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 中,注重朗讀環節,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始于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依據節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道者——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的景物特點。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導入 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領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1】相關文章:
《登泰山記》精品教案設計04-27
《登泰山記》創新教學設計(通用6篇)12-28
17登泰山觀日出教學設計05-01
《登泰山記》教案02-15
《登泰山記》 教案04-25
《登泰山記》教案設計(精選8篇)01-07
登泰山11-24
登泰山05-01
登泰山04-28
根據登泰山記導游詞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