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中學德育的實踐思考論文
中學階段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學德育對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從事農村中學德育工作多年,本文就農村中學德育活動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做一探討。
一、課堂教學生活化、活動化
1.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提高解讀教材、駕馭教材的能力,根據教學需要合理有效地選擇和使用教材。新教材每一框內容設計的活動和問題很多,很容易觸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體驗、引導學生學習。對于教材中活動我們要精選巧用,選準切入點,靈活處理這些活動,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農村學生有著更多的生活實踐體驗,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處理教材及教學素材。2.采用探究體驗式教學方法。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對道德知識的死記硬背,而在于體驗和實踐,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內化。離開了學生真實的體驗,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和課堂上的道德知識“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結合學生的直接經驗,擴展學生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來豐富和提升學生個體的認識,把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融會貫通,從而發揮現實生活世界直接經驗對學生身心發展的積極和獨特的作用。3.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活動化教學就是為了更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活動時間和機會,由學生自己去體驗、思索、探討,將舞臺還給學生;當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合作者、促進者。教師的主導地位并沒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會因為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精心選擇、對學生疑惑的指導,獲得成功的激勵和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4.加強師德修養,發揮教師的精神領袖和道德楷模作用。中學生思想認知規律決定了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在這個時期,教師的一言一行猶如迷霧中一盞明亮的燈塔,點亮和指引著學生的思想航程。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才能為學生樹立一個仿效的榜樣。也只有當教師真正成為充滿人格魅力的“人師”,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在德育過程中,既需要知識性的教育,也需要心與心的溝通,更需要情感與情感之間的交流。著名的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學生對教師給予他們的好感,反應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的。”作為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愛護學生,才能同學生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
二、養成教育協同化、社會化
1.學校應充分整合德育資源,形成全員育人機制。德育資源除了學校的軟硬設施外,還包括德育隊伍。德育隊伍不僅包括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班主任、德育課教師,還包括其他任課教師、后勤服務人員等。學校應有統一的德育部署,建立全員育人機制,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和生活習慣,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2.優化家庭環境,充分發揮家庭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是最先對人實施教育和影響的地方,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家庭環境的熏陶,不僅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人的一生健康成長都有影響。家長應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養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培養高尚的情操,堅強剛毅的意志品質,興趣廣泛、性格開朗、心胸開闊。給子女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家長學校或家長委員會、召開家長會、定期家訪、建立家校聯系卡等方式,與學生家庭保持緊密聯系,引導家長積極營建健康、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還必須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網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相互協助、相互補充,共同承擔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任。“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農村中學生在家里更多的參與家庭勞作或做家務,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生活體驗,要趁機從思想上積極評價、鼓勵引導、延伸教育。3.以各種實踐活動為載體,進行德育滲透。一個人思想道德品質的養成依賴于長期的所有的實踐活動。作為教師的校園教育應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學生體驗自強、奮斗、團結、協作、誠實、尊重、文明等精神品質;作為家長應從孩子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大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示范、教導學生養成勤勞、刻苦、節約、禮貌、孝悌等思想觀念。農村學校教學條件落后,農村學生生活學習條件艱苦,只要合理加以利用,這正可以成為培養學生上述思想品質的活教材。
【農村中學德育的實踐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農村中學德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思考04-29
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的思考論文04-27
對新時期農村學校管理的思考與實踐論文05-02
加強中學德育實效的思考與建議04-30
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考論文04-29
當前小學德育教育的思考與實踐04-29
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實踐的思考04-30
對學校德育工作現狀的思考論文04-27
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現狀簡析與思考論文05-02
農村中學作文現狀調查與思考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