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介詞空間隱喻的認知理據及其現實意義論文
摘 要:隱喻是兩個認知域的概念之間的映射,是人類用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解釋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空間隱喻是有理據的,而不是任意和約定俗成的,介詞在其空間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從具體到抽象的隱喻投射產生了大量不同的義項,發展了豐富多彩的隱喻含義,并最終形成了介詞的多義性網絡。介詞at-on-in構成了一個“點面體三位一體”的微觀系統,它們的原型義及在時間、動作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義延伸,值得進行系統性地研究分析。從認知學的角度運用空間隱喻對介詞慣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釋,對英語教學尤其是詞匯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介詞;空間隱喻;認知理據;意象圖式
傳統上,主要是修辭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和符號學家對隱喻進行研究,而主流的生成語言學家對此是不屑一顧的,在他們看來,隱喻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不值得深入探討和分析。自1980年隱喻研究的代表人物G.Lakoff和M.Johnson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問世以來,語言學家才開始全面反思和挑戰舊有的隱喻觀,認為隱喻無處不在,是人類對混沌世界的知識和抽象范疇進行有序組織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是人類用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解釋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即兩個認知域的概念之間的映射[1]10。而這兩個領域之所以能夠產生映射,是緣于二者之間存在著某種相同或類似的認知結構模式意象圖式。何謂“意象圖式”?它是人們對某些有關聯的事物經過長期的反復感知后,在大腦中形成的一種抽象的認知模式,是溝通抽象概念和具體意象的橋梁。意象圖式不僅是一個抽象的語義規則,更是一個基本的心理圖像。人腦在形成了某種意象圖式之后,就會不自覺地運用業已存在的圖式去認知新鮮、復雜或抽象的事物和現象,從而實現從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隱喻性映射,衍生出豐富多彩的隱喻含義。
認知語言學家發現大多數的意象圖式來自于空間概念,如“上下模式”、“里外模式”和“容器模式”等。這是因為空間作為認知客觀世界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在認知域中占據著核心地位?臻g概念是人類最早熟知的有形而具體的概念,在此基礎上,人們開始將諸如時間、動作、數量、身體狀況、心理活動、社會地位和價值觀念等抽象概念投射到具體的空間方位概念上,其結果便是空間隱喻的大量產生。
一、介詞空間隱喻的認知理據
人是萬物的尺度。在認知外部世界的過程中,人類以自身軀體為體驗基礎去構思情景、合成圖像,并細化成各種空間概念,最終通過不同的語言符號介詞固化下來。英語中共有100多個介詞,其中大部分的原型都是表示空間的,是人們對空間方位最重要、最直接的語言表達形式之一,為抽象思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和路徑。然而,空間介詞往往表現得十分活躍,用法靈活多變,在固定短語中的意義尤為紛繁復雜,使得整個語言結構顯得無理據可尋,讓學習者倍感迷惑。能否正確地運用介詞,已成為學習者是否真正掌握現代英語的標準之一。
人類的思維和語言是不斷發展的,但相對于現實世界中無限的事物和現象而言,人類的詞匯畢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為每一種事物、每一種感覺和經驗去創造完全獨立于其他詞匯的單詞也是沒有必要的,不符合語言發展的“經濟原則”。為了認識和描寫未知事物和現象,人類依據已知的概念及其語言表達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時發揮驚人的想象力,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進行不尋常的并列,從而加深了我們對未知事物和現象的認識[2]。在這個過程中,隱喻起到了核心和關鍵的作用。
任何語言都具有語義再生功能。按照認知語言學的假設,空間表達作為語義編碼的基礎,可以通過隱喻來表述更為抽象的概念。隱喻是語義引申的重要手段,具有空間指涉意義的介詞意象性強,自然成為隱喻引申的重要溫床,從而使空間介詞具有了多方位映射的特征。而在把空間概念作為源域投射到目標域上的過程之中,空間域的意象及內在邏輯都會保留下來,這就形成了空間隱喻的基礎。
我們之所以不能隨意用一個空間方位來描繪本體,是因為空間隱喻是有理據的,不是任意和約定俗成的。事實上,我們大部分概念都是根據一個或多個空間隱喻建構的[1]42。根據原型理論,每個空間介詞的語義范疇是一個原型范疇,并在其空間概念的基礎上通過隱喻性映射發展了介詞的多義性,產生了大量不同的義項,并最終形成了介詞的多義性網絡。原型義在語義范疇中最為突顯、最具代表性,是人們最先認知,也是介詞最初獲得的義項,即“空間”義。其他義項把原型義作為認知參照點,通過家族相似性不斷向外延伸和擴展,形成一條相互關聯的意義鏈。如在on pins and needles中,由于on的原型義是“在…之上,并與表面直接接觸”,所以在與無數的針尖接觸和摩擦后,肯定會感覺難受,這才有了“坐立不安”的語義。又如in的原型義是“在…里面”,表示具體的空間方位,但在Mark is in love with Mary一句中,表征容器意義的in則被投射到抽象的love之上。通過這種從具體到抽象的隱喻性投射,介詞發展了不同的義項,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隱喻含義。盡管每個義項延伸和擴展的語義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交叉相似性,即邊緣義項的語義無論如何抽象,均與原型義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具有相同的基本功能。源域對目標域映射的制約和控制一直都沒有減弱,即目標域內的意象圖式結構始終保持著源域的基因。
二、介詞at-on-in的原型義及其意義延伸
本文之所以選擇at-on-in為例,是緣于它們一起構成了一個“點面體三位一體”的微觀系統,值得進行系統性地研究分析,而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列出的1 877個詞組中,與它們相關的詞組數量分別為75個(at,所占比例為4%),170個(on,所占比例為9.1%)和281個(in,所占比例為15%),比例合計達到了28.1%,非常具有代表性。
1. at-on-in“點面體三位一體”微觀系統
空間性是人類最根本的身體經驗,是人類與客觀世界互動而形成的最基本概念。多數介詞的原型義都與空間關系密切相關,因此理解它們的形象特征是理解其隱喻含義的重要前提。一般來說,介詞按維度可分為點、線、面、體四種類型。點,即無維度,形象特征最為簡單;線,即一維形象;面,即二維形象;體,即三維形象。at的原型義是將某處視為一點或指示較小的地點,如at hand(在手邊);on的原型義是表示在表面上有接觸點,一個平面被另一個平面所支撐這一概念,如on board(在船、飛機或車上);in的原型義是表示處于某個三維空間之中,其空間意義與容器的意象圖式相關聯,如in the middle of(在…的中間)。
at-on-in的隱喻意義的構建就是由始發的空間域向其他認知域映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各有差異但又相互聯系的認知域相互作用,兩個不同的語義場相互對立和對比。王寅認為,上述介詞被轉用來表示時間、動作和抽象思維等概念時,也大致遵循“點、面、體”系統對應映射規律。at-on-in“點面體”語義結構形成了一個跨概念域的隱喻微觀系統,對其進行分析可以為當代隱喻認知理論提供一個實例,同時對于英語教學也有著較為重要的參考意義[3]317。
2. at-on-in的意義延伸
(1) at-on-in在時間方面的意義延伸
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空間概念和時間概念是最為基本、也是最早被認知的,但時空觀念并不平衡,空間概念的出現先于時間概念,不借助空間隱喻的載體,就無法直接描述時間。因此表達時間概念時勢必要借用空間意象圖式來加以定義和界定。
按照時間概念實際上是對空間概念的隱喻這一假設,英語在表達時間概念時有兩個相互參照的意象:時間點和時間段。at表示時間點,指極短的一瞬間,或作為按時間點考慮的時間段,如all at once(立刻,馬上),at the age of(在…歲的時候)。on指某一時段中的某一時間點,或兩個時間點的緊密接觸,表示比at更長的時間,如某日、某日某段時間,或修飾語+某日某段時間,如on the point of(正要…的時候),on schedule/time, on the hour(準點),on holiday(度假),on a rainy day(雨天)。in表示時間時,通常是把事件或行為看做一個物體,物體穿過有界的空間與物體穿過容器所花的時間產生了空間和時間的內在聯系,在時間范圍內就在容器里,在時間范圍外就在容器之外。由此可見in表示的是在某段時間里或某一個過程,時間跨度可以和空間一樣無窮大,如in the morning(在早上),in the future(未來),in the course of(在…期間),in the short run(近期內)。
(2) at-on-in在動作方面的意義延伸
at表示動作概念時,多表示在短暫時間內發生的動作,如at the thought of(一想到…就),at first sight(乍一看),at the mention of(一提到…就);當at接在那些表示“急促、有力、迅猛”等含義的動詞之后,則隱喻性地暗指動作的能量聚集于一點,如shoot at(向…射擊),gaze/glance/stare at(盯著看),catch at(抓住)。on與表示動作概念的單詞連用時,其原型義“面”可隱喻性地表示“工作面”,含有“將某事置于…之上,擔當或承擔”之義,如build on(建立于),plan on(打算),on guard(警戒)。此外,on還可隱喻行為對象或動作的持續,如look down on(輕視),wait on(服侍),on the go/move(活躍,忙碌),on the increase(在增加中)。in表示動作時,通常把各式各樣的事件或活動當做容器,如果參加此活動或與此事件相關,就處于容器之中,如in blossom(開花),in operation(運轉),pull in(進站),take part in(參加)。
(3) at-on-in在抽象概念方面的意義延伸
at接表示數量、速度或價格等的單詞時,具有點性特征,表征點性概念,如at most(至多),at any blast(全力以赴),at the price of(以…價格),at any cost(以任何代價);當它接在表示情感的形容詞之后,往往表示因某事(可視為一點)而引發的一定反應,如be amazed/shocked/surprised at(對…感到驚訝),be delighted/happy/pleased at(對…感到高興),be angry/annoyed/furious at(對…感到生氣)。在同某些抽象概念共現時,on通常表示“面”、“上”等隱喻性概念,蘊涵“論/關于”等意義,如on record(紀錄在案),on the whole(大體上),on the part of(就…而言),throw/cast light on(解釋,說明)。in后接表示抽象概念的單詞時,隱喻為精神、情感、權力等被某種狀態包圍,如in good spirits(心情好),in hot water(處于困境之中),in panic(驚恐地),in power(掌權)。
三、介詞空間隱喻在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在語言系統中,介詞屬于封閉型詞類,在偌大的詞匯庫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使用頻率卻非常高。這與英美人的表達習慣有關,更重要的是,它用法簡練、表達靈活,特別是可以和其他詞類搭配,構成介詞隱喻,在其原型義的基礎上延伸和拓展出眾多的義項。這種“以空間概念意義為源域向其他認知域映射而獲得抽象意義的認知方式揭示了認知思維和語言表達之間最本質的聯系”[4],對于語言教學和學習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尤其是在詞匯教學中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語法學家常說英語是介詞的語言。相比其他詞類,介詞最容易被用于隱喻映射,它們最初的文字意義大都表征空間關系,繼而喻指時間關系,然后逐漸地引申到許許多多其他的關系。任何概念都具有無限可分的特點,任何原始概念都是下一級新生概念的起點,而不是概念衍生的終點?臻g介詞的語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抽象思維的完善不斷得到豐富,從而由原型義衍生出更多的邊緣義項。只要有人類社會的存在,空間介詞的語義延伸就會永不停息。
英語是最具一詞多義特性的語言,但大多數學習者在學了原型義后對其他義項關注不夠。其原因在于他們往往未能認識到各個義項的隱喻理據,對隱喻中本體和喻體之間的映射規律認識不足,無法真正掌握多義性。如果能從認知角度解釋或理解介詞的空間意義及其隱喻意義,明晰詞組或短語中所包含的隱喻概念,將會把學習者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習得創造性活用語言的能力。本族語者由于已經經歷了這種體驗,不再需要有意識地推理。而非本族語的學習者則有必要弄清楚隱喻的軌跡,了解詞義構建與轉換的理據,體驗類似習得母語一樣的隱喻化心路歷程。
今天,我們若能掌握這種隱喻認知理論,將“隱喻能力置于與語法能力和交際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3]326,在英語介詞教學中適當地運用空間隱喻概念,重視分析認知結構,指導學習者挖掘意義的構建模式,摸索隱喻的映射規律,從而促進他們對空間映射的充分理解和對英語介詞搭配的掌握。在實際教學中,處理的關鍵是通過一定的手段使隱喻在學習者的大腦中得到復現,說明單詞的原型義和隱喻的推理過程,而不是生硬地、孤立地講解各個義項。學習者應特別注意詞匯在其原型義基礎上意義延伸的隱喻理據,這樣才能有效激活自己的意象圖式,發展推理規則和思維模式,明晰語義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語言表達的心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隱喻認知理論既能為介詞教學提供新思維、新角度、新方法,也能為其他詞類詞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四、結語
隱喻是一個概念化的過程,表現為由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不僅使語言符號具有了多義性,也使語言符號具有了新鮮感和生動性。它是人類認知和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是詞匯語義擴展的核心理據。在我們的概念系統和人類體驗世界的過程中發揮根本作用的是空間概念,而介詞在表達空間概念域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憑借隱喻認知機制巨大的語義生成力,介詞基于空間原型這個認知參照點,以家族相似性不斷向外延伸和擴展其語義。
在浩瀚的英語詞匯中,介詞在數量方面雖微不足道,但其語義繁殖能力之強,使用頻率之高,以及使用難度之大,都是其他詞類所不及的。本文分析了介詞at-on-in從空間概念擴展至時間、動作和精神、心理、情感等抽象概念領域的過程,旨在對當代隱喻認知理論作一個實例補充。同時,從認知角度來探討介詞意義多元性的理據,運用認知語言學對介詞慣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釋,對英語教學,尤其是詞匯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胡壯麟. 認知隱喻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64.
[3]王寅. 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5.
[4]于善志. 英語空間介詞以及隱喻派生[J]. 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1):5-9.
【介詞空間隱喻的認知理據及其現實意義論文】相關文章:
英語介詞through的空間隱喻認知分析04-27
母語遷移的認知理據04-29
矛盾修辭格的認知理據05-01
表處所范疇新詞的認知理據04-26
時尚詞語的特點及其語用理據04-27
論漢字的構形理據及其演變04-28
漢語拈連的認知理據及意義構建研究04-28
從合成空間理論看情感隱喻的認知05-02
隱喻的認知及翻譯04-27
探尋英語中黏附out的短語動詞的認知理據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