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重力》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理《重力》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重力》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二、過程與方法
用所學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系,親身感受知識的建立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教學重點
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教學難點
重力勢能的系統性和相對性。
教具
鐵球、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的一個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如左圖所示。
右圖是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隕石坑。這個隕石坑是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30—50米的鐵質流星撞擊地面的結果。據說,坑中可以安放下20個足球場,四周的看臺則能容納200多萬觀眾。
參考問題:1.我們看到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它帶給人們的是圣潔、平和、寧靜的感受,一種心靈的洗滌。但是一旦大量積雪從高處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墻排山倒海而來,你將感受到大雪崩所帶來最令人驚心動魄的白色恐懼,將對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帶來災難……為什么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壞力?發生的雪崩為什么具有這么大的能量?
2.通過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的隕石坑現象,你能說出這么大的能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新課教學
(一)重力的功
教師:重力做功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現在就通過幾個例子來探究一下。
(多媒體投影教材上的圖7.4-1、圖7.4-2、圖7.4-3,讓學生獨立推導這幾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
教師:比較容易做的是哪一個問題?
學生: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
教師:為什么這兩個問題容易研究呢?
學生:因為這兩個問題中物體運動的路徑是直線,所以在研究重力做功的問題上比較容易研究。
教師:那么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呢?
學生:第一個問題中WG=mgh=mghl-mgh2,第二個問題中WG=mglcosθ=mgh=mgh1-mgh2,和第一個問題中所求出的答案相同。
教師:我們大膽猜想一下,第三個圖中重力做的功和前兩個是否相等呢?
學生:可能是相等的。
教師:我們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第三個圖的`困難在哪里?
學生:力做功的路徑是曲線。
教師:我們怎樣突破這個難點呢?曲線問題不容易解決,我們可以把這一條曲線看作由很多小的直線組成,這樣把每小段直線上重力做的功合起來就是整個過程中重力做的總功。在第三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和前兩種情況中重力做的功相同。
教師:我們可以得到什么樣的結論?
學生: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與物體的初末位置有關,具體的表達式是WG=mgh1-mgh2,其中hl和h2表示物體所處位置的高度,可見物體的重力mg與它所在位置的高度h的乘積“mgh”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
教師總結并板書:物體運動時,重力對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點和終點位置有關,而跟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
練習:
1.如圖所示,某物塊分別沿三條不同的軌道由離地高h的A點滑到同一水平面上,軌道1、2是光滑的,軌道3是粗糙的,則()。
A.沿軌道1滑下重力做功多
B.沿軌道2滑下重力做功多
C.沿軌道3滑下重力做功多
D.沿三條軌道滑下重力做的功一樣多
答案:D
2.如圖所示,一個質量為m的木塊,以初速度v0沖上傾角為θ的固定斜面,沿斜面上升l的距離后又返回運動。若木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求:
(1)木塊上升過程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木塊的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
(2)木塊從開始運動到返回到出發點的過程中,滑動摩擦力做的功是多少?
(3)木塊從開始運動到返回到出發點的過程中,重力做的功是多少?
答案:(1)mgv0sinθ/2mglsinθ(2)2μmglcosθ(3)0
(二)重力勢能
教師演示實驗:在一個透明的玻璃容器內裝上沙子。
實驗一:用一個鐵球從不同高度釋放,觀察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實驗二:用大小不同的兩鐵球從同一高度釋放,觀察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學生觀察思考并討論,教師總結:
通過上述演示,我們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勢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高度都有關系,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
1.重力勢能的概念
2.重力勢能的表達式:Ep=mgh
教師提出問題:重力做功引起了物體位置的變化,物體位置的變化引起重力勢能的變化,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有什么關系呢?
引導學生推導,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完善總結。
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重力做功也可以寫成WG=Ep1-Ep2當物體下落時,重力做正功mgh,WG>0,即Ep1>Ep2,這說明,重力做功,重力勢能Ep減少,減少的值等于重力所做的功。同理,當物體上升時,重力做負功﹣mgh,重力勢能Ep增加的值等于重力所做的功。要注意的是,重力做負功也可以說成物體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功是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
即: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增加。重力勢能的變化量與重力做的功數值相等。
練習:
1.一實心鐵球和一實心木球質量相等,將它們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鐵球的重力勢能大于木球重力勢能
B.鐵球的重力勢能等于木球重力勢能
C.鐵球的重力勢能小于木球重力勢能
D.上述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答案:D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克服重力做功,物體的重力勢能增加
B.物體克服重力做功,物體的重力勢能減少
C.重力對物體做正功,物體的重力勢能增加
D.重力對物體做負功,物體的重力勢能減少
答案:A
3.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克服重力做功50J,則()。
A.物體的重力勢能一定為50JB.物體的重力勢能一定增加50J
C.物體的重力勢能一定減少50JD.物體的重力勢能可能不變
答案:B
(三)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教師提出問題:將一個質量為5kg的鐵球放在4樓一張1.5m高的桌子上,已知每層樓的高度均為2.5m,求鐵球的重力勢能。
要求學生分組計算,讓各小組代表自由表述自己的計算結果,教師暫不作評價。預測學生的計算情況,在高度的數值代入上有不同的意見,出現計算上的矛盾,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由于參考面的選取不同,給計算造成了不便,無法計算。因為沒有說明物體的高度是以什么位置為零高度。
請學生分別寫出上圖中以B和地面C為零點的物體的重力勢能:Ep1=mgh1,Ep2=mg(h1+h2)(h1=AB,h2=BC)。
總結:1.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是與零點選取有關的,因此在表達重力勢能時,要指明勢能零點的位置。我們把重力勢能為零的水平面叫做零勢能面。通常以水平地面為零勢能面。
2.對選定的參考平面而言,在參考平面上方的物體,高度是正值,重力勢能也是正值;在參考平面下方的物體,高度是負值,重力勢能也是負值。物體具有負的重力勢能,表示物體在該位置具有的重力勢能比在參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勢能要少。
自主學習:學生分別寫出以B和地面C為零勢能面情況下,物體落在B和落在地面C上時與初態的重力勢能差:ΔEp1=-mgh1,ΔEp2=-mg(h1+h2),這是與零點選取無關的。
師生總結:不論我們如何選擇參考系,對于一物理過程,重力勢能的改變是一定的,即物體重力勢能的變化與參考系的選取沒有關系。我們今后的學習中,更多地是研究某物理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變化,這時我們就可以適當選擇參考系使問題簡化,而不會影響結果。
練習:
1.將同一物體分兩次舉高,每次舉高的高度相同,則()。
A.不論選取什么參考平面,兩種情況中,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相同
B.不論選取什么參考平面,兩種情況中,物體最后的重力勢能相等
C.不同的參考平面,兩種情況中,重力做功不等
D.不同的參考平面,兩種情況中,重力最后的重力勢能肯定不等
答案:A
2.井深8m,井上支架高2m,在支架上用一根長3m的繩子系住一個重100N的物體,若以地面為參考平面,則物體的重力勢能有;若以井底面為參考平面,則物體的重力勢能是。
答案:-100J700J
(四)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66“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部分,思考討論勢能的系統性。
學生:閱讀、討論并理解。
教師總結:質量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而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沒有物體,談不上重力勢能;沒有地球施加重力,重力勢能也就不復存在。重力勢能是物體跟地球組成的系統所共有的,而不是物體單獨具有的。
三、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勢能由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由它們的相對位置而決定。
2.勢能是標量,單位是焦耳。
3.重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的運動路徑無關,只跟物體運動的始、末位置有關,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始、末位置的重力勢能之差。
4.重力勢能是地球和地面上的物體共同具有的,一個物體的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參考平面的選取有關。
四、課堂訓練
1.關于重力勢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重力勢能的大小只由重物本身決定
B.重力勢能恒大于零
C.在地面上的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一定等于零
D.重力勢能實際上是物體和地球所共有的
2.關于重力勢能與重力做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勢能的增加
B.在同一高度,將物體以初速v0向不同的方向拋出,從拋出到落地過程中,重力做的功相等,物體所減少的重力勢能一定相等
C.重力勢能等于零的物體,不可能對別的物體做功
D.用手托住一個物體勻速上舉時,手的支持力做的功等于克服重力的功與物體所增加的重力勢能之和
3.關于重力勢能的幾種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重力對物體做正功時,物體的重力勢能減小
B.放在地面上的物體,它的重力勢能一定等于零
C.在不同高度將某一物體拋出,落地時重力勢能相等
D.相對不同的參考平面,物體具有不同數值的重力勢能,但并不影響有關重力勢能問題
4.將一個物體由A移至B,重力做功()。
A.與運動過程中是否存在阻力有關
B.與物體沿直線或曲線運動有關
C.與物體是做加速、減速或勻速運動有關
D.與物體初、末位置高度差有關
5.一質量為1kg的物體,位于離地面高1.5m處,比天花板低2.5m。以地面為零勢能位置時,物體的重力勢能等于__J;以天花板為零勢能位置時,物體的重力勢能等于____J(g取10m/s2)
6.甲、乙兩物體,質量大小關系為m甲=5m乙,從很高的同一高度處自由下落2s,重力做功之比為_____,對地面而言的重力勢能之比為_____。
三、計算題
7.如圖所示,一條鐵鏈長為2m,質量為10kg,放在水平地面上,拿住一端提起鐵鏈直到鐵鏈全部離開地面的瞬間,物體克服重力做功為多少?物體的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
答案:
1.D2.AB3.ACD4.D5.15﹣256.5:15:1
7.在這個過程中鐵鏈重心上升了h=1m,所以,克服重力做功為:=100J,重力勢能增加了100J。
五、布置作業
教材P66、67問題與練習第2、3題。
物理《重力》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難點:
重力方向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學法指導:
1、通過觀察水往低處流、物體從空中落下、拋向空中的物體最終落回地面等現象,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引出重力的概念,培養學養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得到重力與質量的關系G=mg,培養學生的實驗、歸納能力
3、由實驗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運用結論對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預習導入:
通過閱讀“重力的由來”回答:
①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________
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過閱讀“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與質量的比值大約是________,二者關系可用______來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單位是_____,質量用______,單位是_____.
通過閱讀“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應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閱讀“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細均勻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學習導入:
(4)重心
提出問題:什么叫物體的重心?
學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重力的作用點叫重點
規則:幾何中心。不規則:可根據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來找重心。
課堂達標:
1、下列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質多少成正比
B.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因此物體的質量與它的物重相同
C.質量相同的木塊與鐵塊相比,鐵塊所受重力比木塊所受重力大
D.重力為1N的所有物體,其質量為9.8kg
2、人站在一個豎直上下的電梯上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梯勻速上升時,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電梯勻速下降時,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電梯勻速上升或下降時,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電梯沒有開動時,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物理《重力》教案3
學生分組實驗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但絕大多數學生是按教材安排的程序進行實驗,按照教師布置的步驟進行操作,興趣只停留在表面上,湊“熱鬧”成分很多,這樣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質。例如,在高一物理中《測定重力加速度g》的實驗中,如果只是指導學生按教材的方法進行實驗,實驗目的單一,就無法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是這樣做的:
(1)不限制實驗原理
在講本節課時,只講清實驗目的,至于實驗原理由實驗小組討論決定,并按要求設計實驗。討論結果出現兩種實驗原理:①根據公式ΔS=aT2,使用打點計時器來進行實驗;②根據h=0.5gt2,采用滴水法進行實驗。這兩種方案均可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了思維品質的`深刻性與批判性。
(2)不規定實驗步驟
進實驗室要求不看課本,動手時只說明實驗中要注意的幾個事項,并不限定實驗有幾個步驟。結果巡視實驗中發現,有的小組實驗有五、六步,并設計了開放性的記錄表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觀察實踐和發現問題能力。
(3)不統一實驗數據處理方法
先引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然后再進行處理。巡視發現有的學生逐一算出每次實驗的結果,然后再求平均值;有的學生先算出各點的速度,然后再采用v–t圖像法處理。從而鍛煉了學生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力。
(4)不確定實驗歸納
實驗后不固定方向,讓學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細致地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從而開放性地歸納出實驗結論。如有的小組分析真實的實驗數據,得出如下結論:(1)采用打點計時器法進行實驗:①紙帶要豎直拉住,盡可能減小阻力;②先打開電源后松開紙帶;③逐差法處理數據的方法;④采用v-t圖像法處理時,要盡可能讓更多的點在直線上,其余的對稱地分布在線的兩側;⑤為何測量得出的g值比標準值9.8m/s2略小。(2)采用滴水法進行實驗:①水龍頭離地的高度不能超過1m;②不能直接測量一滴水下落的時間,要測出n滴水下落的時間t,再根據T=t/n求出一滴水自由落體的時間。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歸納,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概括實驗結論能力,并加強了前后知識的聯系。
物理《重力》教案4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第3節第1課時:“重力、彈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能在具體問題中區分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計算;了解彈力的概念及其產生條件。
過程與方法:通過聯系生產生活中的力現象,通過各種力現象的區別比較,培養觀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微小形變現象的實驗觀察,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重力、彈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及方向確定。
【教具準備】
彈簧、彈簧秤、小車、砝碼、橡皮泥、PPT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一、力
1.回顧初中所學內容:
(1)什么是力?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個物體提、壓、推、拉另一個物體,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兩個物體,一個物體施加出力,稱為施力物體,另一個物體受到力,稱為受力物體,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體上,能產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體上,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產生加速度;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說,力作用于物體,所產生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系。要明確說明一個力,就要說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頓,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體上的什么位置(點)。
力是矢量。
(4)力的單位是什么?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測量嗎?
力的大小可用測力計來測量。
(6)如何用圖示表示一個力?
用圖示表示一個力,就是運用圖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體做法是:從力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標度(比例)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這樣,線段的起點就代表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學習中常常需要分析一個物體的受力情況,用受力示意圖表示分析結果,相當于畫出每個力的圖示,不過對線段的長度沒有嚴格要求,不需要確定標度。
2.教師講述
在物理學的力學部分,按照力的產生過程,即力的性質,把力分為重力、彈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課學習
二、重力
1.回顧初中所學內容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并講解:將物體掛在彈簧秤彈簧自由端的掛鉤上,提起彈簧稱外殼上的掛鉤,使彈簧秤和物體靜止在空中,此時彈簧秤指鐘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測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與它的質量有什么關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點,物體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質量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
若已知物體的質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體的重力大小。
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但不同地理位置處的g值不一樣,所以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緯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樣確定重力的作用點?
物體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它的各個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們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體上的一個點所受到的重力,這個點稱為物體的重心。
2.交流評價──關于重心的討論
(1)重心的確定:對于形狀規則且質量分布均勻(各處密度相同)的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均勻球體的重心在球心,均勻細桿的中心在它的中點,均勻圓柱體的重心在其軸線的中點。
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位置,隨物體中質量分布的變化而變化;有些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可能在物體之外。
(2)重心與穩度
把物體豎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體的重心位置越低,物體受到讓它晃動的力以后,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筑中,建筑物的重心應盡量低;裝載貨物的車輛、船只的重心要盡量低。
三、彈力
1.舉例并演示
(1)物體的形變:物體受力作用后,形狀發生變化。
(2)兩種形變:用橡皮筋、彈簧、橡皮泥等演示并說明:有些物體,當引起形變的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復原狀;有些物體,當引起形變的外力撤去后,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彈性形變,能夠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彈性。
(3)彈力的演示:用彈簧與小車演示被壓縮或拉長的彈簧能夠對別的物體(使它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變的物體彈開,這種力是由于物體發生了彈性形變而產生的,稱為彈力。
2.探究彈力的產生條件
(1)兩物體直接接觸。
(2)兩物體的接觸處發生彈性形變。
這兩條必須同時具備,才會出現彈力。接觸處是否發生彈性形變,可根據其中一個物體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確定,如對另一物體在接觸處造成擠壓或拉伸效果,則接觸處一定發生彈性形變。如將書本放在水平桌面上,書本受到向下的重力,書本向下擠壓桌面,使桌面向下彎曲,桌面產生向上的彈力F2,作用給了書本,支持著書本,按這個效果,可稱它為支持力;同時桌面向上擠壓書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彎曲,書本產生向下的彈力F1作用給了桌面,向下壓桌面,可稱為壓力。
3.彈力方向探究
(1)壓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壓物體或被支持的物體。
(2)拉力的方向:線、繩子等只能產生伸長形變,所以只能產生拉力,拉力沿著線、繩子指向它們縮短的方向
4.彈力大小的探究
(1)與物體的彈性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彈性限度: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
5.彈簧彈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1)內容: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彈力的大小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單位是m,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單位是N/m,F是彈力,單位是N。
(2)彈簧的勁度系數: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稱為勁度系數,它的大小只由彈簧自身因素決定,如彈簧的長度、材料、粗細等,與彈力大小及形變大小無關。
(3)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緩沖裝置等。
◆案例研究──歸納小結
1.案例研究
例1 書本靜止在斜面上,畫出斜面所產生的彈力方向。
解析:(1)確定接觸面:斜面
(2)判斷斜面有無彈性形變:書本受重力作用,擠壓斜面,斜面產生彈性形變。
(3)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書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 畫出圖中的兩根細繩產生的彈力。
簡析:沿細繩斜向上。
2.學生練習:課本第25頁“復習與鞏固”1、2、4、5。
【布置作業】
1.復習課文,書面完成課本第25頁“復習與鞏固”3、7。
2.預習本節“摩擦力”部分內容。
【板書設計】
重力
彈力
定義
產生條件
方向
大小計算
物理《重力》教案5
教案示例:
教學課題 第三節 重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點.
(2)能用G=mg計算重力的大小.
(3)通過實驗,培養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重力與質量成正比.
(2)在發現重力與質量關系的規律時,指導學生學會用比值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在重力的運用上,教多的采用學生討論,給學生展示課外知識的機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重力以及其運用的學習使學生關注與人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
(2)通過比較簡單的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系),讓大多數同學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熟悉探究的過程方法.
教學重點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學難點 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系,掌握公式G=mg
第三節 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實驗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系
猜想: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與表格:
鉤碼的質量m/kg 鉤碼受到的重力G/N 重力與質量之比(N/ kg)
結論:重力和質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點:
質量分布均勻的形狀規則的幾何體的重力作用點在幾何中心,重力的作用點也叫做物體的重心.
4.重力的圖示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1.創設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師:請大家觀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幾個現象.
(2)播放視頻:瀑布、投籃、蘋果落地
(3)師:“水為什么往低處流?”、“向上拋出的球為什么總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頓思考蘋果落地的故事嗎?”
(4)請學生簡要講述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這里,針對善于思考的同學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講解)
(6)在物理學中,重力用大寫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師:大家是否能例舉一些物體受到重力的現象呢?(強調: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體都受重力作用.)
師:重力作為一種力,它的施力物體是誰?受力物體是誰?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體是地面附近的物體.(地面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重力) 觀看視頻,思考其共同特點:落回地面.
回憶小學自然課所知的物體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問題.
積極舉例(跳水、滑滑梯、飛機失事墜毀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觀講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讓粉筆由靜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體用細線懸掛在水平鐵架臺上,把物體抬高后放手,最后豎直懸掛靜止.(演示完后點擊相應圖片)
(3)師:從這些現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嗎?(學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實驗中,把鐵架臺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時細線懸掛情況.(演示完后點擊相應圖片)
(5)比較兩圖片,得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豎直方向即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師:大家能不能想個辦法檢測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紹水平儀和重垂線的應用.(圖片) 觀察粉筆自由下落的方向.
觀察懸掛重物的細線靜止時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觀察鐵架臺傾斜過程中細線的懸掛方向,思考豎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區別.
掌握重力的方向為豎直向下,不能簡單的說“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識遷移能力強的同學應能想到利用鐵架臺實驗的思路.
積極發現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應用.
3.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把一個鉤碼(50克)豎直懸掛在彈簧測力計鉤上,當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就等于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約0.49N).
(2)師:你的體重(質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覺得你的重力大還是一個鉤碼的重力大?
(3)提出問題:物體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質量有什么關系嗎?(看學生情況也可啟發學生自己提出)
(4)組織學生猜想
(5)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請各小組交流方案和表格,幫助總結出實驗方案和表格.
(指出應多測幾組數據)
(7)請學生分組實驗并收集數據.提出要求: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與研究,嘗試發現規律.
(8)請各小組匯報實驗數據和所發現的規律.
根據情況可提醒學生計算G與m的比值,在表格中補充一列,如:
鉤碼的質量m/kg 鉤碼受到的重力G/N 重力與質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實驗可總結出: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對有的同學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釋)
重力跟質量的關系可以寫作:G=mg
強調:①在公式中,m的單位需用千克,計算出的G的單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多少的屬性,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作用,是一種力.在近地面范圍內,重力是質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體所受引力約為地球上的1/6.(舉例:宇航員的稱重圖片;播放宇航員月球行走的圖片.)
(10)師:請同學們計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時所說的體重其實是質量)
(11)師:請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對物體沒有重力作用將會是什么樣子?
播放宇航員在失重狀況下的生活場景. 掌握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物體重力的辦法.
根據日常經驗應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個鉤碼的重力大.
積極猜想物體的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能提出:物體質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組討論實驗設計方案,以及所需記錄的物理量,并且根據方案制定實驗表格.
積極交流實驗方案和表格,如:
鉤碼的質量m/kg 鉤碼受到的重力G/N
認真實驗并記錄數據.認真分析研究實驗數據,總結發現規律.
通過計算G與m的比值發現規律:G與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與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計算關系.
理解質量和重力的區別.
掌握用公式計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種場景.體會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簡單介紹:重力的作用點
(1)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質量分布均勻的形狀規則的幾何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
(2)舉例(課件):找出正方體、球、直尺的重心.
(3)請學生想辦法用一個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圖),觀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據學生情況適當補充,可放在擴展資料中)重心的應用:重心越低,物體越穩,如不倒翁. 掌握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幾何體的重力的作用點.
用一個手指托住直尺,觀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從而體會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圖示 舉例:試作出靜止在一斜面上的質量為2千克的正方體木塊所受重力的圖示.
(目的在于通過作重力的圖示總結所學內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通過作重力的圖示對所學知識進行小結與回顧.
6.總結:探究生活中運用重力的事例 組織學生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可從中獲得及時的教學反饋情況.) 積極思考重力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能從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個角度展開討論,體會重力與世界的息息相關.
課后作業 練習冊相應內容;小論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反饋
(1)由于學生已知地球對物體有吸引力,所以對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沒有進行辨析前,很多學生確實會把質量與重力劃等號.
(3)學生參與思考和動手的部分較多;學生展示自己平時課外知識的機會較多,比如關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討論.
物理《重力》教案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強調“勢”的含義,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性。
(二)過程與方法
用所學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系,親身感受知識的建立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2.教學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性。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我們在追尋守恒量一節中找到了一個不變的量,并把它叫作能量。對于能量是如何來定義或是量度的呢?我們物理學中是通過功能關系來定義,并規定: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實際上,物體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的過程。比如:把一個質量為m的物塊舉高,物塊要克服重力做功的過程中,同時伴隨著它的重力勢能也在變化。這節課,我們就從重力做功的角度來定量地研究重力勢能的表達式。[板書:重力勢能]
(二)新課教學
1.重力做的功[板書]
提問1:前面我們提到恒力做功(除摩擦力外)有什么特點?如1,小球在力F作用下由A點運動到B點過程中,力F做功怎么求?
(學生)答:恒力做功與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只與初末位置有關。力F做的功為:。
總結:對于給定的.物體,其重力所做的功應該也有這個特點。
(1)重力做功的特點:
重力對物體做的功只跟它的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有關,與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板書]
提問2:怎么來證明呢?(讓學生看書思考一下)
教師提示:如2所示,物體由A點沿三條不同的路徑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重力做的功為多少?(這里用到了微元思想)
總結:在這個過程中,重力所做的功都為:,得證重力做功與其運動路徑無關,只與初末位置有關。
擴展:對于今后凡是碰到哪個力做功與路徑無關,我們都可以引入一個相應的勢能概念。
(2)重力做功的表達式:。
提問3:回過來看一看,既然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表達式的右邊表示的是什么?
總結:表示的能量之差,、就應該是物體在初末位置所對應的能量。也就是說就是我們尋找的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2.重力勢能[板書]
(1)定義: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其所處的高度的乘積。
(2)表達式:。
(3)理解:①狀態量,②標量,③單位:焦耳(J)。
(4)特點:
①具有相對性。因高度h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也具有相對性。
提問4:對于講桌上的粉筆盒,它所處的高度是多少?(等待學生思考)
要確定高度就必須先確定一個參考平面。我們把所選的參考平面認為勢能為零。物體處在零勢能面之上,就認為勢能為正;處在零勢能面之下,就認為勢能為負。
提問5:物體大小形狀不能忽略時,它距參考平面的高度怎么來確定?(等待學生思考)
物體大小形狀不能忽略時,它距參考平面的高度應是物體重心到參考面的高度。如3所示。
②重力勢能有正負,正負表示大小。
③具有系統性。物體的重力是地球施加的,如果沒有地球,就不可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勢能應該歸物體和地球所共有的。
例1 如4所示,質量m=0.5kg的小球,從桌面以上高h1=1.2m的A點下落到地面的B點,桌面高h2=0.8m。
(1)在表格中的空白處按要求填入數據。
所選擇的的參考平面
小球在A點的重力勢能
小球在B點的重力勢能
整個過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
整個下落過程中小球重力勢能的變化
桌面
地面
(2)如果下落時有空氣阻力,表格中的數據是否會改變?
3.重力勢能與重力做功的關系[板書]
上面重力做功的表達式就可以寫成:。
討論:當重力做正功時,重力勢能就要減小,即。當重力做負功時,重力勢能就要增加,即。
重力勢能的變化定義為:。(與參考面的選取無關。)
提問6:我們發現例1中,整個過程中小球重力做的功與整個下落過程中小球重力勢能的變化成什么關系?
總結: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系:。
例2 質量為m的均勻鏈條長為L,開始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時,有的長度懸在桌面邊緣,如5所示,松手后,鏈條滑離桌面,問從開始到鏈條剛滑離桌面過程中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
四、課堂小結:
1.重力做功的特點:與路徑無關,只與起點和終點的高度差有關。
2.重力勢能:。
3.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與系統性,具有正負且表示大小。
4.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五、作業布置:
課本66頁問題與練習第2、4題。
物理《重力》教案7
1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在力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狀態有無影響。為了落實物理課標要求,教材編寫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兩處“想想議議”一處“想想做做‘一個探究實驗,八幅插圖,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重力,我把這節課分為2課時來進行設計,重力的產生和大小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由于有學生實驗,親自體驗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所以考慮在時間分配上,將這部分定為第一課時。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對抽象物理知識的理解還有困難。根據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難點為: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觀察討論法、講解法、直觀演示法、探究實驗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了解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培養一定的實驗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養成善于觀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2.通過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G=mg.
教學難點
重力的大小
5教學用具
鉤碼、彈簧測力計、投影儀、教學課件
6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討論交流法
7教學過程
7.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導入
[演示]
(1)將一根粉筆舉到一定的高度讓其自由落下.
(2)把一根粉筆斜向上拋出,觀察其運動路線.
(3)讓一根粉筆在講臺上沿直線運動,滾到講臺邊后落向地面,觀察其運動路線.
[師]在演示的幾種情況中,粉筆的運動有什么共同之處呢?
出示課件:學生觀察三幅圖的現象
[師]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討論]不論粉筆的運動狀態如何.它最終都落回了地面.在地球上的物體好像被什么吸引著。
[生]球運動過程中運動狀態的改變是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粉筆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活動2【講授】新知學習
1.重力的產生
出示課件并板書: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生]粉筆無論怎樣運動都最終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大討論]還有哪些例子證明重力的存在
學生討論,教師給予評價
[師]地球附近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為我們做什么嗎?如果沒有重力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呢?(學生自由討論)
[生]蓋大樓打地基時,就是把夯舉高釋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運動就能將地基夯實.
[生]跳水運動員走到高高的跳臺上向下跳時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種動作后入水.
[生]人和各種動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沒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飛船中的宇航員一樣到處漂了.……
活動3【活動】實驗前的準備
2.重力的大小
[師]前面的學習中同學們已經了解了力的三要素,還記得嗎?
[生]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師]重力的大小怎樣確定,它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出示課件:學生觀察兩幅圖并猜想,教師給予評價
大膽猜想:
[生]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體越重,所以我認為重力和體積有關.
[生]我認為是和密度有關,一小塊鐵比一大團棉花要重很多,密度大的重力大.
[生]密度相同的物質,體積大時質量就大,體積相同的物體,密度大時,它的質量就大.所以我認為是質量大的物體重力大
活動4【活動】實驗中的`互助
驗證猜想: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師]誰知道重力用什么測量?怎樣測量?
[生]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重力.
[生]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要先觀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針沒有指零還要先進行調零,然后將被測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方,物體靜止時,根據指針的位置讀出指示的值即為被測物體的重力.
[師]同學們可以參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實驗的情況.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并參與學生的活動)
活動5【活動】實驗結論的得出
[生]根據測量數據作出的重力與質量關系的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生]每一次測出的重力與其對應質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個不變的值,這個比值大約是9.8
[生]實驗結果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師]我們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同學們實驗的結論就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請大家自己表示出來,(一名同學板演)并說明單位是什么.
[師]向學生說明在使用公式G=mg計算時,質量(m)的單位必須用kg.重力(G)的單位必須用N.粗略計算時,g的值可取10 N/kg.
活動6【練習】應用練習
例1、一個木塊的質量是0.6Kg,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g=10 N/kg)
已知:m=0.6 kg g=10 N/kg
求:G
解:由重力計算公式得 G = mg
=0.6kg×10 N/kg
=6N
答:它受到的重力是6 N。
例2、粗略的估算一下你自己的重力是多少? (g=10 N/kg)
活動7【測試】學到了什么
讓學生總結本節學習到了哪些知識.
1.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G=mg來計算大小,g=9.8 N/kg
活動8【作業】課后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1、2、3寫課后本上
活動9【活動】板書設計
物理《重力》教案8
【難點精析】
1、孤掌難鳴說明了一個什么物理道理?
解析:本題考查應用力的基本概念解釋實際問題。鼓掌時,左右兩手互相拍擊,兩手均有感覺,并發出響聲,孤掌難鳴即一只手拍不響,說明了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要理解力的概念,必須回到實踐中去,以所見事實為基礎,通過觀察思考,體會力的概念。
孤掌難鳴說明了力是物體與物體的相互作用,單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的道理。
2、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飛行(空氣阻力不計)時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解析:被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飛行,因為空氣阻力不計,它僅與地球有相互作用,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有的同學認為,足球還受到踢球的腳對它的作用。錯誤的原因在于對力的概念沒有理解好。因為力不能憑空產生,足球受腳對它的作用僅僅在于用腳踢足球的那一瞬間,一旦腳與球分離,球就不再受腳的作用了。所以分析物體是否受到某個力的作用,必須分析該時刻物體與其他物體的相互作用情況,不能把物體前一段時間里曾經受到過的力,不加分析的套用到后一段時間里去。
【例題精析】
例1、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射出槍口的子彈,能打到很遠的距離,是因為子彈離開槍口后受到一個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說明只是甲對乙有力的作用,乙對甲沒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動力的物體才會施力,無生命或無動力的物體只會受到力。
D.任何一個物體,一定既是受力物體,也是施力物體。
解析:子彈在槍管內受到火藥爆炸所產生的強大推力,使子彈離開槍口時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彈離開槍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氣阻力作用,并沒有一個所謂的推力,因為不可能找到這個推力的施力物體;故不存在,所以A錯。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時乙也推甲,故說法B錯。不論物體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動力,它們受到別的物體作用時,都會施力,馬拉車時,車也拉馬;書向下壓桌子,桌子也向上推書,故C錯。由于自然界中的'物體都是相互聯系的,找不到一個孤立的、不受其他物體作用的物體,所以每一個物體既是受力物體,又是施力物體,故說法D正確。
例2、關于重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B.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無論怎樣運動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體繞地球轉動;另一個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說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決定于地球對物體的作用,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也與物體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無關。
例3、如圖311所示,繩對物體豎直向上的拉力大小為150N,用力的圖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畫力的圖示要嚴格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選定標度。
(2)從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線段,線段長短按選定的標度和力的大小畫。線段上加刻度,如圖甲所示從O點豎直向上畫一段3倍于標度的線段;
(3)在線段終點上加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為了簡便也可以照圖乙那樣不畫物體,而用質點來表示物體,畫出力F的圖示。
例4、正誤判斷
A.物體受力的作用,運動狀態一定改變。(錯誤)
B.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一定是物體受到了力。(正確)
C.物體只有相互接觸才會產生力的作用。(錯誤)
D.甲把乙推倒在地,但甲并沒有倒下,說明甲沒有受到力的作用。(錯誤)
E.同一物體既可以是施力物體也可以是受力物體。(正確)
F.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測量。(錯誤)
G.找不到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正確)
H.無生命的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錯誤)
I.物體的重力總是大小不變的。(錯誤)
J.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錯誤)
K.重力的方向總是垂直向下的。(錯誤)
L.把物體從赤道拿到北極,物體的重力將增大。(正確)
M.在地球表面運動的物體,無論怎樣運動,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正確)
N.物體的重心一定在物體上。(錯誤)
O.形狀規則的物體,其重心一定在其幾何中心上。(錯誤)
P.細繩下吊一小球,細繩的拉力總等于小球的重力。(錯誤)
例5、一個被吊著的均勻的球殼,其內部注滿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帶閥門的細出水口。在打開閥門讓水慢慢流出的過程中,球殼與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將會( )
A.一直下降 B.一直不變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解析:在注滿水時,球殼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隨著水的流出,球殼的重心不變,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當水流完時,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選項C正確。
【能力提升點】
1、重心位置的變化極限法
極限法就是設想物理過程、物理變化、物理現象或物理問題的本質特征,使我們弄清其變化過程。這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判斷重心位置變化的方法。極限法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直觀,便于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
2、四種相互基本作用
自然界中存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它們分別是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它們的基本特點是:萬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度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電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電荷之間和磁體之間,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稱之為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圍很小,它們的作用范圍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強度只有強相互作用的10-12。
自然界的這四種相互作用是近幾十年才發現的,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這四種相互作用是一種相互作用不同的體現形式,也就是說有更為一般的一種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釋自然界所有的力學現象了,這里面包括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支持這種說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統一場方面的研究但沒有成功。這也給我們同學們留下了需要研究的問題,希望有一天同學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物理《重力》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培養一定的實驗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2)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創新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2.教學難點:重力的方向,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學準備:
鉤碼、彈簧測力計、重垂線、粗細均勻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進行如下演示:
(1)將一只木球舉到一定的高度讓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拋出,觀察其運動路線。
(3)讓一只木球在講臺上沿直線運動,滾到講臺邊后落向地面,觀察其運動路線。
在演示的幾種情況中,球的運動有什么共同之處呢?不論小球的運動狀態如何。它最終都落回了地面。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運動過程中運動狀態的改變是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識。
(二)新課講授
1.重力的概念
A.請同學們用一根細線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書中圖所示的實驗,說說你的感受。
B.同學們是不是發現橡皮做圓周運動時需要用力拉著,松開手就會被甩掉。那為什么并沒有用繩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總是不停地繞著地球旋轉,這又是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種力,像拉著橡皮的線一樣,在牽著月球呢?
[投影]蘋果落地和萬有引力。
引出萬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萬有引力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發現的,他是看到蘋果落地受到啟發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體也會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還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還看到過什么現像是物體受到重力的作用而產生的。比如現在流行的蹦極、美麗的瀑布、蕩秋千等,還有課前的實驗,木球無論怎樣運動都最終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復習:同學們還記得力的三要素嗎?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我們就先來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樣確定,它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B.思考并實驗:同學們可以先大膽猜想一下物體的重力和什么有關?然后可以參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實驗的情況。
誰知道重力用什么測量?怎樣測量?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重力。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要先觀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標沒有指零還要先進行調零,然后將被測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方,物體靜止時,根據指針的位置讀出指示的值即為被測物體的重力。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并參與學生的活動。
根據測量數據做出的重力與質量關系的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根據實驗結果,我們知道每一次測出的重力與其對應質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個不變的值,這個比值大約是9.8。實驗結果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我們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同學們實驗的結論就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請大家自己表示出來,并想一想單位是什么。
g的單位可根據重力G(N)和質量m(kg)的單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計算時,質量(m)的單位必須用kg。重力(G)的單位必須用N。粗略計算時,g的值可取10 N/kg。
(三)鞏固練習
1.一塊鋼錠的品質是4t,計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1000kg×9.8 N/kg=39200N
注意:質量的單位必須用kg。
2.質量是50g的雞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10 N/kg=0.5N
注意:質量的單位必須用kg。
3.根據自己的體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將質量稱為重量,同學們應注意區別。
(四)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學習到了哪些知識。
1.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到底是什么關系,我們可以實驗來研究一下。重力和質量的關系曲線圖做出來。
我們研究發現,重力和質量成正比,用來計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五)作業:
找出身邊的重力現象,并使用所學知識嘗試出三道題。
物理《重力》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4.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
5.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及其定義.
6.了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過程與方法
1.知道人類認識力的作用是從力的作用產生的效果開始的.
2.能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因素有關.
3.能通過多個實驗現象歸納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動手,找不規則薄板重心的實驗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
5.通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激勵探索與創新的意識.
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全面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圖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木塊,鋸條,橡皮條,已知質量的鉤碼,重垂線,鉛筆,刻度尺,質量均勻的金屬板等.
課時安排:
新授課(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多媒體投影]
播放“運動員踢球、守門員接球、運動員用頭頂球、人推物體(但沒有推動)、火箭發射、壓縮海綿”等錄像資料.
學生觀察討論,引發學生的興趣
師:通過以上的觀看,大家可以總結出這幾個物體的共同點嗎?
生1:這幾個物體都在運動.
生2:不對,有的在運動,有的靜止,比如說人推物體時并沒有推動物體.
生3:海綿的情況和那幾個物體有所不同,那幾個物體都是從運動到靜止或者從靜止到運動,形狀都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海綿形狀變化比較明顯.
師:剛才這位同學觀察得很仔細,除了海綿之外的其他物體形狀好像沒有發生變化,或者說它們的變化從圖中觀察不出來.是不是真的沒有發生變化呢?其他幾個物體從運動到靜止或從靜止到運動,而海綿的形狀發生了變化,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為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課教學]
一、力和力的圖示
[演示實驗]
演示用手壓鋸條、拉橡皮條等等,提出問題.
師:類似這些你還能舉出哪些生活實例?
生: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樹在大風的作用下的彎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彎曲,繩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轉,彈簧對壓縮它的物體的力的作用.
師:所有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生:要使物體形狀發生變化,要對它施加力的作用.
師:物體形狀或體積的變化稱為形變,從剛才幾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到什么樣的結論?
生:力是使物體產生形變的原因.
師: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這樣一種作用效果之外,力還有什么樣的作用效果呢?試舉例說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發現箱子開始運動了,說明是力使物體從靜止變為運動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從靜止變為運動.
生2:汽車停下來,首先要剎車,可見要使物體從運動變為靜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飛行在空中的足球,當一個運動員用頭頂一下,發現足球的運動方向發生了變化,可見運動方向的變化需要力的作用.
師:剛才幾個同學舉例非常好,物體速度的變化稱為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那么我們能不能把上述幾位同學的話總結成一句話呢?
生: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原因.
師:結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們初中所學的知識,大家給力下一個定義.
生: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是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力是物體發生形變的原因.
師:當我們向東拉一個物體和向南拉一個物體時,同樣大小的力產生的作用效果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這樣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們所學的哪幾個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況?
生:這樣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稱為矢量,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師: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單位,力的單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師:要想測量力的大小,我們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生:可以用測力計(彈簧秤).
師:要具體描述作用在物體上的一個力,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圖示的方法.
師:要想畫力的圖示,需要了解哪幾個問題?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師:下面我們就進行一下力的圖示的練習.
(多媒體投影例題)
[參考例題]
如圖3—1—1所示,繩對物體豎直向上的拉力大小為150N,用力的'圖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畫力的圖示要嚴格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選定標度.
(2)從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線段,線段長短按選定的標度和力的大小畫.線段上加刻度,如圖甲所示從O點豎直向上畫一段3倍于標度的線段;
(3)在線段終點上加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為了簡便也可以照圖乙那樣不畫物體,而用質點來表示物體,畫出力F的圖示.
學生活動:做例題中物體受力的圖示,教師巡回指導,幫助水平較差的學生,把做得好的同學的圖示用實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學生自己做的進行比較,也可以讓同位之間互換進行檢查,找出對方的缺點,鍛煉學生發現錯誤的能力.
師:(微笑)剛才同學們做得很好,看來大家初中的基礎還是比較好的,由于高中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時候很多,力的圖示畫起來比較麻煩,我們以后會經常畫一種簡化的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力的示意圖是在力的圖示的基礎上,不對力的大小有具體的要求,只畫力的作用點和方向,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受到了力.我們在以后經常要用到這種方法,希望大家能夠熟練掌握.
[課堂訓練]
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射出槍口的子彈,能打到很遠的距離,是因為子彈離開槍口后受到一個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說明只是甲對乙有力的作用,乙對甲沒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動力的物體才會施力,無生命或無動力的物體只會受到力
D.任何一個物體,一定既是受力物體,也是施力物體
解析:子彈在槍管內受到火藥爆炸所產生的強大推力,使子彈離開槍口時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彈離開槍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氣阻力作用,并沒有一個所謂的推力,因為不可能找到這個“推力”的施力物體;故不存在,所以A錯.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時乙也推甲,故說法B錯.不論物體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動力,它們受到別的物體作用時,都會施力,馬拉車時,車也拉馬;書向下壓桌子,桌子也向上推書,故C錯.由于自然界中的物體都是相互聯系的,找不到一個孤立的、不受其他物體作用的物體,所以每一個物體既是受力物體,又是施力物體,故說法D正確.
(投影展示物體下落的幾幅圖象)
下落的物體可以有從樹上下落的蘋果、跳高運動員、飛機投下救援物資等等.
師:這樣幾個物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
生:它們都落向地球.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那么物體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師:重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師:要研究一個力,首先要研究這個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應該怎樣進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進行測量.
師:同樣一個物體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據公式G=mg中的g是我們以前所學的自由落體加速度,它的大小與物體所處的高度和緯度有關.當高度增加時,g的值減小;當緯度增加時,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師: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物體的重心是如何進行確定的呢?
生l:如果是規則形狀的物體,物體的重心一定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生2:不一定,當物體密度分布不均勻時,即使是規則形狀的物體,重心也不一定在物體的幾何中心.比如一個空杯子,逐漸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應該不斷地變化.所以應該說成規則形狀并且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在幾何中心.
師:(鼓勵的微笑)剛才這位同學分析得非常好.物體的重心可以隨物體質量分布變化而變化.現在這里有一個不規則形狀的薄木板,大家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標出這塊木板的重心所在.
(學生設計實驗,對實驗方案進行討論)
[參考案例]
用懸掛法確定薄板的重心
這是一種老師們比較熟悉的方法.演示時可以增加重心在物體之外的情況.例如,如圖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懸掛法確定了物體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條細線ab,再在其重心c處拴上細線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
生:可以用懸掛的方法來確定這塊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師:實驗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根據物體的拉力和物體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豎直向上,繩子的反向延長線一定通過重心的位置,我們可以改變薄木板的懸掛點,用兩條直線的交點來確定薄木板的重心.
師:很好,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大家分組進行實驗,同時,也可以選擇其他的物體想辦法測出他們的重心,例如我們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課本、橡皮等等.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尋找薄物體的重心)
[課堂訓練]
關于重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B.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無論怎樣運動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體繞地球轉動;另一個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說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決定于地球對物體的作用,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也與物體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無關.
師: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還有很多力的作用,它們的類別很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方法,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演變而來,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四種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第56頁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這一部分是屬于了解性質的問題,讓學生自己閱讀,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科技論文的能力,是學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機會,老師一定要相信學生有這個能力,不能把一切都進行講解,而是應該把這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由支配,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作好準備.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閱讀的內容總結一下.
生:這一部分敘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它們分別是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師:它們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生:萬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度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電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電荷之間和磁體之間,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稱之為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圍很小,它們的作用范圍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強度只有強相互作用的10—12.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總結得非常好,自然界的這四種相互作用是近幾十年才發現的,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這四種相互作用是一種相互作用不同的體現形式,也就是說有更為一般的一種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釋自然界所有的力學現象了,這里面包括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支持這種說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統一場方面的研究但沒有成功.這也給我們同學們留下了需要研究的問題,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同學當中有一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有沒有信心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有.
點評:通過講解這一部分,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前沿的了解,積極投身到為科學而獻身的隊伍中去.
[小結]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經有所接觸,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個難點,關鍵是在于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問題上,并且兩個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的一個概念,對它的理解主要應該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況下物體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內容,對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為將來發展打下基礎.
板書設計:
§ 3.1 重 力
一、力和力的圖示
1.定義
2.單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圖示和示意圖
二、重力
1.重力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1.萬有引力
2.電磁相互作用
3.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物理《重力》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計算重力.
能力目標
1.通過上節力的三要素的學習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養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講解重垂線和重心,培養學生尊重物理事實,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前三節內容的基礎上,研究最常見的力——重力.教材通過“蘋果落地”和“拋出去的石塊向地面下落”兩個例子使學生認識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方法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質量成倍數關系的鉤碼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質量成正比,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并由此關系,得出重力的計算公式.
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說明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種講法比直接告訴學生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更符合邏輯.
由于物體重心的位置跟形狀、質量分布情況有關,教材關于重心的問題只做了簡單介紹.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中的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正確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關“重力的方向”的教學建議
可讓學生通過觀察并認識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們把這個方向叫做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為踉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在講授重力的方向時可以做以下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兩條重垂線的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重垂線與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為了讓學生了解重垂線在建筑中的作用,課后可以讓學生利用重垂線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看重垂線是否與墻壁平行),窗臺、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線是否與窗臺、桌面垂直).
有關“重力的概念”的教學建議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思考能力,建議教學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實驗:手中的小球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杯中的水從高處流往低處;小球在桌面上滾到桌邊后要落地……等等,讓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通過討論,學生不難得出,物體都是由高處落到低處,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這時再總結出:地面上的一切物體,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讓學生列舉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物體受到重力的種種現象.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重力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重力
重力的概念比較復雜,而且比較抽象.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而且有些認識是不科學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重力是物體自己施加的,這樣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因而在進行“重力”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層次進行.
(1)從觀察入手,手中的物體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小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體下落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物體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說明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體下降時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時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了運動方向,說明物體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體必然有施力物體,這個施力物體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關于重力的方向,在學生中易出現兩個錯誤說法:一是把豎直向下說成垂直向下,或者誤認為與接觸面垂直.由于學生對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認識,因此認為這時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為了解決上述學生中的問題,建議在教學中采取以下方法.
(1)認真觀察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學生明確,這個方向被人們稱為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2)從數學知識可以知道,垂直是兩條線、兩個平面,或者是線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但是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因此講垂直向下或者講與接觸面垂直是錯誤的.
3.重心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當一個物體的幾何形狀及質量分布不發生改變時,它的重心位置相對物體來說也是確定的,并不隨物體放置的位置改變而改變.但如果形狀發生了變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將發生改變,如一個人在運動時其重心位置就會不斷發生變化.
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在其幾何中心,如球形,正方體,圓柱體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體上,例如一個圓環其重心就不在環上,而在圓心上.
對于不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可以采用懸掛法來確定.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觀察手中的物體離開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最后改變方向自由下落,通過分析這些現象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3.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4.小實驗,確定重心的位置.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
準備重垂線、彈簧秤、鉤碼
教學設計示例
(一)導入新課
實驗一:教師將小球放在手中,松開手,請同學們觀察松開手以后小球如何運動?它的運動狀態變了沒有?為什么會發生這些現象?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然后請同學回答上述問題.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來越快,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實驗二:教師向上拋出一個小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小球整個運動過程中的情況.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請同學敘述觀察到的現象.
提問:為什么小球在拋出以后運動的速度越來越慢,為什么小球會改變運動方向?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以上現象都說明小球受到了一個向下的力,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拋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運動,速度越來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運動,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這個力我們叫它重力.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方向
老師:放在講桌上的粉筆盒、板擦,同學們課桌上放的書、鉛筆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受不受重力?
[學生]都受到重力.
[老師]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
[學生]是地球.
[老師]在地面附近有沒有不受重力的物體?
[學生]沒有.
[老師]請同學們看一下,在鐵架臺的橫桿上用線掛著幾個物體,有重錘、有砝碼.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剛才我們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學生]這些方向都是一樣的.
我們把這個方向叫豎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是有大小的,這里有兩個金屬球,一個大一個小,我們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把這兩個金屬球放在手心感覺一下.
請一位同學到前邊來拿起金屬球.
[老師]這兩個金屬球哪個質量大?
[學生]大金屬球.
[老師]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哪個金屬球的重力大?
[學生]大球.
[老師]金屬球的重力和它的質量是什么關系?
[學生]質量越大的金屬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師]回答的很對,但這只是一個定性的結論,下面我們定量的研究這個問題.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下,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把大小兩個金屬球用膠條固定兩根小線,并掛在兩個彈簧秤上)大金屬球彈簧秤示數大,掛小金屬球的彈簧秤示數小,彈簧秤的讀數就等于物體的重力.我們每個同學的課桌上有一個彈簧秤和3個100g的鉤碼,請同學們分別測出100g、200g、300g的鉤碼所受的重力,并計算出重力跟質量的比值,把測量值和計算結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開始實驗.
實驗過程中教師在同學中巡視,進行指導,了解實驗情況,實驗結束后請同學說出自己測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體的重力與它的質量的比值,將學生測得的值寫在黑板上.由于彈簧秤不十分精確以及測量中不可避免的誤差,計算出的比值不會正好等于9.8N/kg.應要求學生實事求是的說出自己的測量值,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數值不準確的原因.
大量的實驗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它們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可以寫成如下表達式.
請同學考慮一下g= 9.8N/kg,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這個結論如果學生一時說不出,教師應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逐步進行引導)
利用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已知質量計算出物體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體的質
量.但計算中要注意質量的單位用千克,計算出重力的單位是牛.下面請同學們計算一下,質量是450g的物體重力是多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練習結束后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教師將學生回答內容寫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確解題過程的板書.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
求G=?
解
答物體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請同學們把直尺、鋼筆、鉛筆放在手指上并且讓它們能靜止不動.
學生進行小實驗,實驗結束后教師提問.
是不是隨便怎么放,直尺、鋼筆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靜止不動.
不是,對每一樣東西總是有一個固定的位置.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如果這個點正好在手指中間的位置,物體就可以不掉下來,這點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老師:剛才實驗中同學們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與鋼筆、圓珠筆等物體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沒注意的同學可以再試一下.
[學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間的位置,鋼筆、圓珠筆就不在中間.
[老師]同學們觀察的很好,這說明物體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
外形規則,密度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球心、圓心、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
現在同學們的課桌上都有兩塊不規則的紙板,大家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迅速、準確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組織學生討論,最后引導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這一物理規律,利用幾何中兩條
直線相交確定一個點的數學規律歸納出用吊線法來確定不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
(三)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研究了重力,實際研究了兩個問題,首先,我們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較復雜,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引力稱之為萬有引力,地球與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說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們的教材中在講重力時只說“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沒講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沒有給出重力的定義.由于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今后到高中還要作進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個問題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計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這三個問題對于今后學習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物理《重力》教案12
一、 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案。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基礎的地位。本節課主要通過實驗探究,采用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和講解法,使學生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等知識。
關鍵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初三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及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三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通過初二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壓力和壓強的有關知識,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后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 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
2.方法與過程目標:經歷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道理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教會他們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識;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社會價值,并能客觀的、一分為二的看待某一問題。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教法:根據本節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探究”教學的基礎上采用了:
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于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模型、投影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3.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觀察實驗,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現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物理教案《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案》。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給學生機會,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將思維充分發散,揭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程,并反饋了班級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五、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線。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等環節中得到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六、 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動畫演示多媒體課件,在引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需要對學生分組,前后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設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組長主要肩負引領和鼓舞同學學習積極性之責。希望每小隊含合作小組數目一樣。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具體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復習力的概念,彈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為學好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后,利用課本42頁“想想做做”,讓學生做“模擬引力”實驗。再利用“蘋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體動畫引入新課。
【說明:1.讓學生通過實驗先感受橡皮不會飛走是因為受到“引力”作用,拉進了學生跟所學知識的距離。2.由于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現象的體驗,并且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插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這樣引入新課很自然,體現了物理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塊:重力的概念及產生原因。
引入新課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說明:方法簡單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第三板塊: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實驗方法是:先用彈簧秤分別稱出質量為100克、200克、300克的鉤碼分別受到的重力,填入書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跟質量的比值,使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將數據整理畫出圖像。(正比例函數圖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實驗的關鍵是:①要選精確度較高的彈簧秤。②要正確使用彈簧秤。
【說明:利用學生探究來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好處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究,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四板塊: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實先做演示實驗: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否是豎直方向。然后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垂線,它是建筑工人砌墻時用來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的。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要先易到學生觀察圖12.1-6,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當學生理解了這一現象后提問:如何用這個重垂線來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輔助器材?這是學生最難理解的地方,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測量人體身高的辦法,并通過一些動作適當提示,最后在學生充分發表見解的基礎上歸納:重垂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決水平問題。
想想議議:看圖12.1-7思考地球上幾個地方的蘋果都可以向“下”落,但從地球外面看,幾個蘋果下落的方向顯然不同。那么,我們所說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說明: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垂線、水平儀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們的學習,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塊: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訴學生,刻度尺上與手指接觸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畫出這兩種形狀的物體圖形,標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說明: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并應用于實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塊:布置作業
1.作出質量為100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
2.完成課后練習
七、課后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引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由于初三學生剛接觸到力,對利用力的知識來研究常見力,所以本節課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完成教學,并獲得了成功。
3.通過實驗探究,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提高了綜合思維能力。
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案
物理《重力》教案13
一.教學內容:
重力與重心
知識重點: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在具體問題中能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二.重點、難點: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稱可按力的性質和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會用公式G=mg(g=9.8N/kg)計算重力。
主要內容講解:一.力
1.定義: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2.特征:
1)物質性:產生力的前提是有物體,而且是兩個物體。
一個孤立的物體不會存在力,力不能脫離開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而獨立存在。在研究一個物體受力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發生,就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射出槍口的子彈,能打到很遠的距離,是因為子彈離開槍口后受到一個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說明只是甲對乙有力的作用,乙對甲沒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動力的物體才會施力,無生命或無動力的物體只會受到力
D.任何一個物體,一定既是受力物體,也是施力物體
解析:子彈在槍管內受到火藥爆炸所產生的強大推力,使子彈離開槍口時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彈離開槍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氣阻力作用,并沒有一個所謂的推力,因為不可能找到這個“推力”的施力物體;故不存在,所以A錯。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時乙也推甲,故說法B錯。不論物體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動力,它
們受到別的物體作用時,都會施力,馬拉車時,車也拉馬;書向下壓桌子,桌子也向上推書,故C錯。由于自然界中的物體都是相互聯系的,找不到一個孤立的、不受其他物體作用的物體,所以每一個物體既是受力物體,又是施力物體,故說法D正確。 3.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體發生形變
2)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即哪些因素影響了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
1)力的圖示:就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要準確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例2.小車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這個力呢?
解:首先確定比例如下:
20N根據條件畫出力的圖示如下:
F
說明:在力的圖示中,必須明確表示出力的作用點、方向和大小,即必須明確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圖。
在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時,只需要在圖中畫出力的方向,不畫大小,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受到了力。 6.力的種類:
按性質分: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按效果分:拉力、壓力、支持力、浮力、動力、阻力等。 7.力的測量:彈簧秤二.重力與重心
1.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由于吸引力產生的,而不能說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體的重力。
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體對地球的引力,作用在地球上。
例3.關于重力的說法,正確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B.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無論怎樣運動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答案:CD解析: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體繞地球轉動;另一個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說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決定于地球對物體的作用,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也與物體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無關。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強調:豎直向下不能說成垂直向下,豎直向下指的是與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籠統指垂直方向。
2)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關系:G=mg(g=9.8N/kg)
強調: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學閱讀課本內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兩極g值最大。一般的處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圍內,可認為g值是恒定的。
3)測量:懸掛在彈簧秤下,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3.重心:
通俗點講,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就是在研究問題時,從效果上看,可以認為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點,這一點就叫物體的重心。
我們把物體的全部質量壓縮成一點將不影響研究結果,這就是物理學的一種等效代替的思想。
1)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跟物體的形狀有關。有規則形狀的物體,其重心在此幾何中心上。
2)質量分布均勻的形狀不規則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懸掛法找到。
歸納:物體的重心可在物體之上,也可在物體之外。
3)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狀有關,也與質
量分布有關。
比如:往高處疊放東西,重心不斷隨高度而上移。 4.重心與穩定:
重心的高低與支承面的大小決定物體的穩定程度。
當重力作用線落到物體的支持面以外時,物體就會傾倒【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1.下列關于力的說法正確的是A.一個力可能有兩個施力物體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體
C.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其運動狀態未必改變D.物體發生形變時,一定受到力的作用2.關于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有力作用在物體上,其運動狀態一定改變B.力是使物體產生形變的原因
C.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D.一對互相平衡的力一定是相同性質的力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有的物體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彈,所以這個力可以沒有施力物體
B.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C.不接觸的物體之間一定沒有力的作用D.有物體存在就一定存在力
4.如果地面上一切物體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則不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江河的水不會流動
B.雞毛和鐵球都可以懸浮在空中C.天不會下雨
D.一切物體的質量都變為零
5.關于物體的重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物體的重心一定在物體上
B.任何物體的重心都在它的幾何中心上C.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其重心位置一定改變
D.物體放置的位置發生改變,重心對物體的位置不會改變6.圖1所示的ABC是木匠用的曲尺,它是用粗細不同、質量分布均勻,AB和BC相等的木料做成,D是AC連線的中點,E是AB的中點F和BC的中點G連線的中點,則曲尺的重心在
A.B點
B.D點
C.E點
D.G點7.關于重心的說法,正確的是A.重心就是物體內最重的一點B.物體的重心位置有可能變化
C.把一物抬到高處,其重心在空間的位置也升高了
D.背躍式跳高運動員,在躍過橫桿時,其重心在身體之外8.關于重力的大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懸掛在豎直繩子上的物體,繩子對它的拉力一定等于其重力B.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一定等于其重力C.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它的運動狀態無關
D.向上運動的物體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運動的物體所受重力9.放在桌上的書本,受到支持力的作用,其受力物體是______,施力物體是______;同時,書對桌面的壓力,其受力物體是______,施力物體是______。由此可見,一個物體既是______,又是______。 10.下列各種力:(1)重力(2)拉力(3)支持力(4)彈力(5)浮力(6)摩擦力(7)動力(8)推力。屬于按力的性質分類的是______,屬于按作用效果分類的是______(用序號填寫)。
11.重力是由于______而產生的,它的方向______,重力的作用點可認為作用在物體的______上。 12.一個邊長為2 m的質量均勻分布的正方形薄板,一邊放在水平桌面上,薄板平面與桌面垂直,繞其位于桌面上的一個頂點轉到薄板平面的對角線處于豎直位置的過程中,其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___m。
13.畫出下面幾個物體所受重力的圖示。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質量m=0.05 kg的墨水瓶。
(2)豎直向上飛行的質量m=2×103 kg的火箭。
(3)沿著滑梯下滑的質量m=20 kg的小孩。
(4)拋出后在空中飛行的質量m=4 kg的鉛球。 14.如圖2,正方體邊長為L,今用一力作用于AB邊,使其繞C'D'邊轉動,直到平面ABC'D'處于豎直位置,求:正方體的重心升高了多少?
B C A B' C' A' D'
圖2 15.兩位同學在看體育比賽時,發現“背越式”跳高比“跨越式”跳高好得多,請你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說說為什么是這樣的。
【試題答案】
1.BCD 2.BC 3.B
4.D 5.D 6.C
7.BCD 8.C 9.書本,桌面,桌面,書本,施力物體,受力物體
10.(1)(4)(6),(2)(3)(5)(7)(8)11.地球吸引,豎直向下,重心12.21 13.略
21L2 14.
15“背越式”跳高與“跨越式”跳高相比較,在跳過相同高度的橫桿時,重心升高要低一些,對運動員來說容易做到,有助于跳高運動員成績的提高,所以說“背越式”跳高要優于“跨越式”跳高。
物理《重力》教案14
—、活動:
探究影響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設計實驗
2.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
5.交流與評價
二、判斷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勢能
四、學生小結本節課內容
五、布置作業
討論圖8-12至圖8-14提出的問題,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據圖8-15介紹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方法
提問: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
指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一步修正。
結論: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它的質量成正比。
關系式:G=mg
g=9.8N/kg
對學生的探究結果給予一定的評價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過演示課本圖8-17實驗,讓學生明確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演示被舉高的物體在下落過程中能對其它物體做功,而具有重力勢能參與體驗,參與討論。
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的重力,并正確讀數,記錄數據。
猜想1:可能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猜想2: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猜想3:……
根據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簡易實驗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小組交流探究結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體所受的重力是4.41N.
體驗豎直方向是與水平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
物理《重力》教案15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識對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本節由“重力的由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學生必須經歷感知描繪和測量等過程,最終形成對重力的整體認識,同時,這又對第一節認識力起到鞏固提高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了解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培養一定的實驗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養成善于觀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2.通過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3. 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教學難點
重力的方向,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準備 PPT課件 彈簧測力計 刻度尺 細線 小石塊
教學方法 實驗法 圖像法 歸納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觀察實驗導入新課(展示ppt課件)
思考圖片現象產生的原因:
1.學生實驗一:
用手拉住用繩子系住的鐵塊,使鐵塊在空中 做勻速圓周運動。手有什么感受
學生分組實驗,討論交流
小石頭在繩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遠離開,手感覺到繩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還能舉出幾個例子來證明重力的存在嗎?
學生舉例
3.如果沒有重力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重力(展示ppt課件)
1.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產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經驗思考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體的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實驗探究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測量重力?
彈簧測力計
如何測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質量的鉤碼掛在彈簧測力計上,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等于鉤碼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學生分組實驗二
逐次增掛鉤碼,分別測出它們所受重力,并記錄在表格中
質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學生作圖象討論分析總結:
結論: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質量成
物重跟質量的比約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計算(展示ppt課件)
1.計算公式及意義的理解:
物體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3.例題選講(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例題1.一塊質量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為________N.若它遇熱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將_______.(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例題2. 一輛汽車的質量是3 t,則這輛汽車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車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質量為3 t的汽車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課件)
觀察圖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方豎直向下向的應用:(展示ppt11)
鉛垂線水平儀等
3、思考想想議議問題:(展示ppt12)
我們平時說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課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圖片略)
2、質地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注意: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體上。
練習:畫出下面物體的重力的示意圖(展示ppt課件)
七、重力的由來 (展示ppt課件)
1.牛頓研究后提出: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八、課堂小結(展示ppt課件)
重力的定義,大小,方向,作用點,由來。
九、鞏固練習
教材后練習題
十、板書設計:
㈠、重力定義及物理符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產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計算公式及意義的理解:
2、物體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質量為1 kg 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方豎直向下向的應用:
鉛垂線水平儀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來
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
十一、教學反思 :
在學習了力和力的測量基本概念后,來學習重力這種常見的力。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覺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難。 重力也是力的一種,要從力的三要素來理解這個力,教材上面的這部分內容不多,我就另外舉例,尤其還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豐富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開更多
收起↑
【物理《重力》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12-07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01-05
物理《重力》教案(精選15篇)12-19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范文08-26
《重力》優秀物理教案08-26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4篇01-06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05-29
《重力》物理教案(通用12篇)02-20
物理重力教學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