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沉冤何時翻
---- 《狐假虎威》教學設計談
《狐假虎威》是一則流傳了千余年的寓言故事。在課堂上,它被無數次地演繹成這樣一個結論:一只狐貍借老虎的威風嚇跑了百獸,揭示出現實生活中某些人借助強權哄騙恫嚇人們的現象,勾畫了自己沒有真才實學卻仗著小聰明借勢欺人者的狡猾嘴臉。于是,在文本中,狐貍成了狡猾的象征,成了仗勢欺人現象的形象代言人,多少年來沒有人提出異議。
然而,狐貍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風?它借老虎的威風干什么 ? 是為了嚇跑百獸而滿足它的虛榮心?還是別有其他的意圖 ? 文本中有這么一段敘述: “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尋找食物。一只狐貍從老虎身邊竄過。老虎撲過去,把狐貍逮住了。 ” 請注意 “ 尋找食物 ” 這四個字。這個極其普通的文本信息后面隱藏著什么 ? 顯而易見 , 狐貍作為一種食物被老虎捕獲 , 它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 ! 大難臨頭 , 狐貍該怎么做 ? 坐以待斃,還是自我拯救 ? 狐貍面臨著無可選擇的選擇 ---- 假虎威以自救 ! 這是多么順理成章的事情 , 閃爍著狐貍生存智慧的光輝 ! 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對主人公形象的價值判斷,均來自于文本。文本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提供給教師 , 其意義到底是什么 ? 是復原文本情感思想進行道德教育 , 還是為學生構建思維發展的平臺 ? 教師也面臨著一種選擇。新課程告訴我 , 請把選擇權交給學生。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一、講故事,談角色
教師板書 “ 狐 ” ,認讀后問:以前讀過有關狐貍的故事嗎?在你所讀的故事里,狐貍是個怎樣的角色?
教師板書 “ 虎 ” ,認讀后問:那有沒有讀過關于老虎的故事呢?在你所讀的故事中,老虎又是怎樣的角色?
教師在學生講述后總結:是啊,因為大家看的故事不同,所以對狐貍和老虎的看法也就不一樣。這就告訴我們,要評價一個人怎么樣,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不能信口開河。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狐假虎威》這個故事,看看故事中的狐貍和老虎又是怎么樣的?
設計理念:問題引領,激活學生知識儲備,再現學生生活經歷,并以此為基礎對角色形象進行初步的價值判斷,使理性思維在學習伊始就融入感性認知。
二、讀課文,識角色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 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相繼補全課題。
3. 在這個《狐假虎威》的故事中,你看到了怎樣的狐貍和老虎?
過渡:好,大家各執一詞,都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要說服別人,必須找到充分的依據,以理服人。現在我們重點來研究一下狐貍,請大家重新回到故事當中去,去尋找證明你的觀點是正確的依據。
設計意圖:學生一旦接觸故事,就會對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價值判斷,雖然此時的判斷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但卻是最真實的。而這很可能形成矛盾的沖突點,比如一部分學生認為狐貍是狡猾的,一部分人認為狐貍是聰明機智的,而這就是最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它為下面的辨析打開話題。
三、找依據,亮觀點
1. 學生再讀課文,尋找依據。
2. 根據依據,進行辯論:
認為狐貍狡猾的學生可能會找到這樣依據: “ 狡猾的狐貍眼珠子骨碌一轉 ” ; “ 老天爺派我來管你們百獸 ……” ; “ 我帶你到百獸面前走一趟,讓你看看我的威風 ”……
認為狐貍機智的學生可能會抓住 “ 有只老虎正在尋找食物。一只狐貍從老虎身邊竄過。老虎撲過去,把狐貍逮住了 ” 這一點,認可狐貍的逃生技巧。
過渡:你們的辯論很精彩。在辯論中,我們基本統一了對狐貍的看法:狐貍在生命受到危險的時候,它應該救自己。面對兇猛的老虎,弱小的狐貍不能靠硬拼,只能靠智取。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頭戲,也是進行理性思辯的高潮所在。學生辯論的熱點是狐貍究竟是狡猾還是機智,用來進行辯論的依據基本是文本中狐貍的言語以及說話時的動作表情和語氣。辯論會逐步聚焦在 “ 騙 ” 這個字上,辯論的關鍵是狐貍究竟該不該 “ 騙 ” 。通過感性的述說,理性的思維,學生更進一步明白,評價一個人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據,不可空說無憑。在這一段辯論的過程中,使學生對本故事中狐貍的認識達成一種共識。
四、回現實,明常識
教師:寓言故事從遠古流傳到現在,意義會發生變化,而且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寓言故事的理解也往往不同。今天我們從《狐假虎威》這個故事中看到了一只機智聰明的狐貍,那你們知道現在的人們通常是怎么來理解這個故事嗎?
……
設計意圖:這個教學環節,把學生從辯論拉回到了現實。人都是要在現實中成長的,在故事中形成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最終要移植到現實中,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而現實遠比故事復雜,人們的認識往往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必須讓學生對此有所了解。
千年沉冤何時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