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教學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二、深人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三、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培養“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學論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藝隨筆,重點內容要放在對文意的理解及借鑒上,因此可以把教學安排為兩部分,先對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啟發學生改變“套板反應”的通病,從而在今后對語言的理解運用時自覺養成謹嚴的習慣。
二、對文意理解可以讓學生自己借助于注釋及工具書在上課之前充分預習,課上老師對個別難點做適當點撥。
三、如條件允許,利用計算機可把板書制作成多媒體演示文稿,以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四、知識應用能力訓練。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對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簡要評價
教學步驟
一、導人新課
一提到“咬文嚼字”這個詞,人們往往會覺得這是對有些人為了賣弄學問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糾纏的極大諷刺,很少會想到有什么積極意義。的確,如果你查詞典,你會發現詞典上的三個解釋無一不含貶義。而今天,當你讀過了朱光潛先生這篇《咬文嚼字》,你會發現,這個成語被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它對我們養成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作者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香港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并獲博士學位,回國后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學學會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香港大學名譽教授等職。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詩論》、《談文學》、《西方美學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光潛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試圖以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成為美學界一個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還致力于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成為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
三、感知課文內容,積累重點詞語
學生瀏覽課文,畫出下列詞語:
1.援例  2.錙銖必較  3.斟酌  4.鏃 詞藻
7.蘊藉  8.付梓  9.尺牘  10.陳言務去
請同學們借助工具書準確掌握上述詞語的音、形、義。
四、閱讀全文,理清整體思路
學生為各自然段標號,分組討論。
教師明確: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共有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論述。
第二部分,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語言要想跟著情感走,就要“惟陳言之務去”。這一段共有兩個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論證“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礎上,指出只有“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美”。
五、研習作品
 1.學生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思考:課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間什么關系?
學生討淪。
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
第一段,第一個例子,體會“你這”與“你是”兩種句式的區別。(學生討論,試組一些句子,逐個體會,再看課文中的論述。)教師明確:從表面上看,兩個句子的區別只有一個字,但表達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說明文字與思想是有關系的。另外,文章從一個例子引入正題,使得作者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第二段:又舉了《水滸傳》和《紅樓夢》里的例子,對“你這”句式進行進一步推敲(讓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明確:這一段從表面上看是在辨析“這”與“是”的區別,
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觀點作必要鋪墊。
步推。
第三、第四段,論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內涵,并以《史記》為例。指出要重視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個層次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2.學生朗讀課文第二部分。
思考:課文笛二部分與第——部分之間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
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之上具體談作法。
第五段?舉“推敲”的例子論證“煉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煉字”的難處在于字義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聯想意。
第七段,從反面論證聯想的誤區。即所謂“套板反應”。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則主要淪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相關文章:
咬文嚼字教案04-25
咬文嚼字教案04-29
《咬文嚼字》的教案02-24
《咬文嚼字》教案04-25
《咬文嚼字》教案二04-25
“咬文嚼字”多滋味04-30
咬文嚼字教案104-28
咬文嚼字教案304-28
《咬文嚼字》助學型教案04-25
咬文嚼字:“睡覺”古今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