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

時間:2023-01-14 14:47:36 教學計劃 我要投稿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讓我們對今后的工作做個計劃吧。什么樣的計劃才是好的計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新課改精神,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以課堂教材改革為核心,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的改革。通過九年級《思想品德》的學習,使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對集體負責,對國家和社會負責;在了解我國基本國情和基本國策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內容,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使命感,立志報效祖國。

  二、教學方法和措施

  德行教育是一個人的靈魂,有德無才是半成品,有才無德是毒物,無德無才是廢品。首先從思想意識上重視學生的思品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融入一種愛的教學理念。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愛自己的祖國;同時要愛自己。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從網上找到適合學生口味的課外知識。人物故事,來激勵學生一種原始的愛國愛人民的動力,然后發憤學習,迎接未來的挑戰。

  1、不斷改革教育教學方法

  2、加強學生的理想前途教育

  3、狠抓學風建設,做好復習,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本級學生已經進入初三階段的學習了,已進一步懂得了初中學習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別是經過每學期幾次大型考試的鍛煉和磨礪,學生對本門學科的答題規范和答題要領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仍不夠細致和全面,還需要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

  2、學生的嚴謹、上進的學風比較缺乏,仍有相當一部分中下游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任務不明確,學習方法不得要領,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本學期教學中做好轉后遞進工作,縮小兩頭差距,充實中間力量。

  3、本學期由于學校統籌安排,所教班級將有進一步調整,老師應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掌握不同學生的詳細情況,使教學工作更有針對性,增強實效性。

  四、主要任務和要求

  通過探討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在了解基本國情、基本國策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使命感,認識到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志報效祖國。旨在結合學生的親身體驗,培養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感,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和開拓創新精神。

  五、改進教學的措施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加強集體備課和教學研究,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共同進步。加強理論學習,深入研究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方法,跟上時代步伐,并把所學及時融入日常課堂教學。

  2、緊跟時代脈搏,認清教學形勢,以課改的精神統領一切,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繼續實行分層教學法,抓兩頭、促中間,促進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

  4、強化對學生認知和記憶知識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加強學法指導,繼續培養和提高學生規范答題,嚴謹求實、勤奮競爭的學習意識和氛圍。

  5、強情感教學,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發現學生思想問題,進行正確的幫助、指導,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學習本門學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6、加強課外輔導,做好培優轉后工作,促進成績全面提高。

  7、及時進行階段反饋,及時查漏補缺。

  六、教學進度:

  周次 單元 教學內容

  1 1 第一課 1 2兩框

  2 1 第二課 1 2 3框

  3 1 單元達標檢測

  4 2 第三課1 2 3框

  5 2 國慶節放假

  6 2 第四課1 2 3框

  7 2 第四課4框、第五課 1 2 框

  8 2 單元達標檢測

  9 復習

  10 期中檢測

  11 3 第六課1 2 3框

  12 3 第七課1 2 3框

  13 3 第八課1 2 3框

  14 單元達標檢測

  15 4 第九課1 2框

  16 4 第十課1 2 3框

  17 4 第十課4框

  18 單元達標檢測

  19 期末檢測

  在現實情況下,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一直不斷的努力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思想品德教學也是如此,我一直以來都在不斷的努力,可是很多的現實情況下,自己未必能夠得到最好的教學成果。特別是政治成績在中考中分數所占比例雖然大,但是開卷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過我相信我會憑借自己的努力,會讓學生的學習得到更大的進步!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2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該年級共有71名學生,絕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好表現自己,愛聽老師表揚。一學期的行為規范訓練,學生已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課間能文明休息了,能注意衛生,不亂扔紙屑,按時完成作業,上課時不守紀律、做小動作的人少了,知道要為集體爭光,集體榮譽感非常強。由于是外來民工子女,許多小朋友不懂禮貌,待人接物不太清楚,他們有的沒有獨立意識強,個性也很強,但自理能力很差;有的社會交往雖積極主動,但卻不善于共處,缺少團結協作精神。今后,行為規范訓練還需加強,反復抓,抓反復,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二、單元教材簡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三、主要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活動中把握低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特點,順應低年級兒童的學習特點,遵循低年級兒童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做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2、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有效地開展活動。

  3、教學活動之后,利用兒童尚存疑問之處或再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引導兒童把活動不斷向縱深發展。做好教學活動的后記工作,對課程標準和教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對教學活動主題的變更、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以及兒童的表現等進行記錄、分析。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致力于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在語文方面奠定基礎。

  二、基本情況:本班學生共有51名,絕大多數的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書寫認真,愛好讀書,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

  并能進行課外拓展。對寫作也有一定的興趣,有個別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上怕苦怕累,敷衍塞責,懶惰成性。家庭教育環境也較差。本學期對這類學生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不斷轉化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上學期的考試成績來看,有些學生對基礎性的東西掌握的不夠好,靈活運用知識能力也欠佳。這也成為本學期教學的聚焦點。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32篇課文,其中精讀課文32篇,略讀課文9篇。全書共分8個單元,每個單元包括導語、課文、和語文百花園三個部分。課文由三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第八單元兩篇課文)組成。其中,精讀課文后面有要求認識的字和要求學會的字,還有課后練習題和詞語花籃。略讀課文后面有要求認識的字,有思考練習和詞語花籃。在部分課文的練習題后還安排有“學習鏈接”,分別編排了張衡,陶行知,阿蘭。圖靈、宋慶齡幾個人物的簡介,還介紹了清明節、雪頓節的來歷及民俗等。在第一、七單元各安排了:“指南針”,分別講了“在觀察中展開想象,使說話寫文章更生動精彩”和“結合課文內容閱讀、搜集資料”。

  本冊教科書繼前五冊仍以專題組織單元,設計了八個單元。他們依次是:多彩的世界、人與動物、科學精神、人與自然、親情關愛,意志品質、愛國精神、中外文化。每個單題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可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與愛美情趣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發學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學,為實現理想而努力。

  四、教學教研目標

  本冊教材要完成以下教學任務:

  1,識字與寫字

  (1)會使用字典,學習使用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2)認識250個生字,會寫300個生字。

  (3)繼續練習用硬筆熟練的書寫楷字,做到規范、整潔。

  2。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背誦要求背誦的課文、段落。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學習聯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的意思。繼續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4)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背誦優秀詩文10篇(段),練習復述課文。

  (5)繼續學習略讀課文,粗知文章大意。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7)繼續培養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萬字。

  3,習作

  (1)留心觀察,展開想象,樂于書面表達。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2)學習寫感謝信。

  (3)能夠在習作中合理的運用收集的資料。

  (4)能夠有順序的安排文章內容,并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寫具體。

  4,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繼續培養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具體生動的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講述見聞做到清楚明白,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5,綜合性學習

  (1)綜合語文學習,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表達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2)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五、教學重點:

  1學習聯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的意思。繼續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背誦優秀詩文10篇(段),練習復述課文。

  2繼續學習略讀課文,粗知文章大意。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難點:

  (1)綜合語文學習,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表達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2)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七方法與措施:

  1,教師要樹立努力學習,終身學習的思想。要摒棄得過且過的思想。要在實踐中思索。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養,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凈化學生。

  2,開好新學期的家長會。由于本班學生農村學生居多,家長在教育意識方面有些淡泊,好多家長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程度低,導致好多家長不會輔導孩子。在他們的意識中孩子送到學校就學好學壞就是教師的了。使教師的教學很被動。

  3,狠抓學風。

  4,、優化課堂教學,實施創造教育,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一切符合教學目標的創造性活動。

  5、發掘他們思維活動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逐步學會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6,、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其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多讀、多思、多寫,擴大他們的閱讀面,豐富自身的語言積累。

  7、課堂教學中,注重“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將課本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8、改變以往單調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是否科學。盡量避免學生間的“橫”向比較,而多進行自身的“縱”向比較,多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9、利用有利時機,給學生提供口語訓練的機會,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說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是小故事,可以是一則新聞,強調說的過程中語言的規范與生動。

  10、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無限魅力。

  八.課時安排:

  周次

  內容

  課時

  第一周

  1、2課

  4

  課時

  第二周

  3、4課

  《語文園地一》

  7

  課時

  第三周

  5、6、7課

  6

  課時

  第四周

  8課、

  《語文園地二》

  4

  課時

  第五周

  9、10、11課

  6

  課時

  第六周

  12課、《語文園地三》

  4課時

  第七周

  13、14、15課

  6

  課時

  第八周

  16課、《語文園地四》

  4課時

  第九周

  17、18、19課

  6

  課時

  第十周

  20課、《語文園地五》

  4

  課時

  第十一周

  21、22、23課

  6

  課時

  第十二周

  24課、《語文園地六》

  4

  課時

  第十三周

  25、26、27課

  6

  課時

  第十四周

  28課、《語文園地七》

  4

  課時

  第十五周

  29、30、31課

  5

  課時

  第十六周

  32課、《語文園地八》

  4

  課時

  第十七周

  期末復習

  期末考試

  2、個人教研安排:

  2月份:

  學習新課標,制定好教學計劃。

  3月份:

  1、學習“三生課堂”教學模式

  4月份:

  1、學校組織期中考試,認真做好質量分析。

  2、學習如何說課、評課。

  3、聽示范課。

  5月份:

  1、做好自己的常規教學,迎接檢查。

  2、認真鉆研教材,上好每一節課。

  3、積極參加教研活動。

  6月份:

  1、制定好復習計劃,迎接期末考試。

  2、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復習先行課。

  3、寫好工作總結。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4

  學情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學習這一門課程,能積極投入到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目標要求:

  1.通過“說說我自己”的學習,引導學生對自己能夠有一個比較初步的正確的認識。正確對待自己的興趣愛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夠持之以恒。

  2.通過“我與家庭”的學習,主要讓學生認識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員,引導他們尊重家長,與家庭成員搞好關系。要經常與家長溝通,要和鄰里和睦相處,搞好關系,要注意保護自己,做一個聰明的、讓人喜愛的孩子。

  3.通過“我們的學校生活”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了解有關學校的常識與規則,使他們具有一定的集體觀念、禮讓精神、互助精神,引導學生尊敬師長、關心集體、愛護同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求知欲,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生活,適應社會,為他們逐步具備參與現代生活的能力,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2.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念,發展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進行創造的潛能。

  3.將品德、行為規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主題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社會性獲得良好發展。

  教學難點:

  注意教材內容和多種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教學進度:

  三個單元15課計劃安排32課時。

  第一單元 說說我自己

  1.認識我自己 2課時

  2.我的興趣特長 2課時

  3.愛愛護自己的名譽 2課時

  4.我在進步 2課時

  第二單元 我與家庭

  1.家庭的親情 2課時

  2.我是家庭的一員 2課時

  3.與家人說說心里話 2課時

  4.我和鄰居 2課時

  5.居家的安全與保護 2課時

  6.“護蛋”行動 2課時

  第三單元 我們的學校生活

  1.我和同學 2課時

  2.我們敬愛的老師 2課時

  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課時

  4.我們的班集體 2課時

  5.我愛我校 2課時

  復習整理 2課時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5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幾個學生,組織紀律渙散,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余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課程是在中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

  本冊教材共三個單元,計十三課。課時安排為每周兩課時。

  第一單元認識我自己

  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周次時間

  1、兩年來的變化(2課時)第二周

  2、我的優點和不足(2課時)第三周

  3、我的興趣和特長(2課時)第四周

  4、相信我能行(2課時)第五周

  法制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單元我愛我家

  5、說說我的家

  6、我是怎樣長大的

  7、爸爸媽媽真辛苦法制教育:了解環境衛生法規規范自身行為

  8、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9、共建文明家庭第三單元我們的班集體

  10、說說我們班法制教育:了解環境衛生法規規范自身行為

  11、同學友誼要珍惜

  12、我們應該這樣學

  13、團結合作才能贏法制教育:課題四:用火安全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課時)第六周

  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3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6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于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2、教師基本情況分析

  本人從事小學教學已20多年,并且不斷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提高業務水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本學期,我將深入研究我們教學實施細則,加強對學生預習方法和限時作業的研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教材情況分析

  1、本冊教材內容、結構及特點

  1. 教材特點:

  (一)聯系生活,“主題”呈現,“引導”先行。

  本教材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呈現,主題的確定充分尊重學生的社會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經驗。主題是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內容,每一主題都內在地體現不同的設計維度,達到內容維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體視野,滲透文化熏陶

  本教材兼顧城市和農村社會背景,讓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學生對整個社會生活有比較廣泛的了解。

  (三)突出主體,注重活動

  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實踐,注重綜合學習和活動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2. 本冊教材內容結構及特點:

  1教材特征描述

  具體地講,本冊教材材力顯現這樣一些特征:

  (1) 教材以學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為基本內容,為學生感知生活親近社會提供的情境和空間。

  (2) 教材通過展現典范事件的過程,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的背景事件、經歷和問題中自主探究,自主構建。

  (3) 教材順應學生不斷開放和逐步發展的視野,力求課程固有的學科規律,情感態度以及人之的變化規律在螺旋上升中達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構

  (1)綜合性

  以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基礎,進行教材開發。教材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如時間、空間、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社會活動。

  (2)經驗性

  人的經驗是在充滿暗示的社會生活中,在面對事件并作出自主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經驗需在特定的關系中構成學生豐富而變化的生活。

  (4) 開放性

  教學內容、教學時空的全面開放,把握學生社會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領域,展示家庭、學校、社區和家鄉、祖國、世界的聯系,學校不局限于課堂,開放性將品德學科充滿生機與活力。

  2、本冊教材各單元特點

  第一單元 幸福的搖籃

  《幸福的搖籃》是三年級的第一單元,前接“品德與生活”,后續四個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起點。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會性品質發展的起點。家庭的親情,父母的疼愛,學生雖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們并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養學生心中有父母,體諒父母的辛苦,把關心、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落實“我在成長” 中的過程目標十分關鍵。

  第二單元 我愛我的'學校

  《我愛我的學校》從繪制上學路線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學校的組織機構,了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品味同學間醇美的情誼,感受老師們怎樣辛勤地工作,從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學校這個社會群體。從學校的變化為切入點,繼續學習一些調查的方法。通過師生共同發現學校真實的變化、促進學校發展與變化、暢想學校未來等,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親切感,

  第三單元 成長的足跡

  《成長的足跡》是“我在成長”這一內容標準下的單元主體。第八課《給自己頒獎》是第三單元是“成長的足跡”中的第一課,“給自己頒獎”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勢,樹立自信心。

  第四單元 做個文明小公民

  《做個文明小公民》從學生身邊的公共設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場合中的安全問題等方面入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探究、體驗、調查、設計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公共設施為人們提供的便利,從而激發學生愛護公共設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識。

  3、本冊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把握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和社會、學生與自我、學生與文化的關系,是聯系學生生活并把學生關系中的人必須把握基本關系。

  2、把握學生社會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領域,并注重在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難點:1、牢牢把握學生社會生活不同領域中的基本要素,體現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具體發展目標。

  2、通過設計認識、理解、體驗、感悟、探究、反思、實踐及滲透信息技術教育等學習活動方式,拓展空間

  4、學習本冊教材基礎及要達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與行為規范和社會性發展兩個基本點,注重品行養成與社會性發展的統一,整合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不同維度的目標,促進學生品行與社會品質的發展,增強學生現代社會生活能力。

  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實踐,多種學習活動方式,注重綜合學習和活動學習,探究性學習,實踐性學習等。

  三、教學目標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2)、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分擔家務,有一定的責任感,知道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地開支,勤儉節約。

  (3)、了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增強對學校的親切感,尊敬老師,尊重學校工作人員的勞動,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與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4)、了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學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寬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愛惜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6)、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學會尊敬他人。

  (7)、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交通安全。

  (8)、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9)、體驗公共設施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愛護公共設施,做到人人有責。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7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

  1、我和我的同學;

  2、我要安全地成長;

  3、我的成長與家庭;

  4、我的鄰里生活;

  5、我的成長與學校;

  6、我的成長與他人;

  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本冊教材由后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系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會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本校三年級共四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于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三、教學目標總要求: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五、教學進度

  第一、二周鄰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不給鄰居添麻煩

  第四周快樂的鄰里生活

  第五周為你介紹我們的學校

  第六周我是教室美容師

  第七周我送老師一朵花

  第八周我的勞動感受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8

  XX—XX學年度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級下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三年級下冊共安排了三個單元主題,即:“說說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畫畫我們成長的地方”“看看我們周圍的商店”。這三個主題將來源于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教學總目標:

  1.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3.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

  三、教學重點: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采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 教學難點: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的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五、 教學措施

  1.利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通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教學進度:

  第一周:《這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區需要我們共同參與》

  第四周:第一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五周:《移動的畫板》

  第六周:《合作的樂趣》

  第七周:《地圖是一幅畫》

  第八周:第二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九周:復習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購物》

  第十一周:《各種各樣的購物場所》

  第十二周:《購物的學問》

  第十三周:第三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十四周:綜合活動

  第十五周:學生社會生活考察活動

  第十六周:復習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將心比心心更寬》的教學設計05-02

  思想品德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1-16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11-02

  小學三年級學生品德評語04-10

  論品德修養04-17

  論品德修養01-04

  品德修養諺語07-31

  學生品德評語05-21

  學生品德評語05-21

  演講與口才的教學計劃03-26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9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由后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系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四、教學重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讓班上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教學過程的平等機會。學生的平等參與不僅是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理重要的是為使他們都感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的資源。根據學生需要的差異考慮教學資源的分配,為所有孩子的發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務。

  5、尊重學生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涉及個人體驗與判斷的問題上,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把握“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把既定結論強加于學生。

  6、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7、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8、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10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會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五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于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簡析?

  1.教材的編排

  本冊教材的結構與三年級上冊基本相同,共有四個單元,一、三單元各有三課,二、四單元各有四課.教材繼續以專題組織單元,設計了4個專題。依次是:珍愛生命;關心你愛護你;出行的學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2.教材的主要特點

  (1)框架結構綜合?

  (2)學習內容開放?教材內容的設計不局限于客廳內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

  (3)整體設計連貫?各課的設計既有各自比較明確的設計意圖和側重點,又有散發性,課與課之間具有一定的連貫性。

  (4)學習方式新穎?突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學習特點。

  (5)呈現形式活潑

  三、教學目標

  (一).總體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正公平、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3、知識

  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集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單元重點難點

  第一單元: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生態,呵護生命。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第二單元:了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體會他們的心理,尊重他們并愿意盡力幫助他們。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第三單元: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線,能利用交通圖選擇比較簡單的出行路線。知道出行時怎樣選擇合適的路線和交通方式。知道有關的交通規則和交通安全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四單元: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學會運用地圖,了解家鄉,初步形成地理的觀點和思考方式。了解為家鄉作出貢獻的人,喚起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六、教學措施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生活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七、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1、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2、教師要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

  3、注意讓學生通過經驗來建構認識。

  4、注意通過范例,引導學生自覺地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5、重視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培養調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八、學生習慣養成目標

  1、初步具備安全防范意識和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5、在與同伴交流中大膽發表自己意見。

  6、及時記錄心中的疑問,經努力無法解決就虛心向別人求教。

  7、比較自覺地運用工具書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問題。

  8、能較自覺地在課前和課后從相關的書籍中查尋需要的資料。

  9、在老師的指導下,上網搜索,初步養成分類整理信息、介紹重點內容的習慣。

  九、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12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課時

  第四單元8課時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11

  一.班級情況分析: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后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了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12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共有9人,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結果不僅包括知識的獲得、認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這學期將繼續教育學生既要學會做人,又要學會做事,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啟迪下學做事。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的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下,所涉及的內容都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

  本冊由四個單元構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系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是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三、教學進度。

  本學期以16周計算,每周2課時,全計32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周次

  第一單元 我的鄰里生活

  8課時

  1—4

  第二單元 我的成長與學校

  8課時

  5—8

  第三單元 我的成長與他人

  8課時

  9—12

  第四單元 家鄉哺育了我

  8課時

  13—16

  四、教學措施。

  1、從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兒童的差異與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親情的教學時,要考慮自己班上是否有離異家庭,怎樣做才能使部分學生的自尊不受到傷害。

  2、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讓班上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教學過程的平等機會。學生的平等參與不僅是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理重要的是為使他們都感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的資源。根據學生需要的差異考慮教學資源的分配,為所有孩子的發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務。

  4、尊重學生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涉及個人體驗與判斷的問題上,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把握“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把既定結論強加于學生。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13

  一、學生知識能力習慣態度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本冊共包含三個單元:

  說說我們的社區生活、畫畫我們成長的地方、看看我們周圍的商店。

  三、教學目的任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四、教材重點難點重點:

  “畫畫我們成長的地方”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五、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14

  一、指導思想:

  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著重要作用。以音樂素質的培養為目標,使學生掌握一些音樂知識和音樂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階段的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萌發了對音樂的感知和情感反應能力,使其中多數人在今后能成為具有良好素質的音樂欣賞者或愛好者。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把五愛教育和活潑樂觀情緒、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育中,使學生成為四有的培養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初步接觸外國優秀音樂作品,擴大視野,使學生具有初步感受、表現音樂的能力。

  二、基本情況:

  本班有50人,學生平時上課時紀律比較好,各個都很認真,整體的音樂基演唱時很開心、充滿了感情。學生情況大同小異,有一小部分學生樂理知識掌握的不錯,唱歌的狀態,音色也很優美。大約占整體學生的30%—35%左右,中等生的人數占多數,大約是50%—55%,這批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很濃,但又由于自身的條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底子薄,對于音樂有缺乏興趣,所以情況不是很好。音樂方面比較差的同學在班中占15%—20%,其中包括唱歌音準不佳,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視譜不會等。這些學生對音樂課喜歡,但總是不遵守紀律所以也學不好。教師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充分激發這些學生學習音樂,愛好音樂的興趣,對他們要多鼓勵多表現,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感情。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有:奇妙的聲音、時光、童話天地、月光奏鳴曲、鳥兒在歌唱、小舞曲、鄉村美景、雨中情景。本學期繼續運用新教材,增加了許多學生唱的歌曲以及欣賞內容,更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學生創作、表演等活動,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造了一個豐富的資源環境。學生的特點還是天真、可愛、好奇的兒童,他們的.生活還是以游戲為主,因此,創作和表演是學生喜歡的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創造是人類的希望,從小讓學生有這樣的良好的創造環境,使學生愛音樂的同時,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及創作欲望。

  四、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進行模仿。能隨著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或在體態上作出反應。

  2、能聽辨不同類型的女聲和男聲。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

  3、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能用語言作簡單描述。

  4、聆聽少年兒童歌曲、頌歌、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著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

  5、聆聽不同體裁和類別的器樂曲,能夠通過律動或打擊樂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

  6、能夠區別齊唱與合唱、齊奏與合奏。

  7、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和戲曲、曲藝音樂等,了解其不同的風格。

  8、樂于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9、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實踐中逐步掌握和運用。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作出恰當的反應。

  10、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11、樂于參與各種演奏活動。

  12、學習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參與歌曲、樂曲的表現。

  13、用已經學會的歌曲學唱樂譜。

  14、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記號。

  15、能夠識讀簡單樂譜。

  五、教學重點:

  能聽辨不同類型的女聲和男聲。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

  六、教學難點:

  1、聆聽少年兒童歌曲、頌歌、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著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

  2、聆聽不同體裁和類別的器樂曲,能夠通過律動或打擊樂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

  七、方法措施:

  1、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做好課前準備。

  2、不斷提高科學文化和教育理論水平。

  3、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力求使學生掌握知識。

  4、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藝術性。

  5、加強自身基本功訓練,提高工作水平。

  6、執行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工作盡職盡責。

  八、課時安排:

  周次

  內容

  課時

  第一周:

  猜謎瑤《山村來了售貨員》《小烏鴉愛媽媽》

  2課時

  第二周:

  音樂游戲《火車咔咔咔》時光

  唱一唱

  時光

  2課時

  第三周:

  聽一聽

  良宵

  童話天地

  聽一聽

  糖果仙子舞曲

  2課時

  第四周:

  聽一聽

  黃鶴的故事(節選)月光奏鳴曲

  2課時

  第五周:

  月光奏鳴曲

  鳥兒在歌唱

  鷹

  2課時

  第六周:

  玩一玩

  龜兔賽跑

  月亮姐姐快下來

  阿細跳月

  2課時

  第七周:

  玩一玩

  金梭和銀梭

  鸚鵡

  蔭中鳥

  2課時

  第八周:

  《小鳥》《小鳥小鳥》

  小舞曲

  2課時

  第九周:

  快樂的節日

  欣賞《四小天鵝舞曲》

  2課時

  第十周:

  快樂小舞曲

  玩一玩

  《水草舞》

  鄉村美景

  2課時

  第十一周:

  銀色的樺樹林

  鄉下的陽光

  欣賞山澗溪流

  2課時

  第十二周

  山村變了樣

  美麗的黃昏

  2課時

  第十三周:

  雨中情景

  小小雨點雨打芭蕉

  2課時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全面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取向,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入開展教學教研活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著力提升教學水平和教研水平,為學校的持續發展不懈努力。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兩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于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

  1、我和我的同學;

  2、我要安全地成長;

  3、我的成長與家庭;

  4、我的鄰里生活;

  5、我的成長與學校;

  6、我的成長與他人;

  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本冊教材由后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系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12-11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05-09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0-28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1-15

人教版品德教學計劃02-28

小學品德教學計劃05-15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