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理課堂討論議題的分析方法論文
課堂討論體現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思想.因此,課堂討論成為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有些課堂討論的效果不太理想,有些課堂討論只是一種形式或點綴.有的課堂討論只有兩三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就草草收場;有的課堂討論,好學生一統“天下”,學困生“袖手旁觀”;有的課堂討論,學生沒有學會傾聽和合作,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有的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實際思維含金量很低;有的課堂討論重視結果的評價,忽視過程評價和教師的指導……
這些現象的產生與課堂討論的議題設計與組織直接相關.下文結合幾個地理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如何設計地理課堂討論的議題,提高課堂討論的有效性。
一、討論議題設計中的常見問題
課堂討論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為解決某個問題(或解釋某種現象),在課堂中進行探討、辯論,以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討論一般由教師提出討論題目,全體學生圍繞討論題目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的議題是否妥當直接關系到討論的質量和效果.討論議題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種常見問題。
1.討論的議題等同于提問的問題
討論的議題和提問的問題,兩者之間的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討論.在設計討論議題時需要考慮兩個方面:有沒有問題;需不需要討論.需要課堂討論的議題往往是學生靠個體的自主學習很難解決,學生之間的交流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發現,學生在討論之中共同進步。
2.討論的議題太多
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教師動不動就組織學生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有的教師在一堂課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竟然有10多次.由于討論的議題太多,結果每一議題都無法深入展開,只能停留在淺層次的望文生義上.這樣的討論只是一種形式,表面上熱鬧卻沒有意義。
3.討論的議題太簡單
上述議題太多的情況,往往會直接導致教師提出的議題質量不高,許多議題只是引導學生簡單地在課文中尋找答案,通過回憶、再現、訓練和歸納知識就能解答,不是富有思維性、啟發性的議題.這些問題本身不具備探究性、開放性等特征,這樣的議題根本不需要學生討論,也不需要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4.討論的議題難度太大
有時討論的議題表面上看設計得很好,如:“中國城市化的速度太慢還是太快?”“中國的城市化道路應向誰學習?”這些議題既聯系教學重點又有側重,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又與發展前沿相關,但學生似乎不能從容地應對這些具有挑戰性和思維沖突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這些討論的議題難度太大,完全脫離或超越了學生現有的知識范圍和認知水平,學生很難有自己的見解,只能胡亂應付。
二、討論議題設計的主要依據
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提高課堂討論議題設計的有效性呢?具體而言討論議題一般1~3個為宜.議題的表述要精煉、富有感染力.議題要選擇合適的內容,既不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也不局限于學生已學知識,保持難度適中,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開放性.下面結合幾個課堂討論案例,談談討論議題設計的主要依據:
1.身邊案例
學習“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這一內容時,教師在教學引入環節介紹了一則新聞,“重慶兩位年僅14歲少年在機場疏于管理的情況下,偷偷鉆入了飛機的起落架,結果一人摔死,另一人居然奇跡般活了下來.同類似的事件發生過多起,絕大部分都沒能活下來.那么,當人鉆進飛機的起落架會有哪些致命的因素呢?”同學們的討論很熱烈,不僅考慮了關于大氣垂直分層的一些要素,還關注到了飛機的噪聲,心理所受的傷害等,比老師預設的答案更全面。
這一討論議題成功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討論議題是一則具有一定影響的真實新聞事件,主人公與高中生的年齡較接近,學生在心理上很容易產生共鳴.其次,高中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近地面大氣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大氣的溫度、密度等.當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時,他們有了成功的體驗.再次,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往往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此時同學間的討論使學生的意見相互補充和肯定.老師也從學生的討論中了解了學生在上新課之前已經知道了什么,從而更好地為下一環節的教學做準備。
2.有意示錯
學習“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這一內容時,教師針對學習重點和難點設計了第二次課堂討論.“教師在大屏幕上提供了一張‘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這張圖上特意設計了了若干個錯誤,學生先是個人依據教材,對圖中所顯示的一些要素進行有針對性的自學.在學生獨立思考,指出部分錯誤的基礎上,再引入小組討論這一環節.”[第一 lunwen.1KEJIAN.com]針對性的自主學習對后期的討論打下了基礎.教師還故意使用了和書本不完全一致的數據,使學生間的討論產生了一個小小的高潮,迫使學生再次仔細的研讀課本,去理解課本所表達的真實含義.
這一討論議題成功的關鍵主要是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巧妙地設計成一個“指錯”的討論環節,將帶有普遍性的難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通過討論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時,又將教學中學生最容易忽視和混淆的對流層高度隨季節和緯度變化這一知識點,“隱藏”在圖中,讓學生在討論中自主地發現、自主地解決這一難點.指錯環節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而討論環節的設計又使“指錯”變為學生團體的學習,這種方式更容易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發揮集體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討論之中共同進步。
3.熱點問題
學習“人口的遷移”這一內容時,考慮到農民工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因此,教師選擇“勞務遷移對流入地與流出地的影響”這一議題讓學生討論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再一次讓學生討論“你如何看待上海新出臺的改善農民工生活狀況新政策,例如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這兩次討論環環相扣,緊密聯系。
為什么連續設計兩次討論呢?因為每年大量的農民工進入上海,承擔著建設上海、服務上海的重任.雖然學生也能感受到農民工對上海建設和居民生活帶來的幫助,但學生更多從負面影響的角度來考慮,有些學生家長對政府出臺的系列政策很不理解.學生及部分家長的視野比較狹窄,甚至帶有偏見,而這恰恰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城市精神”教育的良好契機,所以教師在學生討論了勞務遷移對流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后,趁熱打鐵讓學生再一次討論第二個話題,同時將“你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農民工’現象?”改為“你如何看待上海新出臺的改善農民工生活狀況新政策,例如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這樣讓討論的議題更加情境化、真實化,讓學生有話可講.“兩難”問題最適用于討論的形式.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可能容易遺忘,而一旦態度發生了變化,將會對其終身產生影響,這也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4.開放性問題
學習“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這一內容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組討論題“人口普查時需要了解居民哪些方面的內容?”當學生的討論難以深入下去時,老師適時分發了一篇題為“中國面臨的十大人口問題”的文章開拓學生的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在材料的啟發下又增加了好多項人口普查的內容.這些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對人口問題的新理念,過去我們更多的是關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人口的數量、性別、年齡等,而如今我們更多關注出生率背后的人口就業問題、收入問題、社會保障、遷移問題等.
這一案例和第三個案例有相似之處,幫助改變學生的一些陳舊或錯誤的觀念.但該案例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可以選擇一些開放性的討論議題,答案有多個,學生的思維可以突破的內容.教師通過材料幫助學生突破思維的局限,提高學生思維的能力。
5.材料取題
學習“城市化”這一內容時,設計了以“中國發展大城市還是小城鎮”為議題的討論.由于學生對于課本上的文字和內容都看得懂,學生自以為“懂了”.當教師將討論的議題提出之后,學生卻因為背景知識缺乏,無法真正深入分析問題的實質.這樣的議題雖然有深度,也聯系了城市化發展的關鍵問題,但對學生而言卻超出他們的認知水平.教學中,教師給予部分小組支持發展大城市的材料,而另一部分小組支持發展小城鎮的材料.學生通過閱讀材料,整理羅列支持自己的主要觀點,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介紹.通過兩種觀點的交鋒,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這樣的討論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引導學生更多的思考城市化的問題,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承上啟下.更為關鍵的是當學生與學生意見不統一、或者學生與老師的意見不統一,或有些觀點還存在爭論時,這樣的討論往往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學生也表現出極高的學習熱情.
因此,討論議題的確定,既要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活動,又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提出的問題既要有討論的價值,又要有討論的基礎和條件。
三、討論議題設計的突破點
一般而言,需要討論的議題往往在以下幾種情況下發生:
1.學生與學生意見不統一或師生意見不統一
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具有爭論的議題:有些議題本身沒有對錯或是非之分,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全面考慮;有些議題本身就是一個兩難問題,使學生的思維產生沖突;有些議題對概念或原理的理解還存在分歧,需要學生了解不同的觀點.
比如,“崇明島會越來越大,甚至和陸地相連?還是崇明島會越來越小,甚至會消失?”又如,“有關環境人口容量的樂觀派和悲觀派觀點的討論,你贊同哪一種觀點”“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長江三峽的利弊討論”“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發展太快還是太慢”等等.這些議題都是學生樂于討論的話題,學生通過接觸各種不同觀點、在學習過程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得到提升.教師可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佐證材料,擺出雙方的觀點,讓學生討論。
2.學生對問題似懂非懂
教師在確定課堂討論議題時,要力求選擇具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力求選擇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部分,力求選擇帶有普遍性的難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問題作為討論議題,以此作為突破口,帶動整個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學生往往似懂非懂,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瓶頸.比如,我們常常說“秋高氣爽”,這個“高”指的是高氣壓嗎?對流層的厚度到底是多少,為什么書本上出現了多個數據?
3.思維即將要突破
理解和記憶地理原理并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要能夠運用地理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原理的探究和應用過程.因此,教師經常設計一些討論的議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有些議題雖然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但包含較難的概念.如從我國酸雨的分布圖上看出,我國北方重工業較多,為什么南方卻多重酸雨區呢?月球的晝夜溫差為什么比地球上大得多?這些議題都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4.改變和糾正學生人地觀的問題
地理觀念是地理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來社會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設計一些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討論題,可以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熱點問題,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判斷、爭論,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如,人類該敬畏大自然嗎?
當然,討論的議題要緊密結合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地圖分析討論,緊密結合,為課堂討論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背景材料。
【地理課堂討論議題的分析方法論文】相關文章:
分析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打造方法論文05-02
對更正錯賬方法的探討論文04-27
小學德育方法與途徑探討論文05-02
分析設計方法和各類應力特性的討論04-27
如何提高課堂討論效果地理教學反思05-02
課堂研究引論的地理教案論文04-30
組織課堂討論豐盈政治教學的論文04-27
中學體育短跑訓練的方法探討論文04-27
中職生的教學效率的方法探討論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