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淺談學校教育對高職生自信心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3-05-01 23:35:53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學校教育對高職生自信心的影響論文

  摘要:

淺談學校教育對高職生自信心的影響論文

  自信是人才素質的基礎條件,也是快樂人生的根本支撐。高職生的自信狀態不容樂觀,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高職生自信心的培養來自內外環境的共同作用,而學校教育作為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可以通過提高認識、能力培養、優化教育環境等三個方面的工作,在提升高職生自信心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關鍵詞:

  高職生;自信;心理;學校教育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高職教育已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相應,有關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問題也日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自信是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快樂人生的根本支撐。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對人才自信的要求愈發顯得強烈。

  自信是一個具有復雜層次結構的心理構成物,是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肯定和確認程度,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做出客觀、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定性格特征。自信影響個體的行為及其效果,并且對個體心理健康發生重要影響。缺乏自信會以悲觀的自我圖式看待周圍世界,不僅會帶來自卑、抑郁、孤獨等不良心態,還會在沖突和糾纏中走向盲從和放縱。這些負面效應發展成穩定的人格特征,會嚴童影響學生的社會交往,抑制學生的能力發展。

  一、自信缺乏成為高職生中突出的心理問題

  處于人格確立重要時期的高職生,與本科生一樣具有也具有自我認知、意志品質、人際適應等方面的諸多沖突和缺陷,但是,高職學生中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相對突出。其中比較明顯的兩個問題就是學習動機不足以及明顯的自卑感。據對本院高職生的調查以及相關研究,發現高職生自卑感較嚴重。這種普遍存在的自信心缺失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除了某些個別的生理或心理上的資源不足、生活境遇不良等原因之外,導致高職生自信心缺失的直接原因在于他們尷尬的處境。

  (一)尷尬的出身。雖說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目前的高職教育處于大專層次,并且尚未被社會所廣泛熟悉和認可,因此學生似乎面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處境。據調查,多數高職生因為沒有能力讀上本科而有自卑感,部分學生認為高考失利是人生的一大挫折,因而有嚴重的挫敗感。學生普遍認為上高職是不得已的選擇,無辜背負了二流學生的身份,隨之也自然產生了不小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

  (二)尷尬的能力。相對于本科生,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稍遜一籌,主要表現為學習動力明顯不足,學業成績不甚理想。就錄取的分數段上來看,這與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的”先天不足”有直接的關系。很多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學習方法選擇不適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學習上產生挫折感與厭學情緒,考試問題上混字當頭。即便有的學生也十分努力,但經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尷尬的就業。與中等教育階段不同,進入大學后,高職生對自己未來前途的預想由簡單的憧憬逐漸轉為嚴酷的現實選擇。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業都極度困難的條件下,與生活,影響身心健康。

  由此可見,導致高職生產生自卑心理的終極因素是,沒有自我認可度與社會認可度的呼應。在自我認可方面,高職生既缺乏成功的經驗,也缺乏文化素質方面的優勢地位:在社會認可方面,高職生既缺乏來自外界的客觀的評價,也缺乏應有的社會期待值。主客兩方面的因素構成了對高職生的消極暗示,嚴重地抑制了自信心,于是,抑郁者有之,悲觀者也不乏其人。

  二、提升高職生自信的有效策略

  人的自信既有先天的內源性的自信、也有環境影響下的外生性自信。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人的信念系統可以影響人的行為后果;根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人的行為可以通過學習而習得。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心理學理論都深刻揭示了教育環境對人的心理素質的作用。因此,除了整個國家的政策支持以及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力之外,學校教育作為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應該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人文關懷的理念下,通過內外挖潛、資源整合,積極幫助高職生重建和發展自信,為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奠定基礎。

  學校教育對高職生的自信心培養,要重點在提高認識、能力培養、優化教育環境三個方面下工夫。

  (一)澄清學生對高職教育的模糊認識

  l、指導學生明確認識高職教育的性質和作用。無論是高職生還是目前的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識都存在許多偏頗,導致了對這一新興教育類型的認可度較低。要讓學生了解高職教育雖然處于大專層次,但它屬于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而不是層次的概念:高職不是職高,與普通高等教育一樣,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地方,學生需要達到高級人才相應的素質和能力。與此同時,要通過傳達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理念和相關政策、介紹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等,讓學生意識到高職教育還具有塑造應用型人才的獨到優勢。這種意識的傳導,會讓高職生有更踏實的歸宿感,并產生較高的成就動機。

  2、指導學生準確定位專業價值與前景。高職生學習動機的不足,除了興趣與能力條件之外,還有個客觀原因就是對專業了解不足。據調查,高職生對自己報考的專業與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同樣模糊。并且,很多學生所學專業也并非自己所愿,基本上是家屬或外人的建議。這些因素導致了高職生專業思想有不確定性,個別學生甚至有強烈的轉專業的意愿。學校應該加強專業思想方面的宣傳和教育,通過介紹專業優勢、接觸專業對口的企業文化以及聆聽成功人士的典型案例,努力激發學生的職業價值感和成才意識。

  (二)幫助學生提升素質與能力

  1、要動用各種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由于文化基礎的薄弱是高職生學習動機缺乏并產生自卑的主要根源,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讓學生學有所獲便成為重中之重。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素質支撐,不是一件輕而易舉教學、角色扮演、心理劇等活動,在教學中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氣氛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能力,讓他們意識到有些時候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其對自身能力的感知不足;要通過個別化教學法的研究,讓不同狀態的高職生都有發展的機會,為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以及社會生活中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奠定信心和基礎;另外還要通過建立多元的學習評價體系,特別是形成性的評估,讓學生得到客觀的評價以及真實的快樂體驗。

  2、進行美育層次上的完全之人的教育。教育應該始終以人的教育作為根本宗旨,高職教育也不應脫離綜合的素質結構,只把學生當作工具來培養。長期以來,高職教育中存在著一個可怕的理念,就是認為高職生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就可以了,其他都是多余。可是沒有注意到,許多與專業技能相關的關鍵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教育就能達成的。并且,從更長遠的意義上來說,高職生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來存在,無論是對職業適應還是對人生環境的適應都是更為重要的。因此,除了在專業課程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影響之外,高職院校還要高度重視人文課程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多種媒介和途徑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引導他們成為一個在人生旅途中有價值感效能感的人。眾多研究顯示,高職生對人文課程的興趣和價值評估,對提升個體的自信事實上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三)營造賞識教育的優良環境

  l、開展放大優勢教育。大學期間是自我意識發展最強烈的時期,科學的自我認知是主導自信的前提條件。充分發現和發展自己的優勢,這對一貫處于自信邊緣地段的高職生來說尤為重要。可以通過讓學生給自己的自信心打分,讓其學會分析和確認自己的總體面貌;讓學生列出自己性格中積極方面,可以找到支撐自信的要素特質:通過回憶和分享成功的體驗,給自己強烈的自我暗示,提高對自我的評價,并產生自我激勵:有計劃有目標地賦予學生不同的社會角色,讓其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進而找到自我價值感,并使學生在履行責任中強大自己的能力。

  2、利用現實的榜樣激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高職教育的發展進程中,經典的創業案例以及優秀事跡層出不窮。找出一個與高職生比較貼近的典范i最好是同齡人、高職生中的典型代表、模范人物,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引起學生的廣泛共鳴,激發他們追求理想的熱情。要讓學生體會到,盡管曾經被忽略慣了,但是所有人都像這些模范一樣是有潛質的,有成功的可能的。這種近距離的有意識的比較,可以促使學生重審自己的職業規劃與人生發展規劃,提高自信心,在更高的層面上設計和要求自己。

  (四)專業的心理干預

  l、重視挫折應對教育。人的成長除了成功體驗也包含挫折體驗,在挫折體驗中會更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以及具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的輔導員的有效工作,幫助高職生克服歸因的偏差,擺脫高考失利的陰影,正確看待及學歷與成功的關系,正確認識挫折對于人生的價值,不要再對所謂失敗的經歷耿耿于懷。當高職生遭遇新的挫折時,應引導他們客觀地查找失利的原因,盡可能為有合理而積極的解釋,從而學會愉快地接受一個完整的、帶有缺陷的、同時也是一個通過挫折不斷進步的自己。

  2、提供專業的心咨詢服務。高職院校要有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活動,打開高職生隱秘的心理結構,與心靈接軌。除了各種團體的教育和訓練, 一對一的個體咨詢會顯得深入和慰貼。在咨詢過程中,要對高職生有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有效地分析來訪學生獨有的人格特征,找出內在的深層意識根源以及外在的影響因素,及時幫助高職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礙。通過咨詢活動,讓高職生真切地意識到心靈的呵護需要良好的認知結構做鋪墊,需要來自內在的清醒和自覺,也可以通過內外資源的有效整合,達到自我成長,達成良好的社會適應,并最終獲得一種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車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国产精品久久久十八禁,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淺談學校教育對高職生自信心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論文05-31

淺談大學體育對全民健身的影響論文12-12

淺談硅灰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論文06-11

淺談幼兒自信心的培養04-29

淺談幼兒自信心的形成04-29

淺談影響橋梁混凝土外觀質量之管見論文05-01

淺談影響施工項目質量因素的控制論文04-30

論自信心的發展及影響因素04-28

淺談宗教對藝術的影響04-30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論文04-27

淺談學校教育對高職生自信心的影響論文

  摘要:

淺談學校教育對高職生自信心的影響論文

  自信是人才素質的基礎條件,也是快樂人生的根本支撐。高職生的自信狀態不容樂觀,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高職生自信心的培養來自內外環境的共同作用,而學校教育作為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可以通過提高認識、能力培養、優化教育環境等三個方面的工作,在提升高職生自信心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關鍵詞:

  高職生;自信;心理;學校教育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高職教育已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相應,有關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問題也日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自信是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快樂人生的根本支撐。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對人才自信的要求愈發顯得強烈。

  自信是一個具有復雜層次結構的心理構成物,是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肯定和確認程度,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做出客觀、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定性格特征。自信影響個體的行為及其效果,并且對個體心理健康發生重要影響。缺乏自信會以悲觀的自我圖式看待周圍世界,不僅會帶來自卑、抑郁、孤獨等不良心態,還會在沖突和糾纏中走向盲從和放縱。這些負面效應發展成穩定的人格特征,會嚴童影響學生的社會交往,抑制學生的能力發展。

  一、自信缺乏成為高職生中突出的心理問題

  處于人格確立重要時期的高職生,與本科生一樣具有也具有自我認知、意志品質、人際適應等方面的諸多沖突和缺陷,但是,高職學生中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相對突出。其中比較明顯的兩個問題就是學習動機不足以及明顯的自卑感。據對本院高職生的調查以及相關研究,發現高職生自卑感較嚴重。這種普遍存在的自信心缺失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除了某些個別的生理或心理上的資源不足、生活境遇不良等原因之外,導致高職生自信心缺失的直接原因在于他們尷尬的處境。

  (一)尷尬的出身。雖說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目前的高職教育處于大專層次,并且尚未被社會所廣泛熟悉和認可,因此學生似乎面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處境。據調查,多數高職生因為沒有能力讀上本科而有自卑感,部分學生認為高考失利是人生的一大挫折,因而有嚴重的挫敗感。學生普遍認為上高職是不得已的選擇,無辜背負了二流學生的身份,隨之也自然產生了不小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

  (二)尷尬的能力。相對于本科生,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稍遜一籌,主要表現為學習動力明顯不足,學業成績不甚理想。就錄取的分數段上來看,這與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的”先天不足”有直接的關系。很多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學習方法選擇不適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學習上產生挫折感與厭學情緒,考試問題上混字當頭。即便有的學生也十分努力,但經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尷尬的就業。與中等教育階段不同,進入大學后,高職生對自己未來前途的預想由簡單的憧憬逐漸轉為嚴酷的現實選擇。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業都極度困難的條件下,與生活,影響身心健康。

  由此可見,導致高職生產生自卑心理的終極因素是,沒有自我認可度與社會認可度的呼應。在自我認可方面,高職生既缺乏成功的經驗,也缺乏文化素質方面的優勢地位:在社會認可方面,高職生既缺乏來自外界的客觀的評價,也缺乏應有的社會期待值。主客兩方面的因素構成了對高職生的消極暗示,嚴重地抑制了自信心,于是,抑郁者有之,悲觀者也不乏其人。

  二、提升高職生自信的有效策略

  人的自信既有先天的內源性的自信、也有環境影響下的外生性自信。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人的信念系統可以影響人的行為后果;根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人的行為可以通過學習而習得。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心理學理論都深刻揭示了教育環境對人的心理素質的作用。因此,除了整個國家的政策支持以及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力之外,學校教育作為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應該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人文關懷的理念下,通過內外挖潛、資源整合,積極幫助高職生重建和發展自信,為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奠定基礎。

  學校教育對高職生的自信心培養,要重點在提高認識、能力培養、優化教育環境三個方面下工夫。

  (一)澄清學生對高職教育的模糊認識

  l、指導學生明確認識高職教育的性質和作用。無論是高職生還是目前的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識都存在許多偏頗,導致了對這一新興教育類型的認可度較低。要讓學生了解高職教育雖然處于大專層次,但它屬于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而不是層次的概念:高職不是職高,與普通高等教育一樣,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地方,學生需要達到高級人才相應的素質和能力。與此同時,要通過傳達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理念和相關政策、介紹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等,讓學生意識到高職教育還具有塑造應用型人才的獨到優勢。這種意識的傳導,會讓高職生有更踏實的歸宿感,并產生較高的成就動機。

  2、指導學生準確定位專業價值與前景。高職生學習動機的不足,除了興趣與能力條件之外,還有個客觀原因就是對專業了解不足。據調查,高職生對自己報考的專業與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同樣模糊。并且,很多學生所學專業也并非自己所愿,基本上是家屬或外人的建議。這些因素導致了高職生專業思想有不確定性,個別學生甚至有強烈的轉專業的意愿。學校應該加強專業思想方面的宣傳和教育,通過介紹專業優勢、接觸專業對口的企業文化以及聆聽成功人士的典型案例,努力激發學生的職業價值感和成才意識。

  (二)幫助學生提升素質與能力

  1、要動用各種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由于文化基礎的薄弱是高職生學習動機缺乏并產生自卑的主要根源,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讓學生學有所獲便成為重中之重。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素質支撐,不是一件輕而易舉教學、角色扮演、心理劇等活動,在教學中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氣氛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能力,讓他們意識到有些時候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其對自身能力的感知不足;要通過個別化教學法的研究,讓不同狀態的高職生都有發展的機會,為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以及社會生活中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奠定信心和基礎;另外還要通過建立多元的學習評價體系,特別是形成性的評估,讓學生得到客觀的評價以及真實的快樂體驗。

  2、進行美育層次上的完全之人的教育。教育應該始終以人的教育作為根本宗旨,高職教育也不應脫離綜合的素質結構,只把學生當作工具來培養。長期以來,高職教育中存在著一個可怕的理念,就是認為高職生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就可以了,其他都是多余。可是沒有注意到,許多與專業技能相關的關鍵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教育就能達成的。并且,從更長遠的意義上來說,高職生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來存在,無論是對職業適應還是對人生環境的適應都是更為重要的。因此,除了在專業課程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影響之外,高職院校還要高度重視人文課程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多種媒介和途徑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引導他們成為一個在人生旅途中有價值感效能感的人。眾多研究顯示,高職生對人文課程的興趣和價值評估,對提升個體的自信事實上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三)營造賞識教育的優良環境

  l、開展放大優勢教育。大學期間是自我意識發展最強烈的時期,科學的自我認知是主導自信的前提條件。充分發現和發展自己的優勢,這對一貫處于自信邊緣地段的高職生來說尤為重要。可以通過讓學生給自己的自信心打分,讓其學會分析和確認自己的總體面貌;讓學生列出自己性格中積極方面,可以找到支撐自信的要素特質:通過回憶和分享成功的體驗,給自己強烈的自我暗示,提高對自我的評價,并產生自我激勵:有計劃有目標地賦予學生不同的社會角色,讓其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進而找到自我價值感,并使學生在履行責任中強大自己的能力。

  2、利用現實的榜樣激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高職教育的發展進程中,經典的創業案例以及優秀事跡層出不窮。找出一個與高職生比較貼近的典范i最好是同齡人、高職生中的典型代表、模范人物,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引起學生的廣泛共鳴,激發他們追求理想的熱情。要讓學生體會到,盡管曾經被忽略慣了,但是所有人都像這些模范一樣是有潛質的,有成功的可能的。這種近距離的有意識的比較,可以促使學生重審自己的職業規劃與人生發展規劃,提高自信心,在更高的層面上設計和要求自己。

  (四)專業的心理干預

  l、重視挫折應對教育。人的成長除了成功體驗也包含挫折體驗,在挫折體驗中會更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以及具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的輔導員的有效工作,幫助高職生克服歸因的偏差,擺脫高考失利的陰影,正確看待及學歷與成功的關系,正確認識挫折對于人生的價值,不要再對所謂失敗的經歷耿耿于懷。當高職生遭遇新的挫折時,應引導他們客觀地查找失利的原因,盡可能為有合理而積極的解釋,從而學會愉快地接受一個完整的、帶有缺陷的、同時也是一個通過挫折不斷進步的自己。

  2、提供專業的心咨詢服務。高職院校要有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活動,打開高職生隱秘的心理結構,與心靈接軌。除了各種團體的教育和訓練, 一對一的個體咨詢會顯得深入和慰貼。在咨詢過程中,要對高職生有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有效地分析來訪學生獨有的人格特征,找出內在的深層意識根源以及外在的影響因素,及時幫助高職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礙。通過咨詢活動,讓高職生真切地意識到心靈的呵護需要良好的認知結構做鋪墊,需要來自內在的清醒和自覺,也可以通過內外資源的有效整合,達到自我成長,達成良好的社會適應,并最終獲得一種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車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