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論文

時間:2023-05-01 21:58:29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論文

  摘 要:中國古代高等教育歷史悠長,在自身的發(fā)展中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對我國古代人才的培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起源談起,對其發(fā)展經歷進行了簡要回顧,總結分析了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及其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若干啟示。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論文

  關鍵詞:古代高等教育 官學 私學 修身

  高等教育系教育體制中的最高層次,它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一定的場所,通過一定的制度和措施傳授高深文化知識,研究高深學術,為社會培養(yǎng)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經滄桑,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影響著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諸多方面。本文擬對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概況及其特點進行回顧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其對于現(xiàn)代高等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的啟示。

  一、中國古代高等教育概況

  (一)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起源

  高等教育位于學制結構金字塔的尖端,它的產生時間晚于一般學校教育,而且需要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據古籍記載,中國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學”之稱。虞夏商時期的上庠、東序、右學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具備高等教育的一些屬性,應該可以說是高等教育的雛形。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在經濟方面要求生產力必須顯著發(fā)展,文化教育方面要求有可提供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備等,以及有作為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官吏的專門教育人員。而處在奴隸社會初中期的虞商時期還難以完全具備這樣的條件,只有到了西周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出現(xiàn)了脫離生產勞動的文化官吏,加之文字的成熟,才為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周代金文中關于周天子帶領群臣及學生在“學宮”習射和作樂舞,這里的“學宮”即大學,已基本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質。所以,虞夏商時期至西周時期可視為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時期。

 。ǘ┕賹W中的高等教育

  中國古代的高等教育事業(yè)起于朝廷,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在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統(tǒng)治走向崩潰的時候,“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原來由貴族壟斷、官府掌管的文化也散失至民間,私人辦學成為這個時期的一大景觀。從此以后,整個古代社會的高等教育,就一直存在著官學和私學兩種類型。在官學類型中,太學和國子監(jiān)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學府。漢代太學,即由“大學”一詞衍生出來,是古代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高等學府。此后歷代都有設立,而名稱不盡一致:晉武帝咸寧二年創(chuàng)辦國子學;齊改國子學為國子寺;隋煬帝改為國子監(jiān);唐宋兩代太學與國子學并存;元明清時期則不設太學,只設國子學或國子監(jiān);明清國子監(jiān)兼具備國家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兩重性質,后逐漸衰敗,成了科舉的附庸。除此之外,東漢末出現(xiàn)了我國古代最早的藝術大學──鴻都門學,它是“近代世界文學藝術大學的嚆矢”;三國時曹魏建立的五經課試法,其中由“門人”升入“弟子”的制度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南朝劉宋政權設立的儒學、史學、文學、玄學四個學館的分館授業(yè)制度是分科教育的開端;唐宋明三代分別創(chuàng)辦的書學、算學、律學、醫(yī)學、畫學、武學等?茖W校與專業(yè)訓練,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科學校。

 。ㄈ┧綄W中的高等教育

  私學是中國歷代私人辦理的學校,是封建社會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程度分,私學有蒙養(yǎng)教學和經師講學,后者相當于大學。故私學中也有部分屬于高等教育層次。很多思想家借助私學這種形式來宣傳自己的學說,擴大本學派思想的影響。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開辦私學的人之一,他招收生徒,傳授學問,以教學為主,并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后學身上。漢代以后,私學分為蒙館之學和專家之學兩個層次,基礎教育通常在十五六歲以前完成,之后就必須進入私家經師的學館去深造,私家經師多為當世的著名學者。漢以后的私家經館,培養(yǎng)了大批不求功名的學術人才,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宋時期,私家經館發(fā)展為書院,書院是中國古代學者研究學問、聚徒講學的教育場所。宋朝有了較大發(fā)展,并出現(xiàn)了一些著名的書院,如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茅山書院、嵩陽書院等;明朝的東林書院也辦得頗有特色;到清朝時期,出現(xiàn)了書館官學化,絕大部分書院成為準備科舉考試的場所。不管怎樣,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書院為歷朝學術的繁榮發(fā)展和人才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

  通過回顧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史,較之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中國古代高等教育有其獨特的特點,概括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德育,強調修身養(yǎng)性

  儒家教育以經史為基本,以“明人倫”為中心,注重修已治人之術。以儒家學說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也以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教育為中心,漢代的五經、唐代的九經、十二經、宋代的十三經,再加上《史記》、《漢書》、《昭明文選》等等,形成古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講究文、行、忠、信,以三綱五常為行為規(guī)范,嚴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明父子、長幼、親疏之別,其共同特點就是泛道德主義。孔子眼中的“士”,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首先是道德的典范。教育內容中的泛道德傾向,對培養(yǎng)中國人的道德情感與愛國精神有著重大的影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普遍要求。

  尤其是宋明理學家把封建的倫理道德視為“天理”,強調修身養(yǎng)性,格物致知。書院就是一些學者為達到修身養(yǎng)性求得真學問的目的而產生的古代高等教育機構。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強調“理”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強調倫理綱常名教,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人的自我覺醒、自我約束,采取“修身治國”、“改過遷善”、“致知踐行”的原則和“自省自察”“存養(yǎng)”“陶治”的方法進行道德教育,主張靜以養(yǎng)心,修心以德,修已安人,在讀書治學中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培養(yǎng)真正的“君子”品格。因此,以德育為先,注重道德學問,注重修身養(yǎng)性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原則。

  (二)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也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官學中太學的教學以相互問難、討論經義為重要形式。博士既是太學的專職教師,又是朝廷的學術顧問,參加朝廷舉辦的所有重大學術活動。西漢的石渠閣會議和東漢的白虎觀會議,都有博士參與討論,這種學術爭論,影響到太學的教學和學術風氣。博士平素講經,注重互相詰難,并以善辯而受人稱譽。辯難精神是太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是研究和繁榮學術所必需的。

  私學中的書院,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不僅僅是教育場所,也是當時的學術中心。它們以培養(yǎng)人才為宗旨,以繁榮學術為已任,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緊密結合、相得益彰,是古代學者進行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活動的基地,并由此形成了眾多的學術派別。因此,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結合是書院的一個突出特點。學術研究是書院教育教學的基礎,而書院的教育教學又是學術研究成果得以傳播和發(fā)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書院教學實行門戶開放的辦法,打破了官學關門教學的做法,聽講者可以不受學派和地域的限制,有利于學術交流。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遠近名賢,同聲相應,天下學者,咸以東林為歸”;王守仁除在濂溪書院講學外,還和湛若水等人還歷時數十載奔波于全國各地講學,形成了我國書院史上著名的“講會制度”,使書院成為學術爭鳴和交流的舞臺。

 。ㄈ┕賹W與私學相結合

  前面提到,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原來由貴族龔斷、官府掌管的文化也散落到民間,從此,古代社會的高等教育就形成官學和私學平行發(fā)展的局面。由于官學招生名額太少且有入學資格限制,不能滿足許多人的求學要求,加之私學的講授課程與官學都是儒經,不妨礙讀私學的人以后做官,致使私學得以迅速發(fā)展,彌補了官學在數量和其它方面的不足。因此,私學成為官學的必要補充,并促進了官學的發(fā)展。

  書院與私學相比,不僅有相對固定的教育經費作后盾,而且有嚴格完整的管理體系做保障,這些是私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同時,書院又不同于官學,其經費來源于民間的自發(fā)集資,而非官府撥款,辦學不受官方的直接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培養(yǎng)學生,形成獨特的辦學特色。教育對象主要是下層社會的貧寒子弟,帶有濃厚的平民色彩,而非紈绔子弟。因此,書院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廣泛吸取了傳統(tǒng)官學和私學的有益經驗,并對其進行了積極改造和系統(tǒng)綜合。正因為書院是對傳統(tǒng)官學和私學的揚棄,它才能在批判繼承中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并貫穿在它存在和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和各個方面。

 。ㄋ模┲厝宋膶W科輕自然科學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性特質,表現(xiàn)在古代高等教育的一個方面就是以人為本位,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自然科學倍受冷落。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學說為根基,儒家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在高等教育中強調教人予“窮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因此教學內容多為講究修齊治平的儒家經典以及文史辭章等古典人文學科。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上主要以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為主,并且道德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尚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有了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些大體上屬于社會、倫理、文化、語言等方面的知識。進入封建社會,又有了充實和發(fā)展,出現(xiàn)了“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增加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歷史知識等方面的內容。這些經驗性、積累性、直觀性、強調人文、強調道德的教育內容,使得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人文學科高度發(fā)達,這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人才迭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盡管古代高等教育中也涉及生產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但只是作為統(tǒng)治藝術的輔助知識進行研習的。而且,數學、醫(yī)學、天文學在講求“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代還是由于與“人事”有一定的關系,才受到統(tǒng)治者一定程度的扶植。其它如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純自然科學則完全為社會所忽視。中國古代高等教育這種重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的特點,與歐洲古代、中世紀大學重視數學、天文、醫(yī)學、物理等自然科學教育形成明顯的對照。

 。ㄎ澹⿲W在官府,政教合一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的官學具有明顯的“學在官府”“政教合一”特點,“學在官府”即學校皆由官府所設,教育機構與政府機構合而為一,并且“以吏為師”,官學中的教師都是朝廷命官,辦學地點在官府之中,統(tǒng)治者的政治化人格被作為社會楷模;“政教合一”即以政治教、以教治國,強調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必須以“政”,即治國之道為內容。在“學在官府”“政教合一”的教育體系下,政既是教育的內容,又是教育的目的。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主要是為社會培養(yǎng)各級官吏,雖然學校也有教化百姓的任務,但這種教化任務更多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即由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官吏來完成的。因此,教學僅為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的職能之一,它與政府行政職能有機結合,不僅是封建官僚的培養(yǎng)場所,同時也是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宣傳工具和推行其統(tǒng)治政策的實施機關,起著統(tǒng)一思想和統(tǒng)一政治的作用,這種高教管理體制在世界上是獨具特色的,在中國高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正是由于中國古代高等教育與政治的這樣一種密切關系,使高等教育機構中的學生在校學習時即很關心時政。中央高校學生和朝中士大夫本著學術上的承襲關系,政治上也經常持相同立場并互相倚助,因此,古代高校歷來是開展政治活動的場所,學生關心國家大事,議論朝政成為中國古代高校的一個傳統(tǒng)。而這一點不僅體現(xiàn)在官學中,私學中也不例外,如東林書院就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著名對聯(lián)。

 。⿲W而以居,學而優(yōu)則仕

  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道路上,為學不離從政,學與仕始終是不可分離的。古代高等教育預設了“學而以居”“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育目標,從漢代開始分科目察舉人才以后,尤其是隋唐設立進士科舉以后,高等學校的辦學目的就是“儲才以應科目”。學校追求的是中舉及第率,也就是追求更高的錄官率,高等學校成為培養(yǎng)官員的預備機構,成為追逐功名利祿的階梯。在實行科舉制的一千多年里,中國古代的高等教育與科舉考試這種世界上獨特的選拔人才方式緊密結合,形成了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一大特點?婆e考試成為教育有力的指揮棒,考試的內容成為高等教育的內容,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科舉實際上成為了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重心。

  三、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若干啟示

 。ㄒ唬┙虝,以德修身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的“泛道德傾向”,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與愛國精神有著重大的影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是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實際要求,在當代高等教育中應當堅持和發(fā)揚,我國現(xiàn)階段高等教育中的德育與這種泛道德的教育是一脈相承的。但在當代的高等教育中,僅實施這種泛道德的教育還是不夠的,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和社會轉型時期的復雜環(huán)境,學生因思想沖擊、利益驅動和社會的壓力等所產生的道德問題日益突出。因此,高等學校在進行這種“泛道德”教育的同時,應著重加強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如何面對人生及其挫折、如何去適應社會等等,使他們在學習中思考、探索并真正明了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

  對于高等學校如何進行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古代高等教育中提了一些可資借鑒的方法,強調人的自我覺醒、自我約束,如“改過遷善”、“致知踐行”、“存養(yǎng)”、“自省自察”、“陶治”等,主張靜以養(yǎng)心,以德修身,這些經驗總結都值得我們借鑒。除此之外,高等學校還有結合當代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采取更多的途徑“踐行”,德育的最終目的要體現(xiàn)在日常的行為中,所以要在大學生的行上下工夫,“助省助察”、“動以養(yǎng)心”等也應該成為“修心”的有益方式。

  高等教育是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場所,同時它也是人的精神的訓練場。因此,高等學校工作也應以德為先,做到教書育人,以德修身。

 。ǘ┙虒W相長、兼容并包的學術思想

  教學相長是教學過程的一條重要原則,這條原則在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如何實現(xiàn)師生間教與學的相互長進,我國古代高等教育中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方法:辯難。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最不理想或說最欠缺的是師生間的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與探討,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辯難”!敖處煗M堂灌、學生埋頭記”依然是當今大學教學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學生很少有與教師“辯難”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思想。它不利于教與學的相互促進,也不利于各種思想的相互交流與碰撞,說到底,它不利于學術的繁榮。因此,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推行這種師生間的“辯難”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和途徑,讓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相互詰難、推理和啟發(fā),從而共同進步和提高。

  在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的今天,必須適應多元文化和各種思想潮流的交融與沖刷,高等教育在學術思想上更應該如此,因為多元化不僅意味著“百花齊放”、競相爭艷的繁榮景象,而且表面很多學術內部的潛在的東西將被激活,因此在高校應該提倡學術上“兼容并包”,大學應該給各學術流派提供展示的舞臺,正如古代“講會制度”那樣,容許有各種學術的聲音存在,這些對大學學術的真正繁榮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ㄈ┕k高等教育與民辦高等教育相結合

  我國古代私學教育的存在和發(fā)展對古代教育的發(fā)展應該說是相當有益的,書院等私學的存在對古代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更是不言自明的。以史為鑒,我國現(xiàn)階段大力推進和加快民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必須的。

  世界上許多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民辦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fā)展民辦高等教育是實現(xiàn)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由之路。現(xiàn)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應該說是相當的迅猛,特別是公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其發(fā)展速度達是建國以來最快的,但是這種速度還滿足不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國家對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高校的師資、設備、校舍、圖書資料等教育資源的短缺是制約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大力發(fā)展民辦高等教育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繼續(xù)發(fā)展的唯一選擇,民辦高?梢猿浞掷蒙鐣Y金和資源,減輕國家經費投入上的壓力,同時滿足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的需求。因此,要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就必須在發(fā)展公辦高等教育的同時,大力發(fā)展民辦高等教育,并使二者很好的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從而最終實現(xiàn)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和全面繁榮。

 。ㄋ模┤宋目茖W與自然科學并重

  前文提到,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是“重人文學科輕自然科學”。從歷史來看,這種觀念和做法也造成了慘痛的結果和教訓,我國輝煌的古代文化到后期長期停滯不前,就是由于這種觀念長期統(tǒng)治的結果。隨著自然科學的崛起,自然科學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顯,使得現(xiàn)代高等教育中存在著“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的現(xiàn)象。無論是古代的“重文輕理”還是現(xiàn)代的“重理輕文”,都不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從人類的長遠利益來看,這種“重此輕彼”的現(xiàn)象應該加以批判。

  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相互滲透日益走向融合是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現(xiàn)代高等教育應該堅持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并重的原則,。現(xiàn)代大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專門人才和一批知識英才,他們將成為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決策將依靠這些人的聰明才智。這就要求他們既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還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高等學校的人文科學的教育應該包括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科學技術發(fā)展史等知識;自然科學的教育應該包括數理化、生物、天文、地理等知識。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學生,在系統(tǒng)學習和掌握本學科的知識外,學校還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其他學科的通識教育,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ㄎ澹⿲W以致用,注重素質教育

  “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育目標,從而導致了科舉考試的選拔人才方式,“八股文”成為了天下學子十年寒窗苦讀的“經書”,古代高等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大都“千人一面”,無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仕”成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發(fā)展已經遠遠超出了對這一單純的目標的追求,現(xiàn)代高等教育應該追求的是“學以致用”,有學必有用,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等教育就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只有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多方位、多層次的,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之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等,實施有針對性的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鮑風,《儒家智謀》,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蔣方,《中國文化史九繹》,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單遠慕,《中原古代教育》,《天中學刊》,1996年第4期;

  4、郭洪紀,《儒學的教育倫理與官師治教的承傳》,《山西師大學報》,1996年第1期;

  5、朱永新,《書院精神對于當代大學教育的啟示》,《江蘇高教》,1994年第2期;

  6、胡青,《文化傳統(tǒng)與中國古代教育》,《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10期;

  7、江應中,《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和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摭探》,《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4期;

  8、劉海峰,《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機械工業(yè)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

  9、盧奔芳,《中國古代高等教育漫談》,《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7年第1期;

  10、李中耀,《關于大學精神的思考》,《新疆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書院興衰史及其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啟示04-29

德國法學高等教育的特點及啟示05-01

網絡語言的特點及其規(guī)范的論文04-27

美國高等教育經費捐贈的特點及啟示04-30

日本私立大學的發(fā)展特點及其啟示04-30

金融危機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啟示04-30

蘇格蘭幼兒園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04-29

日本園林的特點及啟示論文04-30

學校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特點及其啟示04-28

淺談國外社區(qū)建設及其啟示論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