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析高校助學貸款風險防范的信息化支撐論文
【論文關鍵詞】助學貸款違約風險信息化
【論文摘要】針對國家助學貸款還貸風險攀高的現象,加強助學貸款的全程信息化建設有助于優化貸款管理、搭建教育平臺,在構建助學貸款風險防范體系的同時實現管理、教育、服務工作的相結合,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功能,實現育人成才的目標。
隨著網絡技術與計算機軟件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于教育系統各個領域,使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優化周家助學貸款T作模式,建立國家助學貸款管理全程信息化以推動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數字化是為必要。在貸款違約風險防范方面,信息化為風險防范體系的構建提供了重要支撐,在解決助學貸款運作便捷性問題、有效性問題、安全性問題的同時,實現國家助學貸款相關資源的合理整合,多維度防范助學貸款風險的發生,提高助學貸款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減輕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實現高校助學貸款一l作高效率運轉與學生管理現代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結合。
一、當前國家助學貸款還款違約風險評估
(一)違約現狀描述
冉1999年圍家正式實施助學貸款政策至今,受惠貧困生受資助面日益擴大,“不讓一個貧困生失學”的口號漸切實地得到貫徹落實。然而,在國家助學貸款機制未盡完善的情況下,助貸T作面臨著實施過程中困境,其中,助學貸款還貸違約風險居高的問題備受關注。以2006年為例,2006年全國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為1450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294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20%。2005年度,全國高校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總金額約為176.58億元,而2006年度比2005年度增長54。國家助學貸款資助金額增長的同時,伴隨著高違約率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在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全國聯網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助學貸款違約率高達28.4%。
(二)風險成因探究
造成同家助學貸款違約風險居高的因素錯綜復雜,其巾,經濟成因和制度設置是重要的客觀因素,而貸款大學生個人的信用意識和法律意識問題則是最為關鍵的主觀因素。剖析國家助學貸款違約風險成因的構成,有助于探究造成助貸風險根源性問題,有針對性地設定風險防范的措施,以攻克助學貸款契約管理的難關。
第一,經濟因素:貸款大學生畢、世后的就業和收入情況是影響助學貸款還貸風險高低的重要條件,經濟狀況的低劣是造成還貸“客觀不能”的現實因素。就業形勢的嚴峻、就業能力的參差不齊,導致貸款大學生畢業后還貸能力的層次差異較大,直接影響著還貸的實現狀態。然而,值得思考的事,調查顯示,在助學貸款的大學畢業生中,預期收入屬于低收人群體的相對于高收入群體而言,還款拖欠的可能性反而降低。可見經濟狀況并非與還貸風險形成正比。
第二,制度因素:國家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于2004年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若干意見》,為國家助學貸款管理的進一步規范化奠定了基礎。各省具體實施此規范的過程中,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實施辦法,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國家助學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試行)》于2007年3月正式實施。新《辦法》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助學貸款利益相關方的權責,在增強學校助學貸款管理自主性方面給予了較大的空間。但其相關條款的設置及其運作對風險防范且『Ij存在有效性缺失。首先,新《辦法》所設置的風險補償激勵機制并未充分考慮我周的社會信用環境并依此提供良好的信用法律保障,賦予了學校過多的責任;校方所承擔的風險超出了作為利益相關方所應負的合理風險范圍。學校履行著發放貸款、貸后管理、貸款催還等全程打包式的助學貸款管理工作,學校拆包履行此責任的過程任務量大且繁重繁瑣,有效助學貸款管理的壓力巨大。其次,貸款形式的設置改一學生一貸為一年一貸,加大學生和學校貸款辦理工作量,造成助學貸款合同管理的復雜度。在新辦法實施前,學生在校期間一次性簽一個合同即可獲多達四學年貸款,而新《辦法》實行每學年簽一個合同只貸一學年款,同一學生貸款,每學年重復做貸款申請、審核、宣傳教育、發放工作,降低助學貸款的管理和教育效率。再者,新《辦法》在操作層面上存在可行性困惑,特別是對違約學生的約束機制方面,在我國當前信用體系尚未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約束的實際情況下,諸如“在有關媒體公布學違約學生的相關信息”等一類的舉措并不能夠有效控制違約現象。
第三,信用因素:信用意識與法律意識的淡薄是助學貸款還貸風險形成與加劇的主觀成因,亦是其決定性因素。排除還貸能力的客觀要素如經濟狀況,不按時還息、到期不還款等還款信用問題所表征的個人責任、義務、契約與承諾兌現的可靠度缺失,已成為國家助學貸款的瓶頸問題,并動搖了銀行作為營利機構而開展助學貸款的信心,部分地區經辦的銀行甚至停止了這一業務,造成資助T作的困境。
二、全程信息化在助學貸款風險防范中的價值分析
根據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在教育領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國家及教育部門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教育系統的各個領域全面深入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在國家助學貸款依托高等學校實施助學貸款管理、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助學貸款的全程信息化是助貸管理、誠信教育與違約風險防范的重要支撐。助學貸款的全程信息化推動管理、教育、監督等各項貸款風險防范要素的整合,對有效防范違約風險有著重要的意義。 助學貸款信息化促進貸款辦理規范化、簡約化和效率化,降低助學貸款管理成本,風險防范T作前移。利用網絡優勢,將助學貸款的申請、審批和管理程序精簡優化,設置統一的、合理的模式進行規范要求,將國家助學貸款利益相關各方從貸款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確保學校將丁作重心合理重置,為風險管理提供效率性保障。貸款違約風險的防范可通過信息化過程前移至貸款申請、審批的程序之中,并貫徹于合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
助學貸款信息化確保申貸信息、合同數據、貨后跟蹤的準確性,從細節著手審核監管,風險管理增效增值。基于信息化在數據保存、處理過程中的優勢,實現高速數據訪問、數據智能分析及高效合同管理等重要功能,通過各環節的管理平臺,及時高效地完成對學生貸款受理、審核、匯總、簽約、本息催收、貸后學生跟蹤等大量信息的實時管理,并同步完成對金融機構貸款發放、利息結算、還貸、風險補償金統計等信息的數據轉換與管理,實現國家助學貸款信息與相關各方信息系統相關數據的對接。貸款風險管理實現了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與有效性的結合。
助學貸款信息化搭建誠信宣傳教育、法律意識培養、榮譽觀教育的新平臺,推動教育的實效性,風險預防緊抓根源。貸款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法制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譽觀教育應突破傳統方法,依托信息化平臺尋求教育實效性最大化的模式。助學貸款全程信息化通過拓寬宣傳誠信、法律的空間,活躍學習要素,激發大學生關注誠信教育、提高法律認知的學習熱情,多維度地開展教育宣傳。信息化亦通過建立相關教育輔助機制,以強化約束的方式協助教育的開展。如建立在校大學生的個人信用檔案,對大學生在校的誠信度進行監控,同時建立面向社會的學生個人誠信查詢系統,實現享十會對學生個人的監督,既對學生畢業后個人就業和發展產生影響,又為學生誠信的自覺性形成壓力,約束學生個人提高自身誠信度,從根源上防范貸款風險的發生。
三、信息化助學貸款風險防范體系構建初探
助學貸款風險防范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信息化為體系構建提供了現代化的T具支撐。信息化助學貸款風險防范體系主要涵蓋兩個層面:一是管理層面,通過全程信息化進一步實現貸款數據和信用信息的整合優化,有效預警與懲治,以管理促安全,降低還貸風險。二是教育層面,通過全程信息化推動誠信宣傳、法制教育,發揮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作用,以事務促教育,以大學生個人修養的提高防范違約風險,同時實現管理育人功能。
1、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優化貸款合同管理,完善風險預警、監控與違約懲治機制。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功能模塊、友好的界面和強大的交互功能,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率,同時簡化貸款工作流程;使用方便、靈活、易于操作,提高數據的正確性,有利于助學貸款的申請審批、放款管理、還貸管理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實現信息的對接與互通,如貸款學生學籍信息、貸款信息與教育廳貸款數據的統一管理,確保貸款學生學籍管理信息統一、準確、規范、齊全。加強了畢業離校學生的管理教育,學生通過網絡查詢到個人資料和還貸情況,更新最新的聯系方式,降低學生因遺忘而導致違約的情況。提供多種形式的數據統計分析報表和便捷的數據下載功能,使貸款管理者能抽身于繁雜的業務流程中,通過分析、決策,優化合同管理,及時有效防止貸款風險。
2、打造信息化教育平臺,推動誠信教育與法制教育,從教育層面防范風險。加強校園網、助學貸款信息系統的建設,使網絡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建立以誠信教育、法制教育、榮辱觀教育為目的的專題網頁、網站和信息專區,有針對性地直接發布有關貸款法律、法規、政策等信息和資料,特別是助學貸款違約預警、違約懲戒案例等信息,形成有效約束,提高貸款學生依合同約定及時還貸的自覺性。同時升華了國家助學貸款資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價值,發揮了育人的功能,從思想政治教育層面獲得實效。
【簡析高校助學貸款風險防范的信息化支撐論文】相關文章:
簡析管理與文秘論文05-02
高校輔導員素質簡析04-30
簡析高職英語語音教學論文04-30
簡析大學特色的本質論文05-02
住房公積金貸款風險與防范對策04-28
高校教師招聘工作策略簡析05-02
簡析不同兒童群體健康管理評價論文04-30
古時候市區的水環境簡析論文04-30
簡析住宅飾面磚外墻的防滲漏論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