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購買外貨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早年掀起的購買外貨浪潮,在一次又一次的抵制外貨活動中重新審視自身的溫度。一方面,所謂的“外國貨就是比國貨好”的盲目崇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卑的民族心理,同時也反映了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品牌弱勢營銷帶來的消極影響。國貨在某些群體中代表著廉價與低質,這種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給國內產品形象重建的進程加大了難度。另一方面,一味地抵制外貨的行為也缺乏對全球經濟的整體認知。畢竟,海外貿易包括進口和出口兩方面,哪一方面的失衡都不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可持續性的發展。可是,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大量中國人購買外貨的現象出現,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同時,購買外貨已經從早期的單純依靠運輸業轉變成出境旅游時的購買行為。盡管國家已經出臺一些政策來限制境外游的消費上限,但仍然抵擋不住消費額度的增加。最后,我們依然要認識到的一點是經濟活動永遠和政治環境與政治政策密不可分。如果要系統地研究一種經濟行為背后的經濟影響,勢必要結合時代背景下政策環境。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討購買外貨行為是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中國人購買外貨這一行為表面上看是中國公民自身的消費行為,就像近年來掀起的出境游一樣,在本質上對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投射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都會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在經濟學中,定量分析在金融行業運用比較廣泛,這就需要有大量的數據作為依托,提供更為高效的分析;而定性分析則更多是運用于宏觀經濟,將數據信息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用社會心理和人文因素來剖析某種經濟現象背后的原因。而本文針對中國人購買外貨這一經濟現象,結合定量和定性兩種分析方法,將其對國內企業、居民消費水平、國內市場等因素的影響進行全面的研究,并且將這些影響辯證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對國內企業。拋卻意識形態的影響,我們必須認同的一點是消費者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會對國內企業產生促進與鞭策作用。先進的國際品牌在原材料的選取,對質量的保證,對生產鏈的深入和優化等方面,都對國內普遍起步較晚的企業提供學習的模板。同時可以促進人員的交流,文化的傳播和思想的交換。促進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資源配置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并加強中國對外的聯系與貿易往來。社會歷史的發展永遠是不斷向前,這就需要我們優化自身,完善機制。當追求品質成為一種國內企業的發展共識,那么樹立國內企業良好形象的'進程就可以得到加快。反映在行業內就是一股求新求穩的良好風氣,反映在社會公眾層面就是重新建立起的國貨信任。
2、對生產力和生產水平。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水平。當經濟基礎到達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上層建筑也隨之進步。相應地,作為兩種矛盾運動之一的生產力和生產水平,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飛躍提升。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許多外資企業來華投資辦廠,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生產力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得益于那一場打開自我的變革。同樣的,我們也需要認識到的是,為了改變某種利弊失衡的經濟現象,比如本文探討的中國人購買外貨這一現象。我們必須要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水平。同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除了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更重要的是其對于生產力提升的啟示意義。
3、對居民消費水平。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理念是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和消費全球化。消費者們將面臨更多的選擇,消費地域也從本國拓展到了全球范圍。這對生產者和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果能夠以差異化的特色和人性化的服務來抓住消費者的心,那么這家企業無疑是成功的。相反,如果一家企業總是用古老的思維模式來運營,那么無疑將會被新時代的消費者所淘汰。因此,長期以往,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將是品質優良的產品和服務,那么,這對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消極影響
事物永遠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起來的,用單一的眼光去看問題會陷入不全面不準確的惡性循環。因此,我們也需要看到中國人購買外貨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
1、對國內市場。一方面,大量的中國消費者將目光投放到國外,這就必然導致了國內市場的動力不足,資金大量流出也會造成國內經濟的波動。提到購買外貨,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人們待在家里,通過進口產品進駐中國來購買國外產品。第二種模式是和境外游掛鉤的,中國居民的旅游習慣總是和購物聯系在一起。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人們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人們往往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經濟處于一個繁榮階段,那么更高級別的現象也就隨之產生了。而不管是哪一種模式,對中國經濟都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其中包括匯率的波動,為了協調國內外進出口的貿易差,政府會采取一些宏觀調控的措施,當無形的手出現偏差,那么政府這只無形的手就會出來調控,但是從長遠的目光來看,這是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
2、對民族心理。有些情況下,人們購買外貨是出于對品質的考量和獵奇心理,但有些情況下,人們則是出于一種跟風和隨大流的心理。根據經濟學理論,消費心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人的行為心理,而放大到整個國家來說,則反映的是民族心理。那么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就可以從社會的角度來深度剖析中國人購買外貨這一經濟現象背后的人文危機。可想而知,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的思想和文化涌入中國,琳瑯滿目的各國貨物涌入中國市場,這對閉關鎖國了很久的中國人民來說是個不小的沖擊。而在這個激蕩與交融的過程中,民族心理產生了急劇的分化。這種分化反映在經濟層面上的反映,是中國人購買外貨的一個縮影。當人們消費上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習慣,那么將會加劇民族心理的不平衡,反過來這種心理失衡的狀態又不利于中國經濟的長久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3、對經濟風險。最后,這種現象也削弱了中國經濟對抗經濟危機的能力。經濟全球性一方面增加了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活力,人們能夠買到其他國家的產品,這本身就是以這種經濟活力作為基礎的。另一方面,這種大規模的經濟活動也將經濟危機和經濟風險擴散到全球范圍內。在這場關乎國家利益的經濟戰略中,可以看到的是,發達國家占據了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則處于從屬地位。發達國家利用其發展成熟的管理體系和運營模式,在外貿關系中保持優勢,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樣的局面則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則名利雙收,若運用得不好,則很難再競爭激烈的世界格局中占據一席之位,甚至還要承擔資本主義經濟世界周期性危機。對于中國來說,加入這個行列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單單從中國人購買外貨這個現象來說,卻是個實實在在的挑戰。大量的資金外流,對中國內部的經濟發展,以及對中國外部的貿易發展都是起到了消極作用。
二、再深化
和這個現象相對應的是,外國人購買中國產品,如果將這兩個現象結合來看,才算的上是從整體全面的角度來分析。當我們意識到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那么這個論題就深化到探討貿易逆差和貿易順差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經濟本身又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綜合矛盾體,這其中的很多因素都會對整體產生蝴蝶效應。因此,探討中國人購買外貨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應當從正面和負面,對立和融合的角度來全面分析。
參考文獻:
[1]詹宏毅《全球經濟的非對稱依存》[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1
[2]嚴北溟《辯證唯物主義和經濟規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3]楊世松《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中國人購買外貨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07-12
淺析物流對中國經濟的影響07-11
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局部的07-12
高油價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1-11
高油價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與對策08-12
中國經濟影響力分析08-16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07-20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2-29
西方經濟學對現代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影響論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