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可能自我理論及其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作者:朱詩敏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15年08期
引文格式:朱詩敏.可能自我理論及其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運用[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5,15(3):12-16.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23X(2015)03-0012-05
青少年是探索自我意識、確立自我同一性的時期,也是確立人生目標的重要時期。本文分為四個部分詳細介紹心理學與社會工作的新的理念——可能自我理論及其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第一部分介紹可能自我的概念與要素,解釋可能自我是什么;第二部分介紹可能自我的功能,具體說明可能自我有什么作用;第三部分是簡要回顧青少年可能自我的研究,提供可能自我運用于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實證背景;第四部分提出可能自我應用方案,供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參考。
一、可能自我的概念及關鍵要素
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在1986年由美國心理學家Markus提出,反映個體對自己未來的設想,包括個體可能成為什么(might become)、想要成為什么(would like to be)以及害怕成為什么(be afraid of becoming)。[1]可能自我往往表現為目標、理想、動機、恐懼和威脅等要素與自身實際情況的形象結合[2],這些自我概念可以是關于較近期(例如下季度或明年)的設想,也可以是關于較遠的將來(例如五年或十年后)的規劃。這些關于未來的想法雖然不一定能成為現實,但是卻實實在在地存在于個體目前的自我概念中,對心理與行為產生一定影響。
可能自我概念在自我研究領域中備受關注。Rogers在1951年提出理想自我(Ideal Self)[3]、James在1983年提出潛在自我(Potential Selves)[4]都屬于未來導向的自我概念。可能自我與這些自我概念密切相關,然而其包括的內容更全面。可能自我包括了理想的自我,將來的自我,還沒有實現的自我設想,內容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見圖1)。
根據Markus及其他研究者對可能自我的定義和探討,可能自我的概念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希望可能自我(Hoped-for Possible Selves),是指個人較為理想和希望達到的狀態。例如,青少年學生憧憬自己讀大學,從事理想的職業以及設想得到家庭溫暖和肯定。(2)預期可能自我(Expected Possible Selves),是指個人估量自己較為可能會達到的狀態。“預期可能自我”往往是結合現實情況和條件考慮的,比“希望可能自我”更貼近現實,其實現的可能性也較高。例如,青少年會預期其學業成績的起伏,關注健康的人會預期自己身材的變化。(3)恐懼可能自我(Feared Possible Selves),是指個人害怕自己會陷入的狀態。例如,老人害怕生病而成為家人的負擔;青少年擔心自己不能升學;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害怕被警察逮捕而坐牢;等等。
圖1 可能自我與其他自我概念分類的關系
可能自我概念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策略。人們不但考慮可能自我的概念,同時也會考慮采取什么有效的策略來達成“希望可能自我”和“預期可能自我”,避免“恐懼可能自我”成為現實。例如,一個人希望擁有健美的身材,其策略是步行上班和減少吃零食。研究表明,具有對應的具體可行的策略使人們的自信心增加,愿意付出更持續的努力以達成期望的目標,可能自我實現的可能性也相應提高。[2]
另外,平衡可能自我(Balanced Possible Selves)也是可能自我理論研究的概念之一。如果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有積極的期待,同時擔心達不到期待的結果,那么他就有一對平衡的可能自我[5]。例如,“我希望受同學歡迎,同時我也恐懼成為‘宅男’,常常在家里不出門”,“我希望我成績好些,同時我擔心我成績差不能升學”。這樣“希望可能自我”與“恐懼可能自我”就是一對“平衡的可能自我”。“平衡的可能自我”產生雙重動力,促成行為的實現,以達成期望,避免“恐懼可能自我”成為現實。
二、可能自我的功能
可能自我具有兩項重要的功能。一是作為未來行為的誘因,促進行為產生和持續;二是為自我評價提供評估和解釋的參照,影響情緒和幸福感。
第一,可能自我作為未來行為的誘因,可以產生強而有力的動機。Markus認為,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可能自我,皆提供了我們行動、改變和發展的方向與動力。[1]人們可以想象自己如何實現目標以及達成目標后的狀態,這些鮮明生動的自我形象會產生強大的動力,進而使人們更努力,為目標堅持更長的時間。例如,如果人們想象自己完成牙齒矯正后,牙齒有多整齊美觀,就會有更強烈的愿望進行牙齒整形并能接受整形期間的不便。[6]同時,可能自我也可以起到自我調節的作用。如果想象可能會成為自己恐懼的形象,人們會更主動地調節行為,以免可怕的事情發生。例如,有“被捕”“坐牢”和“毒品成癮”的“恐懼可能自我”的青少年,更能約束自己不吸毒、不參與犯罪活動。[7]可能自我因此被運用于促進學生對學業的投入,提高學業成績;同時也被運用于成癮行為的矯正,防止青少年吸毒、犯罪。
第二,可能自我是評估和解釋“現在的我”的心理參照,對目前的情感狀態和幸福感有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實現“希望可能自我”的積極情緒體驗,比單純的成功的概念更能增進人的信心,使人充滿活力和朝氣;[8]想象最佳的“預期可能自我”以及策劃相應的策略,可以增加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9-10]另一方面,如果“希望可能自我”不切實際、難以實現,會使人對“現在的我”產生不滿,降低幸福感;如果“恐懼可能自我”成為現實的可能性很大,也會使人產生挫敗感,進而產生焦慮。因此,個案輔導與小組工作可以運用可能自我這把雙刃劍,調節可能自我處于一個理性的水平,或劃分階段性目標,從而增加實現“希望可能自我”的成就感。
三、青少年可能自我理論的研究
西方學界通過對青少年可能自我理論的研究發現,可能自我在青少年動機的形成與調節以及行為的自我管理與調節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1-12]。例如,可能自我運用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發現,有偏差行為的青少年往往有較多負面的可能自我[13],卻較少平衡的可能自我[14-16]。研究結果也指出,運用強化未來“期望自我”能協助青少年減少有害身心的行為,例如減少吸煙、防止吸毒。[17]
另外,有不少研究者研究可能自我對于學業成績的影響[7,12,18]發現,“學業可能自我”及其策略與學業成績之間呈高度的正相關關系;明確的“可能自我”可以促進學習,降低逃學率[19]。Leondari對14-15歲青少年的“可能自我”及其學業表現、成就動機及毅力等因素,以不同的測量工具檢測后發現,持有“正向可能自我”的青少年,在學業表現、成就動機及毅力等方面都比持有“負向可能自我”的青少年好。[20]
可能自我理論也可以用于職業規劃[21-23]。青少年最常見的可能自我是職業方面的可能自我。主流青少年普遍處于尋求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狀態,對其而言,所受的教育與擁有的職業對個人生涯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協助青少年維持正向的未來期望并且增強其信心是學校針對弱勢青少年的重要輔導策略[23]。
四、可能自我理論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可能自我的概念誕生于美國,與其文化“一切皆有可能”有關。美國文化鼓勵人們敢于夢想,堅持夢想,發揮潛能,實現夢想。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人士將可能自我的理論研究成果,作為個人輔導和團體輔導的輔助方法運用到實踐工作中,幫助青少年尤其是弱勢青少年走向正向發展。2000年,美國心理學與社會工作學教授Daphna Oyserman及其同事開發了一套可能自我干預課程“青少年的成長路徑:從學校到工作”。十多年來,該課程被應用于底特律、芝加哥等多個城市的學校社會工作中,幫助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經過一系列嚴謹的研究證實,該課程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對將來的信心,進而提高了其學習的投入度,減少了逃學與偏差行為,增加了大學入學的機會。[7,12,19]
青少年社會工作是目前我國社會工作中的重要領域之一。青少年的發展特點具有普遍性,可能自我理論的應用方案根據青少年的發展特點而設,對于我國的青少年社會工作也同樣適用。青少年會對未來進行各種設想,有各種各樣的可能自我,然而,這些設想并不一定會轉化為行動。另外,青少年往往把時間花在假想上,缺乏具體形象的目標,而且善變,一旦條件不明朗或者遇到困難挫折,就容易放棄目標。可能自我干預方案運用于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中,對于培育青少年成熟地思考未來,構建實施計劃,提高耐挫性和堅韌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可能自我干預方案雖然適用于青少年,但是在西方的實驗研究中,較多地應用于弱勢青少年社群,以及失足青少年的行為矯正。我國的貧困兒童、城鎮的外來工子女以及農村的留守兒童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重點工作對象。他們在社會經濟地位與家庭等方面的資源相對缺乏,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懷。可能自我干預方案正是運用可能自我的概念,幫助這些青少年面對困難、明確目標、提高信心,結合現實制定行動策略,積極學習、生活,扭轉不利的成長環境帶來的影響,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實現個人發展。
筆者于2013-2014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師從Oyserman教授學習。本文以其“School to Jobs”可能自我干預課程為主要藍本,增加了應用于華人的可能自我研究成果[24],設計適合于社會工作個案或小組工作的可能自我干預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下簡要介紹方案的目標、個案與小組工作的使用步驟,供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參考。
(一)方案目標
方案以促進青少年正向發展為總目標,主要運用可能自我理論,培養或改變青少年的可能身份,拓展其正向發展的可能性。子目標有三個:第一,使青少年認識到“將來我”與“現在我”是緊密連接的,并使青少年認識到調節目前的行為以達成“將來我”的必要性。第二,制定達成“將來我”的行動計劃,并使可能自我及策略與其實際相結合。第三,幫助青少年分析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并做好相應的準備。通過實現三個子目標,幫助青少年在結合實際的前提下,形成正向的可能自我,制定策略,重視行動,并增強其應對困難的心理抗挫能力。
(二)使用說明
本方案適用于個案輔導,也適用于小組工作。兩種情況在使用過程中稍有差異。在個別心理輔導中可以更深入地運用心理輔導的方法。例如,運用角色扮演,使學生能夠感受和探索積極可能自我和消極的可能自我的不同角色,從而更深刻地體驗可能自我的概念。這種角色扮演,可以提高當事人的同理心。在另一個研究中發現,參與者在輔導后要想象其最佳的可能自我,從而有效地維持和提高積極的情緒體驗。[25]在小組工作中則要注重小組建設。小組雖然不如個案深入,但是小組成員的不同想法可以相互啟發,對于理解現實情況、思考行動策略等方面有促進作用。
(三)實施步驟
完整的實施步驟包括九節,每節九十分鐘;前七節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最后兩節為親子工作坊,需要青少年及其家長共同參與。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方案內容進行增加、刪減或合并,以達到最佳效果。例如,個案輔導可以刪去每節的團隊建設部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需要親子工作坊,等等。表1簡要介紹了小組工作的九節輔導主題及主要活動內容。
以上方案框架提供了每個步驟的主題與主要活動內容。為了更好地實施該方案,要注意四個方面。第一,實施者可以根據小組成員特點以及實際需要,改變活動的順序和所需時間。第二,每節小組工作前需要準備充足的材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需要較長時間的小組工作準備茶點等使氣氛輕松的物資。第三,準備備忘錄,列出每次活動的重要事項與提示,加強青少年的記憶。第四,所有主題的實施都要注意小組工作的通用原則,例如,不批判和指責等。
這個方案是在華人文化下,使用可能自我理論促進青少年正向發展的嘗試。本土化的可能自我干預方案未經廣泛應用,需要設計額外的驗證研究,進一步檢驗其在華人文化的實用性。
可能自我理論作為自我研究領域的新成員,在學界備受關注,其在心理學與社會工作實踐中的運用前景廣闊。將其運用到青少年自我探索時期,對青少年認識自我、樹立信心、積極地落實行動方案很有幫助。可能自我理論的運用,使我國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方法更有針對性,更加多元化。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學習可能自我干預方案,可以拓寬工作方法,增進對青少年的理解,更好地為青少年服務,促進青少年正向發展。
作者介紹:朱詩敏(1978- ),女,漢族,博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精神健康和NGO機構評估。
【可能自我理論及其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可能世界理論及其應用價值04-27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在個案社會工作中的運用05-01
關聯理論對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及其運用04-30
基于體裁理論的語篇構建模式及其運用04-27
淺論移情理論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運用04-29
自我理論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04-26
個人社會化及其后果的理論考察04-27
論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及其培養04-30
兒童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及其培養04-27
尼采及其悲劇理論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