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小學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1
小班數學:吃吃玩玩(分類)
活動目標:
1.學習看標記把吃的和玩的分類。會說“XX是吃的,XX是玩的。”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玩具:玩具車、娃娃等
2.吃的:蘋果、香蕉、橘子、果凍、酸奶、餅干
活動過程:
一、吃吃玩玩
寶寶們,你們看,媽媽在我們的旁邊給寶寶們準備很多好玩的和好吃的東西,我們一起去吃一吃、玩一玩吧。
提問:你剛才趕什么了?(學說XX是吃的,XX是玩的)
二、學習分類
現在媽媽想請寶寶們幫我一個忙,好嗎?
出示大筐里混合的東西。你們看媽媽這些筐里有很多吃的和玩的東西,請寶寶把這些吃的和玩的東西分開來。把吃的給嘴巴吃,把玩的給小手玩。(幼兒分類)
寶寶門很快幫媽媽把吃的和玩的東西都分開來了,讓媽媽來檢查一下,看寶寶們分的餓好不好。(如果有錯,就請大家一起糾正)
三、活動結束
今天寶寶們真能干,幫媽媽把吃的和玩的東西都分開來了。做飯的阿姨今天也給寶寶們準備了好吃的東西,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小班數學活動:樹葉分類
有幸參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屆雙高課的教學比武活動,在去之前準備了一些零散的經驗,除了業務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的.力爭在比賽的24個小時里,調整好自己的狀態,與那里的孩子共享快樂課堂.設計的教案如下:
設計理念:
《綱要》中提到:引導幼兒對身邊的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豐富多樣的樹葉給幼兒提供了探索、發現、表達的廣闊空間。幼兒園老師經常帶小朋友開展著撿落葉的活動,這些顏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葉給孩子們帶來無限的驚喜和好奇,“老師這是黃樹葉,老師你看這是片樹葉真大呀!”,當小班的孩子們高舉這些落葉向老師訴說的時候,心中就有說不出的激動。設計樹葉分類的科學活動,能夠滿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建構認知,盡情暢游在樹葉多彩的世界里。
活動目標:
1 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活動,體驗樹媽媽和樹葉寶寶的濃濃親情。
2 能排除大小的干擾,按黃、綠顏色對樹葉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一顆大樹(樹干為主),樹葉(大小不等,合計60多片,黃色多些,綠色略少)
幼兒每人一個盒子,里面放3片樹葉,放在椅子底下。
活動重點:
在教師引導下積極參與活動。
活動難點:
能排除大小的干擾,按黃、綠顏色對樹葉進行分類。
活動過程:
一、 樹葉寶寶問個好——區別顏色
1、秋天到,秋風吹,小樹葉一片一片落下來。看看,這是什么顏色的樹葉寶寶?(黑板上拿起一片綠色樹葉)——提問幾名幼兒(綠樹葉寶寶)
2、那和綠樹葉寶寶問個好吧。
3、這是什么顏色的樹葉寶寶?(黃樹葉寶寶,方法同上)
二、樹葉媽媽找寶寶——鞏固顏色,初步感知分類。
1、你們喜歡樹葉寶寶嗎?那請你們去撿樹葉,聽清楚,每個小朋友輕輕地到這里(老師指著黑板)撿一片樹葉。(撿好樹葉的小朋友輕輕地回到座位)
2、老師拿一片黃樹葉,問:黃樹葉寶寶在哪里?黃樹葉寶寶在哪里?請把黃樹葉寶寶舉起來。
3、老師拿一片綠樹葉,問:綠樹葉寶寶在哪里?綠樹葉寶寶在哪里?請把綠樹葉寶寶舉起來。
重復幾次。
三、送樹葉寶寶回家——顏色對應,操作中學習分類。
1、大樹媽媽想念樹葉寶寶了,我們送樹葉寶寶回家吧。(出示顏色標記——綠房子和黃房子,放在大樹的兩邊)
2、請綠樹葉寶寶住綠房子,黃樹葉寶寶住黃房子。(分批擺放樹葉)
3、小結:樹葉寶寶又回到了媽媽身邊,真開心。綠樹葉寶寶住綠房子,黃樹葉寶寶住黃房子,真好。
四、幫助大樹媽媽——在操作中進一步鞏固分類。
1、秋風吹,又有許多樹葉飄落下來,幫助大樹媽媽,給樹葉寶寶按綠色、黃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籃子4個,2個黃色,2個綠色。)
2、每個幼兒椅子底下放一個小盒子,里面放2—4片樹葉。
3、操作后簡單講評幼兒操作情況。
五、延伸活動,激發繼續探索的興趣
1、請幼兒按黃、綠兩種顏色排排隊。
2、我們到外面去撿樹葉,找一找還有哪些顏色的樹葉寶寶。
設計意圖:
和樹葉寶寶問個好,使幼兒很快進入角色,并認知綠、黃樹葉寶寶,為下環節做鋪墊。
角色扮演,使幼兒感受濃濃的親情,并初步感知了分類的意義。
通過送回家的游戲讓幼兒在情境中學習分類,滿足幼兒的需要。
在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對顏色的分類。
延伸環節讓幼兒繼續保持對分類活動的興趣和激發研究愿望
小班數學教案:10以內的相鄰數
活動目標:
1、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鄰數,理解并能說出相鄰數之間多一少一的關系
2、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相鄰數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圖紙和1――10的數字頭飾。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一些小朋友他們今天很開心,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他們是誰啊?”“他們是數字小朋友,因為他們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們想不想去看看啊?”
2、出示圖片
(1) 教師:“這個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們想不想住這樣的房子?”
(2) “現在讓我們走進這座房子,看看數字們是怎么住的。”
(3)用向小朋友們介紹數字新鄰居的方式引出相鄰數這個概念。
教師:“數字們見小朋友們來了都非常的高興,所以都換上了五顏六色的衣服歡迎我們小朋友的到來。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他們的新鄰居。”
(4)逐個向小朋友介紹數字們的“鄰居”,使幼兒直觀的了解“相鄰”這個概念
(5)介紹完后提問幼兒,使幼兒初步掌握各數的相鄰數
3、發給幼兒表格,讓幼兒用根據數字畫幾何圖形的方式讓幼兒初步了解相鄰數之間多一少一的關系。
(1)教師:“現在有四個數字想請我們小朋友幫一個忙,想請我們小朋友為他們畫上和他們數量一樣多的三角形、圓形或其他你喜歡的圖形。現在我把這幾個數字請到了我們小朋友的桌子上,請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來幫幫他們吧。”
(2)畫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掛一張大的掛圖親自進行演示。演示完后請小朋友一起來數一數,引導幼兒自己發現相鄰數之間多一少一的關系。
4、出示相鄰數填空卡,進行一場小競賽。
“現在數字們想讓我們小朋友們來一場小比賽,看誰能又快又準確地說出他們的鄰居,而且說出他比他們的鄰居是多一還是少一。”
小班教學活動《多彩的春天》
活動名稱:
多彩的春天
設計思路:
春天到了,萬物復蘇,幼兒園的小花園里都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柳樹抽出了嫩芽,桃花開得正艷,在午后散步的.時候孩子們總是新奇的發現著,交流著。與季節相結合,最近我班正在開展“小花園”的主題。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愛幻想,喜歡艷麗的色彩,所以我開展了此活動。
活動目標:
1、發揮想象力說說心中春天的顏色,感受春天的美。
2、在裝扮小花園的過程中,練習涂色的能力。
活動準備:
VCR、畫有線條的紙 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 說說春天的顏色
1、師:小朋友們,春天來了。幼兒園的花園里可真美麗,有著各種各樣的顏色。可是,王老師,認為春天是綠色的。你們猜猜為什么呢?
幼:因為春天里有柳樹姐姐是綠色的……
師:恩,說的真好。
小結:因為春天到了,綠綠的小草發芽了,所以我覺得春天是綠色的。
2、那么你們認為春天是什么顏色的呢?為什么呢?(先想一想再回答)
幼:紅色的,黃色的……
3、幼兒相互討論。
師總結:我聽到有的寶寶說春天是紅色的,有的說春天是藍色的,看來春天真是一個五顏六色的季節。春天美嗎?
二、 裝扮小花園
1、師:看看我今天帶來的是什么,你們來猜猜看
2、其實這是老師的花園,黑黑的線是花園里的小籬笆。我在這塊種上綠綠的草坪(邊說邊涂色,指導語:要讓草坪長的滿滿的,可以有小白點嗎?)你們幫老師想想花園里除了草地還會有什么?如:花叢,花叢會是什么顏色的,紅色的,黃色的
3、師:可是,這么大的小花園王老師一人裝扮,有點累。所以,我請大班的哥哥姐姐幫忙。看,哥哥姐姐裝扮的小花園漂亮嗎?那你們想不想知道他們在花園里種了什么呢?一起來看看VCR
4、幼兒操作
師:剩下的,請你們去用各種美麗的顏色來打扮你們的小花園吧。
三、作品交流:蝴蝶飛飛
1、暖暖的春風出來,引來了蝴蝶姐姐,我們跟著蝴蝶姐姐一起去看看你們的小花園吧。
2、幼兒邊做蝴蝶飛邊看看伙伴的作品。
自評:
本次活動是在春天《小花園》的主題下進行的,這段時間我們利用午間散步、森林公園春游等等機會中,一起和孩子們找找春天里的顏色。本次活動分三個環節:說說春天的顏色、裝扮春天的花園、和蝴蝶姑娘一起參觀花園。
這三個環節都是緊緊圍繞目標所設置的,教師目標意識較強。在第一環節中,老師用說說自己心中的春天引導孩子說說他們心中春天的顏色。在這個環節中,幼兒語言表達比較完整,基本能說完整話,如:“春天是**色的,因為…..”老師可以根據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適當的調整一下,在小結的時候可以加強為幼兒感受春天美的體驗,如“春天是嫩嫩的綠色的,因為….春天是粉粉的紅色的,因為…”但是在幼兒自由交流的環節,也許由于有客人老師在的緣故,討論的氣氛不是很熱烈。在第二個環節中,由于看了VCR,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在裝扮涂色中,孩子們的表現很好,很投入。在第三環節中,老師應該給幼兒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們完成花園的裝扮,這樣孩子們才水到渠成的跟著蝴蝶姑娘參觀花園。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結束活動的時候總是有著很多的遺憾和不足。但是也正是有著這些遺憾才讓我們有不斷改進的動力和方向。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小貓玩球(認識1和許多)
活動目標
1、認識1和許多,了解他們的關系.
2、學習滾接大皮球.
活動準備
1、小貓頭飾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
2、兩個幼兒一個大皮球.
活動過程
1、通過游戲”小貓學本領”,學習認識1和許多,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1) 出示一個貓媽媽的頭飾,啟發幼兒說出這是一位貓媽媽.
(2) 桌子上面放著許多個小花貓頭飾,啟發幼兒說出這是許多小花貓.
(3) 請每個幼兒拿一個小花貓頭飾戴在頭上,啟發幼兒說出許多個成了一個,一個的.
(4) 媽媽帶小貓集合去玩球,啟發幼兒說出一個一個合起來是許多個.
2、小貓學滾接球的本領,雙手將球向前滾.
(1)1只小貓學本領.(2)許多只小貓學本領.(3)兩只小貓相對滾接大皮球.
活動延伸
在計算角內提供許多1與許多的實物或圖片,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繼續學習小貓捉魚。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好玩的輪子
活動目標:
1、創設玩具城情境,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和同伴共同學習的愉快情緒。
2、通過看看、說說、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內數量,發展思維能力。
3、能有序的進行操作,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
活動準備:
玩具車幼兒人手一輛、幼兒操作材料每人一份、教師示范教具一套
活動過程:
一、激發去玩具城的興趣
1、我們小朋友喜不喜歡玩玩具?你喜歡玩什么玩具?(幼兒自由講述)
2、隨律動《開火車》進入活動室
二、玩玩具,初步感知4以內的數量
1、幼兒第一次玩玩具,感知輪子能滾動的特性,初步學習點數4以內的數量
小結:原來輪子都會滾動,而且都不一樣。
2、幼兒互相交換第二次玩玩具,感知不同數量的輪子,鞏固對數量的認識
3、送玩具回家,幼兒按點送物
三、幫玩具寶寶數輪子
1、玩具寶寶要去參加裝輪子大賽,可是他們還不知道自己該裝幾個輪子,怎么辦呢?
2、出示范例,引導幼兒思考
這是什么車?它應該裝幾個輪子?(根據幼兒講述示范粘貼一種,其他的請幼兒思考并輕輕告訴老師)
3、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相互進行驗證,適當啟發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
4、集體驗證
引導幼兒說一說你幫什么車裝了幾個輪子?是不是每一個玩具寶寶都會數自己的輪子了?
四、我們也來變一變
1、我們小朋友想不想跟著玩具寶寶一起去參加比賽?
2、請你們動一動小腦筋,變一變,你想變成什么車去?
3、幼兒隨音樂出活動室
五、延伸
1、在數學區投放相應材料供幼兒鞏固
2、在日常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由的變成輪子數量不同的玩具車
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逛蘋果園
一、活動構思
剛入園2個月的小班孩子的注意力還很不穩定,容易分散,不能時時注意教師的講解,因此我以“蘋果”這個孩子最熟悉的水果為主角,采用了活潑生動的情景教學方法,讓幼兒在有趣、直觀、形象的“逛蘋果園”情景中,通過對學具的操作,使幼兒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游戲,感受數量,學習按顏色分類、配對,使幼兒學得輕松、自主。一環扣一環的情節既符合小班幼兒好動的特點,又不斷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有趣的游戲中體驗并感知,引發幼兒對數的好奇和探索的興趣。
二、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對物品顏色、數量的感知能力,嘗試簡單的分類。
2、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練習用夾子夾物,發展幼兒的小肌肉群。
3、幼兒能愉快地參與活動。
三、活動準備
1、音樂《郊游》、《蘋果》。
2、椅子若干,皺紋紙鋪成的小路一條(寬25cm),紅黃綠籃子各2個。
3、彩色蘋果夾若干,紙杯制成花狀(比幼兒人數多,花瓣數分別為2、3、4)。
4、數碼相機一個。
5、事先在門口為每個孩子發一張果園的門票,上面印有不同顏色的蘋果。
四、活動過程
㈠ 引出活動內容
1、師:“今天老師請小朋友一起去蘋果園玩玩,瞧,前面有一條小路,我們必須走小路、跨過小溝才能進入蘋果園,走小路的時候要當心,千萬不要踩到旁邊的小草。讓我們一起出發吧!”
2、幼兒走小路,跨過小溝進入蘋果園(這個環節使活動更具真實性,同時又鍛煉了幼兒的平衡與跨的能力)。
㈡ 撿蘋果
1、走進“果園”,師:“呀,昨晚刮了大風,蘋果樹上的蘋果都被大風刮下來了,我們快來幫忙撿蘋果吧!”幼兒分散撿蘋果,老師參與幼兒活動。
2、幼兒集中,老師請小朋友們摸摸蘋果寶寶、親親蘋果寶寶,滿足其好奇心。
3、老師出示自己撿的蘋果寶寶,利用夾蘋果的機會讓幼兒集體數數。
師:“瞧,我也撿了幾個蘋果寶寶,你們來幫我數數吧!”
4、請幼兒把小蘋果夾在自己的衣服上(讓幼兒夾蘋果,目的一是練習用夾子夾物,發展幼兒的小肌肉群;目的二是為下面的活動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別人蘋果數量奠定基礎)。
⑴師:“哈哈,你們都變成了蘋果樹啦!我們一起來唱《蘋果》歌、跳蘋果舞吧!音樂一停小蘋果樹就不能動嘍。”
放音樂,音樂聲停,給幼兒拍照:“讓我來看看哪棵蘋果樹是一動不動的,我來給他拍照。”(孩子都特別喜歡拍照,因此這個環節用拍照的形式能使活動更有趣味性。而且,小班的幼兒是好動的,拍照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遵守規則。)
老師提問個別幼兒:“你的樹上結了幾個蘋果?”(鞏固幼兒對數量的認識,如果有超過4個以上的,可以讓幼兒以“許多”表示。)
⑵第二次游戲,要求音樂聲一停,幼兒坐下休息:“我們再來玩一次吧,不過小蘋果樹們剛才站得很累了,這次音樂一停,我們可以坐下來休息一下。”
放音樂,音樂聲停,老師提問個別幼兒:“你的樹上結了幾個蘋果?”
再次拍一張集體照。
㈢ 送蘋果。
1、師:“現在蘋果寶寶該回家啦,我們把她們送回去吧!看,那里有什么顏色的籃子?”
“紅蘋果寶寶應該送到什么顏色的籃子里去?……”
2、幼兒把蘋果送到相應顏色的籃子里去,老師引導幼兒發現送錯的蘋果寶寶,并請幼兒自己糾正。(幼兒第一次嘗試按顏色分類。)
㈣ 找朋友
1、引導幼兒按照自己門票上蘋果的顏色去取相同顏色的紙杯花。
師:“我們在進入蘋果園之前每個人都發了一張門票,小朋友看看自己門票上的蘋果寶寶是什么顏色的?我們來為它們找個好朋友吧!瞧,那里有許多小花,請你去找一朵花心顏色和你蘋果寶寶顏色一樣的小花,會嗎?”(幼兒第二次嘗試顏色配對。)
2、師:“小朋友們,花心的顏色和你門票上蘋果寶寶的顏色一樣嗎?看看小花上有幾片花瓣?”(再次鞏固幼兒對數量的認識。)
“聽,那里的蘋果寶寶也吵著要和小花做朋友呢,我們來幫幫它們吧。看看老師手里的花心是什么顏色的?那我該找什么顏色的蘋果寶寶來和它做朋友呢?”引導幼兒發現可以用蘋果夾子做花瓣,并強調一片花瓣夾一個夾子。
3、幼兒每人拿一只紙杯花,找相應的蘋果夾子來裝飾,先做好的可以再選擇另外的紙杯花。(再次讓幼兒用夾子夾物,滲透一一對應的概念,并第三次進行顏色配對的練習。)
老師巡回指導。(放音樂《蘋果》)
4、拍照留念,發現有錯誤的進行糾正。(利用拍照使幼兒迅速地集中到老師的周圍,同時也便于檢查幼兒操作的結果。)
㈤ 回家,自然結束
師:“今天我們來到蘋果園做了好多事情,大家都是能干的小朋友,現在現在讓我們帶著小花回家吧!”(播放音樂《郊游》)原路返回。
小學數學教案2
教材分析
1、這節課是解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學了四則運算及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和學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數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求未知數x)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2、這節課為后面學習解方程應用題做了準備,為后面學習分數應用題、幾何初步知識、比例等內容時要直接運用,這節課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是本章節的重點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1、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很感興趣,這對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
3、優秀學生與學習困難生對方程的理解在思維水平上有較大差異。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圖例,進一步理解等式不變的規律,會用等式不變的規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驟和書寫格式。
3、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節課的重點是:根據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2、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等式的性質;掌握解方程的步驟和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個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等式的不變規律是什么?
等式這些規律在方程中同樣適用嗎?
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來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課件例1。
2、從圖中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圖中表示了什么樣的等量關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個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該怎樣列方程?我們怎樣解這個方程?
3、探究怎樣解方程。
利用天平讓學生進行探究,怎樣才能使天平左邊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讓學生通過探究得出:從兩邊各拿走3個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識遷移。
把剛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兩邊怎樣做,方程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一個3,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板書+3—3=9—3
x=6
5、追問:左右兩邊同時減去的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
(因為方程兩邊減去3以后,左邊剛好剩下一個x,這樣,右邊就剛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過等式的變化,如何使方程的一邊只剩下一個x即可。)
6、x=6帶不帶單位呢?讓學生明白x在這里只代表一個數值,因此不帶單位。
7、x=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呢?怎么驗算呢?同桌之間進行討論并驗算。(x=6是方程的.解)
8、學生練習:解方程(X+21=32 X+41=50)
9、學生討論交流:解X+a=b這類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兩邊同同時加上同一個數,左右兩邊還相等嗎?為什么?
11、學生嘗試解方程:X—3=9
12、學生討論交流:解X—a=b這類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結:解X+a=b這類方程的思路。(根據等式的性質1,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實際上是加了什么就減去什么,減了什么就加上什么,兩邊同時進行。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寫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出示課件)。
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和運用等式不變規律1解決問題實際問題。
2、書上“做一做”第1題(1)題
3、鞏固嘗試:解方程(出示課件)。
讓學生獨立完成會用等式不變規律1解方程,強調驗算。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
五、拓展活動:
利用課余時間小組內探究像32—X=10這類方程可以怎樣解?
六、作業設計:
練習十一第5題一二行,第6題一行。
小學數學教案3
一、基礎知識的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集體在練習本上完成,并展示訂正。
2.4+3.4=5.3-4.6=35.2-7.8=2.8+6.2=
教師強調:計算時要把小數點對齊,小數點對齊了相同數位也就對齊了。
2、學生打開教材第98頁看第1題,要求學生先說一說題意,然后在教材上完成,學生在計算時可以口算,也可以用豎式計算。
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
1、引導學生看第98頁的第2題。讓學生讀題,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問題。①《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②各買1本書,10元錢夠不夠?
2、引導學生看第99頁的第7題。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師:那么小麗要從兒童樂園到光明街,車票要多少錢呢?為什么?讓學生討論后回答。
讓學生小組合作,一人當售票員,其他學生當乘客,做乘車游戲,目的`是讓學生能對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練習。
(1)小明從7歲到10歲,體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四、課堂作業新設計
1、連線。
5.3+2.78.6
3.6-2.11.5
12.6+4.78
15.9-7.317.3
2、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13.5-9.230.7-1.817.6+14.745.3+16.9
3、下圖是某年“十一“期間北京主要景點接待游人統計統計圖。
看圖,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你能解答嗎?
五、思維訓練
1、日記本8.1元一個,文具盒5.1元一個,墨水10.8元一瓶。小明想買以上三種文具,付20元夠嗎?
2、用1、2、3、4寫出大于3的三位小數和小于2的三位小數。(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
小學數學教案4
教材安排一年級(上冊)認識“體”,一年級(下冊)認識“形”,這是從兒童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學科的知識體系。人們認識事物一般是從粗略的整體感知開始,然后對物體進行細致觀察和局部研究。客觀世界最常見的是各種形狀的物體,“面”是附著于“體”上的。兒童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個物體,在整體感知“體”的基礎上,才能逐漸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認識“體”,后認識“形”能降低認知難度,有利于學生學習。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編排,先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然后開展實踐活動。
1.直觀認識“體”的教學分四步進行。
教材選擇積木為學具,讓學生在玩積木時認識物體。其好處一是學生有興趣,能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積木形狀規則,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表象。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積木的場景—整理出典型的物體—揭示各類物體的圖形和名稱—尋找生活中相關的物體。
(1)讓學生玩積木。教材通過堆積木的場景,引導學生玩積木,感知積木的形狀。課前,教師應和學生共同準備積木或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形狀的物體。這節課沒有積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體,是無法教學的。在學生堆積木時,應要求他們邊堆邊感受積木的形狀。每堆一塊積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樣子,想想它和哪些積木的形狀相同,和哪些積木的形狀不同。要防止學生只顧玩積木,而不感知積木形狀的現象。
(2)把積木分類。經過玩積木,初步知道積木的形狀是多樣的,有些積木的形狀是相同的。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把形狀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形狀不同的積木分開放,促進學生思考各種“體”的形狀特征。在分類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圓形面等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關的.積木,只剩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種形狀的積木。在分類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學生可能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成一類,把圓柱和球分成一類。這種分類表明他們已經感受到平面與曲面的不同,應給予表揚,再引導繼續分,直至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開,把圓柱和球分開。二是讓學生說說分類時的思考,只要求說出視覺、觸覺的感受,如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的面都是“平”的,圓柱和球都有“彎”(曲)的面。不要求語言嚴密、完整、有條理,更不能歸納“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幾何圖形并給出名稱。教材在兩塊彩色積木的下面畫一個灰色的圖形,并在旁邊寫出圖形的名稱。灰色的圖形是四種立體的幾何圖形,每個幾何圖形都是大大小小同類積木的形狀概括,是一類立體圖形的標志。幾何圖形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以長方體為例:讓學生看看分在同一類的許多長方體積木,閉起眼睛想想這些積木的形狀,然后睜開眼看看老師畫的灰色圖形,體會這一類積木的形狀都是這樣的,從而形成長方體的表象。幾何圖形要課前準備,整體出現,不要展現畫圖過程。只要學生認為這樣的圖形像實物,能代表實物就行。
(4)在生活中尋找相關的物體。通過對積木的研究,初步認識長方體等四種形狀的立體。帶著這些“體”的初步表象回歸生活,尋找這些形狀的實物,有兩點教育意義: 一是進一步加強四種“體”形狀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這些形狀的物體。“想想做做”第1題“你還能找到它們的朋友嗎?”這里的“它們”是四個幾何圖形,“朋友”是常見的物體。學生列舉的實物,只要形狀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聯系教學的四種立體安排實踐活動。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1)活動的內容有五項。“滾一滾”“堆一堆”是體驗物體上的平面與曲面。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斜面上不會滾動,可以堆得很高;圓柱和球在斜面上會滾動,不容易堆起來。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饋初步形成的表象。蒙著眼睛在口袋里摸物體,把手觸摸的感覺和大腦中已有的形體表象相互作用,經過信息的篩選、過濾和相互對應,作出相應的判斷,并對判斷給予肯定或否定。這些活動能使四種形體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蒙眼的學生一邊摸一邊體會物體的形狀,然后說出摸的是什么形體;“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學生摸出一個圓柱,讓同伴檢查摸對了嗎。這兩個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開展摸物體的活動。“搭一搭”是各種立體的形狀特征的簡單應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狀的積木比較好?如果搭成的物體能前后運動,應該使用什么形狀的積木?搭汽車車身用什么積木?搭工廠煙囪用什么積木?……做出這些選擇都離不開對立體形狀特征的體會。“數一數”綜合應用認數和認物體的知識。數出較復雜物體里各種立體的個數,還進行分類活動。
(2)組織學生活動要注意四點: 第一,組建學習小組,推選小組長,組內分工準備活動器材。能找到積木當然很好,沒有積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紙盒等代替。器材的數量要多準備些。第二,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戲,不能稱為數學實踐活動。問題源于現象: 為什么長方體、正方體搭得高?為什么圓柱和球會滾?……問題源于需要:怎樣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樣摸出圓柱?用什么做輪子?……第三,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組內解決問題。少數典型的問題,在班內集體討論。教師盡量不講解、少評判。第四,要參與學生的活動,隨時了解情況,對活動的進程給予必要調控。在活動臨結束時,要組織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使實踐活動成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活動。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對稱物體和直觀圖形的探討和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認識軸對稱圖形,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能夠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2.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難點】
1.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征。
3.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4.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設計】
1.設計思想:
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軸對稱圖形。同時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軸對稱圖形是圖形運動教學的進一步深入。軸對稱主要是體會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通過數一數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連線垂直于對稱軸,從而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教學設計主要是聯系學生親身體驗,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新知。此節內容的學習將為以后學習畫軸對稱圖形,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做好鋪墊。
(2)分析本課內容的組成部分:學生會判斷軸對稱圖形;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動手實踐操作,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
(3)分析本課內容與小學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體驗過“圖形運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軸對稱和平移。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
3.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和平移現象,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內容的學習為本單元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本單元將學習軸對稱圖形的平移,教學時要重視實踐操作和探究學習,積累更加豐富的活動經驗。通過動手操作,與同桌探討交流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4.教學策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展示課件讓學生觀察軸對稱圖形,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體會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引導學生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降低了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一個圖形有多個對稱軸時,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對稱軸,促進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的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軸對稱圖形紙片。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了解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學準備的設計和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軸對稱圖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準備了許多有趣的圖片,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這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吧。(出示課件)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圖片,你們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了么?
生:學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烘托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抽學生進行表達。
師:同學們發現了他們的可以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們還有一些別的特征,同學們發現沒有?我希望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同學們都能發現這一特征。那么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軸對稱圖形。
板書:軸對稱圖形
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探究新知
1.系統認識軸對稱圖形,找出對稱軸
師:那么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呢?老師這準備了一個小實驗,請同學們觀察這個實驗。課件展示小實驗。(觀察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指導學生用雙手體會軸對稱圖形。
引導學生歸納出軸對稱圖形,指出對稱軸。
板書: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師:同學們,現在給你們一個圖形,你們會不會對折?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對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間相互說說你是怎么對折的。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通過對折我們發現長方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
師:我發現同學們非常聰明,很快就得出了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對折,你有幾種方法?請同學們拿出正方形紙片對折,同桌相互說說,你是怎樣對折的。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通過對折我們發現正方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軸對稱圖形。
2.練習鞏固
師:我們找到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對稱軸。那么別的圖形你會找么?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紙片觀察、對折,看看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 師:用手展示怎樣快速的找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學生先觀察,然后自己動手實際操作,完成書上練習,之后集體訂正。
三、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四、展示課件,給出方格紙上的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請用剛才的方法判斷,這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課件展示情景圖)
師:觀察方格中的松樹圖,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是的話找出對稱軸。
生:從圖中可以發現,它是軸對稱圖形,DG就是它的對稱軸。 師:通過對稱軸對折能重合的點叫做對應點。從這幅圖我們知道A和A'是一組對應點,B和B'也是一組對應點。那么請同學們觀察,圖中A和A'有怎樣的關系?
生:點A和點A'分別在對稱軸的兩旁,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是3,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也是3
師:那么請同學們看看點B和點B'。
生:點B和點B'到對稱軸的距離都是2.
師:對應點A和A'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么?對應點B和點B'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么?
生:學生觀察,并回答
板書:軸對稱圖形中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師:連接圖中點A和點A',你看對稱軸和對應點的連線怎樣? 連接B和點B',他們的連線和對稱軸呢?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生:點A和點A'的連線于對稱軸垂直。
師:連接圖中點B和點B',點E和點E'也是這樣么?
生:(小結)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鞏固新知
師:練習下面各題。
觀察數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是的畫出對稱軸。
找出圖形中的對應點(三組),分別說說,他們到對稱軸的距離。(學生練習鞏固新知)
五、知識小結
1.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
2.軸對稱圖形中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1.軸對稱圖形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2.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小學數學教案6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19-20頁的例1以及練習五中的第1~3題。
2.教材簡析:
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于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而且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這一節內容。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后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首先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通過實物圖、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相對照)乘法算式的寫法、意義與加法算式相對照。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祛,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
3.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會讀寫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義。
4.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教學設計從四導入手,導入新課、導學新知、導練、導總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著帶路人向導作用,學生困惑時給予啟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臺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勁。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地發現新知,探究新知。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1.聯系實際,設疑導新。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本節課一開始從生活實例引入,讓學生看圖,聽錄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況。這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起來,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用處,就容易激發興趣。然后設疑,問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怎么解決這種困難?”讓學生產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從而導入新課,學生躍躍欲進,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為探求新知創下良好的開端。
2.由"扶"到"放",導學探究
葉圣陶先生曾說:”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學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師生共同擺紅花,教師指導寫乘法算式。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第三個層次是學生看圖說留意,獨立寫乘法算式:這樣由“扶”到“放”,逐步讓學生探究新知。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先由教師指導寫算式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小組交流小結寫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數",到運用"一看、二數"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寫乘法算式。教師始終處于客體地位,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同時,在由“扶”到“放”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比較到動口說一說,概括出乘法的含義,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3.合理設計練習導練,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復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本節課的練習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基本練習,是讓學生看圖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第二個層次是綜合練習。形式上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符合一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游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4.指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新課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新課前提出的那幾個學習目標進行總結,這種總結既有知識的總結,又有學習方法的總結。這樣由新課開始想學什么到結束時回憶總結學會什么,這種做法,對整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的目標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設計
1.復習鋪墊,孕伏新知,設疑導新。
(1)讓學生看圖,聽錄音,從本班具體捐款的事實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況,產生下列三道連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師:剛才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
從中揭示知識生長點,為認識乘法作知識遷移。
(3)導新: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學們想不想學?這種方法就是乘法,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揭示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2.引導探究,掌握新知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說說你想學什么?從而揭示學習目標。這樣,既增強學生的學習目標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教材第90頁名數和名數的換算、“練一練”,練習十七第6~10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在認識名數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名數換算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名數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口算。
讓學生口算練習十七第6題。
提問,你覺得一個數乘或者除以10、100、1000……時,怎樣能較快地算出結果?
2.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復習了量的計量.在計量一個具體的量的結果時,通常要用到名數,有時要進行名數的換算。應用一個數乘或除以10、100、1000……時移動小數點求得數的方法,就能較快地進行名數間的換算。這節課,我們就復習名數和名數的換算。(板書課題)
二、歸納換算方法
1.提問;什么叫名數?誰來舉例說明?
誰來舉例說明什么是單名數,什么是復名數?
2.學生練習。
(1) 3米=( )厘米
3噸=( )千克
(2) 50分米=( )米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指名口答,老師板書。提問;第(1)題換算時是怎樣想的,第(2)題是怎樣想的?
3.歸納方法。
請大家按照剛才的'解題和回答,在第90頁上把換算方法歸納完整。指名口答歸納出的方法。
追問:如果進率是lO、l00或l000,怎樣做比較方便?說明:在名數換算時,要先看是高級單位換算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換算成高級單位,再想這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然后用相應的方法求出結果。
三、綜合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課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分別說說怎樣想的。
2.口答:3.05米=( )米( )厘米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板書,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指出:高級單位的單名數換算成低級單位單名數,只要直接乘進率求出結果;復名數改寫成相應的低級單位的單名數,只要把其中高級單位的數改寫,再加低級單位的數;小數改寫成復名數,一般是整數部分直接寫成高級單位的數,小數部分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
3.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課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分別說說是怎樣想的。追問:20xx克怎樣改寫成2千克50克的?(除以進率,整數商是高級單位的數,余數是低級單位的數)指出: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換算成高級單位的單名數,只要直接除以進率求出結果,復名數改寫成相應的高級單位的單名數,把高級單位的數作整數部分,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小數部分;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改寫成復名數,只要除以進率,把整數商作高級單位的數,余數就是低級單位的數,也可以先改寫成小數,再改寫成復名數。
4.做“練一練”第3題。
讓學生按照上面的方法,在課本上做“練一練”第3題。指名口答,老師板書。要求學生說出思考過程。強調時間單位時、分、秒的換算一定要注意進率是60,方法與其他量的單位換算相同。
5.做練習十七第10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做的,老師板書。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七第7—9題。
小學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教材P107—109
教學目的:
4、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6、通過學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活動,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數量,
如果請一位同學上來摸一個球,他摸到什么顏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5
(1)每小組一個封口不透明袋子,內裝紅、黃小球幾個。(學生不知數量、顏色)小組成員輪流摸出一個球,記錄它的顏色,再放回去,重復20次。
記錄次數
黃
紅
活動匯報、
(2)袋子里的紅球多還是黃球多?為什么這樣猜?
小組內說一說
總數量有10個球,你估計有幾個紅,幾個黃?
(3)開袋子驗證
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實驗結果與理論概率之間的關系。
2、練習
P107“做一做”
3、
三、鞏固練習
P1096
[1]學生說說擲出后可能出現的結果有哪些
[2]猜測實驗后結果會有什么特點
[3]實踐、記錄、統計
[4]說說從統計數據中發現什么?
[5]由于實驗結果與理論概率存在的差異,也可能得不到預期的結果,可以讓學生再擲幾次,讓學生根據試驗的結果初步感受到硬幣是均勻的,兩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097
學生討論完成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9
復習內容:課本第22頁練習六。
復習目的:
1、使學生進一你好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進一你好理解整數運算定律同樣適用于分數,并能應用這些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3、使學生進一你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并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復習過程:
(一)導入:板書:整理和復習
(二)整理。
1、啟發學生回憶整數乘法的意義:5個12是多少?怎樣列式。
使學生明確:5×12或12×5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2、啟發學生回憶本單元學過的'分數乘法的意義:
使學生明確:8/15×5,5個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3、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使學生明確:24×3/8就是求24個3/8是多少,7/18×9/14就是求7/18的9/14是多少,是對整數乘法的的擴展。
練習:練習七的第3題。
板書:
分數和整數相乘,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為了計算簡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然后再乘。
一個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為了計算的簡便,也可以先約分再乘。
使學生明確: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板書:
應用乘法交換律應用乘法結合律應用乘法分配律
練習:練習七的第4、5題。
5、口算
練習七1、10題。
6、分數應用題。
(1)把誰看作單位“1”
六年級參加數學小組的有36人,語文小組的人數是數學小組的,體育小組的人數是語文小組的倍。體育小組有多少人?
(2)練習。
①打字員打一部書稿,每天完成,5天完成這部書稿的幾分之幾?
×5
②立新小學六年級有學生155人,其中的參加科技活動小組,參加科技活動小組的有多少人?
155×
④黨校食堂九月份用煤560千克。十月份計劃用煤是九月份的,而十月份實際用煤比原計劃節約,十月份比原計劃節約用煤多少千克?
560× ×
7、倒數:整理和復習第7題。
堂上練習:
1、練習七第2題,搶答,小組練習。
2、練習七的第3、11題。
3、練習七的第16、17題。
作業:
練習七的第12—15題。
小學數學教案10
建議思考的問題
1.教學中課本上的結論是否就是定論?
2.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形式,萬一發言一發不可收,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或課堂教學秩序混亂,教學任務完不成怎么辦?
3.課堂上小組討論是否會流于形式,反而浪費了課堂時間?
背景
最近,我教《約數和倍數》這一章,感到非常頭疼。因為我教書8年來,一直認為這章概念多,難理解,要想學生學好,必須講得細,扎扎實實練好每一節。所以,我認真備課,把要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準備講得清清楚楚。但事與愿違,上課時,許多學生覺得挺簡單,我在講解時,他們不停地插話,打斷我的思路;可讓他們做作業時,卻錯誤百出,真是“自以為是”!但是不讓他們插話,認真聽我講,結果他們興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聽課!我真是不知該怎么辦,甚至埋怨這班學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來,我停止了抱怨,開始反思:如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嗯……對!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復習。
1.什么叫公約數?什么叫最大公約數?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二、教學新課。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約數,如能簡便,請用簡便方法計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來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學生們認真地觀察這些數字,進行著思考和計算。一會兒,有的學生喜形于色,有的學生緊鎖眉頭,此時的教室里鴉雀無聲,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地思索(進入了狀態),5分鐘過去了,一個學生輕輕問:“段老師,講講吧?”我歉然一笑,說:“老師現在不會告訴你的。”接著又向大家說:“現在分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意見。”
一句話擊起了“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些學生認為4個題都可簡便,有些學生認為有三個可簡便,有些學生還認為簡便的方法不只一種。這時,我出示了一張表:
根據工作表,小組長帶領組員思考要探究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嘗試著進行實踐證明……在一番自主活動之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過程——
生:我認為第一組“11和12”可以簡便計算,它們相差是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對剛才那個學生反問)我認為你的想法是錯誤的,11和12互質,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
生:(支持第一個學生)我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我認為只要是兩個互質數,它們的'公約數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約數也是1,例如:第一組中的“11和12”,第二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約數是1,也正好相差是1,這是一個巧合,也是正確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質數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鄰的兩個數的求法,又因為相鄰的兩個數一定互質,我們為何不把它歸為一類:兩個互質數,最大公約數就是1。
同學們聽后紛紛投去贊許的目光。
師:同學們,道理只有越辯越明,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們組認為第三組“12和18”求最大公約數也可用簡便方法,可以用公約數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還有沒有其他公有質因數,結果沒有了公有質因數,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6。
生:(反對剛才那個同學所說的)我們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約數時,只能用質因數去除,怎么能用公約數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質因數去除,6是一個合數,不能用6去除。(一片議論聲。)
師(引導):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約數是求什么?
生:是求兩個數公有的約數中最大的一個。
師:既然這個最大公約數既是18的約數,又是12的約數,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約數去除,大家之所以習慣用公有質因數去除,是因為短除法當時從分解質因數演變過來的,但從最大公約數的意義考慮,是可以用它們的公約數去除的。
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發現第四組“21和7”也有簡便方法,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7的約數有7,21的約數也有7,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較小數7。
生:我對剛才那位同學進行補充,因為21是7的倍數,所以,21的約數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約數,因此,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
師:同學們剛才說得非常好,這就是第二個規律(投影出示):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約數,那么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剛才的發言,舉手的人漸漸少了,可有一位同學仍堅持不懈地高高舉著手,我便請他發言。
生:我認為除了老師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簡便,還有一種可以簡便處理的方法,那就是:兩個相鄰的奇數一定互質,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也是1,雖然它包含在互質數這一類中,但仍比較特殊。
他的回答著實讓我和同學們吃了一驚,當時,我也對他的答案是否正確把握不準。于是便領著學生們進行驗證,發現果然是正確的,同學們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來,同學們又認真地看書中例題,并且積極地做了相關的練習題。
課后反思
上面這個案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它體現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創新和轉變。
1.由指令性活動向自主性探索轉化。
在前段時間教學時,總是對學生不放心,結果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是學生自主的活動。這一節課中,學生自己在進行觀察、假設、探究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后,得出的結論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
在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之中,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獨特見解,此時的合作有了基礎。當有了不同意見時,才會產生創新的思想火花;當意見相同時,就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現欲,那小組合作怎會流于形式呢?可能這會“浪費”些時間,但這讓我們的學生獲得了多少知識和能力啊!
3.課本不能被當作惟一不可改變的標準。
課本在學生學習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例如在這節課上,學生們總結出來的規律可能被分別歸入書中幾類,但他們所發現的細微的結構特征是書上所沒有的,它是那樣有新意,我們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能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特別是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舊的教學方式。只有讓學生充分從事探究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練習四5~9.
教學目標:
通過加減口算,使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口算方法.
進一步鞏固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指導學生正確選用條件計算所求問題.
教學過程:
一、計算練習。
1. 練習四5。
先估計一下下面每題的得數各是幾十多,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口算出結果并與估計的結果進行比較,集體訂正
2 練習四4。
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補充六道題,先說出每道題的運算順序是什么,再計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應用題練習。
1.練習四7。
1)出示第7題的統計表,說說從這張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紅多跳幾下”應選擇什么條件?(學生解答。集體交流)
3)如果要求“小紅比小華少跳幾下’’應選擇什么條件?(學生解答,集體交流)
4)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獨立提問題解答,集體交流.)
2.練習四8。
1)出示第8題,說說從圖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學加入少先隊,有54條紅領巾夠不夠?)
2)“有50位同學加入少先隊,54條紅領巾夠不夠”為什么?
3)“你知道紅領巾多多少條嗎?”怎樣算?為什么這樣算?
3.練習四9。
1)出示第9題,指名說圖題。
2)一共拿來40個鼠標,有46臺電腦,這些鼠標夠不夠?為什么?(40<46,所以不夠)
3)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獨立提問解答,集體交流。)
三. 作業布置。
四.教學后記:通過賽一賽的練習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和操作進一步經歷十幾減9的計 算過程,比較熟練地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種計算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十幾減9的算式,滲透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十幾減9》教學案例:引導學生能用“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4、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計算十幾減9的方法解決現實問題。
三、教學難點:
經歷探究計算十幾減9的思維過程。
四、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算題卡、小棒
五、教學過程:
(一)熱身賽 8+9= 15-9= 17-9= 6+7= 13-9= 7+9= 18-9= 9+5= 14-9= 11-9=
(1)集體訂正
(2)評講:請你說說17-9你是怎樣計算的?
(3)指名學生說自己的算法,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4)師:剛才我們一起復習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幾減九的幾種方法,那么老師希望大家在后面學習過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做題。好,下面就進入我們今天的十幾減九的練習課。(板書課題:十幾減九的練習課)
(二)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喜羊羊嗎? 生:喜歡
師:老師也很喜歡,今天喜洋洋他們來到我們的課堂了,大家和他們打個招呼吧! 生:你們好
師:今天一大早懶羊羊村長把大家召集了起來,交給他們一個重要的任務。原來灰太狼趁大家沒注意,把羊村的`寶藏偷走了,現在任務就是要小羊們找回寶藏。當然這一路上困難重重,大家有信心幫他們奪回寶藏嗎? 生:有!
師:好,下面就進入我們的闖關活動。
1、速度大作戰 師:我們來和喜羊羊比一比誰的速度快吧
12-9 = 16-9 = 14-9 = 18-9 = 17-9 = 11-9 = 16-9 = 13-9 = 用你最喜歡的算法算算 18-9= ( )
2、看圖寫算式
師:跑那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學們,我們來到了草莓地。
3、力氣大作戰
師:同學們吃飽了,大力士泰哥要和我們比力氣呢(在圓圈里填上大于號,小于號或者等于號) 4+3 17-9 15-9 5+9 7+8 9+6 4-9 15-5 16-9 13-9 12-9 9+4
4、地雷大作戰(想加算減) 師:同學們要小心了,可不要踩到地雷哦 9+( )=12 9+( )=18 9+( )=15 9+( )=11 12-9 = ( ) 18-9 = ( ) 15-9 = ( ) 11-9 = ( )
5、看圖講故事
師:我們安全的走過了雷區,現在休息一下來講故事吧
(三)活動
師:同學們,在你們聰明才智的幫助下,喜羊羊他們順利的奪回了寶藏,看,他們來向我們表示感謝了呢!為了慶祝一下,他們邀請我們一起跳舞,大家準備好了嗎?(音樂:找朋友)
(四)師:喜羊羊他們完成了任務,要回羊村去復命了,他們想買一些禮品帶給大家,現在請大家一起去自選商場幫他們挑選禮物吧!
(1)媽媽給了你16元錢,你最想買什么,還剩多少錢?
(2)如果可以買兩樣,你想買什么?還剩多少錢?
(五)學習了十幾減九的幾種計算方法,你能不能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說說15-8和13-7怎樣計算?
(六) 談收獲
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師:大家這節課學會了講故事,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等很多東西,還利用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推理出了如何計算十幾減八和十幾減七這些我們下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
(七) 師:你喜歡灰太狼嗎?
生:不喜歡,他老做壞事
師:對,灰太狼總喜歡搞破壞,但是老師覺得灰太狼有一個優點,他雖然每次都失敗,但是卻從未放棄,這一點我們應該向他學習。那這節課靠我們大家的智慧,喜羊羊他們一次次戰勝灰太狼,灰太狼一次次失敗,我們勝利了,我們就是喜羊羊! 最后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大屏幕出示)
小學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梯形的認識》
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數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目標:
1、觀察梯形的特點,概括歸納出定義,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稱;通過動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對所學四邊形進行建構,能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系。
2、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動手操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獲取新知,對知識進行建構,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的過程,獲取新知,親身經歷知識的再現過程。
教學具 :
實物投影、剪刀、一張16k白紙、等腰梯形紙、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組梯形的題卡等。
教學過程:
一、從經驗出發導入新課。
通過收集展示學生課前所畫的各種四邊形,并結合生活實例引入課題。
(評析:學生對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對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整理,為后面進行四邊形的建構奠定基礎。)
二、從需要出發合作探究。
1.了解學生的需要
師:憑前面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經驗,你們想從哪些方面認識梯形呢?
預設:生可能從以下方面回答:
(1)定義
(2)各部分名稱
(3)特性
(4)特征
……
師:那我們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樣的圖形是梯形。
(評析:學生已經學過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對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這樣教學以關注學生需求,教師可就著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是教師跟著學生走,而不是教師拽著學生走,學生跟著教師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義
學生選擇老師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組梯形的題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獨立思考,再以小組匯總意見討論。(學生以組討論,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
組織小組匯報交流,預設:小組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1)通過數一數、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個角、四條邊、四個頂點、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圖形是梯形。
處理應變:引導學生把“四個角、四條邊、四個頂點”等特點歸納為“四邊形”
(2)有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處理應變:引導學生把兩句話歸為一句話。
(3)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處理應變:提問:“只有”起什么作用。
……
(評析: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一起研究討論,學生由于有前面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基礎,自己利用準備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學習任務。)
3.動手操作,創作梯形。
學生創作梯形,然后交流學生的作品及方法。
(評析:通過畫、折、剪等操作活動,學生更進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稱
(1)學生自學課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稱,同桌拿起剛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2)匯報交流,重點說說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學生把剪的梯形(標出各部分名稱的)貼在黑板上展示。
5. 觀察發現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學生拿出老師給準備的等腰梯形,以小組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找一找這樣的梯形特殊在哪兒。
(2)匯報交流,互相補充,達成共識。
可能出現的.情況:a兩條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別相等
c 對角度數的和是180
……
6.知識建構
師:現在,我們認識的四邊形家族中又多了一個成員,你們能把這幾位成員間的關系想辦法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學生分類整理學過的四邊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結果,組織互評,激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學生可能用集合圖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評析:通過對所學過的四邊形進行分類整理,學生系統整理掌握的知識。)
三、從興趣出發實踐應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嗎?
(評析: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也體現了玩數學的教學理念,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
2.找一找,數一數。在下面的圖形中找我們學過的圖形,數數分別有幾個?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是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凡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學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師絕不要代替。
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學生充分利用學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說一說等操作活動,在猜想、爭論、驗證、互相補充中匯報交流、親自參與、親身感知、再現知識發展的過程,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發展了自己的數學思想,學會進行數學交流,傾聽別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學生對四邊形的建構,使其理清關系、形成系統、完整的認識。力爭始終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小學數學教案14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P2~3 位置
教學要求:1、能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教學重點:能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及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理解數對確定位置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我們在前幾年的課程中多次學習了位置與方向,說一說我們以前是怎樣確定位置的。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位置,看一看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確定位置。
2、教學例1。
(1)出示P2例1,觀察主題圖。
(2)問:教師是怎么知道確定張亮的位置的?
(3)介紹操作臺的情況。
豎排叫列,橫排叫行,第幾列是從左往右數,第幾行是從前往后數。這是一種約定。
(4)你能指出哪個是張亮同學嗎?
(5)說一說其他同學的位置。
(6)張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來。
張亮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
(2,3)中的數字分別表示什么含義?
(7)小結:可以用有順序的兩個數組成數對表示出一個確定的位置:用括號把列數和行括起來,并在列數和行數之間寫個逗號,把兩個數隔開。
(8)試一試:用數對表示出其他同學的位置。
(9)張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嗎?
注意:用數對表示位置時,一般先表示第幾列,再表示第幾行。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一說確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學P3例2
(1)觀察動物園示意圖,這幅圖和以前見過的示意圖有什么不同?
①動物園的各場館都畫成一個點,只反映各場館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內容。
②表示各場館位置的那些點都分散在方格紙豎線和橫線的交點上。
③方格紙的'豎線(橫線)從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標注了0,1,2。
(2)找一找動物園大門的位置,可以用數對怎樣表示出大門的位置?
(3)說出熊貓館、大象館、海洋館、猴山的位置。
(4)比較大象館和海洋館的數對,第2個數都是4,說明什么?
如果兩個數對中的第1個數相同,說明這兩個場館的位置有什么特點?
如果用(X,4)表示某場館的位置,能確定在哪里嗎?
(5)在圖中標出下面場館的位置。
飛禽館(1,1)猩猩館(0,3)獅虎山(4,3)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P4練習一第2題。
四、分課小結,提高認識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怎樣用數對表示位置?應該注意些什么?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4練習一第1題。
小學數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四則運算和混合運算的順序,包括含有小括號的運算。
2、引導學生形成認真審題、規范書寫、仔細計算的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掌握含有括號進行四則運算的能力。
三、教學設備:
幻燈片,板書和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1、復習準備
家長帶著孩子到“冰雪天地”游玩,成人門票每張24元,兒童票半價。題干要求求出購買三張票要花多少錢。學生在練習本上解決此問題,并與同桌交流各自的解答。
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解答進行板書。例如:
(1)242424÷2242412481260(元)此題中,24÷2是兒童票的價格(半價),前兩個24為兩張成人票的`價格,所以三張門票的總價就是兩張成人票的價格再加上一張兒童票的價格。
(2)24×224÷2481260(元)在這個題中,24×2是兩張成人票的價格,24÷2是兒童票的價格。所以將三張票的價格相加得出總價。
這兩個綜合式子有什么共同點?答案是:它們都沒有使用括號,而且式子里有加減乘除。那么這種綜合式子的順序是怎樣的呢?學生需要總結一下相應的運算步驟。
2、引入新課
以小黑板為例,先讀題,然后口述其運算順序,最后求出答案。請看以下兩道習題:
120—144÷18 35(58 37)÷(64—45)
對于這道習題,學生需要口述出其運算順序,而教師則可以使用針對這些順序的框線圖進行標記。
3、教學例1
在復習課上提到的那組題目中,把144改寫成36×4的形式,并引出一個新的例子:120—36×4÷18 35。
這個例子的難點在于學生可能無法確定乘除法的運算順序。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指導方法,如何正確計算。全班同學一起合作解答,講歸檔指出難點并加以講解。
4、教學例2
本例旨在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小括號在綜合運算中的運用技巧。教師可以口述習題內容并引導學生合作解答。
1.將準備題2中的45改成9×5形式,并引出例題2(58 37)÷(64-9×5)。
2.比較例題2和準備題的異同,以確定運算順序。
3.獨立完成計算并進行自我評價,指派一位同學向全班匯報。
4.練習“試一試”。
1)板書:1515—15×(94 54÷9)。
2)同桌之間互相交流,并獨立完成計算。
3)用投影校對典型錯誤,歸納出鼓勵性的評價。
5.師生一起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鞏固練習
1.投影出填空題,讓全體學生進行計算。
1)280—43×6,540÷36可以同時計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的第一步應該計算x。
3)100—(80 480÷24)×8的第二步應該計算x。
4)317 104÷13×52-270的最后一步應該計算x。
2.課本練習第1題,首先確認各小題的運算順序,然后進行計算。
1)請讓每位學生在認真審題后再對4個小題進行計算。
2)學生獨立完成各小題。
3)全班集體校對,并訂正錯誤。通過學習本節課,特別是參照例1和例2,大家明白了在四則混合運算中,必須先進行審題、思考,然后再進行正確的計算。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1-2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0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9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13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