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畢業生緣何扎堆一線城市就業
根據北京市教委近日公布的《2014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截至去年10月31日,2014屆北京地區高校已就業畢業生中,有45%的京外生源在京就業,是京內生源人數的兩倍左右。扎堆在一線城市就業,正成為當下許多人的選擇。
這一現象的背后,是生源結構的畸形化。根據北京市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的數據,2015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預計為23.3萬人,其中8.1萬人是研究生,達到歷史新高,研究生中有7萬人是京外生源,研究生學歷京外、京內生源比高達7:1。
與此同時,一線城市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壓力,其人口壓力已經超出土地資源理論上所能承載的數量。北京市在2013年年底人口達到2114萬,超過2020年1800萬人左右的控制目標,上海市常住人口截至2012年底達到2380萬,超過2020年1850萬的預測值。根據中科院等單位聯合發布的藍皮書顯示,京津冀地區的土地資源所能承載的理論人口密度為1023.97至1145.08人/平方公里,而北京的人口密度已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1289人/平方公里。
正因如此,一線城市正在不斷控制城市人口規模,外遷疏解部分產業,落戶門檻也在不斷提高。畢業生扎堆涌入一線城市就業,和已有的人口疏解措施碰撞在一起,出現就業壓力就不難理解了。
導致畢業生扎堆留在一線城市的原因多樣,除了一線城市同等崗位能提供更高的工資、相對更加公平的競爭機會以外,教育資源配置不均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原因。
與其它省份相比,211院校中,位于北京市的有26所,位于上海市的有10所,而全國有14個省份只有1所211院校,其中既有經濟發達的浙江省,也有環繞北京的河北省。高校資源配置不均,使得學子更易扎堆考向一線城市。而一些高校擴招后,大量增加研究生專業,本研數量倒掛,更加劇了考生向一線城市的流動趨勢。
站在畢業生的角度考慮,相對于18歲時就離開的故鄉城市以及毫無認識的其它城市,選擇留在學習生活了4年甚至更久,并在當地積累了一定資源的一線城市就業不無道理。不同地域三大產業分布不同,一線城市第三產業就業比例更高。而為了獲得更多屬地資源支持,高校在專業設置上,也會更加傾向于屬地的產業需求,部分學習一線城市需求量較大專業的學生,也未必能在二三線城市找到對應崗位。
但是,這樣的情形,不僅導致一線城市人口壓力與日俱增,就業競爭更加激烈,也導致了二三線城市出現人才匱乏,急需人才支持的產業升級進程趨于緩慢。最終導致更多畢業生不愿選擇缺少知識密集型產業的二三線城市,形成人才“一江春水向京滬”的惡性循環。
人才流動本來是有利于各地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好事,而高等教育人才的合理配置,不僅關乎一線城市的人口調控,也關乎二三線城市的整體發展。與其在就業市場豎起隱形壁壘,不如去調整好培養人才的教育資源,最終引導畢業生走向真正需要他們,也更適合他們職業發展的崗位上去。
【畢業生緣何扎堆一線城市就業】相關文章:
教育緣何而神圣?04-27
情感緣何會走私04-30
核桃緣何熱鳳慶04-26
官員緣何卷入非法集資?04-29
時評:考生信息緣何待價而沽04-26
十萬往屆生扎堆考研04-25
城中村緣何成了雞肋04-28
一線城市個人房屋出租合同05-04
以創業帶動就業 化解畢業生就業壓力04-27
植物的器官緣何能變色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