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圖表教學法論文
閱讀和運用地圖、圖表,以及繪制圖表是地理教學中的基本。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地理圖表的觀察和分析,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建立空間觀念,而且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有著重大意義。在本人多年的地理教學中,根據學科特點,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圖表教學法。
一、圖表教學法的提出與手段
圖表教學法,就是一種以圖形、圖象或表格為主要方式,揭示地理事物或本質特征,以激發學生跳躍式思維,增強學生地理素質,加快教學過程的一種方法。
中學地理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會使用一般的政區圖,學會在地圖上找地名、定方向、量距離,還要教會學生閱讀使用各種專用地圖;以及出現在教材中大量的各種統計圖表、比較圖表,并能通過這些圖表和地圖來解釋教材中和生活中遇到的有關氣候、地形、河流、水文、植被、經濟、人口、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除此以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繪制簡單地圖和各種圖表的方法,包括在暗圖上填寫地理事物的分布。描繪地圖、縮放地圖、畫示意圖等。歸納起來就是,教會學生看圖、識圖、運用圖表、繪制圖表等,而圖表教學法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捷徑。
在運用圖表教學法的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手段來實現:(1)板畫教學;(2)圖表教學;(3)影視圖象教學;(4)多媒體圖表教學等。只要能科學地運用這些手段,對提高教學效率及學生的全面素質是極其有利的。
二、圖表教學法實施的四個步驟
1、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教學大綱,把握大綱中重點難點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果關系等。
2、根據教材,設計具有科學性、概括性及學生通俗易懂、感興趣的圖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堂教學中變“啞圖”為會說話的“活圖”,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邊講邊畫,讓學生的注意力隨教師的語言和筆觸而轉移,實現圖示的筆序與講解同步進行。
4、歸納總結,設計鞏固練習題,檢查學習效果,做到信息經教師傳授之后及時反饋,并對反饋信息及時作出評價。
以上四個步驟用相關圖表示如下:
在教與學的活動中,應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為了讓學生得到較系統的知識,較好地掌握地理知識結構及內在聯系,運用形象化的圖形、圖象或表格講授地理概念和規律,就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頭腦中形成地理學科準確、完整、穩固的表象。
三、圖表教學法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1、運用圖表教學,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地理課離不開圖表,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圖表,能活躍課堂。圖表的生動形象性容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和學習興趣,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于學習地理,主動掌握地理知識。如我在講授“陸地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時,當講到熱帶沙漠帶和溫帶沙漠帶時,出示兩張景觀圖片,一張是單峰駝,另一張是雙峰駝,同時配合圖片提出兩個問題:
(1)駱駝身上有何特征適宜在沙漠中生存?
(2)為什么單峰駝多分布在熱帶沙漠帶,而雙峰駝多分布在溫帶沙漠帶?
就這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相互補充,最后由我作出總結:單峰駝和雙峰駝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而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在這個基礎之上,讓學生明白“環境可以影響到動物的外形特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拓寬了學生的課外知識,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2、圖表直觀教學,通俗易懂,有利于增進學生的記憶力。
中學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內容面廣量大,且較枯燥,而在教學中引入圖表直觀教學,使得這些內容通俗易懂,激發學生的聽覺記憶、視覺記憶及動覺記憶等。如高中地理“大氣運動”一節中的“氣旋與反氣旋”,是該節的重點及難點,在講這個內容時,可列表如下:
實踐證明,該節課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及時掌握了這部分內容,變“難學”為“易學”,增進學生的記憶力。
3、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圖表可將地理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感性材料,通過教師,化感性材料為學生的理性認識,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如高中地理“大氣運動”一節中“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內容的講授過程如下:
(1)首先,依課文“地面冷熱不均”列出板圖(a、b為兩空氣柱,a受冷、b遇熱);
(2)學生思考,畫出a、b兩空氣柱空氣運動方向(a向下、b向上);
(3)教師引導,得出a地面氣壓較高,b地面氣壓較低;
(4)學生進一步畫出a、b之間氣體運動方向;
(5)學生總結熱力環流形成過程,教師板書:
“地面冷熱不均————空氣
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氣
壓高、低差異————熱力環流圈”
如此教學,思路清晰,邏輯性強,開發了學生的智能,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4、有利于教材知識的整體化、條理化,同時能更好地凸現知識點。
形象、具體、直觀、生動等,是賦予圖表的特征,運用圖表教學,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主次關系、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充分凸現知識點,幫助突破重點和難點。高中地理“大氣的運動”一節中“季風的形成”可以用如下圖表來講解:
只要用這兩幅圖,講授時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分步講解做到知識條理化、整體化,同時突出了東亞季風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而南亞季風(或西南季風)則由于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而形成。
地理新教材的編寫重視地理圖表,教師教學也要重視地理圖表,使圖表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本人認為地理教學中應重視識圖、析圖、再現圖和創繪圖四個環節。①重視識圖:指導學生識圖是用好地理圖表的前提,因為地理圖表具有信息容量大、直觀感受強的特點,指導識圖可使學生獲得豐富知識。②引導析圖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地理事物變化,分析變化原因,總結變化規律。③再現地圖: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腦中形成一幅新圖,將直觀感覺變為印象,變“死”圖為“活”圖。④教會繪圖: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歸類,選取所需的知識,重新繪圖。
好的圖形、圖象,有助于教師的口頭講授;設計新穎、系統的表格,有助于知識之間的聯系,使知識系統化。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圖表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圖表教學法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地理教學中的論文教學法04-30
淺談地理問題化教學法論文05-02
談地理教學中的論文教學法04-30
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情趣教學法論文05-02
翻轉課堂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5-01
淺談趣味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教育論文05-02
淺談節奏教學法在音樂課中的運用及感受論文05-01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素質教育04-30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素質教育04-30
情感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