學生德育主體性發展的內因。從現實看,處于相同環境下的不同個體,其主體性素質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它取決于個體的主動參與水平。一般來說,主動參與水平高的學生,其主體性素質發展相對較好,反之則較差。主動參與的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善于傾聽、吸收他人的觀點,尊重不同的意見,不固執己見,對壓力有較強的承受力,在活動中也能按照自已的需要自主地確定德育活動方案,自主選擇口標、內容、形式、時間和地點;通過親身的合作、體驗、服務,提高道德認識、生成道德情感、確立道德信念、養成道德行為習慣。
要培養合作意識。大學生主體性的培養不僅是主體獨立自主地養成的,它也應該是在與其他學生主體團結協作的學習實踐中養成的。不管是在學生階段,還是將來走向社會,每個學生主體總是生活在群體的范圍之內,是群體中的主體。同時,當前在眾多領域巾,已經發展到了高強度的競爭,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取得成功,儀儀依靠個人的智慧和力量足遠遠不夠的。因此,大學生要自覺形成合作意識,學會在合作性的集體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在與其他學生主體的互動合作、聯系中發現自我價值,培養樂于和善于與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各種思想意識相互激蕩、知識經濟大潮洶涌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知識才干的獲得離不開自我教育。要通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來提高自己的主體性意識。因為要做到在與客體的關系中,掌握、超越各種現實客體的限定和制約,能在與客體的關系中取得支配地位,離外塒客觀規律的掌握和運用,客觀規律就足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精神文化知識.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的一部分,相對米說足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相對豐富的群體。掌握丁現代科學文化知識還夠,還有一個如何運用,為誰服務的問題,這就是“余理性”問題,也就足要受法規和思想道德約束的問題。此,在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自覺提升自已的思想道德素質,堅持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是提高主體性的關鍵。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最終日的都是為了做到自我提高,以實現提升主體性的目的。
【對增強大學生德育主體性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構建德育創新模式,增強德育工作實效論文05-02
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考論文04-29
對學校德育工作現狀的思考論文04-27
優化主體性管理 增強團隊凝聚力04-29
主體性德育教學模式探究05-01
構建主體性德育模式的探討04-30
增強體育教學整體效應的思考04-30
增強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思考04-29
簡論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主體性建構研究論文05-02
芻議發揮學生主體性教學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