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教案匯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物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物理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教學設計示例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組織學生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會正確讀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拉力器
教學設計示例
(一)引入課題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為了直觀,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由為什么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單位
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說明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普通雞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2、彈簧測力計
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可準備一個彈簧,找學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彈簧。
教師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彈簧秤的構造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3)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的力:
教師在總結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三)總結,擴展
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胡克和牛頓的生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探究活動
測力計的發展
【課題】測力計的發展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利用網絡查找相關信息;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總結測力計的發展概況。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體驗力的大小
【課題】體驗力不同大小的感覺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用測力計等工具體驗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覺;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八年級物理教案2
第二課時
(二)、實像與虛像
通過剛才做實驗,我們知道凸透鏡成像有的可以呈現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現在光屏上。這些成像有什么區別呢?什么叫實像?什么叫虛像?
我們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實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虛像。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而虛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實際光線會聚點,而是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凸透鏡什么時候成實像,什么時候成虛像?回憶實驗,觀察的記錄表格,可以得出:當物距小于焦距時,即,凸透鏡成正立的虛像,虛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當物距大于焦距時,即,凸透鏡成倒立的實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書:二、虛像和實像
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像叫做實像。
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成的像叫虛像。
(三)、想想議議
我們知道什么是實像、什么是虛像之后,請你們進一步猜測并根據上面探究所得的資料進行分析,什么情況下凸透鏡成實像、什么情況下成虛像。
1.物體在1倍焦距以外時,成倒立的實像。
2.物體在1倍焦距內時,成正立的虛像。
照相機和投影儀能在光屏上成實像,放大鏡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虛像。像與物在凸透鏡同側成虛像,像與物在凸透鏡兩側成實像。我們的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都是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成像的',能說出它們的原理嗎?
照相機的原理是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于2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投影儀的原理是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放大鏡的原理是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于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我們知道了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原理。想進一步了解它們嗎?我們從上節課知道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機殼相當于暗室。我們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鏡頭的距離遠遠大于焦距才能在膠卷上得到倒立、縮小的實像,那么照相機中的調焦環、光圈、快門,它們有什么用處?
照相機中調焦環是調節鏡頭到膠片的距離,拍攝近的景物時,鏡頭往前伸,離膠片遠一些,拍攝遠的景物時,鏡頭往后縮,離膠片近一些,調焦環上刻著數字,表示拍攝的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光圈是用來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開大或縮小,光圈環上刻有光圈數。
八年級物理教案3
課題
第八章第一節什么是力(1課時)
執教
教學
目標
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 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點
力的概念。
難點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
演示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一 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但在在大量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演示)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休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火車頭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學過程設計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推土機對土的推力;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 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五、練習
五.小結,練習(略)
八年級物理教案4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8頁——112頁。1、質量的定義和單位;2、質量的測量與天平的使用;3、實驗——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4、質量不隨它的形狀、物態和位置而改變。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2.了解天平的構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和溫度而變的物理量。
二、過程與方法:1.體驗一些物體的質量,對一些常見物體的質量有估測的能力;2.通過用天平測量常見的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和溫度而變的物理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2.通過對物質質量的測量,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學重點:質量的單位和用天平來測質量。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教法學法:
實驗演示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學生天平(帶砝碼),小石塊,水、燒杯,礦泉水瓶子一個。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問:自行車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鋼、鐵、橡膠等材料制成的,教師接著說明:一般我們把自行車稱為物體,鋼、鐵、橡膠等稱為物質。這樣我們可以說:自行車這個物體是由鋼、鐵、橡膠等物質構成的,其它物體如:鐵釘、鐵錘、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二、新課教學
1、質量
(1)對實物的觀察,引入質量的概念
鐵釘和鐵錘含有鐵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物理學里為了表示物體的這個性質就引入了質量這個物理量。
質量是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八年級物理教案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生產、生活及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參觀或看錄像等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收集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信息,使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鍛煉。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了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聲傳遞信息、聲傳遞能量
二、教學過程:
(一)根據課前預習及各組按照不同分工從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說出你所了解的利用聲的現象;
(二)觀看相關的錄像;
(三)討論對以上的應用例子怎樣歸類
在此基礎上,老師綜合學生所舉的.例子和初步的分類方法,進行總結性的講解。
1、聲與信息
計算:小明向較遠的高山大喊一聲,經過1.2s聽到回聲,請問:小明距離高山多遠?(當時氣溫是15℃)
學生算出結果后,清楚回聲可以測出距離。
(1)介紹蝙蝠采用回聲定位來確定目標的位置
(2)介紹聲吶技術產生的背景以及現代聲吶技術的應用方面
(3)介紹B超在醫學上的應用
(4)超聲波測出金屬內部的傷痕
2、聲與能量
把石頭扔進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紋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樹葉也隨之起伏。石頭的能量通過水波傳給了樹葉。
1.演示:聲波能傳遞能量嗎?
去掉罐頭盒兩端的蓋子,給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緊。財長火焰敲橡皮膜,火焰會擺動嗎?
結論:聲波能傳遞能量。
2.應用(超聲波)
①清洗鐘表等精細的機械。
②除去人體內的結石
③檢測鋼板是否有缺陷,并控制生產。
三、課堂小結:聲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
四、布置作業
1、動手動腦學物理作業要求寫一篇無聲的世界的論文。
2、有條件的同學上網查找超聲波和次聲波的應用,然后與同學們共享。
說明:以上兩個作業可任選一個。
八年級物理教案6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課題引入
確定問題
探究活動
展示結論
教學環節
我們大家先一起來看一段太空船模擬艙的片段。播放課件(太空船中人漂浮)
而我們在地球上大家都是“腳踏實地”站得很穩,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拋出去的粉筆為什么會落回地面?
(借助地球儀)我們在地球的其它位置上拋出去的粉筆會落向哪里?
引出重力的概念。
英語:Gravity,同學們說重力用什么字母來表示呢?
板書:重力(Gravity )G
1. 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2. 施力物體:地球。
重力是力的一種,我們要從它的哪些方面研究呢?
首先同學們走進主題資源的“探究學堂”中研究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重力主題資源網站”中給出探究引導。針對學習基礎不好的學生,網站中給予“幫助”。
巡視并及時發現問題加以引導。
我們來看看大家的探究的方案與結論。
教師活動
觀看太空船模擬艙的片段
思考:人為什么會漂浮著?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面
回答:G
并且記憶
回答、理解、記憶
回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組內成員討論、猜測,制定探究方案。
參考主題網站中的資源,充分利用給出的實驗儀器驗證小組的猜測,并能根據實驗現象與數據分析出結論。
演示小組的探究方案,說出探究結論。
學生活動
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引導學生得出: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達到學科間的綜合。
知識的回顧
小組成員的合作與交流。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能夠用簡潔的語言總結出結論。
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意圖
評價總結
在線檢測
提出問題
自主學習
課堂小結
作業
板書:
重力方向:豎直向下
重力大小:與質量成正比
G = mg(g=9.8N/Kg)
大家走進“在線檢測”看看自己對重力了解有多少。
計算自己的體重
能用“彈簧秤”測量出一個蘋果的“質量”?
我們知道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它的作用點是怎樣的呢?
重力的作用點有它自己專屬的名字:重心。那物體重心的位置在哪里呢?
播放特技:轉筆;轉球。
強調:這時的位置就是物體的'重心。
如何找到物體的重心呢?
同學們到網站中瀏覽,找到卡片的重心,此外瀏覽、分析重心在其他科學技術方面的重要用途。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學到了什么呢?
小短文:1.“我受到的重力”
2.“假如沒有重力”
選擇一個題目寫一篇短文。
總結
記憶
走進“在線檢測”,進行反饋練習。
識記
思考
網上瀏覽,思考方法,了解確定物體重心的方法,并且自主學習重心在其他領域的運用。
學生回顧、總結,使得所學的知識具有條理性。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結論,體驗了獲得知識的喜悅,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知識的興趣。
讓學生從“玩”中學,把知識充分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保持學生的興趣,有繼續探究的動力。
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發展學生思維分析推理能力。
學生對整節課內容的回顧,知識的回放。
綜合考察對重力的掌握情況。
八年級物理教案7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現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光的反射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光的反射現象,然后轉入研究光的反射規律,通過實驗總結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后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說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總結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盡可能準確,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總結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于我們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借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系。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
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反射現象的規律
教具:畫有角度的可折疊的白色硬紙板、一面鏡子、兩個光源、一張白紙、大頭針(或牙簽)、鉛筆、直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問題引入
為什么我們既能看到發光的物體又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如在遮蔽門窗的教室內,打開電燈,我們不僅能看到發光的.電燈,同時還能看到桌椅、墻壁、同學及周圍一切本身不發光的物體,這是什么原因?從而引出“反射”的概念,還可舉例我們看到月亮是因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說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個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進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問題:光線的反射遵從什么規律?引入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實驗總結規律,按照書67頁實驗進行教學。
演示前,將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給學生。其中,硬紙板的可折疊性及硬紙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讓學生看清楚。
實驗中,邊演示,邊介紹名詞概念:入射點、法線、入射角、反射角。隨后板書光路圖,如圖5-2-1,并標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數。
通過轉動紙板F和改變入射角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線是在法線的兩側還是在法線同側?反射角的大小與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教師引導總結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規律(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使用)
向學生介紹書67頁的實驗器材,并介紹基本概念:入射點、法線、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問題:一束光射向鏡面,反射光線的位置如何確定?(可提示學生從空間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如何確定?反射角的大小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如何確定?
學生猜想并設計實驗(可超出書上所給的器材)
實驗探索并得出結論。
教師引導歸納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發生反射時光路可逆。
演示:如圖5-2-2圖,A點發出的光經O點反射后到達B點,在B點再放一光源,使其發出的光射向鏡面某點如C點,調整光線BC的方向,使其與BO重合,發現其反射光線與OA重合,從而說明反射時光路可逆。
在講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課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練習。
1)光線垂直射到鏡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與界面夾角60 °,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夾角多大?
3)反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圖。(圖略,可選不同類型的題目,參考習題精選5、6、7題形式)
3.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內有陽光射入的情況下可用這種方法。
演示:讓一束太陽光斜射到平面鏡上,調整鏡面的方向,會在墻上產生一個明亮的光斑,迎著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張白紙代替鏡面,從各個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時墻上也沒有明亮的光斑。提出問題:這是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圖說明原因。講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從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紙板上垂直插入幾根牙簽如圖5-2-3,引導學生想象當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點時,反射光線的方向有什么特點?隨后將紙板隨意彎折,如圖5-2-4,這時學生會看到法線不再平行,引導學生想象當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點時,反射光線的方向有什么特點?由此引入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盤演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現象。
八年級物理教案8
一、光的傳播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
●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與方法
●觀察光在空氣中和水中傳播的實驗現象,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閱讀科學世界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續學習打基礎。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二、光的反射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
●認識光反射的規律,了解法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義。
●理解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過程和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光的反射現象。
●體驗和感悟我們是如何看見不發光的'物體的。
●經歷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跟法線位置的關系,測量反射光線與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總結探究的結論,獲得比較全面探究活動的體驗。
●通過觀察,理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異。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三、平面鏡成像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四、光的折射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現象。
●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的偏折規律。
●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五、光的色散
1、知識與技能
●初步了解太陽光譜。
●了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續學習打基礎。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六、看不見的光
1、知識與技能
●初步了解太陽光譜和看不見的光。
●初步認識紅外線及其作用。
●初步認識紫外線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紅外線、紫外線的作用。
●通過收集、交流關于紅外線、紫外線的資料,獲得處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
●初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有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八年級物理教案9
第三單元第1課(節)
主備人:xx授課教師:xx
課題
3.1溫度
教材
簡析(創新元素)
本課是熱學的開始。在學生感受到靠感知的溫度不可靠的基礎上引入溫度計,通過自制溫度計領會溫度計的原理、構造,接著學會使用溫度計。教材注重探索學習,自主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溫度的定義、單位、攝氏溫度、0℃與100℃的規定。
(2)知道溫度計的構造、原理、正確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實例得出溫度的定義及單位,攝氏溫度的意義。
(2)通過實驗比較,說明溫度計的用途,并進一步的了解溫度計的構造、原理、正確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溫度的學習,知道溫度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
(2)通過對溫度計的使用的學習,能正確使用溫度計。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溫度的定義、單位、攝氏溫度、0℃與100℃的規定。
2、溫度計的構造、原理、正確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1)一燒杯熱水、一燒杯溫水、一燒杯冰水
(2)不同種類的溫度計
(3)多媒體課件
學生:自制溫度
教學流程(可以手寫)
教學過程(信息化資源應用)
二次備課
一、情境引入
播放學校的景色(濃霧天氣拍攝)視頻,讓學生觀看
二、進行新課
1、實驗體會:
讓學生摸自己身邊的物體(比如剛從冰箱拿出的食物、剛烤熟的地瓜、自己的額頭)
1)提問:同學們所摸的物體,感受怎樣?
2)通過學生回答(這些物體的冷熱程度不同)進入新課。
2、新課教學
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
2)實驗體會:
器材:在桌面上分別放課前準備的三杯水
方法:選兩位同學做體會實驗,并把他們命名為甲同學和乙同學。想讓甲同學將一手指放入熱水中,立刻讓他把剛才放入熱水中的那個手指放入溫水中,問他的感受。同樣,讓乙同學將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刻讓他把剛才放入冰水中的那個手指放入溫水中,問他的感受。
A、學生回答
B、提問:按理說,同一杯水的溫度應該是相同的,為什么剛才兩位同學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呢?憑我們的.感可靠嗎?該怎么辦呢?
3)溫度計
活動一:拿出自制溫度計,先放到熱水中,觀察現象
再放入冷水中,觀察現象
問: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自制溫度計是依據什么道理制成的?
展示實驗室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讓學生觀察其結構
溫度計的用途:用來測量物體的溫度的儀器。它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細管、液體、刻度組成,里面的紅色液體一般是水銀,所以象這一類溫度計又叫水銀溫度計,液體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4)在生活和生產中,溫度常常采用攝氏溫度。溫度的單位是攝氏度,符號是℃。
5)規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溫度規定為100℃。把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問:同學們,今天你們進入校園時,還記得你的體溫嗎?誰上來把自己的體溫寫到黑板上,并大聲讀出來。
黑龍江省的漠河是我國氣溫最低的地方,冬季最低氣溫為—52。13℃。同學們知道怎么讀嗎?
活動二:利用自制溫度計能不能準確測出熱水的溫度?為什么?
那么,你能為自制溫度計標上刻度嗎?請同學們小組討論討論
6)溫度計的正確使用及讀數
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溫度計插入被測液體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沒在液體中,且不要與杯壁、杯底接觸)
C、讀數時,溫度計一定要保留在液體中,切不可將溫度計從液體中取出,視線要與刻度線水平,不能仰視,也不能俯視。零以上的溫度讀作××攝氏度,零以下的讀作零下××攝氏度。
活動三:學生分組測冷水、熱水的溫度,練習使用溫度計,并讀數
7)體溫計
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文字,了解體溫計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三、歸納與小結
1)溫度的定義、單位及單位符號是什么
2)溫度計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幾部分組成
3)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如何讀數
4)其他溫度計
作業設計(布置)
1、完成課后1,2題
2、完成學習之友上基礎練習部分
板書設計
3.1溫度
1、溫度
(1)定義: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
(2)單位:(通常情況下采用攝氏溫度)
攝氏度,符號是℃
(3)攝氏溫度的規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溫度規定為100℃。把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2、溫度計
(1)用途
溫度計是用來測量物體的溫度的儀器
(2)設計原理
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
(3)結構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細管、液體、刻度組成,里面的紅色液體一般是水銀,所以象這一類溫度計又叫水銀溫度計,液體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3、溫度計的使用
課后反思(手寫)
八年級物理教案10
(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 理解密度與溫度的關系,并能解釋簡單的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密度問題。
(2) 利用密度知識鑒別物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實驗探究活動,總結出:一定質量的氣體,溫度高,密度變小;溫度低,密度變大。
(2) 學會利用密度這一重要屬性鑒別物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充分把密度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
(二)教學重點: 1、密度與溫度的關系。2、密度與物質鑒別。
(三)教學難點:水的反常膨脹,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鉛球、水桶、體重計、紙風車、酒精燈、細線、圓底燒瓶、水槽.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已知鐵的密度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鉛的密度為11.3×103千克/米3,與鐵的密度不同,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二)引入新課
密度是物質的基本屬性,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重要的價值。在解決不同的實際問題時,密度知識是如何應用的.
1.密度與物質鑒別
討論的問題如下:
教師出示學生體育課上用的4kg的鉛球,問學生:你如何判斷,這種鉛球是否用鉛制成的'?請說出你的辦法來.
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作答:先分別測量出鉛球的質量和體積,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斷它是否是鉛組成的。
又提問: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測出測量出鉛球的質量和體積呢?
用體重計測出鉛球的質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測出鉛球排開水的質量,即可算出鉛球的體積。
實驗:
計算:
總結:用密度鑒別物質問題,如果我們計算出某一物體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質密度相同,我們只能說可能是這種物質,如果前邊例題中你不知道是銅球,這樣用計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會錯誤地認為是鐵球.
所以在用密度進行物質鑒別時往往還要配合利用物質的其他特性,比如顏色、硬度等等.更科學的鑒別物質的方法,應采用化學分析或光譜分析,鑒別組成它的化學元素成分.
同種物質的密度一般是不變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質量是原來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變。
問題:同種物質的密度一定不變嗎?如果某物體的質量不變,而它的體積改變了呢?
實驗:氣體的熱脹冷縮實驗
介紹實驗裝置:圓底燒瓶上用帶有注有一小段紅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閉空氣。先后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察。
現象:燒瓶放在熱水中時,里面的紅墨水向外移動,說明瓶內氣體受熱體積膨脹了。
而放在冷水中時,里面的紅墨水向里移動,說明瓶內氣體遇冷體積收縮了。
同學們回家可做類似實驗:兩個吹脹的氣球分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爐火附近。觀察現象。
上面的實驗說明最物質的密度與溫度有關。
2.密度與溫度
自然現象中風的形成也是因為密度與溫度有關形成的
做風形成的實驗:教材P22
空氣因受熱體積膨脹,密度變小而上升,熱空氣上升后,溫度低的冷空氣就從四面八方流過來從而形成了風。
思考:教材P24
根據氣體的密度隨溫度變化而變化的現象,試分析房間里的暖氣一般都安裝在窗戶下面的道理。
暖氣周圍的空氣受熱體積膨脹,密度變小而上升,靠近窗戶的冷空氣密度大,下沉到暖氣周圍,又受熱上升,利用這種冷熱空氣的對流,可以使整個屋子暖和起來。
人們很早就利用風力了,例如:利用風力來取水,灌溉、磨面,推動帆船、滑翔機等,近代大規模應用風力,主要在發電上。
溫度可以改變物質的密度。固體、液體的熱脹冷縮不像氣體那樣明顯,因而密度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小。
設問:難道所有的物質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嗎?
水的凝固點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氣溫在0℃以下,湖面結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還有魚存活嗎?
300多年前,人類就已知道水在4攝氏度時密度最大這一現象。在冰湖中作的測試表明,表面凍結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體中密度從上至下遞增(這是當然的事了,重在下,輕在上),溫度也是由上至下遞增,從表層水體的0℃至底層水體的4℃。正是因為這個特性,湖里的魚類能夠在嚴寒的冬天躲在底層水體中,不至于被凍成冰塊。
水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在4℃以上是熱脹冷縮。
水的反膨脹現象,給人們帶來了好處,江河湖面的水結冰時,因為冰的體積膨脹,密度比水小,總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總是沉在下面。這樣,冰塊就成了一層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凍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脹,給人類生活也帶來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戶外的自來水管將凍裂。所以對自來水管的保護顯得尤其重要。
觀看密度在社會生活中的其它應用的影片。
八年級物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③.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教學過程;
師: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把銅絲作為斜面,讓滑輪滑下來)滑輪在前半程滑的快,還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師: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樣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斜坡上自由滾下的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后半程快。板書課題:平均速度的測量。
實驗器材可從實驗臺上選取。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后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并完成實驗報告上的第4、第5項內容,時間為5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在展臺上展示。
師: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生答。
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學知道呢?生答。
總結:很好,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里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我們會使用秒表了,下面就開始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把數據填在表格里。時間為10分鐘。開始: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
師:哪位同學發現他們的數據有什么問題沒有?
很好,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他們這一組同學沒有寫出估計值。長度測量寫出估計值的同學請舉手。你們的路程測得怎么不一樣呢?生答。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找學生演示他們是如何測量木板的長度的)?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滾下來時,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滑的快嗎?不能,有什么辦法嗎?有同學說比速度,怎么比呢?請同學們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時間為2分鐘。
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滑的快。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地測量路程、時間,并通過實驗測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測出1路公共汽車從河師大到火車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業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塊手表,怎樣既方便又較正確地測出從你家門口到學校門口的路程?簡要說出測量步驟。
§2—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制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里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后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后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八年級物理教案12
課題
§ 4.1 溫 度
執教
郭敏
教學
目標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知道攝氏溫度的定標規定,知道攝氏溫度的表示和讀法。
3. 了解液體溫度計和體溫計的構造、原理及識別方法。
4. 知道液體溫度計和體溫計的正確使用、讀數。
重點
1. 溫度概念
2. 液體溫度計的正確使用
難點
1. 溫度計的構造、原理。
2. 攝氏溫度的規定
教具
演示
常用溫度計、體溫計、燒杯、鐵架臺、酒精燈、水;多媒體及相關課件。
學生
常用液體溫度計、體溫計、燒杯(2)、冷水及熱水若干。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用時
引入新課
播放課件 人類生活與熱現象。
設問 剛才的課件說明了什么?
導入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新的物理現象--—熱現象。熱現象指跟物體的冷熱程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在生活中用冷、熱、溫、涼、燙等有限的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在物理學中,為了準確地描述物體的冷熱程度,我們引入了溫度這一概念。
觀看課件
思考與回答 說明了氣候的冷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分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溫度的概念
點撥 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
引導 請同學們體驗把左、右手分別放在冷水、熱水中片刻后,一起放入溫水中的'不同感覺。
歸納 要準確測量物理溫度必須使用溫度計。
實驗 體驗溫度。
結論 靠感覺無法區水的冷熱度。
3分
(二)溫度計
點撥 1.常見的溫度計 2.作用
引導 3.觀察常用溫度計并歸納:①構造 ②工作原理
播放課件 攝氏溫度的定標
點撥 4.攝氏溫度的定標與讀法
練習 溫度計的讀數
觀察 溫度計
交流 觀察結果
質疑 ℃意思?
觀看課件
練習 溫度計的讀數
15分
(三)溫度計的使用
播放課件 溫度計的使用
點撥 溫度計的使用
1.使用前:觀察溫度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時:估、放、讀
練習 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
練習 用溫度計測量水溫
10分
四、體溫計及其他溫度計
觀察 1.測量氛圍、最小刻度 2.特殊結構
點撥 使用時可離開人體讀數,用完將汞液甩回玻璃泡
練習 用體溫計測量體溫
播放課件 展示其他溫度計
練習 用體溫計測量體溫
8分
小結 (板書)
§ 4.1 溫 度
一、溫度的概念
1. 熱現象:指跟物體的冷熱程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2. 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
二、溫度計
1.常見的溫度計:常用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
2.作用:準確測量物體的溫度。
3.常用溫度計
①工作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
玻璃管:內徑細而均勻
②構造 玻璃泡:水銀、酒精、煤油等適量液體
刻度:零刻度、測量范圍、最小刻度
4.攝氏溫度的定標與讀法
0℃:冰水共存物的溫度
①規定100℃: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
1℃:在兩者間均分100等份后的每一等份
②讀法:5℃讀作“5攝氏度”;
-5℃讀作“負5攝氏度或零下5攝氏度”。
三、常用溫度計的使用
1.使用前:觀察溫度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時:
(1)估:估計被測液體的溫度,選取合適的溫度計。
(2)放:玻璃泡浸沒于被測液體,不接觸容器底、壁。
(3)讀:玻璃泡不離被測液體片刻后讀數,視線與液面相平。
四、體溫計
1.測量范圍:35℃-42℃最小刻度:0.1℃
2.特殊構造:
①玻璃泡上方有一很細彎曲管道(可離開人體讀數)
②玻璃泡容積比細管容積大得多(準確到0.1℃)
3.使用:可離開人體讀數,用完將汞液甩回玻璃泡。
2分
回家作業
完成P19實驗報告及練習1
估計時間
15分
課后小結:在本節教學設計中試圖通過對教材的再處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實驗和
學生活動為主線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學物理,體現實驗學科的基本特點。冀此探索老教材的新用法,為迎接二期課改的到來做一些鋪墊和積累
八年級物理教案13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
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
力。
三、德育目標: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
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
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
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課本圖0.1-1實驗[演示]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
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1—1長度和
時間的測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五)教學后記
1—2運動的描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學重難點
1.重點:什么是機械運動以及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物
2.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因為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運動情況是可以不同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閱讀課本序言,讓他們有個印象:運動同樣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學好運動的科學,能夠深入了解體育,還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講授新課
1.機械運動
讓學生討論課本圖11.1—1所示的運動以及相類似的運動。讓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有關運動的現象。
針對學生的討論,提出如下問題:
①你從座位走到黑板前,這一過程中,你的什么發生了變化?
②有一輛汽車停在路邊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說天上飛的飛機是運動的,你根據什么?
引導學生從討論和回答中得出: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板書)
提出問題:
①圖中的那些物體是否在做機械運動?
②我們周圍的樹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運動的嗎?
討論得出: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樹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可見,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2.參照物
播放一部分選擇不同參照物所產生不同感覺的教學VCD。使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然后提問:“為什么乘客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組織學生討論,初步明確乘客判斷運動和靜止所選的標準不同以后,會產生不同的判斷。
學生活動:把課本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使課本沿桌面運動。讓學生討論回答:
①選取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②選擇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桌是運動還是靜止?
③選擇尺子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參照物: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一起描述圖11.1—3卡車的運動情況:選取地面做參照物,卡車是運動的;選取收割機做參照物,卡車是靜止的。從而得出:
在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選擇的標準不同,它的運動情況就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描述圖11.1—4的各種情形物體的運動狀況。
(三)課堂小結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為什么要選參照物?
3.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四)作業與思考
1.課本第22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
2.同步測試相應的練習。
(五)教學后記:
1—3運動的快慢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速度的計算
2.難點:速度單位以及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場面描述:我校的100米決賽正在進行,小明勇奪冠軍,同學都羨慕地說,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長跑競賽中,運動健將小馬一舉奪得冠軍,同學們佩服地說:小馬跑得真快!
引導學生從事例中提出問題: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講授新課
1.速度
組織學生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從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討論得出:運動員運動的路程相同,比較哪個運動員先到達終點就是哪個運動快。
得出:“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運動得快。”
提問:小李步行,而媽媽騎自行車,大家同時從家里出發,怎么判斷他們運動的快慢?
八年級物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和方法
閱讀“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重、難點:
1、 光的'直線傳播的內容。2、分析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煙霧、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物體有光線射
入我們的眼睛。例如:陽光、日光燈、電視等。
②學生探討:光線是如何傳播的?
二、 進行新課:
1、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例如:……………………學生舉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幾種類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傳播
演示試驗①:圖片……陽光穿過樹林
演示試驗②:激光在水中穿過
演示試驗③:激光在煙霧中穿過
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應用:影、排隊、射擊、日食、月食……
(可以讓學生先討論,部分現象要解釋)
3、光的速度:
討論:光有沒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對比說明:34頁圖示。 在其他介質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總結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點:倒立的實像。
5、影子與像的不同:
三、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四、課后活動:
1、 完成物理套餐內容。
2、 課本后練習。
八年級物理教案15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 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難點:
1、理解光的反射規律的內容。
2、利用實驗現象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三、教學課時:2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說明光是沿 傳播的。
2、閃電與雷聲雖然同時產生的,但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這說明了什么?
2、、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②學生探討:許多物體本身并不發光,我們為什么也可以看的見?
五、進行新課: 1、任何物體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驟:如何做?
結果:填入左表
結論如下:
3、光的反射規律:
(1)、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練習:物理套餐P30作圖題
4、試驗:兩種反射,得到定義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線朝各個方向)
(2)、鏡面反射:光滑鏡面的反射(平行光線射入,光線平行射出)
探討: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規律?
(學生討論后,作圖證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規律。
5、光的反射的應用:學生舉例(注意黑板反光問題)
6、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六、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七、教學后記:
在探究活動中,應給出較具體的指導,避免學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練習要補充。
八、完成時習在線作業,并做好訓練題。
【八年級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08-26
八年級物理教案11-09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08-26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01-31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12-21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12-13
八年級物理教案透鏡12-29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浮力12-17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15篇)11-25
八年級物理教案(精選20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