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精選10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是時候開始寫計劃了。好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1
一、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要求和本套《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并重點突出以下特征:
1. 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范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于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 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
3. 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征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里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4. 讓教師和學生走進教材,保持教材的彈性和廣泛適用性
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供師生參與的活動題材,使教材成為師生開展活動的指導,從而將自然、人文資源和經濟、文化背景等都納入課程資源體系,為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
二、學情分析
孩子經過一年的學習后基本懂得了學校生活規則,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多數學生文明有禮貌,能遵守課堂學習規定,能積極學習,能安全健康地學習生活。還有少數學生比較頑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課堂上、集體活動中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甚至個別孩子有模仿社會上不良言行的現象。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情況調整教學,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激勵所有孩子努力學習。
三、教學措施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道德概念和行為要求于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之中。
2.利用插圖,圖文對照,邊看邊說邊想,幫助學生理解。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孩子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為抓手,以實際生活案例為依托,突出正面引導,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體會到法治讓生活更美好。
4.結合大隊部的各項活動進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學用書中的兒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課堂教學中。
6.領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會的繁榮,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
7.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采取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形式多樣等方式,引導孩子們通過學習,從不同角度、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2
一、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二、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于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于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信息,與時俱進;對于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愿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俘只是一種提示,它并不是的或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俘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3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新學期伊始,為了開展好教學工作,順利完成教學工作任務,提高教學成績,特制訂以下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為導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應堅持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貫徹思想品德教學原則,進行教學改革,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初中學生身心發展和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
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結合教育的實際情況、學校工作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開展教學工作。教學要充分體現課程性質,能用所學知識解答生活中的一般現象,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課程分為四個單元,共十課。
第一單元 走進社會生活分為兩課,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網絡生活新空間。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個人與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引導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以積極的入世的態度參與社會事務、實現人生價值。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是學生深入了解網絡怎樣從日常生活、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創新等方面改變了人類社會,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問題。
第二單元 遵守社會規則分為三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社會生活講道德和做守法的公民。本單元的教學重難點是理解社會規則的意義和價值,知道如何遵守社會規則,學習維護和改進社會規則。第三單元勇擔社會責任分為兩課,責任與角色同在和積極奉獻社會,本單元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懂得對自己、他人和社會負責的意義,增強責任感和責任心。
第四單元維護國家利益共分為兩課,國家利益至上、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建設美好祖國,教學重點是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肩負的神圣責任和光榮使命。
三、學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女同學愛學上進,但部分男同學雖很聰明,但學習勁頭不足,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基礎知識及書寫方面對他們來說是弱項,原因是認識不到位,這還有待于采取恰當的方法去解決。八年級學生總的來說比較穩定,學習態度及氛圍都比較好,學以致用恰恰是他們的弱點,這就需要讓他們知道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不單需要記憶一些基礎知識,還需要靈活應用,來解決一些實際案例中存在的問題。由于我對個別的學生不是十分了解,這需要在今后的教學、生活與日常交往中,進一步了解、分析、及時發現,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癥下藥,以便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豐富的社會生活
2、網絡生活新空間
3、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
4、社會生活講道德
5、做守法的公民
6、責任與角色同在
7、積極奉獻社會
難點
1、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
2、做守法的公民
3、責任與角色同在
4、積極奉獻社會
5、國家利益至上
6、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
7、建設美好祖國
五、教學措施方法
備課是教學工作展開的基礎,所以備課尤為重要。備課先備教材,對教材的總體布局要了解,做到掌握教材具體內容在單元和整套教材的地位任務。在此基礎上結合授課班級學生學習特點對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合理的設計教學結構,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上課是學生接受知識的直接方式,在教學中要營建溫馨,積極的學習氛圍。以多種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發展作為宗旨,同時滲透德育教育。
作業是反饋學生課堂效果好壞的途徑之一,所以作業布置要精不要貪多,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次布置,布置的時候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批改的'方式不同起的作用也不同,所以在作業批改中一定要注意全面,不僅要批對錯,也要注意學生在作業完成情況中所反映的本質問題,從而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再者還要用激勵性評語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
輔導是提優補差的一種有效手段。后進生一直是需要關注的重點,這些學生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沒有動力。所以對于后進生要多給予關注,對于他們的進步要給予賞識和鼓勵,對于不良的學習行為要給予監督并督促其改正。對于后進生,在每周對他們要盡量做到一次課后的輔導,及時關注他們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的學習方法進行必要的指導,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同時也不要減少對優等生的關注,要認真分析每個人的差異即學習能力進行輔導還有的同學則在分析問題的方面還是不到位,都需要在學習方法的適當引導。
虛心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多聽課,不但要多聽本學科老師的課,還要多聽其它學科老師的課,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
總而言之,本學期我在教學工作中將繼續踐行和探究生本理念在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技巧,為自身業務水平的提升增色添彩,為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鋪路搭橋。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4
一、學生分析
五(2)學生活潑好動,上進心和求知欲都很強。大多數學生學習態度端正,思想要求積極上進,能自覺的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但個別學生學習習慣不夠好,尤其是上課聽講的習慣,作業不夠認真,仔細,按時交作業,及時訂正作業的習慣也不夠好。同學們能夠做到團結互助,關心集體,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
二、教材分析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也就是遵循兒童生活的規律;
第二,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們熟悉的學校生活、無可選擇的家庭生活和他們身邊的生活,這些都是親切的內容。其表現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發生在兒童身邊的真實的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現為向兒童提供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組織兒童實施,如觀察小動物、家政勞動、自理個人生活等;二是模擬兒童身邊的真實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現為向兒童提供可以供模擬的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組織兒童實施;
第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這些活動主要包括游戲、討論、交流、動手實踐、調查研究等形式。活動要合童心、要有童趣,更提倡教師從兒童生活實際捕捉主題,也提倡兒童自已從生活實際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課程內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順其自然而又不聽之任之。教師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
第一,整體視野的開放,過去只關注本學科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而現在是面對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這是全新觀念,凡是兒童生活的事都與課程有關;
第二,課程內容的開放,解決了教材的滯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兒童的實際問題納入課程內容,加強了針對性;
第三,授課的.空間是開放的;
第四,授課的時間彈性延展,以學的需要和實效為出發點。
3.活動性
第一,課程形態以主體參與性活動為呈現方式,強調做中學。強調兒童直接參與,強調全員參與;
第二,課程目標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
第三,兒童本身實地參與活動,老師指導活動,把教材內容轉化主題活動。
三、教學目標
1.通過第一單元《我們一家人》的教學,引導學生懂得用心體會家人的愛,理性面對問題,主動與家人交流溝通;懂得家庭中的責任分擔與民主協商,逐漸形成家庭主人翁意識;了解并理解家風背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及中華民族精神,懂得家風對個人成長、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并借助各種形式,宣傳優秀的家風。
2.通過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懂得在公共生活中人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展示良好的形象:認識到愛護公共設施,維護公共利益,才能共享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主要讓學生懂得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構建和諧有序的公共生活.
“我參與我奉獻”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參與公共生活的過程中,平等相待、文明有禮、服務社區、參與公益是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秉持的價值選擇,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激發學生的社會情感。
3.通過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的教學,整體把握中國近代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歷程,探究不同階段不同人物的不同追夢之路,學習先輩們不怕犧牲,敢于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前進道路的方法,增加學生愛國情懷。
四、教學措施
1、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學生展開活動。
2、學生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學生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5、教學活動形式:
討論,資料調查,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游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等形式。
五、教學進度:
周次
教學內容
課時
1讀懂彼此的心
2讓我們的家更美好
3弘揚優秀家風
4我們的公共生活
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6我參與我奉獻
7不甘屈辱奮勇抗爭
8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
9中國有了共產黨
10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1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12富起來到強起來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5
愉快的暑假生活結束了,新的學期又將開啟,在這個學期里,我擔任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任務。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第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的教學,助孩子們建立集體觀念,學習做小主人,自己的班級自己愛,自己的班級自己管,班級生活規則家定、齊遵守,從而培養孩子們初步的集體意識和自主管理意識、責任意識。
2.通過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的教學,體會父母為家庭忙碌的辛苦,管好自己,少給父母添麻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減輕父母的負擔,為家庭事務出主意,用自己的創意和行動為家庭做貢獻。
3.通過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的教學,引導孩子們在社會生活中養成遵守秩序,愛護環境、愛護公共設施等良好行為習慣,學習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滲透《環境保護法》、《煙花xx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制教育。
4.通過第四單元《驕人祖先燦爛文化》的教學,讓孩子們愛祖國從愛自己的家鄉做起,了解家鄉的美麗山水、豐富物產,人是為家鄉做貢獻的可親可敬的人們,為偉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驕傲自豪。
二、教學資源分析
五年級上冊的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有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五年級上冊共安排了四個單元主題,即:“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我們是班級的主人”、“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驕人祖先燦爛文化”。這四個主題將來源于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五年級小學生處于敏感素質發展即將交替的階段,速度、靈敏、柔韌等素質的發展階段快要過去,力量、耐力等素質的敏感期即將到來。特別是肌肉群的發展時期,也將向小肌群同時發展的時期過度。五年級是素質發展的好時期,相應練習的容量要。
學生比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有了較的提高,特別是對感興趣的事物可以做到較長時間的注意;但注意力仍然容易分散。參加活動的動機還是以直接興趣為目標,喜歡的活動都愿意參加。特是集體活動,非常樂于表現自己的才能展示自身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選擇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運用靈活多樣的教法手段,滿足學生參與活動和學習的需要。
四、教學方法設計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道德概念和行為要求于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之中。
2.利用插圖,圖文對照,邊看邊說邊想,助學生理解。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孩子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為抓手,以實際生活案例為依托,突出正面引導,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體會到法治讓生活更美好。
4.結合隊部的各項活動進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學用書中的兒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課堂教學中。
6.領略自然的美,了解社會的繁榮,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
7.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采取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形式多樣等方式,引導孩子們通過學習,從不同角度、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
8.課程中積極發揮繪本生動活潑、有趣有啟發性的作用,引導孩子們通過自主閱讀、小組講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蘊含的規則、法理等,使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做到實實在在的知行合一。
五、德育滲透
㈠指導思想
充分體現課程標準,在生活的基礎上實現課程的高度綜合,將思想品德、生活常識、社會常識、手工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多項教育內容在生活的基礎上加以整合。從目標看:關注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等多重目標。教材呈現的是學生熟悉的一個個生活場景,并在注重理性 生活、審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結合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各項教育內容和多重目標的綜合。
㈡培養目標
充分體現教材的俘性,新教材所蘊含的科學知識、道德觀念和審美觀念,不再是以“告訴”的方式,而是以俘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教材呈現的是一個個典型的兒童生活的情景,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為學生提供了溝通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周邊的生活情景去感悟。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不是習得“案例”本身,而是習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普遍的、更有價值的'東西,新教材的設計注重對現實的認識、對生活的體驗、對精神的感悟和對可能生活的憧憬,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生活的主體。
1.以時間和兒童成長的需要為基本線索設置主題
本冊教材以兒童的成長需要為主線,以兒童不斷擴的生活空間和時間為線索,整體呈現兒童的生活,從而引發兒童綜合的學習和思考。同時,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著重選擇與兒童生活關系密切的、兒童需要并樂于學習的內容,在映兒童現實生活的同時,也適當關注兒童對未來生活的需求。
2.突出養成教育的地位。
突出養成教育,即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通過行為指導、情境辨析,助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重視生態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其成長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能自然和諧相處的公民打下基礎。
3.突出“活動性”和“做中學”的學習特點。
通過精心創設活動情境,編寫典型俘,設計思考問題,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同時,又考慮現實狀況,活動方法簡便易行,使活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這點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即活動、感悟、實踐、指導。
4.從教材的表現形式看,強調圖文并茂,以圖為主。
教材以圖的形式,用兒童的語言和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加教科書的趣味性、可讀性、啟發性和指導性。教材畫面有利于兒童全面把握圖像所表示的內容,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提出自己的見解,充分運用教科書兼備的表征功能、想象功能、審美功能和價值功能。
5.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一方面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有機結合,使教材從課內向課外拓展,形成開放性教科書體系。另一方面,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為教師和學生留有選擇、開拓和創造的空間。
㈢措施方法
1.要認真鉆研教材教法,利用現代化教具,努力投身于課改當中,響應區局“全員磨練合格課”的號召,認真錘煉合格課堂。
2.要十分重視學生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
3.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進行教育。
4.重點做好培優輔差工作,在集體活動多給優生及學困生開小灶,使優的更優,差的趕中趕優,達到“抓兩頭,促中間”,全面豐收,全面提升。
5.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直接或間接地利用電話,不斷了解學生的動態,隨時采用相應的措施,以便對學生進行督促教育。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6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新課改精神,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以課堂教材改革為核心,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的改革。緊緊圍繞學校教學處工作的具體要求、年級組的具體情況,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課程理念實施以學校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探索有效教學的新模式,向課堂要質量,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的教學效果等。不斷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材分析:
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把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作為第一單元的主體內容,可以為后面認清基本國情、肩負使命等教學內容打下堅實基礎;第二單元是對第一單元內容的深化,又是學生更好地學習第三單元內容的基礎;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對第二單元內容的具體化,更好地了解第三單元的內容,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基石;第四單元以學生成長中的問題作為全書的落腳點,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注。
三、重難點:
重點:
1、我的角色,我的責任
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
4、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5、學會選擇,學會承擔
6、終身學習,持續發展
難點:
1、什么代價,什么回報
2、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4、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5、生活的岔路口
四、學生情況分析
1、九年級學生已進一步懂得了初中學習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別是經過每學期幾次大型考試的鍛煉和磨礪,學生對本門學科的答題規范和答題要領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仍不夠細致和全面,還需要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
2、學生的嚴謹、上進的學風比較缺乏,仍有相當一部分中下游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任務不明確,學習方法不得要領,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本學期教學中做好轉后遞進工作,縮小兩頭差距,充實中間力量。
3、本學期由于學校統籌安排,所教班級將有進一步調整,應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掌握不同學生的詳細情況,使教學工作更有針對性,增強實效性。
五、主要任務和要求:
1、關注常態教學,向每一節課要質量。
認真分析新課程實施情況,學習先進。加強對新課程實施的反思,對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積極撰寫論文,提高實施新課程的水平。積極參加政治學科青年教師的教學競賽活動,充分利用每一次外出聽課機會,努力提升業務水平。
2、做好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等環節的工作。要制定好改進教學五環節的具體要求。重視學法研究,分層教學,分層指導。堅持每周至少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要落實內容、地點、人員等。
3、處理初中畢業所面臨的問題。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遠大的理想,學會正確處理、釋放面對的升學壓力,以積極的、自信的狀態去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4、通過探討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在了解基本國情、基本國策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使命感,認識到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志報效祖國。旨在結合學生的親身體驗,培養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感,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和開拓創新精神。
六、改進教學的措施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發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本學科要做到“統一要求、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考查”。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2、強情感教學,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發現學生思想問題,進行正確的幫助、指導,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學習本門學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3、加強集體備課和教學研究,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共同進步。加強理論學習,深入研究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方法,跟上時代步伐,并把所學及時融入日常課堂教學。
4、繼續實行分層教學法,抓兩頭、促中間,促進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
5、強化對學生認知和記憶知識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加強學法指導,繼續培養和提高學生規范答題,嚴謹求實、勤奮競爭的學習意識和氛圍。
七、教學進度附教學進度計劃表:
第一周
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不言代價與回報
第二周
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第三周
做一個負責人的公民、第一單元復習
第四周
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黨的基本路線
第五周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第六周
計劃生育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七周
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燦爛的中華文化
第八周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二單元復習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7
最新部編版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教學計劃本學期我承擔六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工作任務,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強職業道德,掌握教育規律,拓展學科知識,強化專業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制定本學期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本班多數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很感興趣。由于本班留守兒童較多,缺乏家庭教育,導致了少部分的學困生,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困生的教育和引導,讓他們盡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部編版《道德與法治》
六年級下冊教材是從20xx年春季正式實行,全冊共四個單元,分別是第一單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長),第二單元(愛護地球共同責任),第三單元(多樣文明多彩生活),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
1、通過第一單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長》的教學,使學生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學會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寬容的意義,養成友愛寬容的品質,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學會思考過去的事并從中得到經驗和教訓,從而完善自我,讓自己做得更好。
2、通過第二單元《愛護地球共同責任》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地球的.健康關系到人類的安危,從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懂得環境保護的方法,并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自覺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舉手之勞做環保”的自覺性并從自己的身體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過第三單元《多樣文明多彩生活》的教學,了解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
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能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4.通過學習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各個國家只有團結起來,形成共識,達成共通,互惠互利協同發展,才能為人類世界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對于學生們認識我們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也有一定的引導意義。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環境,需要我們人人努力為之奉獻力量。世界是多邊的不是單邊的,只有熱愛和平,用科技發展造福人類文明,才是地球家園上每一個成員共同的責任。
三、教學目標:
1.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
2懂得寬容的意義,養成友愛寬容的品質,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
3.懂得反思的意義,養成反思的行為習慣,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
4.初步了解全球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等狀況,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采取的相關對策,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初步了解自己擁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樹立有權利也有義務的觀念。
5.了解我國曾經發生過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們在災害中團結互助的可貴精神,學習在自然災害中自護與互助。
6.養成通過自主查閱資料學習歷史的習慣:了解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依存關系,能夠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7.初步感知身邊可觸可感的資源對人們的重要性,爭做環保小衛士。
四、附集體備課進度表
周次
課題
主備人
第一周
1.1學會尊重
第二周
1.2學會寬容第一二課時
第三周
1.2學會寬容第三課時
第四周
1.3學會反思第一課時
第五周
1.3學會反思第二三課時
第五周
2.1我們的家園第一課時
第六周
2.1我們的家園第二課時
第七周
2.2應對自然災害第一課時
第八周
2.2應對自然災害第一課時
第九周
3.1探訪古文明第一二課
第十周
準備復習題
十一周
準備復習題
十二周
3.1探訪古文明第三課
十三周
32多元文化 多樣魅力第一課時
十四周
3.2多元文化 多樣魅力第二三課時
十五周
4.1科技發展 造福人類第一課時
十六周
4.1科技發展 造福人類
十七周
4.2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
十八周
準備復習題
十九周
準備復習題
二十周
準備復習題
備注:按時間隨時調整,只往前提,不往后拖。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8
在這個學期里,我繼續承擔五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工作任務,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任務,繼續發揮上學期的教學優勢經驗,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提高學生們的道德素養,特制定本學期工作計劃如下:
一、教學指導思想與基本理念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教師要通過創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前人們所講的“核心素養”也要求學生學會自主性的合作學習。事實上,自主學習也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對于德育課程而言,自主的道德學習也非常重要。因為,德育歸根結底是“學德”的問題,“是對道德學習的引導、輔助、支持,那么德育課程與教材也應該據此擺正自己的位置,從幫助學生自主‘學德’的角度去實現自己的功能”。因此,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道德學習。
2.以生活的邏輯建構教材的結構和內容,需要考慮兒童生活的特性。一方面,兒童生活具有多重性。這種多重性是指兒童生活蘊含著多重因素,包括兒童多重的生活空間(如家庭、學校、社區),兒童多重的生活角色(家庭的成員、學校中的學生、公共生!活中的公民、文化與歷史的建構者等),以及兒童多種角色的沖突(規則的遵循者與建構者之間的沖突等)。因此,盡可能全面地反映兒童生活的多重性,使教材真正回歸兒童的生活。另一方面,兒童生活是不斷擴展的,具有動態性。因此,教材的結構也是多維度、多層次不斷遞進和拓展的。教材的內容是從兒童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建構起相互關聯的主題域,這種處理方式避免了兒童生活的多重性、動態性可能導致的教材內容松散、瑣碎的問題,使兒童生活以相對集中的方式整合起來,同時也將國家和社會的要求以系統的、隱性的方式滲透在教材之中,從而使教材既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兒童道德發展的系統要求,又將兒童生活完整地顯現出來,真正使兒童通過生活本身獲得道德發展。
3.以發展兒童道德自主建構能力為宗旨,同時注重人類道德生活經驗的傳遞人的道德發展歸根結底取決于人自身的道德學習,取決于人自身的道德自主建構的能力。因此,教材以發展兒童道德自主建構能力為宗旨,通過各種精心設計的活動,引導兒童發展其道德自主建構的能力。通過多種生活事件、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其面對的道德問題,反思其無意識接受的道德觀念,通過獨立的道德判斷,自主地作出道德決定,并進一步在生活中實踐這些道德決定。同時,兒童這種道德自主建構能力并非在頭腦中自然產生的,也并非在孤立的、狹窄的自我生活圈中就能得到的,必須積極地與人類已有的道德生活經驗相連接。
二、常規教學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發生的變化,認識自己與家人之間在一些方面的不同,學會透過家人各種不同愛的方式,體會背后濃濃的愛意,理解家人的心;了解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家風,知道優秀家風蘊含著中華傳統美德,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基礎;懂得優秀家風對個人成長和社會良好風氣形成的作用;知道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傳承和弘揚優秀家風。
2.懂得只有共同維護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增強公共意識;能夠在公共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遵守社會公德。使學生懂得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代社會更需要友善;自覺養成善良的品質,能在生活中做一個善良的人;樹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態度;正確認識友善待人,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友善待人;美好社區需要我們積相參與社區活動,主動承擔社區事務,積極參加友愛的公益行動。
3.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圖表等資料,表述觀點的能力;了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跡和偉大貢獻;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對中國革命產生的影響,堅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信念。主動維護國家榮譽,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對中國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愛黨愛祖國的民族自豪感;學會運用歷史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結合現實,冷靜地剖析歷史、正視歷史,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初步養成尊重歷史的好習慣;了解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實,探究中國看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偉大意義.培養學生依據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將本課所學內容與之前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將抗日戰爭和之前學習的列強侵華戰爭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討論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初步感受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激發學生對新中國成立的`自豪感;了解開國大典、人民代表會議等概況,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對科技創新、科教興國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創新,從而認識自己的新生活,感受到我們祖國的日益富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感受改革創新帶來的變化,樹立創新意識和觀念。
(二)教學資源分析
1.本冊教材涉及《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三個內容領域。本冊教材從五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發展需求出發,在不斷擴展的生活場域中聚焦家庭生活、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等內容,突出生活性、綜合性、時代性和開放性,注重國家認同、社會責任和健全人格相結合,學生發展的共性需求與地區差異特點相結合,革命傳統教育與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突出參與、責任、民主協商意識和行為的引導,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國情歷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改革開放四十年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教材從小事件、從兒童視角出發,以小見大,表現時代的變遷,突出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再如,在引導學生了解鴉片戰爭那段屈辱歷史的同時,也在教材中呈現香港回歸的內容,展開今昔對比,是為了讓學生對歷史有清醒的認識,繼承先輩們敢于堅持、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2.第一單元選取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家庭生活中的溝通與交流、責任分擔和民主協商、優秀家風的傳承與弘揚。目的是引導學生懂得用心體會家人的愛,理性面對問題,主動與家人交流溝通;懂得家庭中的責任分擔與民主協商,逐漸形成家庭主人翁意識;了解并理解家風背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及中華民族精神,懂得家風對個人成長、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并借助各種形式宣傳優秀的家風。
3.第二單元聚焦公共生活,包括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公共參與等很多內容,這些都是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具備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基礎。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懂得在公共生活中人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認識到愛護公共設施,維護公共利益,才能共享公共生活;懂得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構建和諧有序的公共生活;認識到在公共生活中,平等相待、文明有禮、服務社區、參與公益是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秉持的價值選擇,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激發學生的親社會情感。
4.第三單元呈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以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主線,進行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本單元包括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等內容,引導兒童思考和體驗先輩們走出苦難,復興中華的艱難歷程,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5.本冊教材根據“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三個學習主題,設計了“我們一家人”“公共生活靠大家”“百年追夢復興中華”三個單元十二課內容。第一單元“我們一家人”包括《讀懂彼此的心》《讓我們的家更美好》《弘揚優秀家風》等內容。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包括《我們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參與我奉獻》等內容;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包括《不甘屈辱、奮勇抗爭》《推翻帝制民族覺醒》《中國有了共產黨》《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富起來到強起來》等內容。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欲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從上學期的各方面情況來看,本班總體還是不錯的——班風積極健康向上,學生思維活躍,團結上進、活潑誠實,有較強的班級凝聚力;學生有著良好的思想素質。多數學生文明有禮貌,能遵守課堂學習規定,能積極學習,能安全健康地學習生活。
還有少數學生比較頑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課堂上、集體活動中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甚至個別孩子有模仿社會上不良言行的現象。
本學期仍應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情況調整教學,教學要有針對性和適應性,充分發揮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讓學生樂于學習這一門課程,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激勵所有孩子努力學習。爭取引導個別學生有明顯進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組織引導工作,最大限度的營造一個團結、積極、先進的班集體。
(四)教學方法設計
1.教師要認真解讀教材,理解教材每一課的編寫意圖、體現的課程標準內容以及所蘊含的教育思想,理解每個活動所蘊含的知識點和價值觀。教材依據課程標準編寫,選擇具有典型性、教育性的素材,設計學生活動的范例,并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備課時要認真分析教材的活動范例,準確地把握每一課的目標。
2.教師在備課時,要了解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如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以及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這樣才能找到學生學習的原點和起點。教師要針對教材中的主題,圍繞本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思考學生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困惑是什么,道德矛盾或道德沖突是什么。
3.教師需要讀懂教材中活動圖標的提示,理解教材所預設的多種類型的教學活動。事實上,教材已經為教師提供了較為多樣且有效的教學活動,比如,編者統一使用了活動園、閱讀角等圖標指示。此外,編者還結合每課的特殊情況,個性化地使用某些活動提示,比如,“找一找”“想一想”等。
4教師可以結合本地區、本校和本班的情況,以及學生在這個主題上的興奮點和困惑點,調整教材中相應的教學活動,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和有趣性。比如,五年級下冊第2課《讓我們的家更美好》中,由于我校屬于鄉鎮學校,農村兒童要承擔很多家務活,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自理自立問題,還要面對父母外出工作的生活情況,長時間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如何理解、支持家人并盡快適應這種變化的問題,教學重點就要放在這個部分。
5.教學要盡可能地體現出教學過程的層次性,以此實現品德的綜合發展、生活的整體建構。比如,不要都是語言交流類的活動,或者都是動手類的活動,而應該綜合運用不同類型教學方式,引導孩子們從不同角度、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
三、減負提質
兒童生活的建構絕不能僅僅限于課堂教學。涂爾干曾指出,“我們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圍局限于教室中的課時:它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與學校整體德育活動的融合。
一方面,利用教材的開放性設計,將法治教育與學校其他日常德育活動相結合,深化或拓展本課的教學。
另一方面,利用課程標準和教材中的邏輯框架整合學校的日常德育活動,實現課堂教學與日常德育活動的良性互動。讓學校的日常德育活動為課堂教學儲備豐富的教學基礎。比如在學校開放日時,可以結合第一單元的內容,將家長請進課堂共同開展-次有關“相互理解”“主動交流溝通”內容的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互相傾聽彼此的想法、心聲,面對面溝通,這樣的教學活動如果開展好,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自我提高
1.教師也是道德學習者,教師與學生一起實現道德成長。本門課作為綜合性課程,包含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動態性,需要任課教師持之以恒地進行道德學習,更新道德觀念,不斷增進對兒童生活的理解,才能真正幫助兒童的道德發展。
2教師是兒童道德發展的引路人、同行者,只有教師作為道德學習者,以民主、平等的方式與兒童一道對生活進行省察,對道德進行探究,才能真正幫助兒童的道德學習。教師作為道德學習者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就本門課程而言,教師自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回到生活本身,教師不僅有教學生活,也有自己的個人生活。因此,教師個體的生活閱歷、道德經驗都強烈地影響教師的教學活動,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認識與解讀。因此,教師只有作為道德學習者,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解讀教材,提升教學效果。
3.教師應有充分的道德學習動機,有提升自己道德水平的意愿,知道促進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自身的道德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作為道德學習者,教師應具有特殊的精神氣質。這些精神氣質包括以下幾點。
(1)教師具有自省的習慣,愿意不斷省察自己的教育生活。
(2)教師追求自己的教育幸福,并把學生的道德成長視為自己教育幸福的題中之義。
(3)教師具有一顆愛智、求真的心,能夠獨立思考教材內容,不滿足于簡單地灌輸和告知學生教材內容,能把教學引向理性的深處,真正啟蒙學生的理性思維。
(4)教師要嚴肅對待學生的靈魂成長,不輕視靈魂之事、道德之事,不因學生年幼無知而將嚴肅的道德之事變為娛樂之事,使學生能夠嚴肅對待自己的道德成長。
(5)教師要知道學生的道德成長很重要。因此,對學生真正的愛就是以負責的精神持久地引導學生的道德成長,敦促學生關心自己的道德發展。具備了上述道德學習的動機,以及作為道德學習者應有的精神氣質,教師作為道德學習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9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的基本概念,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二、教學內容
本課程將包括以下內容:
1、道德教育:包括尊重他人、誠實守信、關愛他人、遵守公共秩序等基本道德觀念。
2、法治教育:讓學生了解國家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理解法律的意義和作用,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
3、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4、公民意識:讓學生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使他們能夠尊重他人的權利,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
三、教學策略
本課程將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講授:通過講解道德與法治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使學生了解課程的基本內容。
2、分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深入思考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問題,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通過分析真實的案例,讓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小組作業:通過小組作業,讓學生合作完成一項任務,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
四、評價與反饋
本課程將采用綜合評估的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評估將包括以下方面:
1、課堂表現: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等。
2、小組討論:評價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表現,包括發言情況、討論成果等。
3、作業: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包括質量、數量等。
4、期末考試:評價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包括理論知識和案例分析能力。
根據評估結果,將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五、教學資源
本課程將使用以下教學資源:
1、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展示課程內容,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2、書籍和閱讀材料:提供相關書籍和閱讀材料,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課程相關內容。
3、社會實踐: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道德與法治的實際應用,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4、網絡資源:利用網絡資源,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和案例,拓寬學生的視野。
六、課程實施
本課程將按照以下步驟實施:
1、制定教學計劃:根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
2、教學實施:按照教學計劃,采用多種教學策略進行課堂教學。
3、課外拓展:提供相關閱讀材料和社會實踐機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
4、課程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七、課程評估
本課程將采用綜合評估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將包括以下方面:
1、課堂表現: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等。
2、小組討論:評價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表現,包括發言情況、討論成果等。
3、作業: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包括質量、數量等。
4、期末考試:評價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包括理論知識和案例分析能力。
評估結果將作為改進教學策略的依據,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10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二、教材分析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的主題
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采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三、學習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二)能力:能夠初步識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
(三)知識: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
四、教學策略
(一)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三)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四)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五)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04-02
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12-31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03-05
五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12-31
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學計劃06-29
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3-05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07-17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