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現代社會中的兒童心理壓力源論文
壓力是現代社會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緒體驗。當成人被各種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時,往往會羨慕天真爛漫的孩子,向往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其實孩子的生活中也有壓力,只是孩子沒有意識到那是壓力,正因為如此兒童的壓力常常會被家長和教師們忽略。有時孩子感到壓力存在,由于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往往無法清楚地講出來,因此很多時候無法得到成人的及時幫助。同時,因為他們自身的知識經驗的缺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有限,常常不能自己解除壓力,所以當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嚴重的甚至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相當復雜,心理學家將這些具有威脅性或傷害性并會帶來壓力感受的事件或環境稱為壓力源,并在研究中對造成壓力的各種生活事件進行分析,提出三種類型的壓力源。它們分別是:軀體性壓力源、心理性壓力源和社會性壓力源,F代社會中兒童面臨的壓力源主要是心理壓力源。心理壓力源是指來自人們頭腦中的緊張性信息,如心理沖突與挫折、不切實際的期望、不祥預感及與工作責任有關的壓力和緊張等。①對兒童來說,心理壓力也是一種身心經歷,當兒童感覺到周圍的各種環境或事件后,如果覺得這些事物或事件具有潛在的威脅性,而自身又不能適應或改變時,就會產生心理壓力。造成這些壓力事件的心理壓力源主要有: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社會生活中有特殊作用。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特別是對12歲以下兒童的德育教育而言,起著學校及社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雖自古皆然,但隨著我國社會的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得當今的中國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更為迫切。這樣的心理驅使他們對子女的期望過高,他們非常重視早期智力開發,學業上更是要求嚴格,幾乎剝奪了孩子所有的本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期望他們能在各方面全面發展、出人頭地。更可怕的是家長往往還將這種期望通過不合適的語言和行動等傳達給子女。
教育期望理想化對孩子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因為家長的期望多是以自己的理想或社會的要求為基礎進行的“想當然”式的設計,而很少顧及或全然不顧孩子本身的興趣、能力和體力。家長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塑造出“神童”,也可以塑造出任性倔強、自卑懦弱、反抗或冷漠的“問題兒童”。家長的期望凝聚著他們對子女最深沉的愛,但如果期望過高以至于超過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就無異于拔苗助長。
(二)教養方式不當
家長的教養方式一般指家長在對子女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常運用的方法和形式。從親子關系的角度分析家長的教養方式,現代社會家長的教養方式可分為四種類型: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溺愛型”易使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任性性格,自私且依賴性強,獨立性與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承受一點委屈和挫折,不被同伴接受,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容易遭受失敗。這種教養方式所產生的消極影響自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日趨嚴重,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社會問題;“專制型”教育下的兒童雖然依賴服從,但往往性格軟弱、優柔寡斷,易形成“被動型人格”,同時由于心理過于壓抑,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放任型”教育下的兒童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懷,缺少約束,容易情緒不穩定,具有攻擊性,也容易產生自卑情緒,性格孤僻、不合群;“民主型”的家庭最有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在比較民主氛圍中生活的孩子,也會形成一種民主的作風、良好的品性,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家庭氛圍不和諧
家庭不和諧不僅使家人身心疲憊,而且會對兒童的成長產生極大影響。這些家庭中的兒童身心備受煎熬,較一般家庭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緒,并因此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心理及社會性各方面的發展。
從心理層面分析,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孩子好像一只受傷的小鳥,變得驚恐不安,又或好像一根小草,隨風飄搖,無人顧及。當孩子遇到委屈得不到安慰時,他們有的就感到孤獨、無助,開始變得厭倦、冷漠、郁悶、憤怒,缺乏安全感,對家庭抱有敵意;有的則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則感到自卑,自甘墮落。一些天性內向的孩子會習慣性地產生自我保護的心理,不和周圍的人說話,不和父母交流,有什么事情就憋在心里,慢慢地變得自閉。
從行為層面分析,家庭不和諧容易導致孩子處理問題時行為過激。如果孩子經?吹礁改敢源蚣堋幊辰鉀Q問題,孩子就會將武力與解決問題聯系起來,不懂得運用理智的方法解決問題,不注意控制與緩和自己的情緒,性格暴躁、易怒,容易用過激行為解決問題。浙江省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調查時發現:在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來自殘缺家庭、不和睦家庭的孩子合計占68%以上。
二、學校因素
(一)學業壓力
雖然有關教育部門一直強調素質教育,但學校教育仍然離不開應試教育的范疇,抓考試分數、比升學率,把原本處于“滿負荷”學習狀態的孩子推向“超負荷”學習狀態,使尚處于發育期的孩子過度緊張和疲勞。看看身邊的孩子們,每天早上7點之前起床,午休時間難有保障,下午放學已近傍晚,吃完晚飯繼續寫作業,晚上10點之前難得上床,平均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雙休日除了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業外,許多孩子還要上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等。當學習成績被當做單一的評價指標后,學校便將更多精力用在了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上,與此同時使孩子發展中的許多重要方面被忽視,限制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據統計,我國每年都有一些中小學生因為不堪學習重負而放棄寶貴的生命。沉重的學習負擔剝奪了孩子生活中的許多樂趣,而且使他們喪失了釋放負面情緒、緩解壓力的渠道。倘若孩子的成才是由于過度的智力開發和過重的學習負擔,通過強制、體罰等手段,以犧牲孩子的休息、娛樂和天性為代價獲得的,則應該堅決否定。因為它損害了兒童身心健康,會給孩子的學習與發展帶來阻礙,容易引發焦慮、厭學、學校恐懼等心理問題,而且會給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留下陰影,甚至影響兒童一生的幸福。
(二)教師壓力
在學校里,教師是學生的精神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環境是一種心理氛圍,它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情意系統,稍有不慎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教師最容易造成的壓力狀況就是競爭,因為競爭對自尊有威脅,從而使孩子產生壓力。多數教師會潛意識地把學生分成不同等級,對少數自己心目中的優等生比較偏愛,本能地給予更多關注,然而這種關注是動力也是壓力;對于多數處于中間水平的學生來說,教師對他們的了解不夠、關注不多,他們容易產生失落感,普遍自我評價偏低,滋生自卑心理;對于那些學習暫時落后或調皮的學生,教師往往采用否定性的語詞矯正他們的言行,采用批評、懲罰的方式對待他們,嚴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教師的期望對兒童的學業發展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兒童的心理發展影響巨大。教師適度的期望會激發學生的無限潛能,但是如果過度期望或不給予期望,就會產生負效應。
(三)同伴交往壓力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與獨立性的增強,兒童與同伴交往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同伴關系以獨特的、重要的方式影響幼兒。由于幼兒在社會性交往和人際關系處理上還不成熟,對人和事物的理解還不全面,可能導致幼兒感受到來自同伴的壓力。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主要的壓力源包括:同伴間的爭執、被同伴欺負和嘲笑、同伴不愿與之分享玩具、同伴競爭等。一個經常遭到同伴拒絕的幼兒或被同伴忽視的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精神和社會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則會導致幼兒的焦慮和心理不健康。
三、兒童個人因素
(一)個人的人格特征
研究表明,個人的人格傾向影響其對壓力的反應。其中A類型人格特質的人往往具有極端的挑戰性,急躁和競爭傾向,并致力于克服環境中的障礙,因此,壓力也應運而生。與A類型行為相反的人,他們往往較為散漫、滿足現狀,這類人被稱為B類型人格,他們息事寧人,不愿與人、與事對立,所以壓力也較小。再有,人的性格不同在對待壓力時的態度和容忍力也不同。性格內向的人,遇到某些較強的刺激,就會產生壓力;而性格外向的人,則不一定產生壓力。所以,有些兒童因為個人的人格特征原因,本身面臨的壓力要大些,或者對抗壓力的能力要弱些。這樣的孩子更需要來自成人更多的幫助。
(二)個人的認識能力
這是讓兒童最易受挫的一項。個人的認知、經驗等因素會影響到兒童對壓力的容忍力。通常情況下,人們對壓力情境的認識、判斷不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容忍力。在幼兒的認識發展過程中,經?吹皆S多幼兒過高地評價自己,以為自己什么都比別人強,但是在班集體中,幼兒又會受到同伴或教師的不盡認同,這讓幼兒無所適從,為求得認同,他們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就得承受更大壓力。
現代兒童絕大多數在生理保健方面能得到及時、足夠的照顧,但是各種因素使兒童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壓力具有雙重作用,適度的壓力可以轉化為兒童生活、學習所必需的動力和活力,但壓力太大則會使兒童身心無法承受,進而引發各種問題。因此,家長和教師除了要關注兒童生理上的需要外,更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壓力,并積極培養兒童自我調適壓力的能力。
【論現代社會中的兒童心理壓力源論文】相關文章:
論現代社會中人類活動的共識原則04-30
幼兒心理壓力源表現及應對策略研究的論文04-27
論現代成本管理觀念論文04-27
現代社會中的女性05-04
論現代設計思想與國情論文04-30
儒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04-29
論風險社會中的科技風險04-30
牟宗三論中國現代哲學界論文05-01
論公共行政的現代化 論文05-01
日本現代社會中的共生倫理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