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廣東省不斷加強內部經濟運行調節,提高增效,化解經濟下行壓力,區域經濟亦步入又好又快的發展之路。
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差距不斷縮小。隨著“雙轉移”策略的深入推進和粵東西北產業發展新格局“落子”的逐步到位,粵東西北地區發展快于全省水平,地區差距擴大趨勢有所抑制。2012年,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GDP達到47779.56億元,增長8.1%,占全省總量的79.1%。粵東、粵西和粵北GDP分別為4138.87億元、4683.43億元和3821.81億元,增長10.2%、10.0%和8.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占全省GDP的比重從2007年開始下降,可見珠三角地區加快對粵東西北地區的輻射,區域經濟兩極分化趨勢得到抑制。2012年,珠三角人均GDP達84355元,增長7.5%。粵東西北地區人均GDP明顯增加,分別為24315元、30271元和23467元,增長9.6%、8.9%和7.8%。四大區域人均GDP最高與最低比為3.59∶1,與2005年的4.56∶1相比,差距明顯縮窄。
調結構力度加大,產業結構繼續升級。2012年,廣東三次產業結構為5.0∶48.5∶46.5,第三產業比重比2011年提高1.2個百分點。各區域三次產業結構比均呈上升趨勢,反映產業升級水平的結構層次系數較上年提高。
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繼續增強。2012年,內需對廣東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8.2%,外需貢獻率為1.8%。經濟發展倚重內需特征明顯,消費需求保持穩定。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2677.11億元,增長12.0%。其中珠三角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最快,達13.6%,粵北增長11.9%,粵東和粵北分別增長4.2%和9.2%。
區域經濟應平衡發展
區域平衡發展仍有空間。全省各市地區發展差異系數居高不下,2012年按21個市計算達0.6359,高于江蘇、山東和浙江等省份。此外區域經濟發展呈“啞鈴型”(地區發展水平分布呈兩頭大趨勢)變化。2012年,21個市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下的有8個,比2000年多3個;處于中游的地市,即人均GDP在全省平均水平上下25%區間的市,2012年只有3個。
產業內外結構尚待提高。2012年,根據39個工業大類行業的增加值計算結構相似系數,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之間的工業結構相似系數為0.6463,可見區域間產業差異不明顯。同時,區域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珠三角人均GDP已超過13000美元,三產比重只有51.7%。珠三角9市中只有廣州、深圳、東莞三產比重高于二產;珠三角城市群產業結構也不盡合理,各市工業結構相似系數平均為0.6232,區域分工合作不明顯,產業結構雷同,對粵東西北輻射的能力非常有限。粵東西北地區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但產業層次總體水平不高,三產占比僅39.2%,比二產低6.5個百分點。
粵東西北地區科技發展相對滯后。2012年,從經費和人員投入來看,占全省GDP近20%的粵東西北地區R&D經費投入、R&D人員投入占全省的比重不到一成,而珠三角地區R&D經費投入、R&D人員占全省的比重超過九成。
(作者單位:廣東省統計局)
編輯:張雪威 / 郵箱:zxw@bjstats.gov.cn
【廣東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相關文章:
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12-01
構建和諧幫扶新格局08-27
08-17
12-28
構建德育工作新格局工作總結05-16
區域經濟發展與現代物流01-20
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探討10-24
對區域商貿經濟發展的觀察與思考03-20
區域經濟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