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石油工業壟斷論文

時間:2023-05-05 03:14:05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石油工業壟斷論文

  摘 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石油工業壟斷形成并獲得快速發展。這主要是股份制公司的建立和推廣、各企業之間激烈的自由競爭、外國資本的滲入及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融合等因素,共同促進了俄國石油工業中生產和資本的空前集中,為壟斷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在這一時期,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三種類型石油壟斷組織先后建立并開展了廣泛的活動,即通過建立石油及其產品的壟斷價格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極力反對國家調控石油價格;積極參與爭奪世界石油市場。這些活動給俄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帶來了雙重影響,既有正面的促進作用,也有負面的抑制作用,從而使石油工業生產呈現出發展與停滯兩種趨勢同時并存、相互交替的局面。

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石油工業壟斷論文

  關鍵詞:壟斷;俄國;石油工業

  作者簡介:張廣翔,男,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俄國史研究;白勝潔,女,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從事俄國史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861—1917年俄國等級和階級結構研究”,項目編號:11BSS018

  中圖分類號:K5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504(2014)03-0001-11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國石油工業中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出現了諾貝爾兄弟公司集團、英荷皇家殼牌集團、俄國石油總公司三大壟斷資本集團鼎足而立的局面,它們幾乎控制了俄國石油工業資本的70%、石油開采的60.7%、煤油和重油加工的66%以及石油及其產品銷售的90%[1],這對石油工業部門以及國家經濟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國內學術界尚未對這一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筆者依據俄羅斯大量解密檔案和相關學術成果,擬從石油工業壟斷形成的原因、石油壟斷組織的建立及其活動和石油工業壟斷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系統論述,以資我國學界同人借鑒。

  一、石油工業壟斷形成的緣由

  俄國石油工業中的壟斷組織最早出現于19世紀80年代,在90年代末到20世紀初得以迅速發展。究其緣由,主要是股份公司的建立和推廣、企業之間激烈的自由競爭、外國資本的滲入及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融合等因素共同促進了俄國石油工業中生產和資本的空前集中,為壟斷的出現提供了必要條件。

 。ㄒ唬┕煞莨镜慕⑴c推廣

  早在19世紀70年代,在俄國石油企業主中就出現了加強各生產環節之間聯系的呼聲,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石油工業的日益繁榮,這種聯合的要求變得更加強烈,于是企業主們便通過創建股份公司的形式使聯合得以實現。股份公司通過發行股票,不但能夠很快將石油工業中原來分散而獨立的單個私人資本轉化為集中而聯合的社會資本,滿足大生產對資本的要求,而且還可以將各類石油企業聯合成為更加大型的企業。然而,由于很多原有的俄國石油企業在相當長的時期都是以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運營,因此股份公司的企業組織形式在俄國石油工業中經歷了緩慢的發展過程。1890年的時候,所有從事石油業務的企業中只有諾貝爾兄弟公司(以下簡稱諾貝爾公司)、里海-黑海工商業公司(洛希爾公司)、巴庫石油貿易公司、里海公司等4家公司屬于股份制企業[2](P77)。直到19世紀90年代末20世紀初,股份制的企業組織形式才得以在俄國石油工業中逐漸普及。如石油股份公司的數量從1893年的9家增加到1914年的109家,其中俄國股份公司是78家,外國股份公司是31家[3](P27)。巴庫石油工業股份公司的資本在19世紀90年代是3350萬盧布,約占總資本的60%,到20世紀初就增加到16 530萬盧布,約占總資本的94%[4](P29-30)。甚至在19世紀末才發展起來的格羅茲尼地區,到20世紀初也先后建立了И.А.阿赫韋爾多夫公司、英俄馬克西莫夫斯克公司、施皮斯、捷列克石油公司等十幾家股份公司[5](P120-126)。

  股份制的公司形式作為籌集資金的有效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吸收俄國國內外的資本,從而擴大石油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如Г.М.利阿諾佐夫石油生產股份公司通過發行兩次股票之后,資本總額從1906年的100萬盧布迅速增加到1912年的800萬盧布[6](P108)。另一方面使石油工業各生產環節的企業借助股權參與的方式實現了相互之間的滲透和聯合。如Г.М.利阿諾佐夫石油生產股份公司通過購買阿普龍斯基石油公司、阿拉馬茲德公司、А.С.梅里科夫公司、英俄馬克西莫夫斯克公司等多家石油生產和銷售公司的股票之后,其業務范圍由最初的煤油加工擴大到石油開采及其產品銷售等多個領域[6](P110)。可見,股份制公司加速了石油工業資本和生產的集中,極大推動了俄國石油工業壟斷化的進程。

 。ǘ└魇推髽I之間激烈的自由競爭

  在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資本主義時期,價格機制在俄國石油工業市場經濟的運行中起著主導作用,生產要素也可以在石油各企業之間自由轉移,此時自由競爭是石油企業之間關系的基準。石油企業主為了獲得超額利潤維持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彼此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其中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憑借技術和運輸方面的優勢排擠實力弱小的企業,從而確立其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

  在石油工業發展初期,企業之間的差距尚不明顯,隨著技術、運輸和資本條件的變化,到19世紀90年代的快速發展時期則逐漸凸顯。與實力弱小的石油企業相比,實力雄厚的大石油企業自己采油,還以低廉價格收購小企業的石油制品,在廠區能夠建成儲存成品油的大型儲油罐使加工連續進行,憑借成熟的蒸餾技術可以高質量完成對煤油的提純工藝,通過鋪設石油管道、建造油輪和油罐車取得石油運輸優勢等。這些大企業憑借上述優勢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中小企業因資金不足、技術和運輸能力落后而紛紛倒閉。應該指出的是,激烈的市場角逐,雖然導致企業數量減少,但其生產能力卻不斷增強,從而加速了石油工業中生產集中的過程。例如,1885—1900年巴庫的石油加工廠從120家減至93家,而煤油生產則從2200萬普特增至1.1億普特。[7](P21)。

  1900—1903年的經濟危機導致石油產品價格大幅度降低,俄國市場競爭也因此空前激烈,上百家中小石油企業因無法擺脫困境而相繼破產,大石油企業則憑借雄厚的實力成為這場角逐的勝利者,這一現象反映了大資本不斷控制石油工業的過程。為尋求政府的支持,1908年不堪重負的小企業主向工商部反映了這一情況:“在這里已經出現了石油生產不斷集中于大企業的趨勢,它們在市場中的壟斷地位日益鞏固。在149家石油開采公司中10家公司的開采量占70%,它們憑借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可以隨意規定原油及其產品的價格。”[2](P81)

  經過這次激烈競爭之后,俄國石油工業主要集中在諾貝爾公司、里海-黑海工商業公司、巴庫石油貿易公司、里海公司、莫斯科高加索公司、俄國石油公司等大石油企業手里,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程度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在石油工業部門的開采和加工領域均能體現出來。在石油開采工業中,1913年在巴庫地區186家采油公司中11家大公司采油量占53%,余下175家公司僅占47%[2](P83);格羅茲尼地區的石油開采公司從19世紀末的40家縮減到1905年的14家,其中施皮斯、阿赫韋爾多夫、卡茲別克斯基三大公司集中了該地區75%的石油開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6家石油開采公司集中了該地區90%的石油開采[8](P358)。而在石油加工工業中,1906—1910年巴庫地區的石油加工廠從44家減少到20家,其中年產量達到50萬普特加工廠的石油產品產量占56%,而年產量不足10萬普特加工廠的石油產品產量僅占1.5%[8](P360);20世紀初在格羅茲尼地區的10家企業中,阿赫韋爾多夫股份公司和弗拉基高加索鐵路公司集中了該地區石油加工的84.5%[5](P126)。

 。ㄈ┩鈬Y本參與石油工業

  俄國石油工業自1872年廢除專賣制度之后開始了資本主義化的經營,由于企業主沉迷于石油投機活動、地方信貸機構和私人信貸利息過高等因素使其難以從本國吸收大量資金,這導致其發展因資金困乏而受到了嚴重束縛。然而,在西方某些國家的市場中卻出現了正尋找利潤豐厚的投資項目的閑置資金。此時,俄國石油工業憑借資源豐富、勞動力低廉、高利潤回報等優勢得到了西歐資本家的青睞,加之1872年2月1日《石油行業生產新規則》的出臺,“外國公民在俄國未被占用的土地上享有與俄國公民同樣勘探和開采石油的權利”[8](P40),為外國資本滲入俄國石油工業提供了可能。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德、法、英等國資本家先后參與俄國的石油事務。作為德國資本家的主要代表瑞典公民羅伯特·諾貝爾,于1879年建立了諾貝爾兄弟公司,通過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采用連續提煉法的技術提高煉油質量,建立里海與伏爾加河油船隊、制造油罐車取得運輸優勢,設立存儲和銷售網實現石油產品的便捷順利出售,最終以“高質量、低成本”的特點戰勝俄國市場的其他石油企業主,在俄國的石油開采、加工和銷售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例如,該公司在1879—1883年間的開采量從占全俄石油開采量的1.4%增長到25.9%,煤油產量從占全俄煤油產量的4.5%增長到49.1%[9](P64)。

  法國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在1893年和1898年先后創建了里海-黑海工商業公司和重油公司,此后主要通過它們影響俄國的石油工業。里海-黑海工商業公司通過為很多煤油加工廠提供信貸的方式很快便控制了135家俄國中小企業,到1916年獲得了15家俄國石油企業股份總額的35.3%[2](P37-39)。俄國石油的巨額利潤驅使羅斯柴爾德放棄了僅從事金融信貸的原則,將觸角伸向俄國石油銷售領域。他通過為俄國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而強制其供應石油產品的方式集中并控制了大量石油產品、在俄國各個地區投資建立諸多倉庫、參與修建巴庫至巴統輸油線路解決石油產品的運輸問題,從而在俄國國內外石油銷售市場上取得了壟斷地位。例如,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諾貝爾-重油卡特爾壟斷了俄國市場77%的石油產品銷售[10](P27)。

  與德法資本家不同的是,英國資本家特別關注了麥克普、格羅茲尼油區的開采和勘探, 1909—1912年在麥克普地區先后建立了總資本為6220萬盧布的37家英國股份公司[11](P57),20世紀初在格羅茲尼地區建立了總資本為1090萬盧布的7家公司[11](P53)。在談及英國資本在俄國石油工業中的影響時必須提及英荷皇家殼牌集團和俄國石油總公司。殼牌集團在1911年成功收購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重油公司和里海-黑海工商業公司,到1915年控制了資本額為6088.5萬盧布、開采總量為86 800萬普特的9家俄國石油企業。與之相比,俄國石油總公司也毫不遜色,不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將影響范圍擴大到諾貝爾公司,而且到1915年已控制了資本額為13 947.5萬盧布、開采總量為14 370萬普特的16家俄國大石油企業。[4](P39-40)

  可見,以諾貝爾和羅斯柴爾德為首的外國商人,一方面依靠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便利的運輸條件在俄國石油工業中建起了巨型企業,另一方面通過提供信貸或購買股票的方式促使其所參與和控制的多家石油企業聯合,促進了俄國石油工業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諾貝爾公司集團、殼牌集團、俄國石油總公司集中了俄國石油工業中86%的資本和60%的石油開采[3](P13)。

 。ㄋ模┿y行資本與石油工業資本的融合

  從19世紀末開始,俄國國內外銀行對利潤豐厚的石油工業頗感興趣,試圖通過股權參與滲入石油事務,因此在20世紀初的俄國國內外交易所中俄國石油公司的股票交易異;钴S。在1907—1912年間的俄國證券交易所中,俄亞銀行和俄國對外貿易銀行的巴庫分行的石油股票成交額分別為1130萬盧布和1687萬盧布。在1902—1912年間的國外證券交易所中,俄國石油股份公司的股票成交額為2000萬盧布,其中德國銀行和英國資本家分別購買了1500萬盧布和500萬盧布。[2](P99)

  股權參與是銀行資本滲入石油工業的主要途徑,它使銀行通過持有石油公司的股票而成為其所有者,從而實現對石油企業的控制。如亞述頓河銀行、伏爾加-卡馬銀行、圣彼得堡商業銀行在1914年所擁有諾貝爾公司的控股權分別為21%、11%、6%[8](P361)。人事聯系是銀行參與石油企業股權的必然結果,也是銀行對石油企業實現股權控制的組織保證,主要指銀行通過股權關系向石油公司派遣代表出任公司的董事,如1913年12家商業銀行的42名代表在各石油企業董事會中出任96個職位[2](P100)。股權參與和人事聯系使各大銀行與各石油企業之間的利益緊密相連。以俄國石油公司為例,俄亞銀行、圣彼得堡國際商業銀行、巴黎金融集團路易·德列福斯公司通過股權參與成為俄國石油公司的股東,而該公司通過股權參與獲得了И. Н. 捷爾-阿科波夫公司和瓦而利斯克工廠公司的控股權,又與圣彼得堡互惠信貸公司、亞述頓河商業銀行及圣彼得堡貼現銀行之間建立了人事聯系?梢姡鲜鏊秀y行和石油企業之間形成了以俄國石油公司為中心的利益網,同時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通過股權參與和人事聯系的兩大杠桿也得以融合。

  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融合促進了石油工業壟斷組織的出現。這是因為一方面,同時參與各大石油企業的銀行,因擔心這些企業彼此競爭而相互削弱甚至破產,從而極力促使它們彼此達成消除競爭的各類協議。另一方面,石油企業因為銀行資本的注入迅速發展壯大,加快了石油工業生產和資本集中的速度。如在俄亞銀行、亞述-頓河銀行和西伯利亞商業銀行的支持下,Г.М.利阿諾佐夫石油生產股份公司的資本總額迅速增加到3000萬盧布,其憑借雄厚的資本購買了阿普歇倫斯克石油公司40%的股份和阿拉馬茲德公司44%的股份[2](P101)。隨著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的融合,俄國石油工業的生產和銷售集中到以少數金融寡頭為首的金融資本集團的手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參與俄國石油工業的10大國際金融集團控制了俄國石油開采的60%、俄國國內市場石油銷售的75%和幾乎俄國全部的石油出口[2](P62)。

  綜上所述,在俄國石油工業中,建立股份制公司這一形式促進了石油工業部門各生產環節企業主的聯合,從而實現了石油企業的縱向發展,同時作為籌集資金的有效方式,也將分散的個體石油資本集中成大石油資本;各石油企業之間激烈的競爭加速了企業兼并的過程,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商品生產逐漸集中到少數大石油企業手里;以諾貝爾和羅斯柴爾德為首的外國商人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促成了俄國巨型石油企業和大聯合石油企業的建立;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融合使俄國石油工業逐漸集中到少數金融資本集團的手中,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俄國石油工業資本和生產的空前集中。當俄國石油工業部門的商品主要集中于少數公司生產和銷售時,這些勢均力敵的大公司為了避免兩敗俱傷的競爭和獲得高額利潤,就會選擇通過彼此達成協議聯合操控石油工業部門的開采、加工、運輸、銷售等,從而使壟斷成為必然趨勢,可見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為石油工業壟斷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二、石油工業壟斷的形成與發展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三種類型石油壟斷組織先后建立并開展了廣泛的活動,它們憑借其壟斷統治地位,通過對石油及其產品建立壟斷價格攫取了巨額壟斷利潤,并極力阻撓國家調控燃料供應和降低價格的各項措施,此外在壟斷俄國市場的基礎上還極力向外擴張,積極參與劃分世界石油市場的爭奪,旨在壟斷世界的石油銷售。全面系統揭示石油壟斷組織的活動情況是客觀評價壟斷對俄國石油工業部門及國家經濟發展影響的重要依據。

 。ㄒ唬┦蛪艛嘟M織的建立

  19世紀80—90年代,俄國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掀起了石油生產和資本集中的高潮。這次高潮的重要特征是,大量中小石油企業合并成少數巨型石油企業或大聯合石油企業,它們在石油工業部門中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如諾貝爾公司、С.М.舍巴耶夫股份公司、黑海-里海工商業公司、А.И.馬爾塔舍夫股份公司和里海公司等五大公司控制了全俄石油開采的40%,煤油加工的49.3%和石油廢料的47.8%[2](P78-79)。高集中生產促進了石油壟斷組織的廣泛建立。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石油工業中先后出現了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三種類型的壟斷組織。早在1885年12月20日,諾貝爾公司就與黑海-里海公司、Г.З.А.塔吉耶夫公司簽訂有關在俄國市場共同銷售石油產品的短期卡特爾協議[3](P60-62)。類似的卡特爾協議也存在于其他大石油公司之間,但因其不予公開而無法提供準確的數字。隨后,到90年代初又相繼出現了兩大辛迪加型的壟斷組織,即七大公司同盟和巴庫煤油企業主同盟。七大公司同盟的創建是諾貝爾公司與羅斯柴爾德集團爭奪俄國國內外煤油市場的產物。羅斯柴爾德通過為很多煤油企業主提供信貸的方式以黑海-里海工商業公司為中心聯合了135家中小煤油企業主,在俄國煤油市場上占據了重要的壟斷地位。1892年12月諾貝爾為反對羅斯柴爾德而聯合其他六大石油企業主建立了“利益共同體”,即七大公司聯盟,其成員包括諾貝爾公司、黑海-里海公司、С.М.舍巴耶夫股份公司、А.И.馬爾塔舍夫股份公司等七大公司,到1893年春因諾貝爾與羅斯柴爾德尋求合作而解體[12](P171-172)。巴庫煤油工廠主同盟作為俄國最大的石油出口辛迪加在俄國政府的積極支持下于1894年創建而成,其目的是消除俄國石油企業主之間的競爭、劃分俄國石油市場、加強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合作以期共同反對美國標準石油托拉斯,到1897年4月因為美國石油大亨的破壞以及同盟內部各煤油企業集團之間的尖銳斗爭而解體[2](P118-120)。

  1900—1903年經濟危機導致石油產品價格下跌,大石油企業主為共同抵御降價風浪的襲擊再次尋求合作,其中應運而生的諾貝爾-重油公司的銷售同盟是最為典型的代表。諾貝爾公司和羅斯柴爾德集團的競爭到90年代中期隨著諾貝爾公司將業務重心放在石油產品的國內銷售,黑海-里海工商業公司專注石油產品出口而有所緩和。到1898年羅斯柴爾德為抗衡諾貝爾公司,與圣彼得堡國際銀行聯合創建了專營俄國石油產品銷售的重油公司,這再次引發了兩大集團在俄國煤油市場上的激烈角逐。但面對隨后而來的危機,兩大集團則從競爭迅速轉向合作:在1902—1903年間達成了在俄國國內外市場共同出售石油產品的卡特爾協議。諾貝爾-重油卡特爾在1905—1907年間又與С.М.舍巴耶夫股份公司和А.И.馬爾塔舍夫股份公司簽訂了石油產品銷售協議。依據該協議,上述公司將獨立出售石油產品的權利全部交給諾貝爾-重油卡特爾[13](P205)。諾貝爾-重油同盟的建立及其活動,反映了少數大石油壟斷資本利用此次危機加緊吞并和掠奪從而不斷擴大壟斷石油工業的過程。可見,這次危機再次掀起了石油工業生產和資本集中的高潮。

  到1910—1914年石油工業發展的上升期,隨著銀行資本和石油工業資本融合的不斷增強,俄國石油工業中出現了托拉斯化的趨勢。大石油企業的聯合生產為托拉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如諾貝爾公司作為當時最大的聯合企業,將開采、加工、運輸、儲藏及銷售各個領域納入自己的控制范圍,實現了石油工業從“上游”到“下游”的“垂直一體化”經營,這個巨型企業成為托拉斯的核心。此時在俄國石油工業中除諾貝爾公司集團之外,還存在英荷殼牌集團和俄國石油總公司兩大托拉斯。英荷殼牌托拉斯在1910—1912年間聯合了巴庫和格羅茲尼的多家石油工業公司,到1912年以大約3500萬盧布收購羅斯柴爾德帝國的黑海-里海公司和重油公司而實力巨增。俄國石油總公司是1912年七家俄國銀行和其他英法銀行在倫敦聯合創建而成的,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形成了以Г. М利亞諾佐夫公司為中心聯合數十家石油公司的企業集團[10](P55)。三大壟斷集團在相互競爭的同時還存在緊密的利益關聯,以俄國石油總公司與諾貝爾公司之間的關系為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兩大公司不但互相購買股票,而且人事結合也相當緊密,這使兩大托拉斯集團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據1915年9月11日《經濟報》的報道:為共同對抗殼牌集團,俄國石油總公司集團和諾貝爾公司集團已促成雙方部分企業之間達成“停止競爭共同出售石油產品”的協議[10](P56)?梢,雖然三大壟斷集團之間仍存在競爭,但俄國石油工業的壟斷進程已經明顯呈現出建立唯一托拉斯的趨勢。

  (二)石油壟斷資本通過建立壟斷價格攫取高額壟斷利潤

  大石油壟斷資本憑借其在生產和銷售上的壟斷統治地位,主要采取對石油及其產品建立壟斷價格的手段實現攫取高額壟斷利潤的目的。該壟斷價格主要指在出售石油及其產品時所規定的遠遠高于商品價值的市場價格和從中小石油企業或局外石油企業購買石油及其產品時所規定的明顯低于商品價值的市場價格。以諾貝爾公司和羅斯柴爾德集團為例,為獲得額外利潤兩大石油壟斷資本聯手以“賤買貴賣”的戰略操控石油及其產品的市場價格,即首先以低于成本價格收購中小石油企業或局外石油企業的石油及其產品,然后再以高壟斷價格將其出售給石油消費者。正如1908年小煤油企業主向工商部抱怨的:“此時煤油的市場價格是不穩定的,完全由某些大石油壟斷企業操縱。”[2](P127-128)

  為建立和維持壟斷價格,石油壟斷資本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第一種方式是為消除競爭簽訂秘密的價格協議,以諾貝爾公司為例,1885年12月20日該公司與里海公司、Г.З.А.塔吉耶夫公司等多家巴庫煤油企業主達成了將煤油價格從17~17.5戈比提高到19~19.5戈比的短期協議[3](P496),隨后又與А.Ш.格林貝格股份公司、里海公司、Г.З.А.塔吉耶夫公司先后簽訂了持續提高煤油價格的秘密協議[12](P159)。第二種方式是通過囤積石油礦藏和消除私人鉆井開采的方法影響市場的供求平衡,從而制造燃料市場的石油荒。在囤積石油礦藏上,1907年俄國20個參政員對石油礦藏交易問題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情況:“為了降低石油價格,國家在1903—1906年間出售了巴庫地區大量石油礦藏以擴大石油市場的供應,但所得結果卻是巴庫地區的石油開采量從1903年的59 600萬普特降至1906年的44 700萬普特,石油價格也從5400萬盧布提高到11 500萬盧布。”[3](P405-406)其原因就是這些石油礦藏被少數大石油企業主為實現減少石油市場供應的目的而集中控制。在消除私人鉆井開采上,燃料市場的石油荒使私人鉆井開采得以快速發展,為了限制市場的石油供應,大石油壟斷資本呼吁政府消除其持續存在,最終隨著各地方政府對維修和興建鉆井條件相關規定的出臺,私人鉆井開采也從1913年的1800萬普特降低到1917年的650萬普特。[2](P133-134)

  石油及其產品的壟斷高價引發了石油燃料消費者的強烈不滿。1913年初,伏爾加造船主和其他石油消費者因不堪忍受昂貴的石油價格決定通過薩馬拉和喀山地方自治局向國家杜馬控訴石油大亨的違規行為。1913年2月13日,41個參議員向國家杜馬反映了大石油壟斷資本之間存在秘密辛迪加協議的情況,并提出是否對其違背市場價值規律的行為進行嚴厲制止等相關問題。對此,工商部長С.И.季馬舍夫卻做出了這樣的回應: 石油燃料危機及其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不能歸咎于石油企業主的違規行為,這是客觀的社會經濟因素造成的。此時,大石油壟斷資本也以石油及其產品成本增加、市場對石油燃料需求增長及石油油區枯竭等類似的理由為其建立石油及其產品壟斷高價的違規行為狡辯。[2](P135-137)但這種解釋顯然是不客觀的,首先在成本增加方面,1905—1913年每普特石油及其產品年均成本從9.54戈比增長到22戈比,同期年均價格從16.6戈比增長到47.1戈比[3](P747)?梢,這時期年均價格的增長幅度相當于年均成本增長幅度的244%,因此這種說法是沒有說服力的。其次在市場需求增加方面,國家檢察機關代表С.伊萬諾夫在1901年2月24日國有資產部會議上的發言,有力地回擊了這一點:“現在石油的高價格完全是反常的,不能將其歸結于市場需求的增加,因為石油及其產品價格的增長幅度遠遠高于需求的增長幅度!保2](P140-141)最后在石油油區枯竭上,與1910年相比,1911年雖然巴庫石油開采量減少了5400萬普特,但全俄石油開采量卻僅減少了5%,然而,石油價格在1911年的7個月內就增長了100%?梢哉f,某些油區枯竭對石油價格上漲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將其完全歸結于資源枯竭則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3](P592)可見,此時俄國石油燃料危機及其價格居高不下的推手是石油壟斷資本及其創建的秘密組織。

  石油壟斷資本通過縮減石油開采提高石油及其產品價格攫取了巨額壟斷利潤。如1901—1907年俄國石油開采量減少了290萬普特,但石油企業主所獲利潤卻增加了236%;1901—1912年巴庫重油生產從35 000萬普特降至27 000萬普特,因重油價格從8.5戈比提高到35戈比,石油企業主所獲利潤增長了200%。[8](P362-363)

 。ㄈ┦蛪艛噘Y本與國家調控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諾貝爾兄弟公司集團、殼牌集團和俄國石油總公司對石油及其產品價格的操控使俄國石油燃料供應問題日益尖銳化。很多造船主、鐵路公司和工業企業主等石油消費者請求政府即刻出臺改善燃料供應和降低油價的措施。如1915年3月,諾夫哥羅德交易委員會呼吁工商部必須對石油燃料采取限價政策。隨后,喀山和阿斯特拉罕的代表也向政府提出必須研究國家壟斷石油銷售的相關問題。[14](P82)迫于燃料消費者的壓力,國家于1915年4月建議諾貝爾公司、重油公司、伏爾加公司和東方公司以每普特38戈比的價格為喀山、伏爾加的造船公司供應石油,但國家作為中介人調控油價的效果并不明顯。于是,1915年8月19日國家成立了燃料專門會議試圖對油價進行直接調控。[15]

  1916年1月1日,燃料專門會議首次出臺了一項關于出售每普特原油的價格不得高于45戈比的決議[16](P72)。應該指出的是,45戈比的價格上限是政府在充分考慮壟斷組織利益的前提下做出的規定。正如1915年12月30日燃料會議決議提及的:“為維護石油企業主的利益規定了較高的價格上限!卑蛶焓推髽I主代表大會理事會負責人也承認:“開采每普特石油的成本遠遠低于45戈比!保15]但45戈比的價格上限卻遭到了石油壟斷資本的堅決反對,他們以虧損為由,要求政府將石油價格上限提高到60戈比,其中某些少數大石油壟斷資本甚至預言若不廢除限價決議石油開采量將會大幅度縮減。[2](P150-151)此次限價決議最終因大石油壟斷資本的堅決反對而慘淡收場。

  1916年3月17日,為鼓勵石油供應商與石油消費者簽訂銷售合同,燃料專門會議出臺了調整石油價格上限的決議,即以45戈比為基礎將各地區石油銷售價格上限依次調整為:在石油開采地提高1戈比,在克拉斯諾沃茨克市提高3%,而在其他城市提高6%。第二天,又出臺了石油企業主有權在特殊情況下提高石油銷售價格的相關補充說明[15]?梢,燃料專門會議除仍保留限價思想之外,在調控石油價格方面基本滿足了大石油壟斷資本的要求。此后,燃料專門會議逐漸從國家獨立調控向壟斷資本與國家共同調控的趨勢轉變,其干預目的也僅為維護石油壟斷資本的利益,這從1917年2月18日確立第二次石油價格上限中鮮明地體現出來。在1917年初的燃料專門會議上政府部門與大石油壟斷資本之間的關系接近,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經常出現某些政府部門的觀點與大石油壟斷資本的建議完全吻合的情況,而這在確立第一次石油價格上限時則完全沒有出現。例如,在1917年初燃料專門會議的石油分會上,除交通部和國家監督局的代表反對調整石油價格上限之外,工商部、礦業司的代表和石油分會主席均支持60戈比的價格上限,軍事部支持57戈比,僅比大石油壟斷資本所建議的60戈比少3戈比,最終,燃料專門會議主席在無視多數代表支持55戈比價格的情況下行使了最終的決定權,即批準了少數代表所支持的60戈比的價格上限[15]。應該指出的是,乍一看燃料專門會議所確定的石油價格上限是60戈比,但其因不包括所有可能繳納的追加費和附加額,所以完全可以被合法地提高到90戈比。

  可見,在石油壟斷資本的堅決反對下,燃料專門委員會對抑制石油價格上漲并未取得積極的效果,國家也因此被指責為消極抵制石油壟斷資本的活動。然而,燃料專門會議在調控石油價格時之所以具有妥協性,主要是因為國家與石油壟斷資本的利益既重合又存在分歧,即一方面迫于燃料消費者的壓力,必須出臺反對石油壟斷資本建立壟斷價格的決議;另一方面作為油田的所有者,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也為其帶來了巨額的財政收入。

  (四)石油壟斷資本爭奪世界石油市場

  19世紀80—90年代以羅斯柴爾德和諾貝爾為首的大石油壟斷資本集團在壟斷俄國市場的基礎上還極力向外擴張,積極參與劃分世界石油(主要是煤油)市場的爭奪,旨在壟斷世界的石油銷售。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黑海-里海工商業公司自創建伊始就專注于俄國煤油出口業務,以壟斷俄國煤油出口為首要目標。該公司通過與俄國多家煤油工廠主簽訂供應協議集中并控制了大量煤油,又借俄國財政困難之機涉足巴庫至巴統輸油線路建設工程,從而取得俄國煤油向歐洲市場出口的運輸優勢,到80年代末幾乎完全控制了俄國的煤油出口,并發展成聯合俄國多家中小煤油企業主的集團。而諾貝爾公司雖然在創建初期將主要目標聚焦于壟斷俄國石油市場,但其也極力尋求向世界石油市場擴張,從19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隨著世界市場對煤油需求的增加,其業務重心開始向煤油出口傾斜,到90年初其不僅在馬賽、日內瓦、倫敦、曼徹斯特設有出售產品的專門供應站,而且在1894—1899年間出口了6200萬普特的煤油,約占俄國煤油出口的三分之一。經過十年,到19世紀末,上述兩大石油壟斷集團已發展成類似于美國標準石油托拉斯的國際大型煤油銷售企業。[2](P157-159)

  在俄國石油企業自19世紀80年代初滲入世界石油市場之后的相當長時期內,美國石油企業作為當時世界石油市場的霸主一直是俄國石油企業爭奪世界石油市場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到80年代末,隨著俄國石油出口的增加,俄美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角逐也日趨白熱化。此時,美國石油企業主因70年代就已聯合成強大的標準石油托拉斯而在角逐中一直占據競爭優勢,但俄國大石油企業主卻因各自單獨開展活動而仍處于競爭劣勢。不久,俄國石油企業主便認識到這一點,正如Г.З.А塔吉耶夫在1886年發言中提出的:“為打擊美國標準石油公司,俄國石油企業主彼此之間必須消除競爭,建立共同出售石油產品的辛迪加公司,以低廉的銷售價格將美國排擠出世界石油市場!保2](P161)然而,創建巴庫煤油企業主出口同盟的方案,自1886年В.А.納爾多夫首次提出之后,時隔五年,直到1891年春才出現第一個這樣的同盟,即由А.И.馬爾塔舍夫股份公司所領導的十多家公司聯合而成的巴庫標準集團。[12](P172)隨后,1892年11月諾貝爾公司和巴庫標準集團為共同反抗羅斯柴爾德集團成立了七大公司同盟,其成員包括諾貝爾公司、里海公司、舍巴耶夫股份公司和巴庫標準同盟中的四家公司。[12](P173)到1893年,依據巴庫石油企業主代表大會理事會的數據顯示,俄國煤油出口在各大石油企業集團之間的分配情況為,黑海-里海工商業公司集團占35.7%,諾貝爾公司占25.5%,巴庫標準集團占12.9%,其他的19家中小企業占25.9%。[5](P6)然而,由于上述俄國石油壟斷集團的激烈斗爭導致大部分石油企業縮減甚至終止煤油出口,加之蓄謀已久的美國標準石油托拉斯所采取的傾銷戰略導致俄國煤油供應商在歐洲市場無利可圖,以至于此時的俄國煤油出口陷入極度艱難的處境。對此,為增強俄國煤油企業在世界市場的競爭能力,政府接受了巴庫煤油企業主代表大會理事會的建議,開始積極從事創建巴庫煤油企業主同盟的活動。[3](P148-149)

  巴庫煤油工廠主同盟的創建為俄國石油壟斷集團與美國標準石油托拉斯劃分世界市場提供了可能。1895年3月,巴庫煤油工廠主同盟與美國標準石油托拉斯簽訂了劃分世界石油銷售市場的協議,其內容為:美國占世界石油產品銷售的75%,而俄國占25%。[3](P170)但俄美兩大石油壟斷組織的競爭并未因此終止,美國標準石油托拉斯不惜采用殘酷的傾銷政策和在巴庫煤油工廠主同盟內部培植代理人的方式打擊俄國的競爭者,可以說巴庫煤油企業主同盟的解體是美國標準石油托拉斯的巨大勝利。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同盟內部各個石油壟斷資本集團之間的斗爭并未完全消除,其中諾貝爾公司憑借同盟不但在歐洲市場上排擠了其他俄國石油企業,而且與美國標準石油托拉斯關系的接近也使其在歐洲市場上的地位得以鞏固,這使其成為同盟內部成員中最大的贏家。如在1893—1896年間的俄國煤油出口中,黑海-里海工商業公司集團所占份額從35.7%降至32.4%,А.И.馬爾塔舍夫股份公司從12.9%降至9.5%,而諾貝爾公司卻從25.3%提高到30.3%。[12](P179)如上所述,1897年4月,巴庫煤油企業主同盟終因美國石油大亨的破壞以及同盟內部各煤油企業集團之間的尖銳斗爭而解體。

  此后,俄國石油壟斷集團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地位開始逐漸衰落,這是因為一方面巴庫煤油工廠主同盟的解體再次引發了各大石油壟斷集團的激烈競爭,從而削弱了俄國煤油銷售公司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俄國煤油出口在經歷1900—1903年經濟危機之后,隨著俄國石油開采和加工量的降低也逐漸減少。然而,此時的美國標準石油托拉斯卻憑借其雄厚的石油生產實力、完善的銷售網、低廉的傾銷價格對諾貝爾公司、黑海-里海工商公司等大石油壟斷集團給予了沉重的打擊,迫使其簽訂了對其不利的劃分世界石油市場的協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俄國煤油從巴庫輸往西歐市場已相當困難。例如,經巴庫到巴統運輸的煤油從1913年的2260萬普特降至1914年1000萬普特,當1914年8月土耳其加入對俄戰爭之后,經巴統和新羅西斯克的石油產品出口被完全終止[2](P183),這使俄國石油壟斷集團被迫退出世界石油市場的爭奪。

  三、石油工業壟斷的影響

  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條件下,生產力發展和停滯兩種趨勢同時并存,相互交替。當壟斷資產階級通過一定形式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時就表現為生產的快速增長,反之,當壟斷資產階級無法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時就表現為生產的緩慢增長。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國石油工業壟斷的發展歷程中,石油及其產品(煤油、重油、汽油)的產量在1885—1900年的15年間增長了294%,在1900—1905年的五年間下降了41%,在1905—1913年的八年間僅增長了6%。[3](P750-755)可見,在1885—1900年俄國石油工業壟斷的形成時期,石油生產的增長速度較快,在1900—1903年經濟危機之后,石油生產的增長速度緩慢,此時俄國石油工業發展陷入了普遍的“停滯”狀態。

  1885—1900年正處于俄國石油工業壟斷的形成時期,也就是剛剛完成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時期,此時大石油壟斷資本為了建立和擴大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彼此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壟斷競爭,他們竭盡所能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以獲得競爭優勢,在客觀上促進了開采和加工技術的革新、運輸條件的改善、“垂直一體化”經營模式的運行等,從而使俄國石油工業得以快速發展。

  以諾貝爾公司為例,該公司以經營一家小煉油廠起家,在巨額利潤的吸引下先后涉足勘探、開采、運輸、儲藏、銷售等石油工業的各個領域,實現了石油工業從“上游”到“下游”的“垂直一體化”經營,到1900年已經發展成資本額為2500萬盧布的巨型企業[3](P751)。在激烈的壟斷競爭中,該公司采取了各種措施降低成本獲得競爭優勢,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在改進技術上,采用了先進的連續提煉法,大大提高了煉油質量;在運輸上,一方面,建立里海與伏爾加河油船隊,這為巴庫石油及其產品輸往歐洲市場和俄國工業中心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另一方面,駁船和石油運輸管道的資產額在1886—1900年間分別增長了80%和17%[3](P75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運輸能力的增強;在建設工廠和設立存儲上,工廠和倉庫的資產在1887—1900年間分別增長了80%和91%[3](P751),反映了企業生產和存儲實力的大規模增長;在擴大銷路上,不僅在阿斯特拉罕、察里津、諾夫哥羅德、薩拉托夫、博布魯伊斯克等俄國各城市設有專門的商品供應站和數千名公司代理人,而且為了擴大石油出口貿易在馬賽、日內瓦、倫敦、曼徹斯特等城市也設有專門供應站,這使企業在俄國國內外市場上建立了廣泛的銷售網。該公司的上述措施促進了企業生產、運輸和銷售能力的增強,實現了這時期石油及其產品生產的快速增長。如石油開采在1890年到1900年間增長了88%,煤油和重油生產在1885年到1900年間分別增長了139%和70%。[2](P35)

  然而,從1900—1903年經濟危機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隨著生產和資本集中的日益加強,經過殘酷的壟斷競爭,俄國的石油工業中形成了諾貝爾公司集團、殼牌集團、俄國石油總公司等實力雄厚的壟斷資本集團鼎足而立的局面。他們憑借其壟斷統治地位,通過對石油產品實行壟斷高價和對勞動力實行壟斷低價獲得了高額壟斷利潤,這不僅對石油工業部門,甚至對整個俄國經濟發展都產生了消極影響,其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技術和生產發展的停滯。首先表現為技術進步緩慢。通過壟斷價格就可獲得巨額利潤的現狀使大石油壟斷資本并不關心革新石油生產技術。例如,石油企業主凱德茹采夫在第二十九次巴庫石油企業主代表大會上指出:“我們不使用電力……是因為其無利可圖。”壟斷資本家對技術革新的冷漠態度致使1913年的俄國石油工業中只有6%實現了機械采油。[10](P312)技術進步是其他一切進步的動因,石油技術的緩慢發展無疑成為這一時期俄國石油工業生產增長速度緩慢的重要原因。其次表現為企業生產設備利用不足和石油再生產速度減緩?s減生產是壟斷組織維持石油及其產品壟斷高價的慣用手段,這導致一方面俄國石油工業中生產設備的利用率顯著降低,以巴庫地區為例,鉆井的閑置率從1900年的49.2%提高到1908年的64.8%,同時期石油的開采量也從60 030萬普特降至46 700萬普特;加工廠的空置率從1901年的27.7%提高到1910年的68.7%,這使1910年的煤油產量僅相當于1901年的68.4%[2](P199-202);另一方面導致石油再生產速度大幅度減緩,如石油開采面積在1895—1900年的六年間增長了77.6%,在1900—1909年的十年間僅增長了12.8%[2](P196)。

  第二,嚴重損害了石油消費者的利益。首先,建立石油及其產品壟斷高價攫取巨額利潤實質上是對石油消費者的掠奪。例如,與1901年相比,1906年石油消費者因為每普特石油價格上漲了19盧布而向石油企業主額外支付了近9000萬盧布[2](P202);其次,以石油油渣作為主要燃料的俄國工業和運輸業,因燃料供應不足而陷入艱難的處境,這給造船業主、鐵路公司及工業企業主等石油消費者帶來了巨大損失。例如,1913年9月薩馬爾交易委員會在討論燃料危機的報告中指出:薩馬爾市的石油燃料年均價格從1903年的15戈比漲到1913年的56戈比,這迫使某些企業主和造船業主被迫縮減生產,甚至停業[3](P590)。最后,作為煤油主要消費群體的廣大貧困居民因無力承受煤油昂貴價格而被迫采用松明,煤油對其而言已經成為了奢侈品[2](P144)。

  第三,石油工人經濟狀況惡化。首先,對勞動力實行壟斷低價攫取壟斷利潤實質上是對工人勞動的殘酷剝削,這導致石油工人工資水平逐年降低。例如,在1913—1916年中,雖然工人名義工資增長了70%,但因為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增長了100%,甚至更多,所以實際工資水平則在降低[2](P231)。其次,石油壟斷資本縮減生產和實行“同盟歇業”的壟斷政策導致失業人數增加。據失業委員會數據顯示,1906年11月巴庫失業人數是5000名,到1907年末就增加到5708名。勞動力市場龐大的失業人群使工資大幅度降低,工人生活境況也隨之更為艱難[2](P248)。

  綜上所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石油工業壟斷的發展歷程中,攫取巨額壟斷利潤是石油壟斷資本集團開展各種活動的根本驅動力。這些活動對俄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雙重影響,既有正面的促進作用,也有負面的抑制作用,從而使石油工業生產出現了發展與停滯兩種趨勢同時并存、相互交替的局面,但生產力的發展是短暫而非本質的,停滯則是長期而本質的。

  [1]П.В.Волоуев. Из истории монополизации нефтяной о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России. 1903—1914,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записки? Т.52. 1955.

 。2]Б..Ахунов. Монополистический капитал в о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й акинской нефтя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Москва: Изательств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9.

 。3] М.Я.Гефтер. Монополистический капитал в нефтя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России.1883—1914. 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 Москва: Ака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 1961.

 。4] М.А.Коха, П.В.Оль. Нефтян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 Москва: Госу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ательство, 1925.

  [5]С.И.Потолов. Начало монополизации грозненской нефтя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1893—1903гг), ?Монополии и иностранный капитал в России?, Москва-Ленингра: Из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1962.

 。6]В.Н.Сеиов. Архивы Бакинских нефтяных фирм XIX - начало XX века, Москва: Моест колеров, 2009.

 。7]В.А. Самеов. Нефть и экономика России 80-90-в гоы XIX века, Баку: ЛМ, 1988.

  [8]С.М.Лисичкин. 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развит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нефтяном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Москва: Госу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 изательство, 1959.

 。9]И.А.Дьяконов. Ноелевская корпорация в России,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80.

 。10]Я.И.Лившин. Монополии в экономике России, Москва: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61.

 。11]Л.И.Борокин. 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Москва: МГУ, 2005.

 。12]В.И.Бовыкин.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финансового капитала в России,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67.

  [13]В.И.Бовыкин.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финансового капитала в России: конец XIX в-1908г,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84.

 。14]В.Я.Лаверычев. Военный госуарственно-монополистический капитализм в России, Ленингра: Наука, 1988.

  [15]С.С.Алияров. Из истории госуарственно-монопо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капитализма в России: Осоое совещание по топливу и нефтяные монополии. ?история СССР?. №.6. 1977.

 。16]П.В.Волоуев, А.Н.Гулиев. Монополистический капитал в нефтя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России 1914—1917. 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Ленингра: Наука, 1973.

【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石油工業壟斷論文】相關文章:

論俄國的內在狀況04-26

論壟斷意識的反動性04-30

20世紀初期關于儒學宗教論的批評05-02

論行業壟斷的成因、危害及治理04-28

20世紀初期俄國遠東地區對中國東北農畜產品的需求04-29

論電力壟斷行業改革05-01

論20世紀初的中國翻譯文學與性別05-02

論行業壟斷的打破與行業協會的發展04-28

壟斷04-29

論18世紀末至20世紀法國道德思想的發展04-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国产老妇伦国产熟女老妇高清| 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 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 少妇大叫太大太爽受不了| 免费A级毛片无码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十八禁|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影视| 亚洲 欧美 叧类人妖|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玩弄放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频| AV片免费大全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 国产av天堂|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十八禁|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国产精品搬运|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99精品偷自拍| 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影视大全下载|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男人用嘴添女人下身免费视频| 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青青国产揄拍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