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時間:2022-12-23 17:54:15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歡迎大家分享。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能力目標

  1.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決簡單生活問

  題的能力。

  2.通過進行簡單的測量,具有使用簡單測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2.通過學習簡單的測量知識。體會測量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養成細致、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正確使用測量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教學難點

  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閉上眼睛,估計十秒鐘以后舉手睜開眼睛,我來計時,看誰估計的最準確。開始!

  [生]按照指令操作

  [師]誰能估計一下課桌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生]學生回答。

  [師]指出正確得數,要想得出準確的數據,我們要學會使用儀器來測量長度和時間,這節課我們在小學和日常生活中對時鐘、表、刻度尺使用和對一些時間、長度單位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

  二、新課教學

  1.長度的測量

  [師]大家都知道長度可以用尺子來測量。同學們能說說都有些什么樣的尺子嗎?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縫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師]還有在精確測量或特殊測量時常用的游標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測微器)。

  (教師可以在列舉尺子的過程中。將這些尺子一一展示給學生,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

  [師]同學們誰還知道人體的哪些部位可以作為尺,用來估測長度?人體哪些部位的長度具有特殊的關系?

  [生]人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于身高;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離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離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長度、身高,就能利用雙臂及手掌估測物體的長度。

  [生]人的頭長和腳長相同;身高等于9.5倍頭長;人握住拳頭的大小和心臟一樣大。

  [生]人身體上許多部位是按“黃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頭部的黃金分割點,肚臍是人體的黃金分割點等。

  [師]同學們知道這么多關于人體尺寸的知識,真讓老師吃驚。大家也一定還記得長度的單位都有哪些?

  (同學們列舉單位的過程中,教師投影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鞏固記憶)

  [投影]

  長度的單位及換算:

  單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換算關系:1 km=103m 1 dm=10-1 m

  1 cm=10-2m 1 mm=10-3 m

  1μm=10-6m 1 nm=10-9m

  [師]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meter),符號是m.

  [師]大家會用生活中常見的直尺、卷尺測長度嗎?請同學們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并和同學們交流測量方法及發現的問題。

  (同學們操作,教師巡視。注意發現測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討論解決)

  [生]測書的長度的時候,要選擇較長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測的長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線與被測長度的一端對齊,視線和被測長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對齊(學生示范說明);讀出刻度尺上的數值,記下來。這樣就測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時間長了,前面零刻線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將能看清楚的一條刻線和被測長度的一端對齊,讀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數值,將前面的值減去,也能測出物體的長度。

  [生]我發現將刻度尺上的刻線緊貼在被測物體上(學生示范),讀數時容易看清楚、讀準確。

  [生]我用刻度尺測量書的寬度的時候,零刻線和一端對齊了,可是另一端和刻度尺上的刻線對不齊,該怎樣算長度呢?

  [師]是不是其他同學也有同樣的問題?實際上類似的問題我們在測量中經常遇到。

  [師]同學們一起來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生]刻度尺上的一小格是1 mm,可以根據被測物的邊緣所對的位置估計一下是零點幾毫米就行了。

  [師]請大家看看被測物邊緣對應的是刻度尺上多大的值。

  [生]我覺得是6.35 cm.

  [生]我看是6.38 cm.

  [生]被測物的邊緣對應的位置超過了小格的中間,靠右,我認為是6.36 cm.

  [師]三位同學讀出了三個數字,數字中前兩位完全相同,只有第三位不同,為什么呢?

  [生]前兩位數是從尺子上讀出來的,當然都相同,而最后一位是根據個人的感覺估計出來的,就可能不相同。

  [師]回答得非常好。直接從尺子上讀出來的數值,我們稱它為準確值;估計出來的值我們稱它為估計值。因此,一個測量出來的數值就包括兩部分。

  [生]一部分是準確值,另一部分是估計值。

  [生]測量結果上還必須說明單位。所以測量結果應包括三部分:準確值、估計值和單位。

  [師]如果被測物的邊緣和刻度尺的某一條刻線對齊了,還用估計嗎?

  [生]被測物邊緣和刻線對齊時,就不用估計,也可以說估計值是零。

  [師]說得非常好。在書寫測量結果的時候,為了說明你的估計值是“零”。在準確值的后面應該寫上“0”。

  [生]用最小刻度是mm的尺測量時,能估計到零點幾毫米;如果是用最小刻度是cm的尺濺量,就只能估計出零點幾厘米,用mm尺測出來的結果肯定就比用cm尺測出來的準確。

  [師]這就是說我們在讀數的時候只能估計到最小刻度值(也叫分度值)的下一位。在測量時應根據測量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尺子。

  [生]測足球場的長度時用最小刻度是1 m的尺子就行,測玻璃時就需要用最小刻度是1 mm的尺子測。

  2.時間的測量

  [想想議議]

  [師]同學們了解的表都有哪些?你認為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方法一樣嗎?

  [生]現在的表的種類很多,如鐘表、手表、懷表、小鬧鐘等。

  [生]也可將表分為石英表、機械表、電子表等。

  [師]大家都同意他們的說法嗎?

  [生]他們的分類標準不一樣,但是都可以。

  [生]手表、鐘表、鬧鐘都是平時生活中計時用的。還有一種表是在運動會上跑步計時時才用的。叫秒表或停表。

  [師]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我們還可以將表分成兒童用的卡通表、盲人用的盲人表和成人用的各種表:按照安裝位置的不同,還能將表分成吊鐘、座鐘、落地鐘等等。同學們說可以嗎?

  [師]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表實在是太多了,不論將它們分成多少種、劃為多少類,它們都是現代人的計時工具。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在古代還沒有表的時候,人們是如何計時的呢?

  [生]我認為是用太陽或影子計時的。因為我見過老家農村的老奶奶決定干活或做飯都不看表,而是看“日頭”或看院子里墻的影子。古代人沒有表,可能和她們一樣。

  [生]古代人用“燃香”來計時,我聽老人們說過“一炷香的功夫”,指的就是燒完一根香的時間。在古裝電視劇里也看見過用“火”計時間。

  [生]我認為古代人是用時辰來計時的。

  [生]我在書上看到過古代有水鐘。可以用流水來計時。

  [生]網上說最早的計時工具是日晷,是埃及人最先使用的。

  [師]同學們從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猜到的,說出了這么多種古代人可能的計時方法。不論對不對,你們都是最棒的。請同學們看下面的資料片。

  [投影]

  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

  [師]看了上面的內容,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嗎?

  [生]計時器的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時間,經過了許多人的努力。

  [生]我們今天用的表也是從古至今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是他們智慧的結晶。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今天的計時器——“表”。大家都會用嗎?想不想試一試呢?

  (教師將課前準備的鬧鐘、停表等發給同學,也可以讓同學們使用自己的手表)

  [師]請同學們用你們手上的表測量自己寫10個字用多少時間,然后介紹你的測量方法。

  [生]我是用自己的手表測量的。在寫字前看看是幾點了,寫完后再看是幾點幾分,前后兩次時間的差,就是我寫10個字所用的時間。

  [生]我用小鬧鐘測量時間,方法和前一位同學相同。

  [師]哪些同學是用停表測量的,會用嗎?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呢?

  [生]我知道怎么用。停表有兩種,和書上圖11.3-2中的一樣,一種是機械停表,一種是電子停表。機械停表上有兩個按鈕,按下中間較大的按鈕,表開始走,再按一下表停,表針停在某一位置上,再按下旁邊的小按鈕,指針就會回到零;大表盤上還有一個小表盤,大表盤上指針轉一圈,小表盤上的指針就轉過一小格,表示1分。使用前應讓兩個表針都指零。開始寫字的同時按一下中間按鈕,寫完字的同時再按一下,從表中指引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讀出寫10個字所用的時間了。

  [生]電子停表的使用和機械停表的使用基本相同,但我認為電子停表讀數更簡單。使用機械停表時,如果測量的時間超過1 min,則需要從小表盤上讀出多少分鐘,再從大表盤上讀出多少秒。而使用電子停表時,直接讀出顯示的時間即可。

  [師]大家認為他們講得清楚嗎?老師認為他們非常棒。現在請拿著停表的同學和拿著手表及鬧鐘的同學互相交換,將剛才寫過的10個字按相同的速度再重寫一次,測量經過的時間,和第一次測量的時間比較。

  [生]我發現按相同的速度寫同樣的字用停表測出的時間比用手表測出的時間短。

  [生]我覺得用停表測出的時間較準。用停表測量時可以用左手操作停表,和寫字同時開始,同時結束。而用手表測時要先看了表再寫字,寫完后再看表,所以測出的時間長,并且手表不停走動,也不容易記準時間。

  [師]同學們通過自己比較,一定已經明白了為什么徑賽場上和實驗中測時間一般用停表的道理。

  [生]使用停表測一段時間間隔操作方便也更準確。

  [師]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手中拿著的表再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課后放學或上學的路上用脈搏估算需要的時間并和用表測量出來的時間進行比較,看看相差多少,差得多不多。

  (同學們認真測自己的脈搏,教室內非常安靜)

  [師]同學們剛才在測脈搏的時候,拿著鐘表或機械停表的同學,一定聽到了表的“滴答”聲,是什么東西使鐘表滴答響呢?請看下面內容。

  [投影]

  滴答響的時鐘

  [師]看了上面的內容,老師相信同學們自己也一定會做一個擺,怎么做呢?

  [生]用一根細線,下端拴一個小重物就能做成一個擺。

  (教師利用長約1米的塑料捆扎繩,下端系一把小鎖頭向同學們展示。教師將細線和另一端系在鐵架上,拉開一個小角度,鐵鎖便擺動起來)

  [師]類似這樣的裝置叫單擺。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表測量這個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看怎樣才能測得更準確。

  (學生進行測量,教師可以參與學生的討論)

  [生]如果單測一個來回,有時很大,有時很小,肯定不準確。可以多測幾個來回然后求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時間就能更準確。

  [生]我覺得可以幾個人同時測一個來回,將幾個人測出的結果平均,也能使測量結果更準確些。

  [師]同學們能認真思考是非常好的習慣。課后大家還可以繼續測量、討論,找出最好的方案。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小學學過的時間的單位,是什么呢?

  [生]小時(h)、分(min)、秒(s)。

  [師]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是s.

  3.誤差和錯誤

  [師]現在請同學們測量一下物理課本的寬度是多少?

  [生]操作,讀數,教師提問

  [師]被測物體真正的長度即真實值只有一個,而三個同學測同一個物體就得到了三個測量值。說明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是有差別的,這就是誤差。大家說誤差能完全消滅嗎?

  [生]測量總是人利用工具進行的,并且測量時還得要估計,總會有一些誤差。所以我認為誤差不能消滅,只能盡量減小。

  [生]可以多測量幾次,多幾個人測量,然后求平均值,來減小誤差。

  [師]這就是我們在物理實驗中經常用到的“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師]如果在測量的過程中,不小心將尺子放歪了。或沒有一條刻度線和被測物對齊,或讀數時斜視,你們覺得會產生什么結果?

  [生]如果這樣測量,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誤差肯定會很大。

  [師]同學們必須明確,不按正確的方法測量得到的結果并不是存在誤差,而是錯誤。誤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錯誤是不應該也不允許發生的。

  [師]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時間的單位是秒,什么是國際單位制呢,請同學們閱讀。

  [科學世界]

  [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正確使用刻度尺測物體的長度。能不能用刻度尺測硬幣的直徑、一張頁的厚度、細鐵絲的直徑等,課后大家可以繼續思考、討論。現在同學們一起小結本節內容。

  課后小結

  1.長度的測量: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關系,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

  2.時間的測量:時間的單位、測量時間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確使用。

  3. 誤差和錯誤,如何減小誤差。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2

  一、教案分析

  本節接上一節透鏡的內容介紹凸透鏡在生活中的三個應用: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學生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得到透鏡成像的具體的感性認識,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到透鏡成像的各自特點及異同,為下一節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作準備。可以說這是承上啟下的一節課。

  在教育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發動學生自制模擬照相機,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鼓勵學生調節投影儀,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調動學生進行自制“水滴放大鏡”的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學習任務,還使學生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課前準備

  1、提前幾天發動學生自制模擬照相機,為新課作準備。首先確定制作的學生人員,然后共同準備制作的器材:凸透鏡、硬紙板、半透明塑料紙、雙面膠。再集中講述制作要點后讓學生自主結伴課余或回家制作,完成者經教師驗收后自行準備好。

  2、提前讓學生課余動手觸摸投影儀的鏡頭,感受其形狀特征。

  3、教師準備學生用的凸透鏡備用、自帶照相機。

  說明:課前準備不僅可以確保學生制品勝利完成,還可以節省上課時間,同時可以在學生間為上課內容作宣傳。而學生課余動手觸摸投影儀的鏡頭卻非多余,因為學生對身邊的物體往往不細觀察,他們對投影儀的.鏡頭由凸透鏡制成大半無知。

  注:模擬照相機的凸透鏡一部分由教師提供,另一部分由學生自己準備。

  三、教學過程

  1、照相機

  展示自帶照相機讓學生觀察其鏡頭,并說明是凸透鏡。由于部分同學課前用凸透鏡自制模擬照相機,已為本節課作了宣傳,所以許多學生已知照相機鏡頭為凸透鏡,然后請制作者展示其作品,同學輪流利用它們觀察窗外景物,其余同學用凸透鏡觀察遠處物體。在學生得到其感性認識后講述照相機原理。

  說明:以學生自制模擬照相機作為教具有許多好處。首先它能增加學生學習物理興趣,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欲望。其次能突破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知識應用的神秘感,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同時學生通過直觀現象感受并掌握所學知識,避免教師無味的講述。通過大家認可,還可以鼓勵制作者,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悅。

  2、投影儀

  通過課前準備,學生已經知道了投影儀鏡頭即為凸透鏡。拆下反光鏡,讓學生觀察投影片在天花板上成像的特點。學生通過分析照相機的像的特點后已能非常準確的分析投影儀成像的特點了。在得到投影儀的成像特點后裝上反光鏡,使像處在屏幕上,然后讓學生討論平面鏡的作用,從而完成投影儀的基本教學內容。

  鼓勵學生動手動腦:為了讓同學們能更容易看清投影片,如何幫助老師調節投影儀使其成的像在屏幕上又大又清晰?學生中立即有人躍躍欲試,大家對此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此時學生動手動腦的欲望又一次被激發。

  說明:在學生了解投影儀的成像特點后,通過活動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投影儀的成像特點,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

  3、放大鏡

  先讓學生動手如何才能使凸透鏡成為所謂的放大鏡,也就是讓學生探究凸透鏡成正立放大像的條件。學生在調整好凸透鏡后觀察放大鏡成像的特點,都能夠說出其正立放大的特征。然后讓學生討論放大鏡成的像與照相機、投影儀成的像的區別并指出其物像同側。接著請學生猜想如何才能使放大鏡成的像變大,并動手驗證,這樣又進一步掌握了放大鏡的使用。最后進行學生“自制水滴放大鏡”比賽,看誰的“放大鏡”最歷害,此時學生個個動手,人人動腦,大家或高興或嘆息,探究之情溢于言表。我緊接著評出“冠軍放大鏡”,指出其形狀特點。

  四、教后感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不斷創設情景,讓學生動手動腦。上課內容以書本為基礎但又不拘泥于書本,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拓展學生知識與技能,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課程教學。其中,學生通過活動,可以進一步掌握教學內容,為下節課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3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復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并會用來解釋一些有關的簡單的問題;能說明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學會畫簡單的光路圖。

  2、過程與方法:培養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通過對法線的形象解釋,滲透真正做人的思想教育。

  二、重點、難點

  重點:光的反射定律

  難點:引導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全面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具

  教師用:光的反射裝置(自制暗箱)、平面鏡、白紙、手電筒、多煤體課件

  學生用:量角器、紙屏(附有角度)、激光手電筒、紙板

  四、師生交流過程

  (一)診斷補償:光在均勻的介質中如何傳播?

  (二)導入新課:通過課件展示:《手術室里的燈光》,介紹愛迪生為媽媽治病的故事。

  (三)進行新課

  1、意外的發現

  啟發質疑:為什么愛迪生把鏡子放在這些蠟燭的后面,就會使他媽媽的周圍變得很亮?引導學生討論得出:蠟燭發出的'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光照射到鏡面上被擋住而改變了傳播方向,又反射回去。

  列舉事例:讓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光的反射現象。并將他們進行分類,說明分類的依據?(如:根據能不能發光或面的光滑程度等。)

  2、提出問題:光在物體表面是怎樣反射的,有沒有規律,有什么樣的規律?為什么不同的表面反射光的情況不同?你還想研究哪方面的問題?

  3、設計實驗與收集數據

  2)、實驗驗證

  a、“三線共面”,引導學生猜想入射光線相對反射光線和法線確定的一個平面有幾種位置關系,怎樣確定反射光線的空間位置?師生共同

  討論得出實驗步驟:

  ①、將鏡面平放在桌面上。

  ②、把紙板豎立在鏡面上,使接縫與鏡面垂直。

  ③、讓入射光線沿著被固定的平面射到接縫和鏡面的交點上

  ④、慢慢地轉動另一平面,尋找反射光線。

  學生實驗,討論,教師進一步用課件演示說明:紙板可轉動的面向前轉向后轉都觀察不到反射光線,只有當這個面與被固定的面為同一平面時,才清晰地觀察到反射光線。

  b、“二線分居”,引導學生回想實驗中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相對法線的分布情況,提出問題:能否找到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位于法線同側的情況,利用反正法。

  c、“兩角相等”,提問:根據上面的研究能不能確定反射光線的位置?(不能)要想確定具體位置,還需研究他們之間的什么關系?(角的關系)利用課件介紹入射角、反射角。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并運用分析、歸納的方法由學生歸納實驗結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探究能力。

  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同時做實驗記錄,師巡回指導。

  4、分析與論證

  實驗完成后,大家從中發現哪些規律?

  引導小組發言,展示實驗記錄。

  讓學生完整的歸納反射定律的內容。

  設疑:能不能說“入射角=反射角”

  (注意因果關系,借助課件中的反射

  大家庭,形象、生動的理解)

  5、交流與合作

  1)、兩人共同完成“互看”實驗,利用多媒體展示光路圖。(如圖1)

  2)、選派一生利用反射裝置從立體角度讓學生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

  (四)、課堂小結

  1、讓學生回憶本章有哪些收獲?(如:知識點:光的反射定律,兩種反射類型等;思想方法:模型法,猜想驗證法,探究法;思想方面:正直做人。)利用課件展示本節知識的內在聯系,點明學習目標。

  2、交流本節實驗的得與失(如:實驗過程中的),以及生活中的困惑。

  (五)、奇思妙想

  1、現代VCD影碟機是利用激光照在刻有凹凸的光碟上通過在接收器上讀取光信號而播放音像。

  2、利用平面鏡還能觀察到角度的微小變化情況,如圖2所是,從A點發出的一束光射到平面鏡上O點,反射光沿著A.MN原路返回,當平面鏡繞O點轉動150,反射光線在水平標尺MN上的光點移動了厘米(已知AO=1M)

  (可以選做課件中的鞏固練習,也可以進行達標訓練)

  (六)、作業設置

  1、小論文,如果沒有光的反射,我們的世界將會怎樣?

  2、收集俄羅斯”進步號”無人飛船制找造人工白晝實驗。

  3、用玻璃建樓房有哪些利與弊?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五)教學后記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5

  教學目標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

  了解沸騰現象,知道什么是沸點。

  知道蒸發可以制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引言:做個有趣的實驗:用紙鍋燒水,紙鍋為什么沒被火燒著?

  下面的問題你都知道嗎?

  1.如圖所示,溫度計的示數為___℃

  2.物態變化屬于熔化的是___,凝固的是___

  a.夏天吃冰棒解熱

  b.冰箱中取出的冰塊化成水

  c.冬天河面上結了一層冰

  d.鋼水澆鑄成火車輪

  液態和氣態之間能否進行相互轉化呢?

  實驗1:

  在氣球或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擠出空氣后扎緊口。放入熱水中。請觀察現象。

  新課:一、汽化和液化

  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汽化,需要吸熱。

  物質從氣態回到液態的過程叫液化,需要放熱。

  二、蒸發

  1.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通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分析蒸發的特點:

  現象1:濕衣服在太陽下晾曬會變干,在陰涼處也會變干了,為什么呢?

  現象2:濕衣服弄成一團,衣服的外邊干了,但是里邊還沒干,為什么呢?

  現象3:現在我們的秋季校服洗干凈后要晾曬一天的時間才能干,為什么呢?

  2.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液體溫度、液體表面積、空氣流動速度

  分析以下現象,思考哪些因素影響蒸發的快慢:

  現象1:濕衣服在太陽下晾曬很快干了,在陰涼出陰涼處干的慢;

  現象2:衣服打開晾曬干的快,弄成一團就干的很慢;

  現象3:秋天有風的天氣里衣服干的快,沒有風的'時候干的慢。

  3. 液體蒸發需要吸熱,會導致所依附的物體溫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三、探究 水的沸騰

  1.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前后水中氣泡的變化情況和溫度的變化規律。

  2.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溫度計、裝有適量水的燒杯和杯蓋等。

  3.觀察現象并記錄在表格中

  注意觀察沸騰前和沸騰時氣泡產生的部位以及運動過程中大小的變化,觀察水溫度的變化,并做好記錄。(從85 ℃開始計時)

  4.分析數據和圖像得出探究結論

  5.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

  四、液化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燒水時,在最靠近壺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現“白氣”,為什么?

  閱讀教材61頁第3和第4自然段,寫出液化的兩種方法是:降低溫度;壓縮體積

  課后小結

  1.汽化是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汽化吸熱; 2.液化是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液化放熱; 3.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蒸發有致冷作用; 4.液體沸騰時吸熱溫度保持不變;沸點; 5.液化有兩種方法:降溫和壓縮體積。

  板書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做汽化。

  二.液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叫做液化。

  三、沸騰: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四、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并只在液體表面上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五、汽化吸熱、液化放熱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1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7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2、初步了解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通過他的色光決定的,不透明的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光的色散現象,物體的顏色。

  2、難點:色光的混合。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學生光源,三棱鏡,紅玻璃片,藍玻璃片

  五、教材分析

  本節是選學內容,教材通過光的`散射實驗,介紹白光的組成,進而由實驗說明透明體和不透明體呈現不同顏色的道理,說明色光混合和顏料的情況.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中經常見到用到,是科學常識,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識.

  六、教法思考

  本節介紹的知識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中經常見到用到的,是科學常識,有很強的趣味性,可用實驗法將各種光的色散現象展示出來,在日常生活現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啟發式教學.為明確顏料的三原色與色光三原色的不同,可采用實驗教學與討論法相結合的方式.

  七、教學設計

  (一)新課引入

  溫故知新:光的折射的兩道習題。

  導入:

  方案一:教師可向學生講述牛頓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學生實驗:太陽光通過棱鏡分解成色光.

  這個實驗學生在小學自然課中知道,對于這個實驗,教師可稍加指導.在學生興趣被激起后轉入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1.學生實驗:太陽光分解成的色光經棱鏡混合成白光.這個實驗學生是生疏的,為保證實驗質量,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注意以下兩點:

  (1)兩個棱鏡要靠得很近

  (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離第二個棱鏡太遠,避免能量損失太大,亮度過弱,看不清楚.

  2.物體的顏色教學應分為兩部分.

  (1)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太陽光通過棱鏡和紅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條紅色光帶,啟發學生解釋此實驗現象的原因.如果此實驗現象不明顯,可適當增加幾塊紅玻璃或多層紅玻璃紙.

  再用藍玻璃重復上面的實驗步驟,啟發學生分析總結玻璃是藍色的原因.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出: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能透過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

  (2)不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實驗:在白屏上貼一張紅紙,屏上只有被紅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換用一張綠紙,屏上只有被綠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總結實驗結論:有色的不透明體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首先說明彩色電視機的色彩是利用紅、綠、藍三種色光合成的.讓三種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色色的各種色光.

  演示實驗:用手搖轉臺裝上紅、綠、藍三色盤進行演示.調整三色比例,旋轉時就看到三色盤呈灰白色.對于紅、綠色光的混合,可調整三個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綠色部分,改變各色比例,旋轉時就會觀察到隨著紅、綠比例不同,會依次出現橙紅、橙、黃和綠黃幾種顏色.各種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給學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幾個即可,其余可由學生在課下完成.

  4.顏料的混合

  方案一:向學生展示課本彩圖顏料的三原色,使學生明確顏料的三原色與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方案二:由學生用各種顏色的顏料畫畫,對比展示顏料的三原色與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

  (三)、課堂總結

  建議由學生發揮主動性,討論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板書演示,配合學生的總結發言.

  由于本節是選學內容,可適當創造機會,發掘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四)作業:P52第2、3題

  (五)板書第五節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原因:白光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

  二、色光和顏料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2、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三、物體的顏色

  1、透明物體的顏色由通過它的色光決定。

  2、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8

  1、自然界的各種物體都是由組成的,質量是指物體所含的多少,通常用字母表示。

  2、質量的單位是,符號是。常用單位有。其換算關系為:1t = kg;1kg = g;1g = mg。

  3、是實驗室測量質量的常用工具。天平的兩臂長度相等,當兩個盤中的物體的質量相同時,天平就會。

  4、托盤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放在桌面上,將游碼放在標尺處;(2)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在分度盤的;(3)把被測物體放在盤,向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使橫梁;(4)讀取盤中砝碼總質量游碼指示刻度值,即為被測物體質量;(5)天平使用時要注意:看清天平的量程和分度值;要保持天平的清潔和干燥;稱量時添加砝碼要從到。

  5、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體的、 、和而改變。

  6、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成比,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是的。

  7、單位體積的某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用公式表為:,密度的國際單位是,常用單位還有。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為:。水的密是,它的物理意義是。

  8、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反映了物質內分子(原子)結構的緊密程度。某種物質的密度在數值上等于其質量與對應體積的比值,且為一定值,但密度的.大小與其質量、體積的大小無關。同種物質,密度與形狀無關,與狀態有關。

  9、若已知物體的質量m和體積v,則可利用公式ρ =算出物質的密度;若已知物體的密度ρ和體積v,則可利用公式m =算出物體的的質量;若已知物體的密度ρ和質量m,則可利用公式v =算出物體的體積。10、判斷物體是實心還是空心。假設是實心,利用密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分式分別求出質量、體積或密度,再與實際物體的質量、密度、體積進行比較即可得出結論。

  11、使用量筒前應觀察量筒的和,以便正確選取合適的量筒。讀數時,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臺上,視線要與相平。

  12、用天平和量筒測量物質的密度的原理

  實驗用器材:測質量,測體積;

  13、物質的密度與溫度有關系,大部分物質遵從的規律,而水在0——4℃遵從的規律。

  14、狀態相同的,同種物質密度,不同物質上網密度一般,可以利用密度來鑒別物質。

  15、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是的,對同一種物質來說它的密度一般是的,它不隨質量和體積而改變,即ρ取決于m/v的比值,不是由m或v某一個物理量來決定的。

  16、密度的可變性:密度不像質量是物體的屬性那樣不隨外界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密度在外界因素(如溫度、狀態、壓強等)改變時將會發生改變。

  17、典型的密度計算題:(1)質量不變:如水結冰,冰化水問題(狀態改變);捏橡皮泥(形狀改變)。(2)體積不變:如瓶子問題(容器容積問題);鑄造器材(模型問題)。

  (3)密度不變:如樣品問題。以上三類問題都屬隱含條件問題:分類求解時,先求出這個隱含量;綜合求解時,應用已知量和待求量表示隱含量,列出物理方程再求解。

  18、測固體物質的密度通常是先測物體的質量后側體積。注意減小誤差:(1)液體密度采用“剩余法”;(2)較大固體采用“溢水法”,注意水要到溢水口;(3)質量較小的物體采用“累積法”;(4)吸水性物體要讓其吸足水或用排沙法。

  19、用助沉法或針壓法和量筒測密度小于水的物體的密度。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9

  教學目標

  1.通過色散實驗,知道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用實驗讓學生體驗色光的混合和顏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知識簡單解釋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學生對探索自然充滿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

  (2)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并使學生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

  2.難點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實驗。

  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科學探究法。

  教具準備

  演示實驗:水槽、平面鏡、光碟、兩個相同的三棱鏡、投影儀、鐵架臺、光屏。

  學生實驗:三只聚光燈、紅、綠、藍三種顏色的透明膠片、光屏、放大鏡、顏料盒、調色板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師:欣賞一幅美術作品,用什么燈光照明最合適?

  生甲:用柔合的燈光最合適。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燈光最合適。

  師:對,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適。你知道嗎?一朵紅色的月季花在陽光下十分鮮艷可愛,可是當它受到藍光照射時就失去了光彩。所以欣賞一幅美術作品,用柔和的白光最合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白光的色散現象。

  二、新課教學

  導入

  課前要求你們做課本P60圖4—30實驗,實驗觀察:太陽光經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產生的現象,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陽光變成彩色的了。

  師:做這個實驗,最好在陽光下進行。紙板離盛水臉盆近了,光斑展不開,現象不夠明顯,遠了,光斑亮度不夠,現象也不明顯,所以實驗時要進行調整,獲得較好效果、

  師:將光碟放在陽光或日光燈下,你們又看到了什么現象?

  引導學生觀察從一個三棱鏡射出的光還是白光嗎?有幾種顏色,分別叫什么?七色光從第二個三棱鏡射出后,是什么顏色的光?

  生甲:從第一個三棱鏡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種顏色的光,分別叫紅、橙、黃、綠、藍、靛、紫。

  生乙:七色光從第二個三棱鏡射出后又變成一束白光。

  師:白光分解成七種顏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七種顏色的光匯合后變成一條白色光帶,叫色光的復合。

  板書:第四節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師:你在生活中是否看到過自然界中的彩虹?如果看到過,請你回憶一下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看到彩虹的?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中看到過彩虹。

  演示實驗:取一只小型的廢白熾燈泡或小電珠,去掉燈腳與燈絲等,在里面裝滿清水。再取一個不透光的硬紙板,在板上開一個與燈泡直徑相仿的孔,用較強的光通過板上的孔照射到燈泡上。在板上燈泡一面可以看到孔的周圍有一圈彩色的光環,從內圈到外依次是紫、靛……等色,最外圈

  是紅色。如圖4.4—24所示。

  也可利用澆花或美發用的小噴霧器產生噴霧的效果,調整噴水霧方向,使觀察者能夠在背對太陽的方位進行觀察。引導學生觀察: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看到彩虹?人造彩虹中有幾種顏色的光?如何排列?

  2.色光的混合。

  學生探究實驗:4個人一組在聚光燈前蒙一塊有顏色(紅色、黃色或藍色)的透明膠片,再將其發出的光投射出白色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匯。如課本P6l圖4—35。讓學生觀察。

  師:你們觀察到什么現象?

  生甲:透明物體的顏色與透過的光的顏色相同。

  生乙:不同顏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種顏色的光。

  生丙: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生:看到了彩色扇面。

  師:可能有的同學課前沒有做以上兩個實驗,請課后留下來補做。

  演示實驗:取兩個三棱鏡,一個帶狹縫的擋光板和一個白色光屏,按圖4—32,4—33所示操作。

  在用三棱鏡做光的色散實驗時,理想的光源是太陽光,可以用平面鏡將太陽光反射到實驗室內,通過有窄縫的擋光板后入射到三棱鏡的一個側面,注意入射光線要從底邊方向斜向上射入三棱鏡,將光屏放在棱鏡的另一側面,使三棱鏡

  繞自身的軸線微微轉動,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彩色的光譜帶。光屏與棱鏡的距離調節在0.5m左右為宜,這樣得到的彩色光譜帶清晰。

  做七色光的混合實驗時,兩塊棱鏡的相對的邊要平行。光屏距棱鏡的距離約1m,這樣才能觀察到混合后的白光。

  實驗光源也可以是日光燈、功率較大的白熾燈等。

  也可利用投影儀來做以上實驗。

  如圖4.4—2所示,用一塊開有窄縫的硬紙板放在投影儀面板上,調節投影儀的鏡頭,從平面鏡中反射的光束與水平面夾角約60度左右為宜,在豎直屏幕上得到一條清晰的狹窄的白光帶。把三棱鏡固定在鐵架臺上,使三棱鏡可繞軸轉動。

  實驗時,開啟投影儀,調節三棱鏡高度并轉動三棱鏡,可觀察到屏幕上白色光帶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的七色光帶現象。

  將另一個三棱鏡也安裝到鐵架臺上,位置如圖4.4—3所示,適當調節后,可觀察到七色光帶又匯合成一條狹窄的白色光帶。

  師:實驗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是無法用其他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顏色的光則都可以通過紅、綠、藍的`適當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紅、綠、藍三種顏色被稱為光的“三基色”。

  彩色電視機的熒光屏和計算機顯示器的屏幕上艷麗的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光合成的。

  板書:2.光的三基色

  學生探究實驗:學生4個人分一組在調色板上試試,能否用紅、黃調出橙色?用紅、藍調出紫色?用黃藍調出綠色?用調出的顏色再混合,并改變不同顏色混合時的比例,還能調出哪些顏色?

  生:探究、交流。

  師:各種顏色的顏料的混合能否調出紅、黃、藍?

  生:調不出。

  師:紅、黃、藍被稱為顏料的“三原色”

  板書:3.顏料三原色

  師:你們將這三種顏色調在一起,試試會調出什么顏色?

  生:黑色。

  師:光的三基色是紅、綠、藍混合在一起,會產生白光,顏料的三原色調在一起會變成黑色。

  自然界的色彩種類繁多,不同的色彩搭配不僅給人以美感,而且使人產生聯想。看到黃、橙、紅的暖色,你會聯想到什么?看到綠、藍、紫等冷色,你又會聯想到什么?

  生:看到暖色我會聯想到太陽、火等,看到冷色我會聯想到草地、水等。

  師:冷暖色的對比與協調,能產生美妙、生動的色感。

  三、歸納與學習過程評估

  師: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白光可以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這叫光的色散。自然界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現象。七種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會變為白色,這叫光的復合,光的三基色是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

  師:每位同學都對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教師簡要地對本節課全班同學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四、課后練習

  1.課本P63,作業l、2。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陽光(白光)可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

  2、光的三基點:紅、綠、藍

  3、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六、課后反思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10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色散現象

  (2)物體的顏色

  (3)光的三基色和顏料的三原色

  2.難點:

  (1)決定物體顏色的因素

  (2)會區分光的三基色和顏料的三原色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一塊圓紙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顏料

  2.教學器材:三棱鏡、七色光板、紅、綠、藍三色板、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提出

  問題由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提問:

  陽光通過家庭內的養魚缸,有時會在墻上出現彩色的光帶.在陽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會出現美麗的彩虹.人工噴泉在空中噴出的細小水珠,有時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這些美麗的色彩是從哪里來的呢?

  難道陽光是由這些美麗的色彩構成的'嗎?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引發他們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實驗:

  讓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在墻上形成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彩色光帶。學生觀察

  七色光

  復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過快速旋轉來演示七色光復合成白光的現象。

  請學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顏色比例,畫在圓盤上,現場制作七色光板。

  讓學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復合成白光的實驗。學生觀察

  學生動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預先準備好的圓紙板上,劃分成六個面積不等的扇形,扇形區的顏色和圓心角按逆時針順序分別為: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紫色.顏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筆涂上,也可以貼上不同顏色的色紙.然后用筆在圓盤中心扎一個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學生做七色光復合成白光的實驗.轉動這個圓盤,觀察盤上顏色的變化。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11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1.本課設計中,力求體現用身邊常見器材進行物理實驗的思想。這節知識跟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好章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科學探究是初二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探究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解決物理問題常采用這種方法,即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實驗、檢驗,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條件。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有是如何產生的?如何傳播的?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的.引導、組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參與、交流、合作的意識。

  【教學器材】

  1.錄音機、磁帶、外接喇叭、大米數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適量水(學生自帶)。

  4.小鈴鐺、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

  【教學過程】

  一、提高授課藝術,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提出問題

  1.重視課堂授課藝術,富有魅力的語言,對吸引和保持學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章首圖,教師用抑揚頓挫、有聲有色的語言朗誦配文,給學生美的享受。教師巧妙設疑,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里,聲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觀的現象。根據圖文,你們有哪些困惑的問題?激勵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進行交流?

  2.教師組織學生觀察:課本圖1.1-1四幅圖,讓學生模擬它們發聲,激活課堂氣氛。學生交流討論:發生體發聲時,有沒有共同特征?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正確說出質量的單位和進率,并能正確地進行質量單位換算。

  2.知道質量是物體的一個基本屬性,它不因為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變化而改變。

  3.了解常見的測量工具,能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4.構建具體的質量量級觀念。

  教學重點:

  1.理解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2.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用具

  實驗器材(天平、砝碼、小燒杯、大燒杯、鋼尺、鋼釘等)、文本、圖片或音視頻資料;自制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周圍的世界五彩繽紛,在這個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看桌子上的三個燒杯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哪個燒杯含有這種材料多(如圖甲)?再看鋼尺、鋼釘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哪個物體含有這種材料多(如圖乙)?又如書和練習本都是由紙組成的,它們所含有的紙的多少一樣嗎?可見,組成物體的物質有多有少,在物理學上如何表示這種區別呢?能精確測量嗎?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

  質量

  交流討論

  學生對上面“問題導入”中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形成以下認識:

  (1)鐵釘和鐵錘為一類,它們都是鐵制成的;木板和米尺為一類,它們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2)一把鐵錘和一顆鐵釘都是由鐵這一種物質構成的,但兩者所含鐵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一把鐵錘比一顆鐵釘所含的鐵多;一塊木板和一把教學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這一種物質構成的,但兩者所含木材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一塊木板比一把教學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歸納總結

  (1)鐵釘和鐵錘、木板和米尺,我們都把它們稱為物體。構成這些物體的鐵、木材,我們都把它們稱為物質。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

  (2)在物理上為了描述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引入質量概念,物理學中把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質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拓展教學要注意“物質”和“物體”的區別。物體有一定的形狀,占據一定的空間,是有體積和質量的實物。物質是構成物體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體,構成桌子的物質是木材,還可以是鐵。再例如:大小兩個鐵球是由鐵這種物質構成,而質量代表這種物質的多少,大鐵球的質量就大于小鐵球的質量。“質”指物質,“量”是物質的多少的意思。

  有了質量的概念,就可以對各種不同的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進行比較。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去糧店買米,告訴營業員自己要買多少米,實際上他表達的是質量的大小。物理學中的“質量”與日常生活中表示產品優劣的那個“質量”含義是完全不同的。

  提出問題你知道哪些質量的單位?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

  討論總結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基本單位是千克,符號是kg。常用的質量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噸(t)。它們的換算關系是:

  1kg=103

  g 1

  mg=10-3

  g=10-6

  kg 1

  t=103

  kg

  生活中常用的單位有:公斤、斤、兩,1千克=1公斤=2斤=20兩。

  探究點二

  質量的測量

  提出問題

  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測量物體質量的工具?

  歸納總結

  測量質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桿秤、磅秤、案秤、電子秤、臺秤;學校實驗室、工廠化驗室常用的有托盤天平、物理天平;近代最精密的測量質量的儀器是電子天平。同時出示圖片。

  探究點三

  天平的使用

  1.認識托盤天平的構造和天平使用注意事項

  教師引導教師播放課件,學生觀察,認識托盤天平和物理天平的主要構造

  交流總結

  (1)平衡螺母:用來調節天平橫梁平衡;

  (2)指針和分度盤:判斷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據指針在分度盤上左右擺動幅度是否相等來判斷,而不必等到指針完全停止擺動,只要擺動幅度相同即可;

  (3)標尺、游碼、砝碼:指示所稱物體質量。

  教師引導自學課本109頁下半部分,討論使用天平為什么這樣要求?

  交流總結使用托盤天平的注意事項:

  (1)防止損傷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往盤里增減砝碼時要輕拿輕放,用后及時將砝碼放回砝碼盒里。

  (2)防止銹蝕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潔;不要用手摸天平盤,不準把潮濕的東西或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盤里;砝碼要用鑷子夾取,不準直接用手拿。

  2.學生實驗——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質量

  分組實驗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你所用的天平有沒有檢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裝置?應怎樣調平?你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裝在什么位置?如果指針偏左,應該向哪個方向旋動平衡螺母?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在操作體驗的基礎上體會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規則,就明白并學會了如何用天平稱量質量。

  交流總結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

  (2)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調節橫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3)將被測物體輕放在左盤上,估測物體的質量,將適當的砝碼輕放在右盤上,增減砝碼,并移動標尺上的游碼,直到橫梁恢復平衡(千萬注意:此時不能調節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4)算出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再加上游碼所對的刻度表示的質量,即得出左盤中被測物體的質量。

  測量液體的質量的步驟:

  (1)用天平稱出容器的質量m1。

  (2)將容器灌上適量的液體后,用天平稱出液體和容器的總質量m2。

  (3)液體的質量m液=m2-m1。

  注意:如果先測容器與液體的總質量,倒去液體后再測容器的質量,那么由于容器內還有殘留的液體,測量誤差就較大,因此這種方法一般不可取。

  探究點四

  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實驗探究

  1.用天平稱量一塊橡皮泥的質量。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狀后再稱一稱,它的質量會改變嗎?

  2.一塊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測量其質量。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測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質量有沒有變化。

  3.用天平稱量室溫下的鐵塊質量。把這個鐵塊放在沸水中煮一段時間,取出擦干再稱一稱。它的質量會改變嗎?

  4.科學家發現,地球上的物體被宇航員帶到太空后,質量沒有變化。

  實驗總結物體的質量不會隨物體的形狀、狀態、溫度、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只要物體中含有物質的多少不變,它的質量就不變,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三、板書設計

  第1節質量

  質量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質量的初步概念、單位及其換算和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完成知識與技能目標上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來進行的,通過講解、設疑、自學、小組討論,使同學們認識質量的概論和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不隨物體的位置、形狀、狀態而改變,以及常見的測質量的儀器。通過觀察、講解、示范操作,學生親自操作,讓學生認識天平的結構,學會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這種教學設計基礎夯實有力,有利于學生學習掌握知識。本節課在完成過程與方法目標上,關注學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現象為切入點,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主要的課程,讓生活走進物理,讓物理走向社會。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13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系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②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③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②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①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難點

  ①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系。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律的實驗。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新課導學(第1課時) (3分鐘)

  根據上節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么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

  (回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情況并回答問題,并產生凸透鏡有什么規律的想法,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

  提出問題

  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么關系。

  (學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

  猜想

  繼續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并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系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學生討論、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情況,做出猜想與假設。)

  設計實驗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猜想設

  計實驗方法,并說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實驗觀察什么、測量什么和記錄的數據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演示: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說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的擺放位置。

  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

  并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并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數據.

  (學生閱讀、討論、作答,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并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課凸透鏡的焦距.)

  進行實驗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思考得到什么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并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并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分二人小組實驗,觀察記錄,思考猜想是否正確。 實驗、記錄、思考、作答。)

  分析和論證

  (第2課時)

  (討論思考得出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系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當f

  當u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

  歸納小結

  請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師同時用Flash動畫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

  (從知識、方法、有什么體會方面小結,并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1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探究光的直線傳播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來認識光的反射規律和光路可逆現象。最后介紹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現象。本節課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現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利用實驗幫助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加深知識的理解掌握。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之前,學生已探究過光的直線傳播規律,且老師讓學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戲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了對有關光的現象的濃厚興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規律及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會用光的反射規律來解釋一些有關的簡單的生活現象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跟法線位置的關系,測量反射光線與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總結探究的結論,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體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并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光的反射規律和鏡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應用。

  2.難點: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

  五、教學用具:

  1.演示用:激光手電,平面鏡、水霧、光的反射儀、多媒體計算機、實物投影儀等

  2.學生用:光的反射儀等

  六、教學方法:

  通過實驗演示向學生展示清晰、直觀的光的反射現象,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思考、探究歸納總結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好勝心理,在課堂上進行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老師來給大家玩個魔術。正當學生欣賞米老鼠時,忽然放上平面鏡,一下子動畫不見了?為什么白布可以呈現出米老鼠而平面鏡不可以呢?

  設計意圖:

  通過小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并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同時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二)新課教學:

  1、光的反射

  小游戲:借用鏡子,把激光筆發出的光射向屏幕上的目標字(不能直接射向目標字)。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體的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15

  教學目標

  1、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3、了解光譜、紅外線、紫外線、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

  (2)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并使學生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

  難點: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實驗。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光的色散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5頁內容,完成以下填空:

  1、太陽光被分解成為單色光從而形成光譜的現象,稱之為光的色散、

  2、白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

  【小組討論】

  1、在暗室里,讓一束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并用白屏接住從三棱鏡中射出的光,發現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和紫,這說明白光由七種色光組成、

  2、再把另一個相同的三棱鏡按相反方向放在前一個三棱鏡旁邊,這時,就會發現彩色光帶重新會聚成白光、

  【教師點撥】

  光的色散本質上是利用了各種色光在玻璃或在水等介質中折射程度不同的原理來分散各種色光的、因此小水珠使光形成彩虹、教材上水與平面鏡使光色散都屬同一道理、

  【跟蹤訓練】

  1、以下現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現象的是(A)

  A、雨后天空,弧狀光帶B、岸邊樹木,水中倒立

  C、水中鉛筆,水面折斷D、井底之蛙,所見甚小

  2、白光通過三棱鏡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組成的光帶,這個現象說明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

  學習指導二:光的三原色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頁內容,完成以下填空:

  1、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2、彩色電視機畫面上的豐富色彩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

  【小組討論】

  1、用手搖轉臺裝上紅、綠、藍三色盤進行演示、調整好三色盤的.比例,旋轉時就可看到三色盤呈現灰白色;調整三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綠色部分,先使紅色占絕大部分,以后逐漸增大綠色面積,旋轉,發現:隨著紅、綠比例不同,會依次出現橙紅、橙、黃和綠黃等幾種顏色;調整三色盤,使其只露出綠色和藍色部分,開始讓綠色占大部分,逐漸增加藍色,旋轉,發現:混合光由綠變成藍(出現靛、孔雀藍、藍等顏色)、調整三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藍色光,開始讓紅色占大部分,逐漸增加藍色,旋轉,發現:混合光會出現紫紅、深紫等顏色、

  2、使用放大鏡觀察彩色電視畫面上的各色光條、發現:電視屏幕上呈現出的豐富多彩的顏色,都是由紅、綠、藍色光條合成的、

  【教師點撥】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兩種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覺到產生了另一種顏色、

  【跟蹤訓練】

  在各種色光中,被稱為三原色光的是(A)

  A、紅、綠、藍B、紅、黃、藍

  C、紅、黃、綠D、黃、綠、藍

  學習指導三:光譜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87頁內容及圖2、6-1,完成下列填空:

  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幾種不同顏色的光,把它們按這個順序排列起來,就是光譜、

  【小組討論】

  查閱資料,了解什么是光譜;了解常見的光譜有哪些、

  解:將不同顏色的光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即為光譜、常見的光譜有:太陽光譜、紅外光譜、紫外光譜等、

  【教師點撥】

  太陽光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然后將紅、橙、黃、綠、藍、靛、紫排列起來形成的光譜就是太陽光譜、

  【跟蹤訓練】

  如圖甲所示,一束白光經三棱鏡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為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色帶,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一束紅光沿AO從空氣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別是紅光的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如圖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請你在圖乙中畫出該紫光的折射光線(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線,并標出傳播方向、

  學習指導四:紅外線、紫外線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87頁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紅外線是光譜上紅光以外的部分、紫外線是光譜上紫光以外的部分、

  2、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的紅外線越多(填“多”或“少”)、

  3、紅外線還可以用來進行遙控電視、

  4、適當的紫外線照射有助于人體合成維生素D,進而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

  5、紫外線能殺死微生物、

  6、紫外線還能使熒光物質發光、

  7、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對人體十分有害(填“有害”或“有益”)、

  【小組討論】

  1、在太陽光下用一個三棱鏡把陽光分解成不同的色光,然后把一支溫度計放在色光中,可以發現溫度計的示數上升(填“上升”“不變”或“下降”),這說明太陽光向外輻射能量、

  2、將一鐵塊放在爐火上加熱一會兒,在鐵塊沒有燒紅之前,用鑷子夾緊取出(注意安全),靠近溫度計,可以發現溫度計的示數上升(填“上升”“不變”或“下降”),這說明鐵塊發出了一種不可見的光,向溫度計輻射了能量、

  3、把一支溫度計放在色光中的紅光之外,可以發現溫度計示數上升(填“上升”“不變”或“下降”),這說明了紅光之外有一種不可見光,它叫紅外線、

  4、我們用遙控器可以自如的遙控電視機,現在用手指堵住遙控器的前端一個發光體,發現不能(填“能”或“不能”)對電視機進行遙控了、這是因為遙控器靠發出人眼看不見的紅外線對電視機進行遙控、

  5、將驗鈔器的紫光燈打開,把伍拾元或佰元的鈔票放在紫光燈下,可以發現鈔票中有一些醒目的發出熒光的防偽標志,這是因為紫外線能使熒光物質發光、

  6、醫院的手術室、病房里常用紫外線燈進行殺菌,這是因為紫外線的化學作用強、

  【教師點撥】

  1、紅外線是不可見光,但它也是一種光,和其他的光線一樣,在均勻的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遇到障礙物會發生反射;也會發生折射和散射、

  2、所有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外輻射紅外線,而且物體的溫度越高,紅外線的輻射越大;其次,物體在紅外線的照射下,溫度也會迅速升高、這就是紅外線的熱作用強、紅外線的很多用途都是依據此原理進行的、

  3、醫院里的紫外線燈看起來呈現淡藍色不是無色,是因為紫外線燈除了發出紫外線外,還發出少量的藍光和紫光、因此,不能根據紫外線燈就認為紫外線是有顏色的、

  4、一切高溫物體如太陽、弧光燈發出的光都含有紫外線,低溫物體發出的光幾乎沒有紫外線、而一切物體都可以輻射紅外線、紫外線的主要作用是化學作用強、

  【跟蹤訓練】

  電視機等家用電器的開啟、關閉及頻道轉換,可以通過遙控器實現,遙控電視機的光是(B)

  A、紅光B、紅外線C、紫光D、紫外線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相關文章: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2-31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12-13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 15篇12-24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5篇01-01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運動的快慢》12-26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07-28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運動的快慢08-26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透鏡》教案(精選11篇)08-20

八年級物理物體的運動上冊教案(蘇科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