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臺州三門“學霸村” 一戶四兄弟包攬研究生
一個360多戶人家的村子,父輩都是務農或打工,孩子們個個有出息
如今,上個大學并非難事,但在十幾二十年前,“大學生”三個字的含金量,那是相當高的,更遑論碩士、博士。在三門縣花橋鎮上潘村,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就不斷有人考上大學,其中還包括大半的碩士、博士和重點大學生。上潘村的這個優良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被稱作“學霸村”并不為過。
務農為主的小山村,竟然盛產“學霸”
與大部分農村一樣,上潘村許多村民的生活來源,不是靠出門打工,就是在家務農。
“以前村民種地養家的多,現在還是以打工為主,年紀大些的婦女農忙時出去采茶、摘楊梅,年紀輕的就在工廠里上上班。”村書記潘道福向記者介紹,“實際上村里并沒有傳統的文化氛圍,靠的還是孩子們自身的努力。”
上潘村是三門花橋鎮34個行政村之一,360多戶人家,1100多口人,村中大學以上學歷四五十人,而且大半進了重點大學,其中博士6人,碩士4人。按照人口比例,村里每20多人中,就出了一個大學生。
這個比率雖然在城里的社區中并不算高,但對這樣一個小村來說,已經算不錯的成績,因此不論在花橋鎮當地還是三門縣,上潘村都小有名氣。而除了“學霸”的名頭,上潘村的孝義風氣,也頗為人稱道。
1982年,村民潘道亮考上清華大學,成了上潘村的頭條新聞,村民對此津津樂道,潘道亮也成了村里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從此以后的每年高考揭榜時,上潘村總能傳來喜訊,誰家兒子上了北大、清華,誰家閨女被浙大錄取,考上重點大學,成了村里光榮且驕傲的大事。
普通打工家庭,四兄弟全是碩士博士
村里有人考上重點大學,為何對其他孩子有那么大的感染力?榜樣的作用有多強大呢?潘道福告訴記者,事實上,村里祖祖輩輩都是農民,雖然下一輩寄托了家長的期望,但家長并不會拿別人的成績來要求孩子。“大人只是告訴孩子們,讀書是一條有前途的出路,至于這條路怎么走,全憑孩子們自己的努力。”
村民潘道標一家,可以說把村里的“學霸”氣場發揮到了極致,成了村民們羨慕和學習的對象。潘道標的4個兒子中,大兒子潘丙法獲碩士學位;二兒子和三兒子是雙胞胎,都是博士,小兒子潘丙軍也是博士。
這樣一個高學歷家庭,家里可并非什么“書香世家”。父親潘道標本人只有小學畢業,做過代課老師,后來轉行打石板,用艱辛的體力活去維持孩子們的念書所需;母親毛小娥靠在外打零工賺錢。
潘道標說,自己并沒有對孩子們提什么要求,自己吃苦是給他們創造條件,孩子們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時候,才會盡力去把書讀好。
成了“人生贏家”,不忘反哺故鄉
“學霸”兩字,是對他們在學業上成績的肯定,走出校門后,上潘村的“學霸”們也順其自然地成了社會上的“人生贏家”。
上世紀80年代的初代“學霸”潘道亮,目前在寧波開公司;潘道標的4個兒子中,有交警隊大隊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研究員;隔了兩代的后起之秀潘安強,成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后、中南大學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雖然成就不一、領域不同,工作生活在世界各地,但是上潘村這些“學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走到哪兒,都沒忘記家鄉。如潘道標的幾個兒子,不僅回鄉幫村民安裝了路燈,還幫助母親做公益。
潘道福介紹,逢年過節,走得再遠的孩子們,也會回家陪伴父母,近年來,事業成功的“上潘娃”回饋父母,造福鄉親的事例已經越來越多。
“村里的孝義氛圍、學習氣氛影響了學子們,他們學成后在社會有所成就,再回頭反哺故鄉,給村里的年輕人樹立好榜樣,如此良性循環,相信會影響村民逐步改變自己的命運,讓上潘村越來越好。”潘道福說。(臺州晚報記者 高波 通訊員 任平)
原標題:臺州三門有個小山村盛產“學霸” 一戶四兄弟全是碩士博士
【臺州三門“學霸村” 一戶四兄弟包攬研究生】相關文章:
包攬的意思, 包攬的解釋04-30
包攬04-30
我是學霸作文04-30
學霸同桌作文02-10
學霸學習計劃09-21
學霸同桌作文02-10
學霸學習計劃08-04
關于學霸的句子01-07
咱班的學霸作文02-25
學霸宿舍“4大才子” 全部考中名校研究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