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又將迎來新的喜悅、新的收獲,是時候認真思考計劃該如何寫了。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第二學期
一、新課程規范要求
1、《品德與社會》的內容規范由6個主題構成,即:我在生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這種主題式框架是各國設計綜合課時常采用的,也被稱為“同心圓擴大”的框架。
2、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多樣的教學活動,既將同學的經驗作為學習的基礎,同時也將形成新的經驗作為學習的目標。
3、依照綜合主題的方式出現課程內容。為體現課程的綜合性,有機整合各門課程內容的構建思路,內容規范的各局部和各條均不是依照學科體系和知識點出現的。每一條規范中,都盡可能地體現出知識學習,情感態度和行為能力養成融為一體的課程理念。
4、倡議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的意義。只有根據具體的同學背景、區域、學校特點和條件,將多種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5、體現以同學為主體的改革思想。為了更好地體現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內容規范基本上采用了主體表述的方式,并以行為化的表述出現。
二、教材設計思路
1、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展開,每一個人都在與自我、自然和社會的互動中謀求生長和發展,自我、自然和社會在每一個人身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對關系。其核心是兒童,偏重與兒童發展的課程設計則關注兒童的身心特征,設計出的課程符合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充沛貫徹了兒童設計課程的理念。
2、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設計的健康平安地生活,積極愉快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品德與社會是集思品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于一身的課程,這四種教育需要在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中有明確而具體的反映。健康平安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社會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偏重地反映了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三、教學理念和建議
(一)全面掌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協助同學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豐富同學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同學已有的'經驗,結合同學實際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起探究學習主題,不時豐富和發展同學的生活經驗,使同學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三)引導同學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同學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同學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同學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注意引導同學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同學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和時鼓勵同學的各種嘗試和有發明性的考慮,引導同學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空虛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同學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同學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同學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和時豐富、空虛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實際性和親近感。
(五)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同學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同學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同學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發明條件讓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活動設計
我在生長:1、開展“把各種有趣的一分鐘記錄下來,說說自身的感想”等活動。設計自身的學習時間表。2、結合實例,舉行把最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收入自身的錦囊的活動。3、試著每天把自身的新發現記下來。4、建立自身的學習檔案。
我與家庭:1、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辛苦勞累,選擇一些自身可以承當的家務勞動,堅持去做。2、學會認識平安標志,維護自身。3、模擬情境,和同學、老師一起演習生活中遇到過危險時應該怎樣自護自救。看誰反應快,方法多。4、建立自身的平安卡。
我與同學:1、為自身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歡的朋友設計小卡片,向他表達你的情誼。2、可以講述同學們互相關心的事例和自身的感受。也可以針對同學中常出現的磨擦和抵觸,設置情景,討論解決的方法。3、把你和朋友之間難忘的事情記錄下來,把你們的紀念物收藏起來,讓友情的芳香留在你們的記憶里。
我的家鄉:1、想方法解開這些謎,找到這些“看不見的手”,了解他們是怎樣工作的。2、協助鉛筆和米粒找到“媽媽”,看誰編的故事最有趣,說說找媽媽的感想。3、家鄉的打工者帶著技術、資金回來了,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打算,試著說說你的想法。給在外地打工的親人寫一封信。4、采訪身邊的打工者,寫下自身的采訪記錄。5、尋找身邊的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物,了解他們的事跡,自身制作一張“狀元榜”。
我與社會:1、用自身喜歡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飲食習慣和特色食品。2、選擇你喜歡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資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飾特點。3、了解一些民族的保守節日、特別的慶祝方式和來歷,把收集的資料與大家一起交流。
五、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一)評價方式:本課程采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同學自我評價、同學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二)本課程倡議的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同學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2、描述性評語。在與同學進行充沛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同學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同學鞏固進步,修正缺乏,繼續努力。
3、同學自評。教師引導和協助同學對自身在學習中的表示與效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4、同學互評。同學依據一定的規范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協助同學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5、作品評價。將同學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發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一起進行研討。
6、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同學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
五、教學進度布置
周 次 日 期 教 學 內 容 備 注
1 3.1—3.7
2 3.8—3.14
3 3.15—3.21
4 3.22—3.28
5 3.29—4.4
6 4.5—4.11
7 4.12—4.18
8 4.19—4.25
9 4.26—5.2
五.一勞動節
10 5.3—5.9
期中檢測
11 5.10—5.16
12 5.17—5.23
13 5.24—5.30
14 5.31—6.6
15 6.7—6.13
16 6.14—6.20
17 6.21—6.27
18 6.28—7.4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做人,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為逐步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最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學重難點
實驗教材強調,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
教學單元都包含“單元導入”“學習重點”“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單元練習”及“單元評價”等6部分。
1、單元導入:在每個單元課文之前,標示提示內容,點明單元主題。為增進學習興趣,則采用藝術手段、圖文并茂(如兒童歌曲或漫畫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在音樂感染和理解圖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單元主題的學習。
2、學習重點: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標明“關鍵詞”,明確將要學到的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概念。
3、學習內容:即課文部分,力求淺顯平易,說理與實例并重。
4、學習活動:即活動部分,力求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辯論、演說、實地參觀、調查訪問、影片欣賞、展覽、競賽、討論等,依據教材內容加以設計。
5、單元練習:分課文練習和活動練習兩大部分。“課文練習”意在掌握品德與社會知識,“活動練習”意在形成相應的態度、技能,增強社會參與和道德體驗。
6、單元評價:包括相關的品德與社會知識技能、實踐與態度,形式不拘,如書面測驗、口頭報告、行為觀察、問卷調查和社會生活反思均可,重在發展性評價。
四、采用多媒體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過歌曲來導入學習,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教材在每個單元教學前都選用了一首歌曲。所選用的歌曲,大都是節奏輕快、內容緊扣單元主題、富于教育意義的中外兒童歌曲。這些歌曲還附有動作,讓學生邊唱邊作,以強化學習效果。
2、故事:學生們都喜歡聽故事,適合孩子的年齡、心理及語言特點的`故事,肯定大受歡迎。教材中所選用的故事包括漫畫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話等。此外,教材還設計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讓學生邊學邊動腦筋深入思考。
3、兒歌:兒歌簡短、生動、形式活潑,語言富于節奏感,最適合兒童學習。
4、詩歌:教材也選用了少量適合學生讀的古典詩,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讓兒童接觸一下古詩,效果良好,因為我國古典詩詞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會學習意義的。
此外,還有漫畫、游戲、謎語等形式。
五、內容與時間安排
第一單元
絢麗多彩的世界
10課時第二單元
日益繁榮的祖國
8課時第三單元
密切聯系的世界
12課時第四單元
我們共有的家園
8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宗旨在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年級有學生35人,男18,女17,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學生對社會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體驗”、“嘗試”、“調查”、“討論”等方面,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良好發展,特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
四、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他們的養育之恩,熱愛家庭、尊重父母長輩,以恰當的方式孝敬長輩。
4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五、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 家庭、學校、社區 10課時
第一、二周 我愛我的家
第三、四周 我們的學校
第四、五周 我生活的社區
第二單元 我在學習中長大 8課時
第七周我學會了
第八周向“誰”學
第九周做學習的主人
第十一周 大家都在學
第三單元 我和規則交朋友6課時
第十二周 規則在哪里
第十三周 規則有什么用
第十四、五周 我們給自己定規則
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 6課時
第十六周我是誰
第十七周我的責任
第十八、九周 我能做好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本冊教材學生知識能力習慣態度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冊教材總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本冊教材重點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本學期我擔任五、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任務。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課程,在教學實施上,必須貫徹標準的這種根本理念,使得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感受和理解、習得和掌握道德和社會規范的內容,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純粹的知識學習。
(一)要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在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分別列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部分。必須認識到,這樣三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是整體存在于兒童個體的發展之中并且互為影響的。一個人的情感體驗是在生活中獲得的,生活態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斷提高的,而人類迄今為止的所有知識無一不是在實踐中歸納出來的。具體的課程單元中, 要逐漸地習慣于全面地考慮和把握教學目標。無論是什么樣的具體內容,也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活動,教師都應當事先從目標出發進行考慮:在這一單元、主題或課題的學習中,可能促進學生哪些態度的形成和轉變?可能促進學生哪些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可能給予學生哪些知識經驗的.獲得?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以把握。當然,在不同的內容中,態度、能力、知識目標必然地會各有側重。
(二)要充分利用并且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并非是一無所知的,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并不是從這門課的學習才開始的。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已經在生活中養成了一些行為習慣,具有了很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說大多數學生已經很自然地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基本相適應的生活態度,表現出了初步的社會積極性。而品德與社會課的內容正是從學生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繼續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不要把教學內容當作學生完全不懂的東西來加以講解,加以灌輸。而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善于動員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與課程具體的內容之間建立起聯系,使得學生面對學習的主題的時候,感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因而理解課程的意義,樂于進行探究。
除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品德與社會課還應當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
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念的過程。這樣才符合學生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連續性過程的規律。所有這些,僅僅依靠原有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要通過各種活動,通過引導和幫助,使得學生思考和嘗試的范圍不斷擴大,以此為基礎引導他們向更成熟、更高級的水平發展,使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得以拓展、擴充、提升。
(三) 要刻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不是一個依靠知識灌輸的傳遞過程,而是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無論教師的講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轉化為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結果。在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等占有極為重要的分量,而這些成分的形成、變化與提高,都是以個體的親身經歷、主觀體驗為前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就不會有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性。而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動當中才可能產生。因此,如何創設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是教師帶有根本性的任務。
(四)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
由于品德與社會課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坐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坐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今秋我擔任三年級4個班,四年級4個班的品德教學工作,一周共16節課,每課都有配套的練習題,一課一練、做后要改,工作量相當大。
一、指導思想:
小學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四年級四個班的學生比三年級學生稍微好一點,已經有一年的品德學習經驗。學生學習習慣、風氣、態度良好。熱愛學習,熱愛生活,有一定安全意識。
三、工作目標:
總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綜合指數達到規定標高。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培優輔差措施:
培優對象為20xx年春期末考試成績臨優學生,輔差對象為20xx年春期末考試成績臨及學生。
1、教師了解和正確對待學生中客觀存在的個別差異,其實并不是以消滅差異為目的,而是推動有差異的發展。在“吃透兩頭”的基礎上,通過分層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實施,使快者快學,慢者慢學,先慢后快,全面提升。
2、教師堅持做到每節課“層級化”訓練分明,練習由淺入深,體現層次性,既有“雙基”知識,也有拓展訓練,保證后進生學有所獲,優等生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
3、平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努力做到多鼓勵,多寬容。耐心細致地幫助,上課時多留意,多體貼,督促他們及時完成相關作業以及練習。
4、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引導家長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科學育人;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勇敢戰勝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習和生活的強者;鼓勵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支持和鼓勵下,另行自我發展,找到自己的長處。
5、使他們明確學習的目的性、端正學習態度,逐步做到上課專心聽講,獨立、按時完成作業,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6、課堂活動中,盡量采用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恰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譬如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編等途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7、對學困生在教學中做到:“四優先、五跟蹤”(“四優先”即課堂提問優先、作業批改優先、課外輔導優先、家庭訪問優先,“五跟蹤”即思想跟蹤、課堂跟蹤、作業跟蹤、測試跟蹤、學法跟蹤)。
六、教學進度表:
20xx年秋季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進度表
周數
具體時間
應完成的教學內容
課時數
備注
第1周
9.1———9.4
新學期開學習慣教育
1
只有2天教學時間
第2周
9.6———9.10
第一單元我的一家
2
第3周
9.14———9.18
愛的港灣
2
第4周
9.21———9.25
安全地成長
2
第5周
9.28———10.2
復習第一單元
1
只有3天教學時間
第6周
10.5———10.10.
復習第一單元
1
只有3天教學時間
第7周
10.12———10.16
第二單元說說我自己
2
第8周
10.19———10.23
夸夸我的同學
2
第9周
10.26———10.30
同學之間
2
第4周
11.2———11.6
復習第二單元
2
第11周
11.9———11.13
第三單元我愛我們班
2
第12周
11.16———11.20
學習交流站
2
第13周
11.23———11.27
大家一起玩
2
第14周
11.30———12.4
復習第三單元
2
第15周
12.7———12.11
第四單元畫畫我們的學校
2
第16周
12.14———12.18
學校里工作的人們
2
第17周
12.21———12.25
學校的變化
2
第18周
12.28———元月1日
復習第四單元
2
第19周
元月4日———元月8日
總復習
2
第20周
元月11日——元月15日
總復習
2
第21周
元月18日————元月22
考試周
20xx年秋季四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進度表
周數
具體時間
應完成的教學內容
課時數
備注
第1周
9.1———9.4
新學期開學習慣教育
1
只有2天教學時間
第2周
9.6———9.10
第一單元學會合作
2
第3周
9.14———9.18
當意見不一致時
2
第4周
9.21———9.25
誠信是金
2
第5周
9.28———10.2
復習第一單元
1
只有3天教學時間
第6周
10.5———10.10.
復習第一單元
1
只有3天教學時間
第7周
10.12———10.16
第二單元我是學習的主人
2
第8周
10.19———10.23
和好書交朋友
2
第9周
10.26———10.30
復習第二單元
2
第4周
11.2———11.6
第三單元我的家鄉在哪里
2
第11周
11.9———11.13
長江兩岸是家鄉
2
第12周
11.16———11.20
說說家鄉的故事
2
第13周
11.23———11.27
復習第三單元
2
第14周
11.30———12.4
第四單元家鄉的變化真大呀
2
第15周
12.7———12.11
我的發現與擔心
2
第16周
12.14———12.18
復習第四單元
2
第17周
12.21———12.25
復習第1、2單元
2
第18周
12.28———元月1日
復習第3、4單元
2
第19周
元月4日———元月8日
總復習
2
第20周
元月11日——元月15日
總復習
2
第21周
元月18日————元月22
考試周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高年段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相關學科的學習內容。
(四)重視學生生活實踐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采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三、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熱愛勞動,尊重農民、勤儉節約的情感態度;認識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的;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2、能力:
能夠嘗試合理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問題;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與態度分析復雜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及培養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3、知識:初步了解農業生產與人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技的發展對工業的重要影響;了解信的種類和方式,初步懂得通信禮儀和法規,懂得利用現代傳媒安全、有效獲取知識;了解科技的發展,了解科學技術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關系,知道科學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學生情況簡析:
五年級三個班的學生都很天真活潑,反應敏捷,充滿好奇心。他們正處于向獨立性、反主性過度的年齡,他們已基本掌握日常禮儀,懂得尊敬師長,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想處于波動狀態,極需要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課教學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2—3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后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煉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欲望。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全冊教學目標:
1、著眼于做人道德認識的提高,著重于道德情感的培養,著力于做人行為的'指導,使學生懂得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明白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過觀察、發現快樂、尋找快樂并感受快樂,能夠從多種快樂中領悟到只有付出的快樂更令人回味。
3、通過中外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較與聯系中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特色,從而進一步產生對文明古國的認同。讓學生初步樹立歷史發展觀,也基本了解祖先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從而產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祖先的欽佩感。
4、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宏揚和傳承。
5、通過學習讓學生在了解地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懂得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觀念,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之分的思想,培養對地球的親近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熱愛家庭、熱愛學校熱愛科學的教育。
2、通過教學,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公民。
3、知道有關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識,培養學生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等的品質。
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努力讓學生學好社會知識,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用的人才。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單元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備注
1-2一1、從四大發明說起2
3 2、圓明園在哭泣2
4 3、悲憤的吼聲2
5-6二1、中國人民站起來了2-3
7 2、春天的故事2
8 3、走進新時代2
9-10三1、高峽出平湖2清明節(周二)
11-12 2、西部大開發2
13-14 3、日新月異的交通2勞動節(周一)
15四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
16-17 2、國際組織3
18-19復習迎考端午節(周一)
20期末考試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學生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學生思維活躍,集體觀念強,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有愛心,敢于表現自我,個性好強,但不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善于反省自己,愛模仿電視明星,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錯誤、
二,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及特征,采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策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采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采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現實生活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學生主體
四,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己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2、引導學生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著我們的行動,又保障了我們的權益。
3、了解國家所蒙受的恥辱,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4、通過生動的事例,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5、讓學生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系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滿機遇和挑戰。
五,教學措施:
1、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系。
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著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系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范例"。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系。
2、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并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別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說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后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七,潛能生輔導:
1,對毛俊杰等喜歡打鬧的學生,引導其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生命。
2,引導計智慧等不愛科學的女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3,用"校園里的紅綠燈"教育常犯紀律的張浩然等,使其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八,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活動。
九,教學活動安排:
第一單元:愛美麗的生命3課10~14課時
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3課7~9課時
第三單元:不能忘記的歷史4課8~12課時
第四單元:科技創造新生活4課7~9課時
第五單元:商品帶你看世界4課9~12課時
總計:41—— 56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4個班共有300人,這個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了解和認識自己的家鄉的歷史、為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 一、 引以為榮的家鄉,二、縮短時空的通信,三、 四通八達的交通。 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二單元是引導學生感受通信的發展變化。第三單元是讓學生感受交通運輸對社會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的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 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社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
2、 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教師盡力創造模擬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 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 國情、歷史文化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備注
1第一單元: 引以為榮的家鄉 主題一、 歷史悠久的家鄉
2主題二、 革命精神照后人
3主題三、 值得驕傲的家鄉
4主題四、 多樣的風俗
5主題四、大家共同出本書
6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 總結、提高
7第二單 縮短時空的通信 主題一、通信的種類與發展
8主題二、 天涯若比鄰
9主題三、 感謝你們的服務 期中測試
10主題四、 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范
11主題五、 溫情寄給希望小學
12第二單元 縮短時空的通信 總結、提高
13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主題一、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14主題二 、 乘務員辛苦了
15主題三、 愛護交通設施
16主題四、 我心中的交通藍圖
17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總結、提高
18復習
19期末品社考查
周次教學內容備注
1第一單元: 引以為榮的家鄉 主題一、 歷史悠久的家鄉
2主題二、 革命精神照后人
3主題三、 值得驕傲的家鄉
4主題四、 多樣的風俗
5主題四、大家共同出本書
6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 總結、提高
7第二單 縮短時空的通信 主題一、通信的種類與發展
8主題二、 天涯若比鄰
9主題三、 感謝你們的服務 期中測試
10主題四、 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范
11主題五、 溫情寄給希望小學
12第二單元 縮短時空的通信 總結、提高
13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主題一、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14主題二 、 乘務員辛苦了
15主題三、 愛護交通設施
16主題四、 我心中的交通藍圖
17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總結、提高
18復習
19期末品社考查
以上就是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湊向我們共同成的和弦》、第二單元為《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單元為《不屈不饒的的中國人》、第四單元為《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小學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
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五年級(1-3班)。我將設計體驗活動,注重對學生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為四個單元,各單元的重點與難點分析如下:
第一單元:做個對自己負責的人
重點:讓學生通過了解,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名譽。了解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難點:學生能珍愛生命,重視健康。
第二單元:龍的傳人
重點:使學生知道我國是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難點:激發學生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第三單元:團結的民族大家庭
重點:使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難點: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
第四單元:美麗的地球
重點:使學生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陸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
難點:培養學生關愛地球的意識和探索地球知識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初步養成法律意識,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2、教育學生熱愛世界和平,從由古到今的歷史見證中懂得社會文明與和平的重大意義。
3、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4、認識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及其特征。
五、課改理念:
1、主體呈現。
主題設計的基本類型。
A、目標主題---圍繞學習目標設計教學主題。
B、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
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六、教學措施:
1、加強對教材的鉆研,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2、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問、多說、多疑來發現生活的美,感受現代生活。
3、通過體驗、觀看、交流、查詢、了解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網上查詢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法律的重要、科學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生活。
七、課時安排
第一、二周: 第一課
第三周: 第二課
第四周: 第三課
第五周: 第四課
第六周: 第五課
第七周: 第六課
第八周: 第七課
第九、十周: 第八課
第十一周: 第九課
第十二周: 第十課
第十三周: 第十一課
第十四周: 第十二課
第十五周: 第十三課
第十六周: 第十四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學生狀況分析
高年級是小學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盡管對于他的理解還是很不夠的,但少年兒童們卻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從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為了使我們的新一代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們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使少年兒童成長為地球上的新一代禮貌居民。
小學六年級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征向少年的品質特征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用心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著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展,為順利完成中小學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你我同行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
第三單元同在一片藍天下第四單元再見,我的小學生活
(二)、教材重點與難點:
主要透過真實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在認識戰爭和沖突帶給人類苦難的基礎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共創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保衛祖國和維護和平的作為,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透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了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主要省級行政區,能熟練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為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明白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互聯網是當代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互聯網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務必持續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境聯系在一齊,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2.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災害,明白保護環境能夠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個性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明白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忙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爭給人類,個性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明白戰爭的殘酷、戰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好處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明白全世界人民為了世界和平,制止戰爭,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
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并以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了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明白聯合國為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用心效果,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透過對6年小學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忙獲得的,為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日后的學習生活帶給借鑒。
2.“百聞不如一見”,為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置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資料,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個性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忙他們在離開小學大門后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三、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那么對綜合課這個性質老師已不再陌生。個性是到了五、六年級地理、歷史、科學等各科資料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課不再是純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而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將品德、行為規則、法則、愛國主義、群眾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等教育的有機融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于以上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延續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設計思路,課程的設置圍繞學生的社會生活展開,并注意到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及認知領域,將觸角深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構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發展,較上冊而言,在資料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為他們又將面臨著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向初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用心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資料,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忙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兒童一齊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引領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盡量多地呈現直觀性的材料。
5、在本冊教學中進行課題《品德與社會綜合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落實。
6、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7、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班級情況分析
五(7)班共有學生46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8人,同學學習認真,基礎掌握比較扎實,同學間能相互合作,共同進步,學習態度比較端正,上課氣氛較活躍,布置的預習作業完成率較高。還有十多位同學學習習慣較差,上課不專心聽講情況比較嚴重,以致學習效果差,作業馬虎,回答問題舉手發言人不多,自主學習的習慣不夠突出。
教材分析
五、六年級年齡段( 12~ 13歲)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十分迅速的。針對這一年齡特點,本冊以五年級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我”“我們”的意識的形成,對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祖國、民族的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
教材也注意到該年齡段的少兒在自我分化中的具體特點,如他們所意識到的客體我往往來自于他人的評價,特別是同伴們的`評價同樣也開始從自己的各種行為表現中認識“我”,注意到了他們在自我形象等方面的敏感性,注意到了他們的自我期待往往投射于所崇拜的偶像等特點,同樣我們也注意到中國的兒童普遍較缺乏自信心的文化心理特點,教材的設計努力從這些特點出發。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范式。
3)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教學目標
1、引導兒童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并形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關心他人的生活態度。
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標簽:九年級政治教學計劃,初一政治教學計劃,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 能夠 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珍視祖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夠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有開放的國際意識;讓他們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了解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5、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教學措施:
1、以往品德課與社會課分別授課的情況下,由于實施這方面教育的場景被窄化,品德課往往是在純道德的場景中進行的,容易陷于枯燥的道德說理,新的課程為愛祖國的教育開拓了比較廣闊、多面的場景,在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社會的等等多種場景下,愛祖國就可以不再是單純的道德的教育,而可能是發生在多種教育因素影響下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產生單因素影響所不可能有的作用。
2、新課程注重學生自己的體驗過程,強調“教育是一個內心的旅程”。它強調關注學生的生命經歷和經驗、生命感受和體驗。教師的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根據教科書的教學目標,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3、與實際多結合避免空洞的說教。
4、理解教材,用好教材。
課時安排
一周一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踏青、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教材特點: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教材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
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系,讓他們從這種關系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每個單元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目標:
1、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懂得勤勞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培。人人爭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懂得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自覺遵守公共道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學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能夠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樹立敢于向困難挑戰的信心,遇到失敗和挫折不灰心,不氣餒。
4、自尊自愛,不驕傲自滿,心胸開闊,不計較小事,不為小事生氣。
5、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6、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說教,而是采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采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借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并取得實效,關鍵取決于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著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并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里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游離于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系,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四、教學進度表課序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備注
1、準備課(1課時)
2、一單元文明古國的榮辱第1課從四大發明說起(2課時)
3、第2課圓明園在哭泣(2課時)
4、第3課悲憤的吼聲(2課時)
5、二單元富國強民之路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2課時)
6、第2課春天的故事(2課時)
7、第3課走進新時代(2課時)
8、第三單元巨龍騰飛第1課高峽出平湖(2課時)
9、第3課日新月異的交通(2課時)
10、第四單元生活在地球村第1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課時)
11、第2課國際組織(2課時)
12、機動課時
13、復習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教學內容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回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生活中講規則,分別介紹我們的約定;做守規則的小學生;我做小小普法員。第二單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進健康;遠離“誘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單元交通連著你我他:從馬車到飛機;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設計師。
二、教學目標和任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了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搜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用法的意識。
3、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2)初步懂得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了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6)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9)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系豐富生活。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種課程資源。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1-15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3-22
《品德與社會》小學教學計劃03-31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11篇)11-18
品德和社會教學計劃01-21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03-31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02-08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