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對策論文
一、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師資建設關系到高校的生存和發展,是學校的一項根本性任務。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開發人才資源,努力協調發展人才,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是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規定,高職院校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應不低于15%,目前政府公辦高職院校該指標的全國平均水平僅為12.7%,尚未能達標,民辦高職院校的研究生學歷教師比例就更低于政府公辦高職院校。現行教師聘任制度、評價制度以及教師培訓制度還不能適應職業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一線教師中存在著學歷結構、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亟待提高的情況。
2.以工學結合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問題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引導建立企業接收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以工學結合為導向的課程與教材體系建設是我國高職教育辦學方針的直接要求。同時,強調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需與行業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制度,保障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大部分高職院校對這一政策的落實還不夠,課程與教材體系職業化特點還不明晰。
二、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方向
1.加快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落實和見效
第一,要轉變高等職業教育思想。高職教育的定位應是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級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中職教育的特色之處,找到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優勢,發揮長處。第二,要加強教育改革與社會需求的結合。要明確高等職業教育特殊的目標定位,才能據此高屋建瓴地研究和探索具有高等職業特色的教學方法,實現高等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第三,制定與市場相適應的教育體系。文件指出“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根據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的實際情況,充分調研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以銷定產”,為市場培育“適銷對路”的技能人才。據此,筆者學校總結長期辦學經驗,提出了“貼近基層、貼近臨床、貼近資質考試”的辦學宗旨,著重進行課程體系改革、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程比例為1:1,編制理論標準和技能標準、編寫貼近臨床貼近資質考試的教材、注重實習基地建設,大大推進了教育教學改革進程。
2.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教師素質提高和專業教師團隊建設
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獨特的,也是能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因素。教師既是教學的設計者和策劃者,又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素質與能力的高低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努力的提高教師素質與能力。在高職教育教學中需要融理論、技能于一身的“雙師型”教師,學校要鼓勵支持現有的教師參與產學結合、實踐培訓、校企合作等,提高現有師資的“雙師型”能力。師資隊伍建設是一所高校發展的關鍵,和學校各個方面的發展息息相關。建設一支師德高尚、學風嚴謹、勇于創新、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3。從職稱結構來講,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在團隊中占比越大對教師隊伍建設有利;從年齡層次來講,中青年教師年富力強,是最具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師資力量;專任教師群體越大,教師隊伍穩定性越好,兼職教師優化了師資隊伍的結構,為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加快基于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課程及教學改革
推進產學結合,加快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和趨勢。高職教育內容和教學模式應與企業的需求相適應,才能使高職教育的“產品”即畢業生在市場上被認可和吸納,因此高職教育應根據產業技術、生產力發展變化及時地更新教學理念、教材內容。高職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共同開發實訓教材。產學結合的重要性逐步被企業和高職院校所認識和重視,實施產學結合的平臺是校企合作。進行產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改革,要在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的基礎上完成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校企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是實施產學結合、工學交替的關鍵。職業教育區別于其它教育的最鮮明特色就在于其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源源不斷地輸送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數量充足、門類齊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德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04-30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下的英語教學04-30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下的英語教學04-28
我國高等師范教育改革的方針與對策04-30
新教學模式下的教育改革論文04-30
新時期我國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對策研究05-01
wto與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十大對策04-30
網絡直播的對策與應用論文04-30
探討隱患及解決對策的論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