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小學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教案1
學內容: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要求:
1、 使學生知道余數的意義,會計算有余數的除法式題。
2、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策略意識和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看誰能很快說出( )里最大能填幾?
( )×5<6 ( )×3<20 5×( )<38
( )×4<22 6×( )<34 7×( )<24
2、 游戲“猜猜看”激發孩子探索新知。
出示情境圖:幾十個按紅、黃、藍順序排列的彩球。
師;老師不看屏幕,同學們告訴我幾號球,我就能說出它是什么顏色,不信,誰來考考老師?
生: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球的顏色呢?
二、新課
1、 設疑
請同學們筆算題卡上的3道除法式題
6÷3= 7÷3= 11÷3=
學生提問:7÷3=、11÷3=該用哪句口訣,該怎樣計算?
2、 解疑
(1) 擺一擺
師:①同學們動手分一分,7÷3、11÷3的結果是多少?
②剩下的為什么不再分呢/
③今天分的這兩道與以前分的有什么不同?
平常我們分東西,有時候正好分完,有時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夠再分。剩下的不夠分的數就叫余數,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有余數的除法”( 出示課題)
(2) 說一說
師:剛才我們通過分知道7÷3的結果,那么筆算3 7 ,商是幾,豎式該怎樣列,余數該寫在哪兒,請同學們同桌議一議,也可以動手試著做一做。
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① 3 7 商是幾,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②7的下面應該是幾,為什么?“6”表示什么?
③余數是幾?你是怎么算出來?“1”表示什么/
④橫式中的得數該怎樣寫?
教師指導:
先寫商,接著用6個點表示還剩,最后寫余數“1”。讀作;六余一
師:有余數除法的`筆算與整除除法的筆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 做一做
請同學們筆算題卡中的式題
把一位同學的式題用投影儀展示,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全班集體講評。
3、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 請同學們觀察7÷3、11÷3的余數與除數,你發現了什么?
7÷3=2……`1 11÷3=3……2
2 3
3 7 3 11
6 9
1 2
(2) 學生提出問題: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余數比除數大行嗎?余數和除數可不可以一樣大呢?等等
4、 突破難點 解決問題
(1) 情景圖:分四次蘋果,列出除法算式
第一次:有15個蘋果,每4個分一盤,可以分幾盤?還剩幾個?
師:剩下的3個還夠分一盤嗎?為什么?那么“3”就是什么數?(余數)
列出除法算式15÷4=3……3
第二次:有16個蘋果,每4個分一盤,可以分幾盤?還剩幾個?
分3盤時,問;剩下4個是余數嗎?為什么?
師:可見剩下的數都是余數嗎?為什么?(不是)那么,剩下怎樣的數才叫余數呢?
列出除法算式:16÷4=4
第三次:有17個蘋果,每4個分一盤,可以分幾盤?還剩幾個/
師:老師分了3盤,還剩下5個就不再往下分了,你們認為這樣分恰當嗎?
列出除法算式:17÷4=4……1
師;通過分蘋果我們列出了3道除法算式,從中你明白了什么?
學生思索、討論,得出結論:①剩下不能再分的數才叫余數。
②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
(2) 小游戲
小朋友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是6,余數有可能是幾?如果除數是8,余數有可能是幾?
5、 筆練
請學生筆算38÷5,并說說是怎樣算的?
小結;①計算有余數的除法算式,要想幾和除數的積最接近被除數而且小于被除數,商就是幾。②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
小學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體會知識的價值,并在此過程中獲得積極地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識目標:通過活動在現實情境中理解并學會用字母表示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
3、能力目標:經歷把實際問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表達的抽象過程,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簡單明了、抽象概括的特點和優勢。
教學重點:
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
教學難點:
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用字母表示數,有哪些好處?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分配律等。請學生結合字母表示的運算定律說說其含義。
3、用s表示面積,c表示周長,a表示邊長,b表示寬,寫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運算符號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寫出來。
二、新授。
(1)引導學生看書提問:從圖、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紅大30歲。 b、當小紅1歲時,爸爸()歲,??
師:這些式子,每個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齡。
(2)啟發學生: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齡嗎?(可讓同桌的兩個同學小聲討論)
結合討論情況師適時板書:
法1:小紅的年齡+30歲=爸爸的年齡
法2:a+30
提問:比一比,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表示方法,為什么?讓學生發表各自意見。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紅的年齡,30表示爸爸比小紅大的年齡,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齡)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數?a能是200嗎?為什么?
(3)結合關系式解答:當a=11時,爸爸的年齡是多少?學生把算式和結果填在書上。
2、小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僅可以表示運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數量。
引導學生看書討論:(可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
(1)從圖、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舉起的質量嗎?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數?
(4)圖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舉起的質量是多少?
請小組派代表回答以上問題。
3、總結: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三、鞏固練習:
1、獨立完成p48做一做集體評議。
2、請學生結合自己的身高、體重情況,算算自己的標準體重,并討論:比標準體重輕說明什么?如果比標準體重重,又說明什么?
3、獨立解答p49第4題做完后在投影儀上展示評議。(問問字母、式子表示的含義)
四、作業:
1、獨立完成p50第5題
2、獨立完成p50第6題
解答第6題時可提問:u =t =讓學生掌握三種量之間的數量關系。
注意巡視指導求式子值的書寫格式。
板書:
a=30=11+30=45
課后反思: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現狀
傳統的數學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現實生活中,學生遇到的許多問題都需要應用數學知識解決,但是學生卻不能學以致用,缺乏實踐應用的能力。我國現有的數學教材與實際生活相脫離,應結合實際生活所需的數學知識,來改造數學教材。
二、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中數學知識,能夠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小學生學習主動性,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實際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目的。同時,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用數學的思維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應用意識。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有著非常大的優勢,然而這種創新精神也是需要培養的。教師不再按教材內容去講解,而是著創造性地選擇使用教材。改變原有的數學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身邊的數學問題,更開發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就很難給學生提供發揮創造能力的環境,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更好地將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探索機會,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挖掘學生的創造力。
(二)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數學知識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極大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生活中找到許多與數學相關的問題,收集起來和同學們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并教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三)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方式能夠極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將生活時間與數學教學緊密結合,能夠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滿熱情地去學習數學知識。
三、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整合,將數學中的理性知識轉變成生活中具體的問題,讓廣大小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并通過學習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完善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轉變的過程,也能夠使廣大學生認識到數學對于生活的重要性,激發其學習數學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過程
1、在課程進行之前,要培養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儲備學習能力
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珍惜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這是實現學生新舊知識融會貫通的重要環節。
2、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要對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密切的關注,并把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小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生長點和起步點。并在此基礎之上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數學教學工作。這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3、做好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反饋工作
在數學教學生活化實施過程中,要重視教學反饋和評價。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學與生活并非要達到嚴格意義上一致。它的開展是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實現學生由經驗的感性認識到理性的思維能力的轉變,最終再回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去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具體的問題,使數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三)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方法研究
1、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使用平實的生活語言
數學學科講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學生理解和學習。數學教師應使用平實的生活語言進行知識的傳授,這樣才能保證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充分理解。
2、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游戲與活動
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生活經驗的成長過程,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在生活中,積累經驗的最有效途徑是游戲和活動。游戲和活動可以極大地豐富數學教學內容,增加教學趣味性,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其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
3、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評價體系研究
數學教學評價要特別重視數學評價體系的發展性功能,同時也要逐步淡化評價體系的選拔性功能,將評價工作作為改善教學工作的重要舉措,評價工作的開展既要密切關注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發展,也要重視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評價,真正做到全面評價,既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要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的綜合評價。
四、結語
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僅能使數學教學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對于數學教學工作的更有效開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協調好生活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這些都是目前我們生活化數學教學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在新課程背景下,要確保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更好實施與發展。
小學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繪制平面示意圖,通過制作平面圖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圖上標出物體的位置。
2、通過繪制平面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合作繪圖、練習鞏固
目標:是通過看圖回答問題,復習、鞏固有關圖上方向、角度、距離等知識,為下面自己繪制平面圖作準備。
(1)停車場在廣場的方向,距離大約是米。小紅家在廣場的偏方向,距離大約是米。
(2)地鐵站在廣場東偏南45度方向,距離廣場100米。你能在圖上標出地鐵站的位置嗎?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學校的錄相或圖片
問:學校中有哪些建筑?現在有一些數據,能根據這些數據將這些建筑物在平面圖上標出來嗎?出示數據:教學樓在校門的正北方向150米處。圖書館在校門的北偏東35度方向150米處。體育館在校門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處。活動角在校門的東偏北15度方向50米處。
2、小組討論:你們打算怎么完成任務?有什么問題要解決嗎?
3、小組匯報完成平面圖繪制的計劃,教師進行梳理:
(1)繪制平面圖的方法:
先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再確定各建筑物的距離。如果學生沒有說道,老師可以進行引導:你們打算怎樣在圖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從而幫助學生確定比例尺,和圖上距離。
(2)小組合作完成,可以怎樣分工,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務。
4、小組活動,繪制平面圖。
5、展示各組繪制的平面圖,集體進行評議。
(1)評價繪制的'正確性,如果平面圖有問題,說一說問題是什么,應該怎樣確定位置。
訂正后交流:你們組認為在確定這點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么?怎樣確定?
教師小結:繪制平面圖時,一般先確定角度,再確定圖上的距離。
(2)比較各個平面圖,為什么有的圖大,有的圖小?
小結: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圖的大小也不同。練習:1、完成書上習題21頁3、4題并訂正。
二、在紙上設計小區,并說明各個建建筑的位置。
老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建筑物的圖片:如醫院、學校、商店、銀行、郵局、藥店等
小學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情境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2. 在觀察、操作、比較和交流等活動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激趣
師:在數學王國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圖形娃娃,他們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開心啦!(課件播放許多圖形在一起跳舞的場景)在這些圖形中,數角最可愛了,小朋友想認識它嗎?
生:想!
師: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去認識圖形王國里的新朋友角,好嗎?
揭示課題:認識角。
[評析:新課伊始,通過學生喜愛的童話情境,開門見山地引入新課,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 自主建構
1. 聯系生活實例感知角。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68頁的情境圖。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幅圖,圖中哪些地方有角?請小朋友上來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師: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嗎?
學生指角時,教給學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兩邊,再在角的兩邊之間畫弧線)。
師:還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來指一指嗎?
生2:正方形上有角。(邊說邊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張開的地方有角。(邊說邊指)
生4:鐘面上有角。(邊說邊指)
2. 抽象出角的圖形。
師:如果把這些角畫出來,是什么樣的圖形呢?請小朋友看屏幕。
動畫演示,分別畫出剪刀、長方形紙片、鐘面上的角。
師:(指畫出的角)像這樣的圖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們的身邊,請小朋友試著找一找在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
組織交流,并讓學生指出課桌、數學書等物體面的角。
[評析: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動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圖形,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角的表象。]
3. 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請小朋友看老師畫一個角。(畫角,指角的一條邊)這條直直的線是角的一條邊,(指角的另一條邊)這條直直的線,是角的另一條邊,(指角的頂點)這里的一個點是角的頂點。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師:(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個角)這是三角尺上的一個角,你能分別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頂點,摸一摸角的兩條邊,說一說自己的感覺。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兩個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頂點,摸一摸角的兩條邊。
學生操作。
師:(指投影上的三個角)你能分別指出這里三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評析: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結論,教師沒有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而是以講解的方式告訴學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隨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動,既鞏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又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加深了對角的認識。]
4. 練一練。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師: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個圖形是角。
師: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
學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繼續完成后面三個圖形的判斷,并說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個角呢?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請大家根據需要自己選擇合適的材料想辦法做出一個角來。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做角的方法多。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師:請把你們做好的角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自己是怎樣做的。有用小棒擺的,有用直尺畫的,有用紙折的,有用硬紙條釘的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這么多的角。我們來看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兩根硬紙條做成的'角,使角的兩條邊重合),請大家仔細觀察,說一說這個角在怎樣變化?(邊說邊旋轉角的一條邊,使角慢慢變大)
生1:角的一條邊在動。
生2:角在變大。
師:再仔細觀察,說一說這個角在怎樣變化?(邊說邊旋轉角的一條邊,使角慢慢變小)
生:角在變小。
師:你能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角,并像老師那樣,轉動角的一條邊使角變大或變小嗎?自己在下面試一試。
學生按要求活動,教師巡視并作適當指導。
師:(出示一個角)老師這里有一個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轉出一個比老師的角大的角嗎?(學生操作,教師注意指導)
師:能轉出一個比老師的角小的角嗎?(學生操作)
[評析:學生用兩根紙條做出了一個角,是教學過程中自動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敏銳地捕捉了這一資源,通過轉動角的一條邊使角變大或變小,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比較角的大小。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69頁第二個例題。
師:這里的四個鐘面,時針和分針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
生1:第一個鐘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個鐘面上的角最小。
師:你們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來了,剩下的兩個鐘面上的角哪一個角大呢?
生1:第二個鐘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個鐘面上的角大。
師:到底哪個角大呢?請小組內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樣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小組的討論。
師:你有辦法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嗎?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數鐘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兩個角重疊起來,看哪個角大。
師:你能給大家演示一下嗎?
學生上臺演示,把兩個角的頂點和一條邊分別重疊起來,另一條邊分別在重疊的這條邊的同一方向。
師:現在你知道哪個角大了嗎?
生:第四個角比第二個角大。
[評析:從通過觀察可以確定兩個角的大小,到通過觀察不能確定兩個角的大小,引起了學生認知結構的不平衡,促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反復實踐,找到比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發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了數學思考能力。]
三、 鞏固延伸
1. 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說一說每個圖形中各有幾個角,為什么第一個圖形中只有1個角。
2. 想想做做第3題。
師:下面的圖形各是幾邊形?各有幾個角?請在書上填一填。
學生在書上填空。
師:比較填出的數,你發現了什么?
生1:四邊形有4個角,五邊形有5個角,六邊形有6個角。
生2:是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師:是的,一個多邊形是幾邊形就有幾個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嗎?
生: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
師:八邊形呢?
生:八邊形有8條邊、8個角。
3. 想想做做第5題。
師:下面的角,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
生:第一個角最大,第二個角最小。
師:你會比較第三個角和第四個角的大小嗎?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評析:練習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突出重點,既鞏固了對角的認識,又增強了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四、 課堂總結(略)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354頁上面的內容,練習十二的第16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已學過的減法知識的基礎上,概括出減法的意義,減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減法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減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加減法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教學減法的意義
1.減法的意義
教師:我們在前三年已經學過減法的計算方法,現在來學習一些有關減法的規律性知識,首先學會減法的意義。
教師出示第53頁上面的題: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數 + 加數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數 = 加數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數 = 加數
先做第(1)題,讓學生自己分析數量關系,進行解答,然后提問:
這道題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誰能說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第(1)題的右邊板書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寫出加數、加數、和(如右上)。
接著學生解答第(2)、(3)題,然后回答:
與第(1)題比較,第(2)、(3)題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計算?
引導學生說出第(1)題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數,求全班人數用加法,第(2)、(3)題是已知全班學生人數和男生或女生人數,反過來求女生或男生人數,都用減法計算。教師板書出第(2)、(3)題的減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師提問:
如果撇開題里講的具體的事,每道題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啟發學生說出:第(1)題是已知兩個加數,求它們的和,用加法;第(2)、(3)題都是已知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第(2)、(3)題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數、加數(如右上。)然后啟發學生想:
根據第(2)、(3)題的算式與第(1)題的算式的'聯系,你能說一說減法是什么樣的運算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減法是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
讓學生看書上第54頁,讀一讀書的結語。然后提問:
在減去的已知數叫做什么?(被減數。)
要減去的已知加數叫做什么?(減數。)
要求的末知加數叫做什么?(差。)
教師說明:在減法,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減去的已知加數叫做減數,求出的未知加數叫做差。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運算就是相反的運算。我們可以通過上面的例子來理解。第(1)題用加法計算,第(2)、(3)題都用減法計算,第(2)、(3)題與第(1)題比較,第(1)題的問題在第(2)、(3)題中變成了已知條件,第(1)題中的其中一個已知條件在第(2)、(3)題中變成問題。也就是說,減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與加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已知的。所以減法是與加法相反的運算,通常叫做逆運算。
2.練習
(1)做第54頁上的做一做。
要讓學生根據減法的意義說明各題的得數是怎么得來的。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做練習十二的第1題。
要讓學生應用減法的意義說明各題為什么用減法計算。在語言的敘述上,盡量緊扣減法的意義,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概念說理的能力。如第(1)題,可以啟發學生說出:因為已知小明和小紳的郵票張數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郵票張數,要求小強的郵票張數,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強的郵票張數的和)與一個加數(小明的郵票張數),求另一個加數(小紳的郵票張數),所以用減法法算。
二、教學0在減法中的特性
提問:
在加法中關于0的運算有幾種情況?(兩種)
誰能舉例說明?(7+0=7,0+0=0。)
根據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那么減法中關于0的運算有哪幾種情況?
引導學生寫出下面三種情況:
70=7,77=0,00=0
然后引導學生歸納: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情況:70=7,那么80等于幾?90呢?任意一個數減去0得多少?用一句話說就是。
再來看第二、三種情況:77=0,00=0,任意一個數減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當被減數時,差怎樣?
最后,概括成兩條:
1.一個減法去0,還得原數;
2.被減數等于減數、差是0。
三、教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2. 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提問:
我們已經學過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你們還記得嗎?
誰能說出加法各部分間的最基本的關系是什么?
知道和與其中一個加數,如何求另一個加數?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出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2.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提問:
減法中各部分間的最基本關系是什么?
知道被減數和減數,怎樣求差?
知道被減數和差,怎樣求減數??
知道減數和差,怎樣求被減數??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進行歸納,整理出下面的關系式:
3.完成練習十二的第2、3題。
這兩道題,既可以根據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說明,也可以用減法的意義說明。例如,第2題,根據2100690=1405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減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別看作被減數、減數、差,運用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來做,又可以把它們分別看作和、加數、加數,運用減法的意義來完成。
4.加、減法各部分間關系的應用。
教師:我們學過了這些關系,可以對加、減法的計算進行驗算。
(1)加法的驗算。
教師板書:1 2 3 4 驗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驗算方法進行驗算,并回答用加法驗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應用的是什么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然后提問:
還可以怎樣驗算?(用減法驗算加法。)讓學生板演(如上右)。
應用的是什么知識?(加法中各部分間的關系:和 一個加數 = 另一個加數。)
向學生說明:因為加數有兩個(845,1234),驗算時用和(20xx)減去哪一個加數都可以,因而用減法驗算加法可以任選一個加數作減數來進行驗算。
(2)減法的驗算。
教師板書:1 2 3 4 驗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讓學生計算,并用學過的知識進行驗算。教師板書出驗算的豎式(如上右),讓學生說一說每種驗算方法應用了什么知識。
然后教師指出:驗算減法,可以用減法中各部分間的關系。用算出的差和減數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減數;或者從被減數里減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減數,都可以用來驗算減法。
四、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十二的第56題。
1.第5題,筆算時要求計算正確,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驗算時,要提醒學生注意定好個位,驗算的方法有些題可以由教師適當指定一種,其它的題由學生自己任意選用。
2.第6題,先讓學生明確表中的a+b表示兩個數的和。學生填完后,先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然后讓還生觀察:每組數同第一組比較,哪個數變化了?加數變化后,和是怎么變化的?
小學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P34-35
教學目標:
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律。
2. 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
3. 通過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律。
2. 探索并掌握被乘數中間、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學過程:
一、探索“0”的乘法
1. 讓學生口算“0×5=?”,并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想法。
2. 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引導他們總結出“0乘任何數都得0”的結論。
二、探索被乘數中間、末尾有“0”的乘法
1. 解決“130×5=?”這個問題。
(1)讓學生自行思考,并嘗試解決問題。
(2)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自己的算法,并注意計算時應注意什么。
(3)全班交流計算方法。
注重讓學生理解算理,并學會用較為簡潔的'乘法豎式書寫方法。對于學生可能難以獨立寫出的方法,教師應該進行指導。
2. 解決“402×3=?”這個問題。
讓學生先嘗試獨立計算,再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體驗算法的多樣性。
三、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練習1和3由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練習2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進行反饋和交流。
課堂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7
現代教育技術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并運用到教育教學各個領域。在小學數學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找準時機,采取多媒體技術,融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輔助,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教學成效,達成教學目標。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較為容易、直觀地給學生進行展示講解,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明了,從而活躍沉悶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更加有趣詼諧,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1.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現代科技迅猛發展,教育信息技術隨之不斷提升,更多的教學領域開始采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課堂中,很好地綜合了圖文以及視頻、音頻,達到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1]。這種教學措施大大改變了老舊的教學形式,極大彌補了教師講課的不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小學階段,將信息技術恰當地應用于數學教學,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改善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良好的基本素養。
2.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探究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過去依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絕不是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只有合作學習、自我探索、主動探究,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良好地應用于教學,方便設立教學情境,增加學生的參與程度,有效改善教學環境,增強教育教學樂趣,變難為易,變復雜為簡單,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積極探索學習。
如學習圓這部分時,讓學生自我探索圓各元素之間的奧秘,給他們一個做數學實驗的機會。首先,在畫板上隨意畫出一個圓,讓學生充分利用幾何畫板進行測量、計算,測量出相關數據,計算出對應比值,可以很容易計算出一個π的近似值。進一步驗證π是否為一個固定值,再隨意畫出多個隨機圓,再次進行測量、計算。在此同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注意相關知識點學習,或者技巧性能力的學習。比如在幾何畫板中畫圓時,拖動圓上任意一點即可改變圓的大小形狀。在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清晰看出圓周長同直徑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數學實驗,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可以激發興趣,提高參與,發揮技術優勢,簡化教學過程,激發探索熱情和精神。
降低教學難度,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維仍處在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轉變中,因此,降低數學教學難度成為當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趨勢。教師的引導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切身體會數學知識的演變,更好地理解數學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2]。
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融合,更好地為講解數學中較為抽象的知識提供了方便,比如平移、疊加、漸變等都已可以用多媒體技術來動態、清晰地展現。將圖文進行動態化轉變,將抽象概念經形象化演示,學生可以直觀感受,進而開發思維能力。如幾何畫板極具動態功能,可以很容易將圓平均非為很多份,還可以將這些若干份的圖形再次組合,拼接成類似長方形的形狀。通過一系列操作,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到,切分的份數越多,扇形的圓弧就越來越直,扇形的形狀也就越來越接近三角形的形狀。而這些取得圖像拼接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進行一系列的分、拼,深刻地了解這一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也就很容易得出并且深刻理解面積公式。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對此中涉及的轉化、極限等數學思想,學生得以充分體驗。
營造新型課堂環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網絡狀態下的對話及交流。不僅教師的教育主導地位得到體現,也能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改變不良學習習慣和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互動,推動發展學生的評價能力[3]。
如在學習年、月、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創設一定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更好地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選擇好相關專題網站,網站內容可以涉及實踐、互動交流、論壇等。比如設置萬年歷表格的時候,學生可以自己決定,隨意選取年份來進行觀察,然后將自己觀察到的數據進行電腦輸入,并發布自己的觀察數據。以此,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中,一起進行學習研究。不同學生的選擇不一樣,觀察到的數據也是不一樣的,得到的數據還具有多樣性及可靠性。經過對觀察結果的分析、比較,可以輕松發現,一年有12個月,而且這12個月中天數31和30的月份是固定的;然而二月份的天數是不固定的,有時候是28天,有時是29天。通過對相關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學生自主探究、通力合作、協作交流,從而樂于學習。
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滲透數學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數學的方法、精神、內容既是人類文明的積淀,又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事數學教育不僅是在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更是在進行文化素養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進程中,不僅進行數學知識傳輸,更要注重數學文化氛圍的營造,提升課堂的文化品質,有利于學生文化精神的體會,注重其他文化的滲透,形成多元文化互動和諧的關系。在數學教學中,對于數學發展、數學精神、數學美學等相關內容,教師應做出適當滲透,以達到影響、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運用信息技術,學生可以更加方便地獲得數學相關資源,便于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可以通過專題網站的形式開展教學。如:“數的認識”,可以進行甲骨文、象形文字等古文字資料的收集;“圓的認識”,網站鏈接內容可以講解《墨經》《周髀算經》等我國古代數學典籍;在教學圓周率時,不僅可以講解世界對圓周率的研究歷史,還可以介紹我國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的圓周率。除了介紹數學文化,還可以引導學生熟練利于網絡檢索,方便自主學習,信息收集、分析。
3.結束語
通過以上討論可知,信息技術助推小學數學教學不斷進行改變和完善,越來越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對終身學習習慣的形成和自身素質的提高意義重大。數學教學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全方位落實各項教育改革措施。在教育信息化推動下的數學教學,必將積極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素養的提高,優化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發揮和數學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韓偉.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思考[J].學周刊,20xx(6):37.
[2]馬俊華.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思考[J].學周刊,20xx(4):102-103.
[3]齊學兵.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探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xx(3):71-73.
小學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 從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帶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合理地進行計算。
2、 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和表述的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3、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帶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的帶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經驗
1、我們已學過了哪些分數加減法?(板書:分數加減法)
(學生回答:同分母加減法,異分母加減法,1減真分數)
2、根據你的學習經驗想一想:接下去我們還會研究哪些分數加減法?
(學生敘述,教師調控)
設計意圖: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同分母加減法,異分母加減法。通過復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促使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3、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帶分數的加減法。(補充課題:帶分數加減法)
二、研究算法,探索算理
1、 你能舉幾個帶分數嗎?這幾個數能組成哪些加減法算式?
(學生舉例,教師板演,注意分類。黑板上應有一道同分母的加法、一道同分母減法、一道異分母加法、與一道異分母減法)
2、請大家從這四題中選一道加法與一道減法進行計算,邊算邊思考下列兩個問題
(1)是怎樣計算帶分數加減法的?
(2)能找到其他不同的方法嗎?
(教師巡視,讓不同方法的`學生板演)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
3、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哪種方法好?為什么要這樣計算?
(讓學生說清楚算法與算理,對板演的不同方法進行對比,得出優化的方法;注意發現有沒有將分數化成小數來計算的方法出現,如有的話,也可集體認識、辨析一下這樣的方法。)
設計意圖:在這個提倡和促進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環節,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小組活動中虛心的傾聽別人的學習經驗中有了針對自己針對不同學習內容的不同的收獲,而教師充分參與活動,做活動中學生們的支持者、參與者。
4、 那么你覺得帶分數加減法應該怎樣進行計算呢?
(帶分數相加減,整數部分和分數部分分別相加減,再把所得的數合并起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鞏固算理,熟練算法
1、計算。
2、生活應用。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概念,發現和彌補教學中的遺漏和不足,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四、小結
學了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嗎?
五、課后延伸(機動)
小學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教材P113第1題及練習二十五第2、3、13、14、21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建構小數乘法的知識網絡,并能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能熟練、正確地進行筆算小數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積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關的小數乘法應用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題組練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概括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交流,相互評價,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數學交流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正確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積與因數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合作題組練習,使學生自我意識中建立小數乘法的知識網絡,并能準確地用數學語言表達各個知識點,在思維中理清各知識之間的聯系。
難點:深刻理清積與因數的聯系及培養合作意識和數學交流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復習歸納,質疑引導;練習體驗,小組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學生獨立做一做
老師生交流小數點的移動的規律。
即時練習:完成教材第113頁第1題(1)。
二、整理和復習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
老師:元旦節,老老師家搞了一次小活動,我們一起來看看老老師的購物清單吧!
出示購物清單:蘋果每千克2.5元,買了4.8千克;
買了3件同樣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老師:從清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據信息你可以解決哪些數學問題?
老師:下面就請同學們算一算蘋果的總價和玩具的單價吧!教老師巡視,算完后。
老師:誰來說說蘋果的總價你是怎么解決的?
(先讓一個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并讓他說說2.5×4.8是怎樣算的,
老師:那也就是說,計算小數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書:計算方法
老師:玩具的單價你又怎么解決的?(再讓一個學生說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憶數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老師:算算糖果的單價吧。教老師巡視,算完后匯報方法。22.32÷1.2
老師:也就是說在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必須先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就像這里的22.32÷1.2就要轉化為223.2÷12,再按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進行計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老師:這幾道題在計算時該怎么轉化呢?
除法法則:一看:看看除數是幾位小數。二移:把除數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同時向右移動相同的數位(把除數轉換成整數)。三對齊: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老師:同學們剛才算的三道題到底對不對呢?你有什么好辦法?(說驗算的方法)
老師:小數乘除法的驗算與整數乘除法的驗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時練習: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頁練習二十五第2題。
三、整理和復習小數乘除法的簡算
老師:剛才我們用豎式算出了蘋果的總價,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個數的特征,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計算?試試吧!
(巡視,選有代表性的作業展示,指名說簡算依據。)
老師:看來整數乘法運算定律也適用于小數。(板書:運算定律)
即時練習:完成教材練習二十五第3、13題。
四、復習取近似數
老師:既然是元旦節就要有節日的氣氛,老老師準備用彩帶布置家。我們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帶做花環,彩帶每卷長7.5米。
(1)需要買幾卷彩帶?40÷7.5=5.333(卷)≈6(卷)
老師:5.333是循環小數,而且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板:循環小數—無限小數)
老師:這里要用進一法取商的.近似數。(板書:取近似數:進一法)
(2)一卷彩帶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錢?(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3.18×6=19.08(元)≈19.1(元)(板書: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個花環,40米彩帶可以做多少個花環?
40÷1.5=26.666(個)≈26(個)(板書:去尾法)
老師:取近似數就有三種方法,同學們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喲!
即時練習:完成教材第117頁練習二十五第14題。
五、混合運算
老師:同學們的表現可真棒!這么快就把清單中的一些問題解決了。老老師這也有兩道題目想請你們幫忙算一下,好嗎?比比看誰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學生匯報時要說運算順序。)
老師: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老師:看來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板書: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頁練習二十五第21__題。
學生閱讀題目,理解題意。
分析:領先的運動員與最后的運動員相遇時,兩人跑完了2個3km即6km,所以兩人的相遇時間可以用兩人跑的總路程6km除以兩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時離返回點的距離可以3km減去最后的運動員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領運動員跑的路程減去3km求得。(10分鐘,100m)
七、小結
老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對小數乘除法進行了整理與復習。誰來說說我們主要復習了哪些知識?這節課你收獲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業:教材第113頁第1題(2),練習二十五第3、5、6、16題。
板書設計
小數乘、除法復習課
因數→整數計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數→整數一看、二移、三對齊
運算定律
小數乘除法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
循環小數——無限小數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數進一法
去尾法
小學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線等概念。
(二)初步學會畫垂線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初步畫圖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線、距離等概念是教學重點;學生畫垂線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指出下面圖形中的直線、射線和線段。
2.量出各角的度數,并說出各是什么角。
(二)學習新課
我們今天要在學過直線和角的知識基礎上學習一種新的概念:垂直。(板書課題:垂直)
1. 認識垂線。
(1)理解垂直的含義。
①教師演示:
用兩條顏色不同的毛線表示兩條直線,使它們相交。
提問:
兩條直線相交成幾個角?(4個角)標出∠1,∠2,∠3,∠4。
這4個角分別是什么角?(∠1,∠3是銳角;∠2,∠4是鈍角。)
②轉動其中一條直線,使其中一個角變為直角。
提問:其余三個角是什么角?
想一想,為什么其他的角也變成了直角?
弓[導學生明確,把一條直線分成兩個角,∠1是直角,∠2也會變成直角,180°-90°=90°,同樣∠3=90°,得出四個角都是直角。
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板書)
②觀察下面幾組圖形,看哪組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哪兩條直線是互相垂直的?
引導學生觀察并測量得知:圖(2)、圖(3)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圖(2)、圖(3)兩條直線是互相垂直的。
(2)建立垂線的概念。
師指出:上圖中的(2)、(3)是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板書:垂線、垂足。
提問: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關鍵是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關鍵是直線相交成直角,這兩條直線就叫互相垂直,與兩條直線放置的方向沒有關系。
如果直線A與直線B相交成直角,說說這兩條直線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得出:直線A與直線B相交成直角,直線A和直線B就互相垂直,直線A是直線B的垂線,直線B是直線A的垂線。
請你觀察教室里有沒有兩條直線是互相垂直的呢?并指出垂足。
生舉例……
(3)學生操作,鞏固垂線概念。
同學們用一張紙,折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指出這兩條直線的關系,標出垂足。
2.教學垂線的畫法。
(1)過直線上的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
例 過直線上A點,作直線的垂線。
畫的方法和步驟:
※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直線重合。
※沿直線移動三角板,使直角頂點與A點重合。
※從A點起,沿另一直角邊畫一條直線。
※過A點新畫出的直線,就是原直線的垂線。
指名到黑板上試畫過直線上的點的直線的垂線,其余同學在本上試畫。
教師巡視指導。
(2)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例 過直線外一點B,做這條直線的垂線。
·B
畫的方法和步驟:
※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重合。
※沿直線移動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條直角邊過已知B點。
※從直角的頂點起,沿另一直角邊畫一條直線。
※新畫出的這條直線就是過線外B點所求的`垂線。
指名到黑板上試畫過線外一點的這條直線的垂線,其余同學在本上試畫。
教師巡視指導。
3. 理解垂線的性質,建立距離的概念。
(1)過A點向這條直線畫4條不同長度的線段。
一人在黑板上畫,全班同學在本上畫。
(2)測量每條線段的長度。
(3)你所畫的線段中,哪一條最短?
引導學生得出:從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垂線最短。這是垂線的重要性質。
師指出: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垂直線段的長度叫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實際上距離就是垂線線段的長度。
4. 畫垂線的應用。
我們可以應用畫垂線的方法畫長方形和正方形。
例 畫一個長2.5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提問: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它們的對邊相等,相鄰的兩條邊互相垂直。
畫的步驟如下:
※先畫一條2.5厘米長的線段;
※過兩個端點在線段的同側畫兩條與它垂直的線段,每條線段長2厘米;
※把這兩條線段的端點連接起來。
同學們在本上畫一個邊長2厘米的正方形。
教師行間巡視,加強指導。
5.小結。
啟發性提問:
(1)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關鍵是什么?
(2)什么叫做垂線?兩條垂線的交點叫做什么?
(3)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可以畫多少條線段?什么樣的線段最短?
(4)什么叫做距離?
小學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第七冊第二單元《畫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學習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使學生認識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還能幫助我們畫角。
本班情況及學生特點分析:本班有學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學習風氣比較正,大多數學生能自覺學習,只有兩名學生因年齡小有些吃力,學生合作意識比較強。
教學目標:
1、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度數的角。
教學重點: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教學難點:在使用量角器畫角時,內外圈不分。
設計思路:
通過回憶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勵學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還能幫助我們準確地畫角,你們愿意試試嗎?自然地過渡到今天的知識點。之后給學生寬松的環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時邊畫邊說基本步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度數的角。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學生任意畫角,并量出自己所畫角的度數。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
2、展示量角中讀錯的度數,鞏固量角方法,引起學生注意
二、新課學習
1、師:剛才畫的角度數不一,小組能不能想辦法讓組內每個同學所畫角的.度數都相等?
師巡視,發現:有的小組同學沒有按要講求去做,仍“各自為政”,自畫自角。
2、教師再次強調要求:
個別小組:在組長建議下,畫相同度數的角:35度、50度。但畫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學方法錯誤
大多組:由小組同學發現直接用三角板畫比較快,統一采用此方法
3、畫角方法
(1)以50度為例:
生1:錯誤畫法
生2:展示正確畫法!
糾正畫角中的問題:
A.點頂點。
B.畫其中一條邊。
C.確定另一條邊另一條邊如何確定?自學書本:P58頁
(2)展示借助三角板畫角的方法
4、小組再次畫同樣的角
要求:不畫直角、平角、周角這類特殊角
5、鞏固練習:
(1)畫出下列度數的角:
40度140度
(2)在點和射線上分別畫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師要求下畫角:
1、畫60度角(你想怎么畫?)
(一般會出現有的用三角板畫,有的同學用量角器畫。)
說一說,哪種更方便。
2、畫75度角
(你想怎么畫?)
(一般會出現有的用三角板畫,有的同學用量角器畫。)
說一說,哪種更方便。
畫150度角
3、畫15度角
在發現用兩個三角板拼不出來后,學生們都用量角器畫角,只有一個學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畫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減角”的方法畫。
4、畫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學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暫時間后放棄三角板用量角器畫。
師:三角板只能拼(減)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畫
四、課堂總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六年制第十二冊數學第48—49頁的內容,完成第49頁上面的“做一做”和練習十二的第1—2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教學重難點:圓錐的特征
教具準備:圓錐形物體一個、圓錐的模型一個、CAI課件四件
學具準備:圓錐形實物,模型一個、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圓柱的有關知識,誰能告訴老師圓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感覺一下,它與圓柱有什么不一樣?
生觀察感知后,說出自己的結果,師肯定:
這個物體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
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新的立體圖形。
板書課題:圓錐的認識
二、新授
1、教學圓錐的認識
〈1〉出示多媒體CAI課件的三幅圓錐形實物圖。
(此處有圖)
提問:這些物體的形狀是什么?(圓錐)
這時利用CAI課件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圖的輪廓,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此處有圖)
接著改變不同的方向,師說明:這樣的圖形就是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2〉師講解: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邊講邊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圓錐的頂點”,并標示出來,將底面用彩色涂上,并標出“底面”。)請同學們拿出圓錐模型,摸一摸周圍的面,提問:這個面是一個平面還是曲面?
指出: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同時標出“側面”讓學生看著圓錐形物體,指出:
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用CAI課件演示作高,接著順著母線的方向演示、強調:
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只有一條
〈3〉生拿出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面、頂點、高
2、小結
誰能歸納一下圓錐有什么特征?(指名試答)
師板書: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教學測量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的高能直接測量嗎?為什么?
(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
采用多媒體CAI課件(二)演示
邊演示,邊講解測量過程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出數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圓錐學具的高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設問: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么圖形?圓錐的側面展開又是什么圖形呢?
生思考討論后,指名回答
師:我們通過實驗來看看。
出示CAI課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處有圖)
使學生認識: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再利用CAI課件將其展開圖合攏,恢復原狀,以加深對圓錐側面的認識。
三、課堂練習
1、做教科書第49頁“做一做”
2、做練習十二的第1題
3、做練習十二的第2題
采用CAI課件,拆分組合,指名口答。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圓錐,想一想:圓錐有什么特征?側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
板書設計
圓錐的認識
(此處有圖)
圓錐的特征:
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小學數學教案13
學目標
1.使學生會進行簡單的數據整理,能把整理的數據填入統計表.
2.使學生能根據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整理數據的能力以及根據統計表、統計圖進行數據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表或統計圖回答簡單問題.
教學難點
能把不完整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你家有幾口人?”
“我們班有多少學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這些問題太簡單了,通過數數就可以實現.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國有多少人?是怎樣知道的呢?今天我們就共同了解一下“簡單的數據整理”(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教學統計表.
出示例1.學生住家的分布掛圖(例1圖).
教師指出:這張圖是調查了四年級某班學生居住情況后制成的,通過這張圖,一眼就可看出哪條街巷有這班學生.
2.老師進一步引導:每條街巷住了多少同學?哪條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個?全班共多少同學?這時如果只看圖,要準確回答以上幾個問題,很不容易.
組織學生討論,怎樣做能使回答方便?(將各街人數分別記錄下來)
我們可以用畫表的方法進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稱
學生人數
教師指出:第一欄不填寫具體街巷名稱,一般留做合計(一共多少人).
3.老師先帶領學生填寫兩個街巷的數據,再讓學生在其他街巷對應地方填寫數據.然后將一共多少人.在合計欄中填寫,形成完整的統計表.指出這樣的表叫統計表.
街巷名稱
合計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勝利一巷
勝利二巷
東大街
學生人數
41
7
8
6
9
11
4.組織學生根據表回答問題:
哪條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條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學條形統計圖.
為更加形象直觀地表示數據的多少,常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出示畫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說明:每一格代表一個人,有幾個人,就用幾個小格表示,并把這幾個小格涂上色.
6.老師先在縱向上注明人數0,5,10(單位:人),再在橫向上標明街巷名稱,然后根據學生口述,老師在相應地方涂色,制成條形統計圖.
7.看條形統計圖,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勝利二巷的少幾個人.
8.反饋練習:
下圖中是同學投壘球的成績.
姓名
小芳
小麗
小玉
小紅
小梅
成績
14米
16米
12米
18米
15米
(1)左圖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圖表示每人的成績.
(3)誰投的.最遠?
(4)誰投的最近?
帶領學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績的長方形條.其他人的成績,要求同學們在書中填空完成,并集體訂正.
三、鞏固發展.
1.四年級一班同學,每人從家里帶來一本課外書,辦起小小圖書室.共有連環畫13本,故事書15本,科技書6本,其他書5本.把書的本數分別填在下面的統計表里.
種類
合計
連環畫
故事書
科技書
其他
數量(本)
同學們一共拿來了多少本書?根據本數制成條形圖,畫在下面的方格圖上.
回答下面問題:
(1)一個格代表多少本?
(2)哪種書最多?哪種書最少?
(3)科技書比連環畫少多少本?
(4)故事書是其他書的幾倍?
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完成.重點引導:合計欄應該怎樣填寫?學生分組完成時,可以互相討論研究.教師巡視時重點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2.馬拉松比賽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運動員用2小時25分跑完全程.這名運動員平均每分鐘跑多少米?
提示:先統一單位,利用此題復習“平均”的含義,為下節課學習“求平均數”做鋪墊.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怎樣整理數據,怎樣填寫統計表、統計圖.用統計表、統計圖進行數據整理有什么好處?(可以用統計表和統計圖來整理數據.好處是清淅,直觀)
五、布置作業.
活動性作業:調查一下四年級各班的人數,填入下面統計表.
班 別
合計
一班
二班
三班
人 數
(1)哪個班人數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個班人數多?多多少?
小學數學教案14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商場實物的擺放情況,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8頁的內容。
教具、學具準備:電腦、投影儀、圖片、鉛筆、紙貨架。
教學設計
從生活中引入分類,初步理解分類的意義
師:同學們都去過超市吧!
你們在超市里都看見什么了?
那么這些物品是怎樣擺放的?
說明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就要像同學們說的那樣一類一類(分類)擺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板書課題)
那么,這樣分類擺放有什么好處?
初步學習分類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馬大哈超市,你們想去看看嗎?這樣擺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們來幫他整理整理,這個超市的左邊是一個冰柜,這是冰柜上的廣告畫,右邊是一個貨架。
誰來整理一下?(學生對貨架上的物品進行整理)
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擺在一起?(強調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過同學們的幫助,貨架上的物品擺放得既整齊又美觀。
動手操作,鞏固分類方法
如果讓你當一名超市里的售貨員,你打算怎樣擺放貨架上的物品?
1.小組創作將物品分類。
下面咱們親自動手擺一擺。
你們要擺放的物品都在紙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來,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較合適,再擺一擺,看擺在哪一層比較合適,確定后再貼一貼。每個物品的背面有一個雙面膠,把上面的小白紙撕下來,就可以貼在這個紙貨架上了。
下面4個人一組,看哪組合作得最愉快。
2.學生匯報。
師:有哪個組愿意展示一下你們組貨架擺放的.情況。
還有哪個組?(學生介紹小組分類的情況)
還有這么多的組愿意展示,下面咱們請各組長拿著自己組的貨架到前面來展示。
3.小結:我們參觀了超市,又自己親自動手擺了擺,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擺放可以分為蔬菜類、水果類、服裝類、文具類、鮮花類等。這樣擺放既方便了顧客的購買,又減少了混亂,提高了效率。分類這種做法在以后的數學課上也經常出現,所以說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
4.聯系生活,鞏固分類的意義。
師:那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沒有分類擺放的情況呢?
可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那么我們一定要認真地學好數學,用我們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練習六的第1、3題。
擴展思路初步嘗試不同標準分類
1.嘗試。
剛才我們都是把不同的物品進行分類,現在看你們每個桌子上都有一把鉛筆,都是鉛筆,看看你們能不能把這把鉛筆再分一分。(同桌討論)
2.匯報。
3.小結:同學們真了不起,剛才把許多不同的物品進行了分類,現在又把一種物品進行了分類,而且有這么多種分法,說明分類的標準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狀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頭和沒橡皮頭的分,有的按削過和沒削過的分。
小學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平均數、求平均數以及討論平均數意義的過程。
2.初步體會平均數的作用,能計算平均數,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3.積極參加數學活動,體會用“平均成績”說明問題的公平性。
【教學重點】
體會學習平均數的作用,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學會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一組數據平均數的方法,能正確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操作中體驗“同樣多”,引出平均數。
(PPT課件出示教材第85頁例1)
師:要使每個筆筒放的鉛筆一樣多,可以怎樣做?每個筆筒放幾支?
學生充分表達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見。
師:每個筆筒平均放3支,這樣每個筆筒里的鉛筆就同樣多了,這個數量3在數學上我們叫做平均數。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平均數。(板書課題:認識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平均數。
師:四(1)班一、二組同學進行投球比賽,每人投10個,投籃結果如下:
(PPT課件出示)
師:你能讀出哪組的成績好嗎?你是怎樣知道的?
全班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出現比總數情況,這樣不公平,教師要引導學生考慮怎樣比較才“公平”。師生總結得出:算出每個組的平均成績來比較最公平。(學生自己嘗試計算。)
學生交流計算的方法和結果,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每個組的平均成績,并根據兩個組的平均成績說明哪個組的.成績好。
師:通過上面的計算,你知道平均數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嗎?
師生總結得出: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2.求平均數。
師:亮亮把自己家一個星期丟棄塑料袋的情況作了統計,你能計算出平均每天丟棄幾個塑料袋嗎?(PPT課件出示統計表)
學生自己計算,然后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
師:“3個”是每天實際丟棄塑料袋的個數嗎?
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了解求出的3個“不是實際每天丟棄塑料袋的個數,而是算出的一個平均數”。
三、鞏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86頁“練一練”第1,2題。
2.完成教材第86頁“問題討論”。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業
完成《·同步課時練習》相關習題。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1-2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0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9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13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